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服饰搭配 > 正文

李渔讲服饰搭配(李渔作品介绍)

1. 李渔作品介绍

不属于《笠翁十种曲》的作品是《永团圆》

《笠翁十种曲》是李渔创作的喜剧集,包括《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

2. 作家李渔的作品

《调鼎集》

这是一本清人所作的扬州菜菜谱,属于从各处摘抄为主的手抄菜谱集。从手法到选材,从调料到点心制法,从江河鱼鲜到家禽、果蔬,分门别类的写,非常庞杂。有许多菜式,在现代的扬州菜中依然能找到。

《易牙遗意》

这本书的作者不确定,但绝对不是易牙本人作的。易牙这个人相传是春秋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厨师,被现代很多厨师奉为祖师爷,据说厨艺那是神乎其神的。不过,他最为出名的一件事却是“易牙烹子”。

《闲情偶寄》饮馔部

闲情偶寄这部书很有名,据说调鼎集的一部分菜谱就是取自它。但更为有名的是它的作者李渔,他不但写书(数量不少),还会编剧(戏曲),而且还能编辑,像是《金瓶梅》、《芥子园画谱》、《三国志》都曾经过他的手头校正或是改定,真个是才情爆表。所以把闲情偶寄当闲书来读,是很舒服的。

《随园食单》

清人袁枚的这本书,相较以上几本书来说,是更出名的,这一方面是时代离我们较近,一方面也是像李渔那样,有文采的人写出东西来,总会更能有意无意的突出渲染一些让人馋的做法和味道。这书单里,将当时杭州和南京的美食记载了个七七八八,包括某官家家厨善做某样菜,某处饭店特制某种酒食,某个寺庙里什么泡菜香飘几里,都有记录,并且都有做法。所以,这本书虽然是一个不会做菜的人写的,只是记录自己的听闻,但是这种记录,对于后人来讲,也是相当不可多得了。

3. 李渔作品介绍100字

明末,小品散文大量产生。张岱于明亡后作有《陶庵梦忆》等。 明末,董说作有《西游补》,与陈忱作于明亡后的《水浒后传》,同为明末清初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公元1644年清世祖顺治元年 明亡。清兵入关,清王朝统治开始。 顺治十八年(1661),清灭南明政权。 清初,钱谦益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钱谦益为“虞山诗派”领袖,作有诗《后秋兴》104首等,其散文标志着明末清初文风的转变。吴伟业为“娄东诗派”领袖,作有七言长篇叙事歌行《圆圆曲》、《永和宫词》等,继承元白“长庆体”而有所发展,被称为“梅村体”。 明末清初以后,才子佳人小说逐渐流行,其早期作品有《玉娇梨》(张匀)、《平山冷燕》(张匀〔?〕)、《好逑传》(署“名教中人”)等。 公元1651年清顺治八年 长篇弹词《天雨花》(陶怀贞)约作于本年前,为较早的弹词代表作品。 公元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 侯方域卒(生于1618年)。侯方域与魏禧、汪琬并称“清初三大家”。侯方域作有《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李姬传》、《马伶传》等。魏禧作有《江天一传》、《大铁椎传》等。汪琬作有《陈处士墓表》等。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 金人瑞(圣叹)卒(生于1608年)。金人瑞曾评点《水浒传》、《西厢记》等,与毛宗岗评点的《三国志演义》同为清初评点派小说戏曲理论代表著作。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约撰于本年至次年间。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杜浚、钱澄之、归庄、吴嘉纪、魏禧等。均为清初的明遗民作家,创作中普遍存在着反清的民族思想或民主思想。顾炎 武作有《日知录》等。王夫之作有《黄书》、《噩梦》及《姜斋诗话》等。 公元1662年清圣祖康熙元年 兴庄延鑨私修《明史》狱,次年结案,杀70余人,株连近200人。有清一代、“文字狱”接连不断,较历代为烈。 顺治至康熙初期诗坛,施闰章与宋琬齐名,时号“南施北宋”;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齐名,后称“岭南三家”。 公元1671年清康熙十年 李玉卒于本年后(大约生于1610至1620年)。李玉与朱素臣等改革传奇创作,使之符合演出要求,形成“苏州派”。李玉于明末作有《一笠庵四种曲》(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一人永占”),入清后作有《千锺禄》、《清忠谱》《与朱素臣等合撰)等。朱素臣作有《十五贯》等。 公元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 朱彝尊于本年编成《词综》,其创作开“浙派词”端绪。清初以来,一变明人不重视词作的风气,词坛渐趋兴旺。 公元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 李渔卒〔?〕(生于1611年)。李渔作有传奇集《笠翁十种曲》(《风筝误》等10种),又撰有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等。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约于本年前后基本写成,此后不断有所修改,为清代短篇文言小说代表作品。 公元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 褚人获的长篇小说《隋唐演义》约写成于本年前后。 公元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 陈维崧卒(生于1625年)。陈维崧开创“阳羡词派”;又与毛奇龄同为骈文作家。骈文自唐以后趋于衰落,至此复振。 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 钱彩的长篇小说《说岳全传》约写成于本年或乾隆九年(1744),为清代英雄传奇小说代表作品。 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 纳兰性德(满族)卒(生于1655年)。纳兰性德词自成一家,作有〔长相思〕(山一程)、〔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等。 公元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 洪升撰成传奇《长生殿》。次年因在皇后丧期内演出,洪升被革除国子监生员籍,观剧者赵执信被革职,查慎行被除籍。 查慎行为康熙年间“宋诗派”代表诗人,作有《金陵杂咏二十首》等。 公元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 孔尚任撰成传奇《桃花扇》。孔尚任与洪升齐名,时号“南洪北孔”,同为清代戏曲代表作家。 公元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 叶燮卒(生于1627年)。叶燮撰有《原诗》,倡“才、胆、识、力”之说,为清代诗话的代表著作。 公元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 洪升卒(生于1645年)。洪升还作有杂剧《四婵娟》等。 公元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 王士禛卒(生于1634年)。康熙时期,王士禛编有《唐贤三昧集》,推崇唐诗,提倡“神韵说”,流行一时。其论诗之语后被辑为《渔洋诗话》、《带经堂诗话》。其诗歌作品有《秦淮杂诗》等。 兴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方苞被株连入狱,后作有散文《狱中杂记》。 公元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蒲松龄卒(生于1640年)。蒲松龄还作有俚曲《墙头记》等14种。 公元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 孔尚任卒(生于1648年)。孔尚任还与顾彩合作有传奇《小忽雷》等。 公元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 沈德潜的《古诗源》编成于本年。沈德潜又编有《唐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撰有诗话《说诗晬语》,提倡“格调说”,于雍正、乾隆年间流行一时。 公元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 厉鹗所编《宋诗纪事》于本年刊行,收辑宋代3800多家诗人诗作及有关资料。 公元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 方苞卒(生于1668年)。方苞提倡“义法”,开创“桐城派”古文。 袁枚辞官居江宁小仓山随园。其论诗提倡“性灵说”,流行一时。所著《随园诗话》(刊行于1790年)为清代影响最大的诗话之一。同时稍后,主“性灵说”的诗人赵翼撰有《瓯北诗话》(成书于1802年)。袁枚、赵翼与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又称“前三家”)。 乾隆至嘉庆年间,骈文创作继续发展,逐渐形成与桐城派古文对立的骈文流派,其代表作家乾隆前期有胡天游等,乾隆中期以后有袁枚、汪中(作有《哀盐船文》等)、洪亮吉等。

4. 李渔作品介绍50字

《凰求凤》是网站红袖添香网连载的一部小说,作者是羽若流华。(我觉得你问的应该是《凤求凰》——《凤求凰》传说是汉代的汉族古琴曲,演绎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是司马相如写的) 《玉搔头》为明末清初作家李渔所著的戏曲之一,与《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合刻称《笠翁十种曲》。

5. 李渔写作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它美丽芬芳,姿质超群,在大自然千姿百态的花木中可谓得天独厚,因此不仅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博得无数骚人墨客的赞美。在传世的名篇佳作中,最为人传诵的散文要推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李渔的这篇《芙蕖》。二者相隔数百年之久,却一脉相承,前后辉映;同时又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如果要在它们之间强分轩轾,那么可以说,在《爱莲说》独领风骚、后人难乎为继的情况下,李渔仍不惮以“芙蕖”为题写出传世妙文,其胆识和才力尤可钦佩,显示了作者的大家本色。

《爱莲说》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别具慧心地称莲花为“花之君子”。这一比喻以其形象贴切、寓意精深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莲花从此成为高洁品格和美好情操的象征。同为礼赞莲花,李渔的《芙蕖》不满足于因袭模仿,而是另辟蹊径,对芙蕖美的内涵和价值作了新的开拓。全篇以“可人”为线索,备述了芙蕖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

芙蕖最引人注目也最有价值的当属它美丽的外形,所以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先写它的“可目”。同花开只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的“群葩”相比,芙蕖具有生长期长的特点。作者详尽而有层次地描绘了芙蕖由初生到结实的不同形态,既准确再现了芙蕖各生长期的特征,又将《爱莲说》所勾勒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化为更加具体可感的形象,使芙蕖的外形美展现得更为充分。在作者笔下,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成花”,更是“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如此芙蕖,真可谓自夏徂秋,无时不美;叶、茎、花、蓬,无物不美了。

接下来,作者依次叙述了芙蕖的可鼻——“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可口——“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可用——连“霜中败叶”亦可“备经年裹物之用”。拥有这许多好处,芙蕖之“可人”自不言而喻。

本文与《爱莲说》不同的,还不止于对芙蕖穷形尽相的描绘和对其可人之处的详备说明,更有立意的不同。如果说《爱莲说》着意赞美的是莲花清高纯洁的品格,那么这篇《芙蕖》则着力歌颂了芙蕖的奉献精神。有益于人,便是作者所谓“可人”的主要内涵。从这一主旨出发,文中处处突出了芙蕖的为人之利。如说它“于花之未开”已使人“先享无穷逸致”;花开,“在人为应得之资”;花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其清香异馥,可使“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其果实,又有“可人之口”、“互芬齿颊”之妙。正因为如此,作者称其“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赞其“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言其“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诚非夸人或虚美,芙蕖的确当得此誉。

作者对芙蕖观察极细,相知极深,皆源于对芙蕖的热爱。文中屡称:“予夏季倚此为命者”;“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酷好一生”。强烈的真情实感既是他写作本文的动机,也是本文独具一格个性鲜明的重要原因。然而爱荷如此情深的作者,“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只能“凿斗大一池”,聊植数茎,“草菅其命”,这不能不使人在感叹他的一片痴心无所寄托的同时,也为他蹇塞困顿的身世遭遇而深深感叹。若说本文有什么言外之意的话,或许就在于此。

作品还显示出精湛的艺术技巧。文中,形神兼备的描写,详略有致的叙事,画龙点睛的议论,恰到好处的抒情,四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完全打破了说明文的一般格局和写法。再加上谨严的结构,精妙的语言,灵活的修辞,更使得文章生动活泼,文采斐然,焕发出隽永的艺术魅力。本篇之所以能在难以数计的同题作品中脱颖而出,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6. 李渔作者简介

李渔是清初戏剧——形式派的代表作家

延伸:

形式派是清初传奇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以李渔为代表,他们将讲求戏曲的娱乐功能和写作技巧作为最高目标。

7. 李渔作品最著名

金圣叹,明末清初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都有评点。

金圣叹博览群籍,好谈《易》,亦好讲佛,常以佛铨释儒、道,论文喜附会禅理。评点古书甚多。称《庄子》、《离骚》、 《史记》、 《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 拟逐一批注,但仅完成后二种,《杜诗解》未成而 罹难。其著作据族人金昌叙录,有“唱经堂外书”, 包括《第五才子书》、《第六才子书》、《唐才 子书》、《必读才子书》、《杜诗解》、《左传释》、《古传解(二十首)》、《释小雅(七首)》、《孟子解》、《欧阳永叔词(十二首)》;“唱 经堂内书”,包括《法华百问》、 《西城风俗 记》、《法华三昧》、《宝镜三昧》、《圣自 觉三昧》、 《周易义例全钞》、《三十四卦全钞》、《南华经钞》、 《通宗易论》、《语录 类纂》、《圣人千案》;“唱经堂杂篇”,包括《随手通》、《唱经堂诗文全集》。多属未竣稿,或只存片断,或全佚。

8. 李渔画作

《芥子园画谱》,又称《画传》,诞生于清代。

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曾在南京营造别墅“芥子园”,并支持其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编绘画谱,故成书出版之时,即以此园名之。此画谱堪称中国的教科书。画谱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浅显明了,宜于初学者习用,故问世300余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哀。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当初入门,皆得惠于此。称其为启蒙之良师。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9. 李渔 作品

李渔 《闲情偶寄》译文: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

10. 李渔写了什么书

李渔( 1611 ~ 1680 ),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浙江兰溪人。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江苏如皋创业已久,此时 “ 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 ” ,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 “ 人间大隐 ” 之道。

康熙五年( 1666 )和康熙六年( 1667 )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1672 、 1673 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 1680 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说起李渔,一开始几乎是几个男人之间的谈资,稍稍有点隐私,关于如何挑选女人、关于《金瓶梅》的版本,诸如此类,以为都是秘不示人的。

可是后来发现,喜欢李渔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男人喜欢,连女人也很欣赏。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喜欢李渔,几乎出于男人的本能。因为李渔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并且生活得很艺术的人。而且他能够把生活的经验又很艺术地写成书,这也是他高出许多风流才子的地方。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这本书时说: “ 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部分,时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时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岛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

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 ……”

李渔素有才干之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他重视戏曲文学,曾说:“填词非未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流而异派者也。”他的戏曲论著存《闲情偶寄》词曲部,以结构、词采、音律、宾自、科译、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自、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

《闲情偶寄》除戏曲理论外,还有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李渔在给礼部尚书龚芝麓的信中说:“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托之空言,稍舒蓄积。”可见此书足能反映他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他所著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有《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以上十种合刻称《笠翁十种曲》)、《万年欢》、《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鱼篮记》、《万全记》、《十错记》、《补大记》及《双瑞记》等19种。

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风筝误》一剧。此外,有小说《无声戏》、《连城壁全集》、《十二楼》、《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李渔在金陵时,别业称芥子园,设有芥子书。李渔女婿沈心友,请王概等编《芥子园画谱》,流传甚广。

夏天服饰如何搭配,使人更阳光一点

MIXMAX是什么服饰品牌啊

春节搭配服饰的时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