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单品搭配 > 正文

李渔的服饰搭配(李渔与明清服饰文化研究概述)

1. 李渔与明清服饰文化研究概述

清代人李渔所撰写的《闲情偶寄》,是养生学的经典著作。它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个部分,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艺术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阐发了自己的主张,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颐养部》总论养生,是一篇重要的养生文献。

2. 清代李渔的传奇名作

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

  中国戏曲理论专著。清代李渔撰。康熙十年(1671)刊刻,后收入《笠翁一家言全集》。《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8部,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而涉及戏曲理论的只有《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故后人裁篇别出,辑为《李笠翁曲话》。

  李渔汲取了前人如王骥德《曲律》中的理论成果,联系当时戏曲创作的实践,并结合他自身的创作经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高峰,为戏曲理论批评史乃至中国文学批评史树立了一块里程碑。李渔的戏曲理论以舞台演出实践为基础,因而能够揭示戏曲创作的一般规律。他认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批评金圣叹评《西厢记》只是文人在案头把玩的《西厢》,并非优伶扮演的《西厢》。李渔提出了“结构第一”的命题,含有命意、构思和布局,把结构放在首位,依次为“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全面广泛地论述了戏曲创作中的诸多问题,其中对结构、语言、题材等论述尤为精辟。

  李渔提出结构第一的原则 ,同时又提出“立头脑”、“减头绪”、“密针线”等一整套理论,都是针对当时戏曲舞台上的弊病而发的。李渔主张结构谨严,情节紧凑,组织得天衣无缝,这不仅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至今仍具艺术实践意义。关于语言,他认为要赋予它舞台艺术的特征,是写给观众听的而不是给人看的案头之作,在这个原则下,他提出了曲文应当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宾白应当语求肖似,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文贵洁净,声务铿锵等一系列独特见地。谈到题材,李渔认为贵在创新,以脱窠臼为第一使命,既然剧本名为传奇,就是因为其事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绝不可亦步亦趋,东施效颦。至于导演和表演,李渔也发表了很多中肯之言。总之,李渔是元、明以来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为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 清代戏剧家李渔

是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的作品,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

4. 李渔是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

且停亭的故事是清代学者李渔的~ 清代戏曲家李渔和乡里的好友和乡缙去山中新建的亭台游览。游到尽处,大家提议为亭题名,出资最多的李富贵提出命名为富贵亭,当话.

且停亭内且停停 在瞧桥外在瞧瞧

婷婷被拿掉孩子后还有没有和建志在一起?若没有,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婷婷.

婷婷最后没有和建志在一起,建志和小麦在一起了,婷婷最后的了血癌死了

5. 李渔清代

解析

是咏物散文,《芙蕖》则近于说明文。李渔写《芙蕖》,历经了更为周密的观察,在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一句的笼罩下,作者备述了对芙蕖的美的发现。

芙蕖可目。其花 “娇姿欲滴,后先相继” ,这是有目共睹的。《芙蕖》作者的高超,即在他于花之外,看到了美似花,美逾花的东西: 茎叶、莲蓬。文中茎叶美的描写细致有层次,鲜明有动态,可以说是李渔的独特发现。“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 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此处,不特写花之妖娆,且极写叶之风流,与后面莲之俏丽相映,便构成了一幅变幻的、综合的芙蕖画卷。春生,美于叶; 夏发,美于花; 秋成,美于莲。三美合一,可谓极尽芙蕖之“无穷逸致” 了!

芙蕖可鼻。其叶“清香” ,其花 “异馥” ,这是人皆知之的。李渔行文之妙,在于他的巧用通感移情的修辞手段,以 “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的精神效应,来突现芙蕖清香馥郁的不同凡俗。

至于芙蕖的 “可食” 、“可用” ,作者更是言之确凿,恰切实情的。所以当作者在最后写道: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丝一物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这时,我们认为他是发现并表现了芙蕖的真价值。

《芙蕖》写莲,难度较大。李渔省略了一切背景,纯然写莲。为了忌散乱,他按芙蕖的生长时序,从“荷钱出水” ,至 “霜中败叶” ,渐次渲染;为了忌浅陋,他以芙蕖的 “可人” 为线索,由芙蕖的可供观赏,到芙蕖的可备实用,由美学价值,到经济学价值,逐层挖掘。这样,芙蕖的形象便由淡而浓,由远而近,由表而里,由形而神地全部显现在我们眼前。虽然两篇散文中的莲都是美的,但后者的美似乎更亲近、更切实、更完全,因而也更有个性。美,是不能重复的1人已言,我讳言之; 有成说,我出新说; 《芙蕖》也因借了全新的芙蕖形象而不朽了!

分析至此,我想起了李渔草木篇前的小序。小序煞尾,这样写道:“予谈草木,辄以人喻,岂好为是哓晓者哉! 世间万物,皆为人设; 观感一理,备人观者,即备人感。天之生此,岂仅供耳目之玩,情性之适而已哉! ” 显然,李渔的写作观,是与周敦颐相通的。他们都是在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刘勰《文心雕龙·比兴》)。

由于文章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借 “此” 寻“彼” ,便成了阅读时审美思索的目标。目标不同,则文章的深度不同,美感价值亦不同。

读《芙蕖》,你不能不爱莲;清高的形象一变为献身的形象,你又不能不爱它的忘我无私; 莲无私,本无意; 人无私,诚可贵,至此,你又会进一步钦佩那献身的人……艺术欣赏推动着审美追求,而审美追求又陶冶着人的情操。

原文

芙蕖

李渔 〔清代〕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木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译文

  荷花与其它草本植物似乎有些不同,但也有根没有树,一年生一次,这些特点是相同的。花谱上说:“生长在水中的叫草芙蓉,生长在陆地上的叫旱莲。”就不能不说是草本植物了。我夏天视它为生命,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以因袭前人现成的说法,而是因为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于是,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一年又一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斗大的小池,栽几株敷衍了事,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盼望天上降雨来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养生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6. 李渔是明清之交著名的戏剧理论批评家著有闲情散记

《闲情偶寄》,清代人李渔所撰写,是养生学的经典著作。它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个部分,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艺术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阐发了自己的主张,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颐养部》总论养生,是一篇重要的养生文献。

7. 李渔与明清服饰文化研究概述的关系

李渔是清代前期重要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剧作有《笠翁传奇十种》,戏剧理论主要见于收入《笠翁一家言》的《闲情偶寄》。

中国戏剧发展到清初,经历了元杂剧和明传奇两次高潮,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不少人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和总结。但前人之作,以札记、评点、序跋之类居多,像王骥德《曲律》那样较有系统性的理论著作较少;讨论的问题,除资料性的以外,大抵偏重音律和文辞方面,而且通常对戏曲和散曲不加区分。因此,对于戏剧文学的特殊性,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李渔的贡献,就在于以自己多年写剧和率家庭戏班从事实际演出的经验为基础,参照前人的成果,提出了这一种性质的总结。

《闲情偶寄》内容博杂,是李渔自己非常看重的一部书(见《与龚芝麓大宗伯》、《与刘使君》),书中反映出他的文艺素养和生活趣味。其中关于戏曲创作的《词曲部》分为“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章,最精采的是前面两章。李渔首先强调“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而“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所以谈戏曲,首先要从舞台演出的特点来考虑。他把“结构”(这里指全剧的构思布局,与现在所指情节关系的“结构”意思有所不同)放在首位,这和前人首重音律(歌唱的美)或首重辞采(文字的美)就有明显的不同。

在戏剧构造方面,李渔提出的重要原则有:“立主脑”,即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并以此体现“作者立言之本意”;

“脱窠臼”,即题材内容应摆脱陈套,追求新奇,重视创意;

“密针线”,即紧密情节结构,前后照应,使全剧成为浑然一体;“减头绪”,即删削“旁见侧出之情”,使戏中主线清楚明白。这些论点,都能切合戏剧艺术的特性,且简明实用。在戏剧语言方面,李渔反对用书面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认为必须首先从适合舞台演出来考虑,所以剧作家应“既以口代优人,复以耳当听者”,使之顺口而动听。具体的要求有“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等,大体是既要明言直说,不故作姿态,炫耀博雅,又要生动有趣,见出机锋和性灵,并切合剧中人物各各不同的心理和口吻。他对以前剧作普遍存在的弊病所提出的批评,是很能切中要害的。包括《牡丹亭•惊梦》中一些著名的曲辞,也确实如李渔所说,虽是“妙语”,却经营太过,过分偏向于书面文学。另外,戏剧中的宾白一向不大为作家所重视,而李渔从演出的效果考虑,提出宾白“当与曲文等视”,使之互相映发,这也是中肯的意见。

8. 李渔是明朝初期的文学家、戏曲家

怎么评价他呢?我感觉他就是中产阶级趣味祖师爷的矛盾人生啊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里有这么一对年轻夫妻:他们俩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移居在云南的一个小镇。

种菜、做饭、享受生活;

骑车、跑步、在月光下读书写字。

那恬静淡然的画面,真的是诗意的起居。

我相信,这样的镜头会触动无数中产阶级的心灵,他们内心深处或者嘴上一定或多或少向往这样的生活。

但是,我更确信,没有几个人能够像他们一样把向往变成现实。

因为古往今来有登峰造极的中产阶级趣味的人,都多少有这种矛盾和撕裂的个性。

李渔,一个在戏剧、文学、性学、养生、室内装修、园林艺术、妆饰美容、家具古董、饮食烹调、娱乐业、出版业等几十个领域堪称专家。样样出神入化,样样都可以遥空成为中产阶级生活的祖师爷。

李渔来到杭州,开始了他的商人之路。

为了寻找商业模式,一开始李渔在杭州的的繁华路段、各个戏馆和书铺到处作市场调查。他发现在杭州,无论是从上层还是普通市民,都喜欢戏剧、小说这些说故事的行当。李渔大腿一拍,哇哦,这有何难度。清初流行的散文、小说、戏曲、赋、记、传、赞、辩、铭、引等20多种文体,他都能应付自如,妙笔生花。所以,写一些戏剧小说,对李渔来说不难。特别是当初的小说讲究众体皆备,就是好小说中,也要包含好的诗词等其他文体,才能小说丰富,比如红楼梦就是这种好小说。到现在也有琼瑶不仅小说写得有文笔,音乐歌词写得比小说更好。李渔嘛,清初文体,都是高手,这对他来说,写小说戏剧,是展示才华的舞台。

于是,他开始“卖赋以糊其口”,一方面解决一家人生计,另一方面也促进自己文学爱好。按照咪蒙老师为何做公号的话说,就是又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又可以赚钱。当然,二者所在的时代和观众选择,自然大不同了。就这样,做着喜欢做的,又能赚钱。咪蒙老师选择了公号上讲故事讲段子,哗众取宠获得流量。李渔,也开始一条当时被时人视为“贱业”的“卖文”之路,开始了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卖赋糊口”专业作家的创作生涯。

他那几年的创作力很强,短短数年间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六部传奇,还有《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现在这些很有戏剧性很动人心弦的通俗文学作品在当时被正统文人所不齿,视为末技,但由于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生活,符合观众们的喜好和情趣,总之,作品一问世,便畅销会登上畅销排行榜。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集,成为抢手货。和凤姐口中的人文社科类杂志《故事会》差不多。

李渔一生,是无产中产阶级的感觉:一未仕进,二无恒产。他全靠一支笔,养活一家人。他的背后,是他深厚的文化、天才的技巧和商业天赋。

李渔的商业天赋,是要让现代人汗颜的。比如产业链和版权从业者,建议拿李渔作为祖师爷拜一拜。

李渔靠着才华和会迎合大众口味,成为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可惜,在版权意识法律没有健全的清朝,李渔没有拿到什么好处。他的作品一问世,马上就有盗版。清朝的印刷技术比过去发达一些,让盗印变得容易,只要买一本新书,自己找几个刻书匠在家里刻印就行,无需付给李渔稿费。李渔的作品非常受欢迎,他的新书只要在杭州市场上出现,苏州南京等地的书商很快就能翻印出来。

眼看着自己的文字替别人换来大把银子,李渔好不撮火。他四处奔走,查找源头,与人打官司。其中,还有一起特别严重的盗版事件——他的书还没正式出版,盗版书却已经上市了。除了盗版,猖獗的还有枪手。书商找来几个枪手写东西,直接署上“湖上笠翁”的名字,大摇大摆上市。

为正名,李渔搬到盗印最猖獗的南京建立一个独家发行的出版公司,名为“芥子园”。他的全部作品,只此一家,算是垄断了市场。当然,如果只会独家发行,那么李渔只是优秀的商人,而不是优秀的生活倡导者。为了使自己的书卖的更好,提升了印刷的质量,特别注重书的装帧设计。用户体验就这么更加好了。眼看大家都喜欢芥子园出版社的书,李渔除印自己的作品,还重新审定编辑了很多名著重新出版,如《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的原著外加弹幕点评版(评点本,可以理解为现在配有知名弹幕点评的电视剧)。这种出版法,可以看出,也许B站的创始人是李渔转世。

到南京的李渔,没有走仕途,不做官,可是一边却结交吴伟业、钱谦益、王渔洋、余怀、尤侗等文化大腕,其中不乏清初官员。和他们交游之外,李渔更加发挥文化社交和出版天赋。虽然没有走仕途,可是,却利用了“士”,也服务了官吏。

比如,李渔搜集出版明清官吏的案牍文章,也就是明清官员公文,编辑了《资治新书》。这本《资治新书》的功能没有那么“星云”,不佛系,就是工具书,是供各级官员治理政事作参考用的。书里面收集了文移、文告、条议、判语四大部,四大部底下还有钱粮、刑名、学政、军政等六十余门类。书中文书有来自国务院副总理和部位高官写的公文约稿,书前还刊有李渔的征文小启。文人兼地方官看到自己的文章可以和高官一起刊出,自然很积极投稿了。书中的公文也有有李渔的的评点。简直是今天参考书的前身。

在南京,李渔成为了中产阶级的助事业。其一,作为士与隐的矛盾撕裂体,他成功地走出了有李渔特色的大隐隐于市之路。另外,作为中产阶级的鼻祖,上可以谈全球政治经济风云变幻,另外还要会跑步马拉松和喝咖啡。李渔这时候,出版了生活指南——《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简直是中产阶级生活指南,小资情调倡导人。林语堂将《闲情偶记》誉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

本书中,包括女人眼部化妆要诀、青菜如何吃出中产阶级味等。作为一本指南,对生活所有的细节都讲究。比如,一个睡觉的床铺的讲究,就有各种。李渔说,人生百年,所历之时,日居其半,夜居其半。睡眠的夜晚占了那么大比例,那么床铺什么药非常讲究。“每迁一地,必先营卧榻而后及其他”,每搬家一次,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好床铺。收拾要有讲究,床帐之内,要设个放花的搁板,床帐要绣满鲜花,这样子,视觉、触觉、嗅觉都可以模拟出一个梦酣花丛的场景。

除了小清新,还包括一些重口味,比如吃喝外的拉撒也有乐趣:“如厕便溺,种种秽亵之事,处置得宜,亦各得其乐”。当然最大看点还有教小脚控们,把玩小脚之前,要撒点香粉和糖桂花上去。

能写出如此生活指南,说明在南京的日子,大约是他一生中大隐隐于市,有李渔特色的隐居路的最好日子。矛盾中,走出自己的路,比我们现在的中产阶级快乐许多,当然,也许是因为他的收入比大理种菜的真的高出许多。

这些年里,李渔很幸运,遇到得乔姑娘、王姑娘(乔姬王姬)收为妾。李渔,这个全能人才,身兼艺人包装、导演编剧、娱乐公司老板多重才能的人,对二人VIP培训,细心调教,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家庭实验剧团,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的家庭巡回演出,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赚钱的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盛产的时期之一。《闲情偶寄》也是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可惜没过几年,乔姑娘王姑娘就先后离世了,家庭实验剧团解散了。李渔也许是无心创作,也许是身陷对二人的思念之苦,从此,他的生活收入渐渐减少,转入捉襟见肘,甚至有时候借钱过日子。

那段日子,唯一提起精神就是为了儿子回原籍杭州参加应试, 67岁的李渔迁回杭州。作为中产阶级,最后的精气神,也是为了孩子的高考。

李渔买下了杭州吴山东北麓张侍卫的旧宅,开始修缮,那是他最后的园林作品——“层园”。由于搬家的劳累,一次失足从楼梯上滚下,伤了筋骨,从此李渔贫病交加,甚至正在修订的《笠翁一家言》也难以继续了。贫困中的他向京师的老友写过一封公开信《上都门故人述旧状书》哭穷,人缘不错的李渔在朋友和官员们的资助下,借到钱修层园。

此园缘山而筑,坐卧之间都可饱赏湖山美景。“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李渔这种小资情调的人,懂得借钱,也要贫中寻乐。

以上节选来自我的著作《笔墨清朝:大清才子图鉴》中《李渔:中产阶级趣味祖师爷的矛盾人生》。本书各大平台有售哦。如果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林河图。

9. 明末清初李渔

断句: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句子的意思是: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莲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挺拔在那里。

出自明末清初李渔的《芙蕖》: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

译文:于是又在花蒂下面生出莲蓬,莲蓬中结出莲子,一枝枝挺拔在那里,仍象没有开放的花,和翠绿的荷叶一同挺立。

10. 清初戏剧家李渔病重

第十三章。因为夭夭在第十二章中被喂食了不正常的果实,导致失去了记忆。而在第十三章中,主人公和夭夭前往神木之城寻找解药,期间夭夭逐渐恢复了记忆,这也是第十三章的主要情节之一。在夭夭恢复记忆的过程中,读者能够看到夭夭对自己与主人公的关系逐渐明朗化的描写,同时也有对夭夭家族的背景介绍和一些隐秘事件的逐步解谜。整个夭夭记忆恢复的过程,为后续情节和主人公的成长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1. 明代李渔作品

六大奇书:《红楼梦》、《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

最初有的是“四大奇书”的提法。

最先提出“四大奇书”说法的,是明代后七子的领袖王世贞,他口中的四大奇书,是《史记》、《庄子》、《水浒传》和《西厢记》。之后,冯梦龙也提出了“四大奇书”,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我们能够看到,王世贞和冯梦龙的提法,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的:王世贞把史书、经书、小说、戏剧四类书目并列在一起,是从不同类型的书目中并列起来的,而冯梦龙,只强调小说。

到了清朝,著名学者李渔,曾经评价过两人提出的“四大奇书”的概念,他认为,王世贞将不同书类混在了一起,不如冯梦龙的科学,只提小说,其余不论。经过李渔的肯定,凭借李渔自己的影响力,四大奇书的目录便被确定了下来,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这四部无与伦比的长篇小说!

清朝灭亡后,有人在“四大奇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大奇书”的说法,这其实是将《儒林外史》、《金瓶梅》列入了其中,可是因为这种说法流传不广,所以不是太流行,很多人都不知道,现在也很少提所谓的“六大奇书”了,便是因为“四大名著”的概念,太过深入人心的缘故。

马自达是哪个国家的品牌?

大衣下面配什么款的靴子?

时尚服饰有什么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