1.古代男子衣饰
【头部分】
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样式和用途与后世所谓的帽子不同。据说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宽,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在头发上。由此可见,上古的冠并不像后世的帽子那样把头全部盖住。
冕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后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称,它又被用来比喻“居于首位”。
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据说就是没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的瓜皮帽。
帽据说是没有冠冕以前的头衣,《荀子·哀公》:“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对曰:“古之王者有务而居领者矣”,杨倞注“务读为冒”,意思是说务就是帽。后来帽成为正式的头衣,杜甫《饮中八仙歌》说,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脱帽没有礼貌,可见戴帽就有礼貌了。
【身体部分】
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诗经·邶风》说:“绿衣黄裳。”但是裳并不是裤而是裙。连在一起的叫做深衣。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绦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
带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大带,一种是皮做的革带。大带是用来束衣的,叫做绅,古人常说“缙绅”意思是把上朝时所执的手版插在带间,而缙绅就成了仕宦的代称,“绅士”的意义也就此发展而来。革带是用来悬佩玉饰等物的。古人非常珍视玉。《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裘和袍是御寒的衣服。可见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则不容易看见裘毛的色泽。袍是长袄,据说里面铺的是乳麻。一般来说,穷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可见穿袍穿裘有贫富的差别。汉以后有绛纱袍、皂纱袍,袍成了朝服了。
(上古的布并不是棉织品,而是麻织品或葛织品。帛则是丝织的总称。布与帛也形成了低级衣服与高级衣服的对比,贫贱的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穿麻织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称。 )
『关于裤子的问题』上古所说的裤,并不等今天所谓的裤。《说文》:“绔,胫衣也。”可见当时所说的,很像今天的套裤,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裤子外面的。有裆的裤子叫裤,《释名·释衣服》说“裤,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此外有一种,类似后世的短裤叉,形似犊鼻,叫犊鼻裤,穿起来便于劳动操作。《史记》说,司马相如“身自著犊鼻裤”,和奴婢们一起洗涤食具。
【足部分】
上古的鞋叫履,有麻履、葛履等。据说葛履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履。一般的履是用麻绳编织成的。编时要边编边砸,使之结实。
2.古代男子服饰名称
古代男子服饰名称统称为常服,常服也叫"私服"。
军人和百姓在平时和一般礼仪场合穿着的服装,意为平常时候穿着的军服。其主要特点是庄重、威武,能反映民族传统习惯和精神,适合日常穿着。
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
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每级所用的原料和选色完全统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体效果十分出色。
比如衣服若是金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扩展资料常服有如下几种: 1、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有官职的是锦袍,无官职的是白布袍。
2、襦、袄: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备之服。 3、短褐:是一种既短又粗的布衣,为贫苦人服。
4、衫:这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 的男人长衫。 5、裳:沿袭上衣下裳的古制。
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样。宋时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
男子也穿用对领镶黑边饰的长上衣配黄裳。居家时不束带,待客时束带。
6、直裰: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由于下摆无衩而背部却有中缝而称"直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服。
3.求,古代服装名称大全
附 专业分析 娟纱金丝绣花长裙丝绸罩衣菊纹上裳流彩暗花云锦裙翠纹织锦羽缎斗篷缕金挑线纱裙银纹绣百蝶度花裙撒花烟罗衫百花曳地裙云纹绉纱袍藕丝琵琶衿上裳紫绡翠纹裙软毛织锦披风织锦镶毛斗篷素绒绣花袄缕金百蝶穿花云缎裙素雪绢裙刻丝泥金银如意云纹缎裳云雁细锦衣弹花暗纹锦服羽纱衣裳云霏妆花缎织彩百花飞蝶锦衣碧霞云纹联珠对孔雀纹锦衣镂金丝钮牡丹花纹蜀锦衣暗花细丝褶缎裙金丝织锦服烟云蝴蝶裙撒花纯面百褶裙苏绣月华锦衫挑丝双窠云雁装翡翠撒花洋绉裙镂金百蝶穿花云锦袄乌金云绣衫蝶戏水仙裙衫软银轻罗百合裙漩涡纹纱绣裙如意云纹衫流彩飞花蹙金翚翟袆衣缎地绣花百蝶裙缎织掐花外裳盘金彩绣棉衣裙曳地水袖百褶凤尾裙金丝白纹昙花雨丝锦裙牡丹凤凰纹浣花锦衫散花百褶裙古纹双蝶云形千水裙白玉兰散花纱衣牡丹薄水烟逶迤拖地长裙古烟纹碧霞罗衣散花如意云烟裙烟水百花裙霞彩千色梅花娇纱裙桃花云雾烟罗衫拖地烟笼梅花百水裙碎花翠纱露水百合裙团蝶百花烟雾凤尾裙柔绢曳地长裙粉霞锦绶藕丝缎裙细纹罗纱锦绣双蝶钿花衫月牙凤尾罗裙翡翠烟罗绮云裙绣衫罗裙发式:朝月髻天鸾簪望仙九鬟髻凌云髻云鬓高髻云近香髻涵烟芙蓉髻朝阳五凤髻飞天髻垂云髻流苏髻流苏髻朝云近香髻百合髻芙蓉归云髻瑶台髻百花髻祥云髻鸾凤凌云髻飞云斜髻.--衣裳: --梅花纹纱袍、--娟纱金丝绣花长裙、--丝绸罩衣、--菊纹上裳、--百褶如意月裙、--流彩暗花云锦宫装、赐予皇后--翠纹织锦羽缎斗篷、--缕金挑线纱裙、--银纹绣百蝶度花裙、--撒花烟罗衫、--百花曳地裙、--云纹绉纱袍、--藕丝琵琶衿上裳、--紫绡翠纹裙、--软毛织锦披风、--织锦镶毛斗篷、--素绒绣花袄、--捻金银丝线滑丝锦被--刺绣妆花裙、--薄罗长袍、--勾勒宝相花纹服、(赐予侧皇后)--缕金百蝶穿花云缎裙、--宫缎素雪绢裙、--刻丝泥金银如意云纹缎裳、--琵琶襟上衣、--云雁细锦衣、--弹花暗纹锦服、--妆缎狐肷褶子大氅、--八答晕春锦长衣、--对襟羽纱衣裳、--八团喜相逢厚锦镶银鼠皮披风、--云霏妆花缎织彩百花飞蝶锦衣、--织锦皮毛斗篷、(以上赐予中宫、东宫、西宫、南宫娘娘)--碧霞云纹联珠对孔雀纹锦衣、--镂金丝钮牡丹花纹蜀锦衣、--暗花细丝褶缎裙、--金丝织锦礼服、--烟云蝴蝶裙、--撒花纯面百褶裙、--苏绣月华锦衫、--四喜如意云纹锦锻、--挑丝双窠云雁装、--碧霞云纹霞帔、--翡翠撒花洋绉裙、--镂金百蝶穿花云锦袄、--乌金云绣衫、--蝶戏水仙裙衫、--软银轻罗百合裙、(赐予皇贵妃)--金镶珠石蝴蝶簪--金镶珠宝蝴蝶簪--银镀金嵌珠宝蜻蜓簪--银镀金嵌宝玉蟹簪--嵌珠珊瑚蝙蝠花簪--银镀金嵌宝蝴蝶簪--银镀金穿珠点翠花簪--金镶珠宝蟾簪--金镶珠宝半翅蝶簪(赐予夫人)--漩涡纹纱绣裙、--如意云纹衫、--流彩飞花蹙金翚翟袆衣、--乳云纱对襟衣衫、--绣刻丝瑞草云雁广袖双丝绫鸾衣、--缎地绣花百蝶裙、--如意缎绣五彩祥云朝服、--缎绣氅衣、--五彩缂丝衫、--立式水纹八宝立水裙、--缎织掐花对襟外裳、--盘金彩绣棉衣裙、--曳地水袖百褶凤尾裙、--金丝白纹昙花雨丝锦裙、--牡丹凤凰纹浣花锦衫、(赐予贵妃) --散花百褶裙、--古纹双蝶云形千水裙、--白玉兰散花纱衣、--牡丹薄水烟逶迤拖地长裙、--古烟纹碧霞罗衣、--散花如意云烟裙、--烟水百花裙、--霞彩千色梅花娇纱裙、--桃花云雾烟罗衫、--拖地烟笼梅花百水裙、--碎花翠纱露水百合裙、--团蝶百花烟雾凤尾裙、(赐予妃) 纯黑水晶参银发簪 黑珍珠吊坠参银 纯黑水晶吊坠 黑珍珠吊坠 纯水晶吊坠纯紫水晶吊坠 纯蓝水晶吊坠纯黄水晶吊坠珍珠吊坠白珍珠吊坠 紫珍珠吊坠 一般水晶耳坠 一般珍珠耳坠 银累丝耳坠 素银耳坠 金丝八宝攒珠髻 朝阳五凤挂珠钗 白玉压鬓簪 珊瑚扁方素簪 紫玉芙蓉耳铛 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 翡翠撒花洋绉裙红绫袄 银红撒花大袄 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 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 白地云水金龙妆花缎女披。
4.古代男子穿衣样式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
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
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
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
“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
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睛雨表。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
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
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
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二)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
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
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
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从图中我们看到,发式的样式丰富多彩,图案的纹样有凤的纹样,有牡丹花纹样。有的发式显现出云纹的印迹,是发展变化的云纹的体现。
从鞋的式样上看,唐代盛行翘圆头鞋,做工很精致,就连草鞋也是讲究工艺的。丝鞋的纹样绣作虎头,和现在山东一带儿童所穿的虎头鞋纹样相似,只是现在山东一带农村儿童穿的虎头鞋的鞋尖没有那么向上翘。
男鞋的样式和现代的鞋样有相似之处,说明那时鞋的发展已达到了高峰。纵观唐代的服饰图案,可以这样来认识: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
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
5.古代的人怎么穿衣
古代人的服饰因为和现在差不多.穿衣服的方式也差不多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穿衣服的。
人为什么要穿衣服?有人说是为了护身、为了御寒,这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解释的;有人说是为了遮羞、为了礼貌,这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解释的;也有人说是为了好看、为了吸引异性,这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解释的。当猿刚刚进化为人的时候肯定没有穿衣服,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
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
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40~50根的绢。
那时的人们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罢了。 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
《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
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后世称为蔽膝。
华夏族的习俗是束发的,发髻要用笄别住。商代遗址中出土过许多骨质的发笄。
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衣服是右衽窄袖、长度在膝盖上下。
领、袖、襟、裾都用花边装饰,没有纽扣,以带束腰。而胡人的服饰是短衣窄袖,左衽长裤,革带皮靴。
赵武灵王把胡服引进中原,这对战国秦汉时期华夏族服装的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做深衣。
《礼记·深衣》孔颖达正义说:"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战国秦汉之人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贵族以冕服为礼服、深衣为常服,平民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
深衣连衽钩边,穿时要束腰带。贵族用丝织的绅带,故称绅士或缙绅。
皮带已经流行,皮带的两端分别用带钩和环相连接,叫做钩络带或蹀躞带。皮带上可以悬挂或佩带刀剑、弓箭、印玺、荷包等各种物件。
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有袍和裘。
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实丝绵,充填新绵的叫襺,充填旧絮的叫袍。穷人填不起丝绵,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缊袍。
袍因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但不能作为礼服,外出时只能衬在正服里面。短袍叫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袄。
质地粗劣的襦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汉时代的服饰比先秦要丰富。《礼记》曰:"衣不帛襦袴。
"这是因为襦和袴都是内衣,儒家崇尚俭朴,认为不应该用丝绸来裁制内衣。而到了六朝时,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
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袴。《释名》曰:跨也。
两股各跨别也。"袴是内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
平民劳作时穿短衣,则袴内要系一兜裆布,就像日本大相扑运动员的装束。在宋初的《盘车图》中,还能见到这种穿法。
连裆的短裤,叫做裈。裈短如牛鼻,俗称犊鼻裤。
司马相如带卓文君回到成都,就穿着犊鼻裤当垆涤器,以羞辱卓王孙。 男子的外衣亦统称为袍。
袍身长大的下摆叫袂,袖子宽松。紧窄的袖口叫祛。
袍有衬里,是夹衣。单衣叫。
袍和的衣襟都有曲裾和直裾两种,曲裾就是深衣。深衣穿着时包裹身体行动不便,慢慢地被直裾的 褕所取代了。
女子穿连体的深衣或者分体的襦裙,汉代女装的式样与男装差别不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
男子的服饰以衫代替了袍。《释名》曰:"衫,衣无袖端也。
"就是说衫的袖端没有,因此衫袖比袍袖更加宽大,大到"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的地步,这样走起路来甩手的时候就显得更加潇洒了。秦汉时服色以青、紫为贵,平民布衣只能穿白色的衣服。
而六朝一反常态,服色尚白。由于经学的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儒家的冠服制度也动摇了,不仅服装的式样、颜色都突破了汉代的规矩,而且穿法、打扮也常常标新立异,或科头跣足,或坦胸露背,或袍裙襦裤,或奇装异服,都突破了旧时的礼仪。
妇女服饰也崇尚褒衣博带,有的把裙摆放长,裁剪成三角形,叫做;有的在肩臂间搭一帔帛,走起路来大袖翩翩、华带飞,显得格外飘逸。 胡人的裤褶和皮靴已经被汉人普遍接受。
胡服的裤是作为外衣穿的长裤,裤腿宽松,膝盖处用带束缚,叫作缚裤。褶是与裤相配的紧身齐膝短衣,裤褶和皮靴都适合于骑射。
隋唐时代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服饰也日趋丰富华丽。开元以前女装以窄袖为时尚,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妇女多喜欢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
中唐以后衣衫又趋于宽大。唐代社会上思想比较开放,常有妇女穿着男装,还流行。
6.早期唐朝男子的服饰名称
幞头纱帽"和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饰。
"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黑色布帛。唐代的男子服装主要是圆领袍衫。
传统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场合,如祭祖天地、宗庙等时偶尔用之,其他则以"幞头袍衫"为尚。袍服的用途非常广泛,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礼见宴会均可穿着,甚至将其用作朝服。
袍服的款式,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早期的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但大袖对域外的民族来说,则不太适宜。因北地寒冷,不便采用大袖,而采取紧裹双臂的窄袖。
随着南北风俗习惯的相互渗透,这种紧身、窄袖的袍服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而且成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 妇女服装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1、窄袖衫襦、长裙; 2、胡服; 3、女着男装。
这三种不同特点的服装,构成了 盛唐女装的主流。妇女衣胡服、着男装,更是盛唐的一大特点。
唐朝服饰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下面借助古籍诗画,分而述之。 一、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
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
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
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
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
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
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
万楚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
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二、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
《礼记 内则》曾规定,“男女不通衣服。”尽管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绝对,但是女子着男装,常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
唐以前虽然在汉魏时也有男女服式差异较小的现象,但那不属于女着男装,只有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成风,即使这样,还应将一部分起因归于游牧民族的影响。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
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旧唐书 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已明确记录下女着男装的情景。
《新唐书 五行志》记,“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 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虽说这太平公主此举有些恃宠撒娇,但也说明了唐初已经出现女着男装的倾向。
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大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
《新唐书 李石传》记,“吾闻禁中有金鸟锦袍二,昔玄宗幸温泉与杨贵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女子仿制男装,穿着男装相当普遍。
三、胡服 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