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日韩服饰 > 正文

普通话怎么流行的原因(普通话怎么出现的)

1. 普通话怎么出现的

一、成绩还未公布。

普通话成绩没有公布之前,考生是在网上查不到成绩信息的,只有成绩正式公布了之后,考生才能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分数。我们可以在普通话官网查询到具体的成绩公布时间,我们只要在公布时间之后再进入官网查询即可。

二、网络原因。

如果在公布时间后,我们依旧没有查阅到普通话成绩,那么有可能是因为网络原因导致的。因为一般情况下,在成绩公布后的第一时间,都会有很多考生去争相查阅,所以有可能导致网站承载能力不足,引起网络崩溃等原因也是说不定的。因此,我们可以避开查成绩的高峰期,在比较晚的时候去进行查阅。

三、浏览器原因。

一般来说,像这类考试,无论是报名还是查阅考试信息,我们最好都使用IE浏览器比较稳妥,而且也不会有拦截的情况。如果是浏览器的原因的话,那么我们把个人浏览器换成IE后,再登录查询即可。

四、准考证号或身份证号错误

有时候,我们的准考证号或者是身份证号属于错误的话,那么也会导致我们无法查询到自己的普通话考试成绩,因此我们可以检查一下自己的信息是否输入正确。

五、拨打电话。

如果以上几种方式都不行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自己拨打一下普通话测试中心(考试地点)的电话查询,电话号码在报考时候的通告里面有,拨打后可以询问一下具体情况。

2. 普通话怎么由来的

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

3. 普通话怎么形成

普通话变调应该有:上声+上声变调,如:处理……。

轻声变调,如:斧子,馒头……。

一,不变调,如:一定,一声……。

如:不去,不能……。

儿化变调,如:面条儿,脸儿……。

啊的变调,如:真的啊……。等几种情况。变调是普通话北京语音体系中长期形成的,有些变调和前一个字的韵母有关,在“儿化”及“啊”中体现。

有些变调与前一个字的声调有关,在“一”和“不”中体现。

4. 普通话怎么形成的

1. 普通话的发源地是在中国。2. 普通话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经过规范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语言。普通话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全国各地不同方言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3. 普通话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广泛应用于政府、教育、媒体、商业等领域。同时,普通话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工具。

5. 普通话 怎么来的

是北方汉民族共同语,北方方言,后来变成官方语言

6. 普通话咋来的

普通话的历史只有400年,400年前中国没有现在这种所谓“普通话”。现在的普通话是满族人的专用汉语,是满族人发明的,深深地打上满族人的烙印。

孙中山痛恨清朝的统治者,曾想用广东话作为国语,但没有成功,困为满清官话势力太强了。

后来民国政府投票,普通话比四川话多了一票成为了国语。其实四川话和普通话是同一语系的语言,只是腔调不同而已,能听懂普通话的人也能听懂四川话。 古代文言与白话相去不远。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鹤认为,虽然古代的白话资料我们今天已经不易得到,但由于南方方言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形态,因此我们今天可以从方言口语中去窥测古代人说话的样子。

以厦门话为例,在日常口语中就有很多是今天所说的文言形态,如中国人最普通问候语就是“吃了没有”厦门话只说“食未”。

问人家“有没有”厦门话只需说“有无”,如果问得详细些:“到底是有还是没有?”

厦门话则说:“到底有抑无?”

这里的“抑”字的用法,现在只能在文言文里读到(如“抑获”一词),但今天却正用于厦门地地道道的口语里。

所以上古文献中我们读来不易懂的文言恐怕都是当时的口语。

明朝讲的是江淮话,古代讲过很多话,汉朝是徐州地区方言,秦朝是陕西地区方言,底下就更五花八门了。

很多交通闭塞的地区保留了一些古代汉族的语音,但他们不是汉族人,只是有些用词学了汉语。汉语到底是什么语言,已经无法界定了``````

7. 普通话怎样形成的

推广普通话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现代汉语方言分歧,不便于交际沟通。现代汉语有北方话、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等七大方言,相互之间差异很大,造成了语言上的隔阂,推广普通话,采用国家通用语言,有助于交际沟通,有助于经济建设,有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8. 普通话怎么创造的

1.了解自己的发音与普通话的差别,针对性的学习。要想快速的练好普通话必须知道自己的发音与普通话的差别。汉语的词汇量是很大,要是想重新学习无异是天方夜谭,而其中很多词汇都是已经掌握的。有针对性是快速学习的最有效方法。要想了解自己发音与普通话的差别,就要找好参照物,最好是要经常听收音机、录音带,看电视,听语音纯正的人说话。发现问题后要针对性的练习,尤其在日常说话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区分。通过听新闻联播以及日常交流中,我发现我的问题主要出在平翘舌以及前后鼻音上,发现之后在日常交流过程中,说到这些词的时候就会留心一下,慢慢的也就会纠正过来了!

2.勤动口。光发现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让问题得以解决。每天晚上睡觉前读一些演讲稿或者是一些读物,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但是要力求每个字都能正确发音。尤其是在平时学习、工作、生活坚持使用普通话交流,尤其是遇到自己的发音问题的时候,要多留心,慢慢的改正,有时宁可让自己的语速慢下来,也不要错误的发音,久而久之,也就能纠正了!

3、早起半个小时像念英语一样去大声地练习普通话。

4、多说绕口令。

5、普通话测试员,纠正自己。(普通话测试员很好找,每个地区至少有五名以上的国家普通话测试员。)不要咬木塞,多模仿是最重要的。

注意:南方一些方言区的人分不清z,c,s和zh,ch,sh,就可以向普通话说得好的人请教(让他们感觉一下区别告诉你),可以知道z,c,s舌头平伸,舌尖向前;zh,ch,sh舌头稍后缩,舌尖向上翘起。

学好普通话的几条要领:

第一,学好拼音字母,掌握发音部位,对于局部个别的方音要反复练习直至完全到位为止。

第二,多读些拼音报上的文章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或者看到一个字后,就是暗暗地朗诵其标准音,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争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三,不懂就查。字典是我们很好的老师,若有不懂,定要虚心请教,直至完全正确为止。尤其要注意一些字的多音与多义等。

第四,纯属我个人的经验,也是最傻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辞典,翻开现代汉语辞典,一字一字、一词一词、一句一句、一页一页地朗读,极为有效。从这里,我受益不浅。

第五,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有人说:语言取决于环境。在一个大家都说普通话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近朱必赤。即使你方音浓重,逐渐逐渐你也会受感染的。只要我们大家一齐努力,同心携手,就一定能把普通话说好,使她真正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交流的普通语言、通用语言。

如何练好普通话小贴士:

克服心理障碍

普通话并不难学,难的是对心理状态的调整和改善。许多同学在学习普通话时害怕自己因生硬别扭的发音出丑,或是畏惧长时间训练的困难,这些心理障碍常常使学习进步缓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及时调节我们的心理状态,放下心理包袱,大胆地开口讲。任何学习都有一个从拙笨到熟练的过程,学习普通话也不例外,要尽早达到熟练程度,只有下苦功夫克服困难,战胜畏惧心理,才能成为学习中的胜利者。反之,如果在学习中过分顾及面子,不敢坦然面对自己的发音缺陷,更不能以顽强的意志和艰苦的努力去克服,改善它,一味的退避畏缩,其结果不仅使自己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而且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加重今后学习和生活的负担。

总之,调整好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是学好普通话的重要前提。

2.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任何语言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克服本地方言环境的负面影响,尽可能为自己创造一个有利的普通话环境。

要做好这一点的关键在于主观认识的加强。如果我们有了学好普通话的迫切要求,自然就容易对普通话产生特别的兴趣和高度的自觉性,自觉寻找各种可以接触普通话的机会,对普通话学习的强烈愿望还可以促使自己自觉地运用普通话进行阅读和思维,这样做会有力的促进普通话口语表达。

3.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们学习普通话的目的是能听,能说标准的普通话。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多年对方言的听说习惯,建立一种全新的听说能力,这并非一朝一夕的易事。一方面我们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老老实实地学习;另一方面也应该地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9. 普通话这个词怎么来的

普通话是清末有的,这个词是学者吴汝纶发明的。“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拓展资料:普通话(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汉语不等同于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主要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以利社会交际,与人民使用传承方言并不矛盾。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首选语言。

10. 普通话这么来的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② 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③ 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11. 普通话怎么诞生的

1955年,就采取什么方言作为国语的基础,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当时,各地代表通过投票方式,以决定从全国15种主要方言中,选出一个作为新国语的基础

据业内盛传,最终经过投票,北京官话(以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话(以西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获51票,名列第二;第三名是吴语(以吴语为基础方言,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获46票;粤语(以粤语为基础方言,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获25票,名列第四。

最终,排名第一的北京官话被选定为新国语的标准语。

考虑到民族共通融合问题,大会还决定将“国语”改名为“普通话”,对此时任教育部长张奚若表示:

“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

衣服怎么搭配最潮流

身高刚刚160属于H型 身材,怎么搭配衣服好看?

今年流行什么裤子冬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