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色彩搭配 > 正文

唐代服饰搭配插画(唐代服饰配色)

1. 唐代服饰配色

五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人们的审美观趋于朴实和理性,逐渐将大唐的恢宏绚丽淡为疏朗简雅的风尚。封建帝制统治下的社会,若国家富足安宁,统治者政治开明,百姓安居乐业,人们的审美自然开放、多样、多变、例如整个唐代社会喜爱张扬和炫耀,其丝绸配色注重色彩的强烈对比,织物色彩热烈奔放。一切社会动荡分裂,统治者治国无方,朝廷腐朽没落,例如晚唐至五代时期,百姓人人自危,人们的审美便不再大气奔放,转而内敛保守。

《韩熙载夜宴图》,该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五代十国时期人们的服装款式、面料质地以及当时流行风尚。宴会主人韩熙载休息时头戴名叫“韩君轻格”的高顶四方乌纱帽,身穿对襟白色长衫,衣领敞开,袒胸露腹,脚上穿着白布袜子与圆头蒲鞋。欣赏歌舞时,他又在白衫外面加上一件黑色的交领长袍,男宾们大多穿着与唐代官服式样基本相同的标准官服,圆领襕衫,头戴黑色短翅幞头,腰束革带,足蹬黑皮靴。身份比较高的穿红袍,其他人都穿绿袍,侍女们还穿着唐代流行的女子男装,就是男式缺胯圆领长袍。

2. 唐代服装配色

据研究者考证,在中唐以前,服装形制是上身穿小袖短襦,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中用绸带系扎。在天宝年间,妇女还以着男装为时尚。中唐以后,妇女服装日趋肥大,普通妇女的衣领常见的是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富家女子中还流行一种祖领,里面不着内衣,使胸脯袒露于外。当时妇女的下裳主要是裙,其质料、色彩、式样与纹饰具有轻盈飘逸之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妇女对发型和面部装饰尤为重视。当时有半翻髻、高低髻、倭堕髻。河西走廊的女子还流行归顺髻、平番辔、抛家髻、回鹘髻。发髻之上还有金玉簪钗、犀角梳篦等饰物。脸面除了施用铅粉外,还绘饰不常见的翠眉、胭脂。

从敦煌壁画来看,唐代服饰远比这些情况丰富,仅民间服饰就有以下数种:

幞头靴袍

唐代壁画中出现了大量戴幞头、穿窄袖长袍、穿乌皮靴的人物,这是吸收了西域各族“窄袖长身袍”与幞头结合而成的一种新装,是唐代初期最流行的男式“胡服”,到了盛唐时期逐渐为“襕衫”所代替。

幞头是隋唐时期最普通的“首服”,它是从汉晋幅巾、燕巾演变而来。“后周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已形成定制,隋代幞头多为平顶,二角系额前,二角系脑后。唐初做了一番改进,“以罗代绢,又令重系前后以象二仪,两边各为三撮取法三才”(《新唐书•舆服志》),成为农民、圉人、奴婢、官吏、贵族通用之服。幞头两角形式不一,有垂角、长脚、牛耳、翘脚等形式,随形定名,无一定之规,形式不同,却有时代先后之别。

笠帼半臂

壁画中的舵师、纤夫大半戴笠帽,穿窄袖衫,外套半臂,白布裤,芒履。半臂就是短袖衣,“其式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宋•高承《事物记原》),是适合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服装,也是唐代男女通用的服装。

大袖裙襦

从隋代到唐初,壁画中的皇后、命妇、庶民均著交领大袖襦、白练裙、蔽膝、方头履。有的蔽膝两侧有旒,保持汉晋“袿衣”形式而又略有新意。

窄衫小袖

隋唐妇女又一新装。窄袖长垂,裙腰高束,这就是隋代所谓“半涂”(长袖),贵族庶民上下通用。唐初窄袖与隋代不同,有圆领、交领、袖至腕、长裙曳地,脚穿弓履或高头履,即唐诗中所谓“小头鞋履窄衣裳”(白居易《上阳人》),与西安和吐鲁番出土的墓画、绢画中的宫廷仕女装扮完全一样。

3. 唐朝服饰与配饰的风格与特点

这部剧的服装虽然不说特别好看,但也不算多糟糕,至少色彩搭配还不错。

尤其是,细看会发现头花耳环之类的配饰一般跟衣服都是同一色系的,或者至少不会特别跳。PS:这部剧的造型师真的酷爱蓝色,几乎每个人都多多少少穿过各种色度的蓝色。

这个上衣利用收拢线条和不同色度的颜色造成的视觉差,看起来特别显腰细:

我最喜欢的一点是,这剧里很多披帛!南北朝时期佛教题材的壁画就有身披披帛的女供养人了,唐朝的时候尤其流行。披帛相对于服装整体来说更加轻盈。

这部剧的服装设计叫陈乐勤,是个比较陌生的名字,目前能搜到的他的作品除了锦绣未央,就只有奇星记之鲜衣怒马少年时、使徒行者2、寻找前世之旅,估计还是新手,发挥水平并不稳定,但是看得出有些地方挺有心思的,希望后续设计其他服装的时候可以扬长避短啊!

4. 唐代服饰搭配

唐朝可以和时期搭配,例如唐朝时期、明朝时期。

5. 唐代服饰配色特点

唐代文学四个发展阶段

一、初唐:唐诗的准备阶段。试探总的趋势由齐梁旧风向盛唐气象过渡。

两个重要现象:

1.

一大批宫廷诗人承袭齐梁绮丽的风气。追求诗歌的词藻和声律,而最终导

致了律体的完成。

2.

为数不多的卓杰之士,

批判六朝以来浮华的文风,

强调诗歌的风雅兴寄,

从而导致试探风起的转变。

初唐诗人的特点:继承加变革

二、盛唐:唐代诗歌的鼎盛期、顶端

充满“爱国主义和爱国热情”反映在文坛:积极浪漫的诗歌成为创作主流。代表人物:李白

安史之乱使开唐以来的矛盾集聚,

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诗歌得到发展。

代表人物是杜甫。

结盛唐,开启中唐,杜甫应运而生。

“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

“边塞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高适以乐府歌行见长,风格苍凉雄

健,岑参后期诗歌磊落奇骏。

三、中唐:再盛期。

大历时期是一个低谷时期,但也是对盛唐诗歌的继承,多沿袭他们的文风。

大历十才子;

山水田园诗:刘长卿、韦应物;

边塞诗:刘禹锡、李益;

奇崛派诗人:代表

韩愈、孟郊,又称“韩孟诗派”

,孟郊独创风格是古拙瘦硬用语奇险;

“山水诗人”

:柳宗元、刘禹锡。刘禹锡诗歌风格:

“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

古文运动:

领导者:

韩愈、

柳宗元。

是一场以复古为旗帜的文学革新运动,

它的重点在于对文体的改革,

同时也兼及文风、文学语言的改革。

特点:

1.

古文运动与儒学复古紧密结合,具有政治革新意义;

2.

文体改革与进步的文学观点

紧密结合。

四、晚唐:夕阳期。

感情情绪十分浓厚。

杜牧、李商隐是晚唐的代表作家。

有的刻苦沉吟,追求“清新奇僻”

,代表贾岛、姚合;有的着力艳丽,写闺中女儿之情思,

如温庭筠、韩偓;有的淡薄诗风,如司徒空、陆龟蒙;有的讽喻时事,表达动离之感,如皮

日休、罗隐。

在散文上出现小品文创作,继承韩柳的古文传统,用尖锐的笔锋,讽刺时事。

唐传奇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6. 唐代服饰配色表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的服饰制度规定:

皇帝的冕服为衮龙衣,绛纱袍,通天冠。宋朝官员的朝服沿袭了唐代官服的特点,朱衣朱裳,里面穿着白色罗中单,外面扎系罗料的大带,身上挂着锦绶、玉佩、脚上穿着白绫抹黑皮履。

朝服的样式是统一的,官职的高低从有没有禅衣和锦绶上的图案体现级别变化。官员穿着朝服的时候,必须戴进贤冠貂蝉冠和解旁冠。不能戴别的冠,更不能不戴冠。进贤冠的梁数也有所增加,最高的有五梁冠,最低的有二梁冠。手里要拿着笏(手板)。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民间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制服”:“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宋代女装

代表性流行单品:褙子

妆容:梅花妆、檀色点唇

发型:包髻

宋代女子便装以瘦、细、长,以窄为美。宋代一般妇女所穿服饰有袄、濡、衫、背子、半臂、裙子、裤等服装样式。以裙装穿着为主,通常在衣服的外边再穿长袖对襟满子,满子的领口及前襟绘绣花边,时称“领抹”。宋代的濡裙样式,可用右征,也可用左征,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从色彩方面来说,上衣颜色都比较清淡,通常采用间色,有淡绿、粉紫、银灰、葱绿、墨绿、白色等,而裙子的颜色通常比上衣鲜艳,有青、碧、绿、蓝白及杏黄等。包髻是一种别具时代特色的发式。它的制法是在发式造型已经定型以后,再将绢、帛一类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种发式的特征在于绢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将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云等物状,装饰于发髻造型之上,并饰以鲜花、珠宝等装饰物,最终形成一种简洁朴实,又不失为精美大方的新颖发式。贴花子的装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宋徽宗宫词》所述“寿阳落梅妆”则更为传奇,写的就是宫中贴花子的情形。宋代妇女引以为时髦,以至相互仿效

宋朝男装

代表性流行单品:澜衫

宋朝男子皆以服该时代的常服一一澜衫为尚。澜衫早在唐代便己被采用,至宋更是倍受青睐。澜衫,即圆领或交领的无袖头长衫,下摆处有一横澜,用以象征上衣下裳的旧制,但也有施横斓的居家时穿着。这时的士大夫在交际时常穿着帽衫,即头戴乌纱帽身着皂罗衫。

7. 唐代服饰配色现代服饰

华夏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不同朝代的演变与发展,号称"礼仪之邦",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礼制作为基本的社会制度始终贯穿在所有朝代中。

礼制,"礼"字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指"礼仪",而"制"则是指"制度",顾名思义,"礼制"也就是用来规定人们礼仪的制度。中国的礼制,是统治者用来巩固自己权利的一种手段,他们通过规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法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纵观历史的长河,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是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朝代,没有一个是不重视礼仪制度建设的。

在中国的朝代中,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极为特殊的。宋朝于公元960年建朝,1279年灭亡,中间历经了三百多年,使王朝动荡的也多是来自于外部的战乱,是唯一一个没有因为王朝内部权力斗争而灭亡的朝代。彼时的宋朝,不仅在经济技术上得到了发展,就连当时宋朝的服饰文化对后世的服饰审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也一直影响着人们对于服装的审美。今天我们就从宋朝礼制的发展中,来看其带给宋朝服饰文化的影响。

宋朝服饰文化产生的背景

宋太祖赵匡胤利用自己手中的兵权在陈桥驿发动了兵变,夺取了政权,从此开启了宋王朝的历史。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上演,宋朝的统治者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统治者,认为武力才可以保护自己政权的思想,宋朝的统治者反而以重用文臣担任要职而轻用武将的方式来保障社会安定,巩固王权。一时间,文官的地位在宋朝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也从侧面促成了宋人崇拜文人雅士的社会风气,普通百姓纷纷开始效仿文人的服饰穿戴。文臣多以雅识之士著称,在服饰的色彩选择上也多是颜色单一,色调暗淡的,服饰风格也是很注重质朴淡雅的。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分支,在宋朝时也发展到了巅峰。"程朱理学"的兴起,更是从纲常伦理和思想道德上直接去规范了人们的生活,更直接的是造成了人们的思想禁锢。服饰文化作为人们生活的侧面反映,也直接受到了影响。宋人的审美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变得越来越保守。当时的宋人,不论男女,在选择服饰时,都是偏保守的风格。

礼制在宋朝得到重视与发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服饰等级制度。宋朝的统治者对这种礼仪制度是非常看重的,他们觉得在不同的场合就应当穿着与之相适应的服装,上到君王,下到普通百姓,不同的身份也应当有相对应的服装来加以区别。这种严格的服饰制度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人们的审美。

宋朝服饰的主要特点

唐朝服饰中色彩鲜艳,大胆开放的风格随着唐朝的灭亡也逐渐消失了,但宋朝服饰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抛开唐朝服饰的特点,更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留下自己所需要的,摒弃不符合宋朝民风特点的。这一点,从宋朝男性的服饰上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它在造型上确实是延续了唐朝时期男子的服饰特点,都是圆形的领子加上宽大的袖子,并在腰间绑一个束革带来加以固定。

宋朝女性在服饰上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保守的特点。从外在造型上来看,无论是款式还是色彩方面也都是比较单一的。虽说色彩单一,但女性服饰在选择配色时,也是多以绿、蓝以及一些常见的浅色系为主,整体看起来还是非常素净雅致的。正是因为服饰本身的色调偏暗了,才更加显得出宋朝女性特有的温婉之资。与唐朝服装相比,宋朝服装更加注重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给人的感觉是又恢复了中国的风格,简单质朴,自然纯净。

宋朝女性常穿的服饰主要有褙子和大袖。

褙子一般是对襟的,就是左右两边是对称的,通常衣袖比较窄,在衣襟的下摆会镶嵌一些用来镶边的饰品。衣襟的部分经常是敞开的,两边不用纽扣或衣带系起来。大袖,也是对襟的,类似现在的外套,不同的是两条袖子比较宽大,衣服很长,衣襟处也有一些花边镶嵌,不过与褙子不同的是,大袖只能是地位稍微高一点的人穿的,比如皇上的嫔妃,普通妇女地位太低,只能以褙子来代替大袖。

宋朝女性的服装大体上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衣通常是褙子、袄、襦、衫等,下衣一般是裙子或者裤子。

从整体上来看,宋朝的服饰一共有三种:第一种是从皇后及后宫妃嫔到各级官员妻子、母亲所穿的衣服称之为"公服";第二种是普通平民百姓所穿的吉凶服称之为"礼服";第三种就是所有人在私下里日常所穿的衣服称之为"常服"。

公服这种服式主要是体现在宋朝男性的服饰上,因为服饰等级制度的原因,通过用色来区别等级,在前朝官员的品阶上体现的格外明显。例如:九品官以上的衣服就是青色;七品官以上的衣服是绿色;五品官以上是红色;而三品官以上的衣服则是紫色,所以大家在看宋朝古装剧的时候,经常就会发现前朝大臣的衣服颜色都是不一样的。

常服就是在屋子里穿的衣服。从形式上来看,宋朝官员与普通平民百姓的常服形式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在衣服的颜色上有着严格的规定。皇帝的衣服颜色必须是明黄色的,因为这代表了皇权,是天子身份的象征,而普通百姓的衣服一般只可用黑白两种颜色。

平民服就是普通百姓日常穿的衣服,通常有短褐、衫、裳等。短褐多是一些贫苦的人穿的,所以首先在用料的选择上用的就是普通的布,造型上是很短很粗的。衫是宋朝男性穿的,基本上都是外穿。裳延续了之前衣服的造型,采用的是上衣下裳的形式,一般是用来做是冕服、朝服或私服的式样的。所以,现在经常能够听到人们把衣服又叫做"衣裳"。

宋朝服饰文化给后世带来的影响

宋朝的服饰从整体上来看,既不像唐代的那般奢华艳丽,但又确实开始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引导着人们从奢华的审美观念逐渐向清新淡雅质朴的观念过渡。宋朝的服饰文化在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中,慢慢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服饰体制,不断发展简约务实的服饰风格以及审美特点。宋朝虽然在军事上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但是它的经济文化发展又确实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期,尤其是在服饰方面,能够结合自己的实情,将"务实"添加到服装审美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且使服饰更具有了实用性,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与行动。

这一点从现在人们喜爱的汉服形式中就能看到。

随着更多的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喜爱,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装也渐渐走入到人们的视野中,最为常见的汉服形制就是唐朝的襦裙,魏晋的交领,明制汉服,其次就是宋朝汉服,通常以抹胸、下裤、褙子的形式出现,给人的感觉就是简约质朴。在不失去美的同时,又能够很实用,这一特点也是宋朝服饰文化给现代人带来的改变,直到现在也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衣服时抛弃了繁琐的图案装饰,而去选择大方简洁质朴的服装。

8. 唐代服饰配色大全

   唐制和宋制发冠翅尾的区别是:配色不同,唐朝灰色、宋朝绿色。官帽不同,唐朝官帽是幞头,宋朝变成了硬胎硬脚的一种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状。宋制为乌纱帽,翅面改水平为垂直。

9. 唐代服装配饰

因为当时鸱尾很符合唐代了审美观,而且它的寓意又十分好,象征着祥瑞祥和太平等。所以唐代时大多建筑物都用鸱尾来进行装饰房屋。

10. 唐代服饰样式

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这个貌似就是圆领的吧,那就是袍衫了

11. 唐代服饰配色方法

2. 男子的常服

而常服并不是像我们字面意思理解的平时随便穿穿的衣服,唐朝时期的常服也有一定的规定,远远不是像今天的衣着自由。

在唐朝规定了常服的颜色,从那个时期开始,中国封建皇帝的标配色就成为了赤黄色,除了皇帝,所有人都不能穿这个颜色,以此来显示皇帝的崇高地位。

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如果皇帝赐给臣民一件和赤黄色相近的黄马褂,就是莫大的荣耀,值得一个家族骄傲好多代的原因,因为皇帝的黄袍就是地位的象征。

而对日常的百官服饰,在《旧唐书》中有这样一个规定:唐高祖武德四年,规定三品以上服紫,饰用玉;五品以上服朱,饰用,金;六品、七品服绿,饰用银;八品、九品服青,饰以输石。

可见,不仅仅规定了服饰要求,也规定了衣服上的装饰要求,十分的仔细谨慎了。

在唐朝,衣服的颜色和官员的地位没有太大关系。

根据《十驾斋养新录》中记载:虽宰相之尊,而散官未及三品,犹以赐紫系衔”,“非賜不得衣紫”田。

官员之外,唐朝武德令规定: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服色用黄色或白色,饰以铁铜。

所以通过官员的衣服颜色,并不能直接看出来品级的高低。随后,民间百姓的衣服也有了白色,黑色等,因为常服更加方便,也日渐成了大多数场合,男子的服饰。

二.隋唐时期女子的服饰,个人地位的象征

1. 女子的礼服

对于男子都有明确的服饰规定,那么处于封建社会地位偏低的女子,更有着一套严苛的制度。

但是女子能穿什么样的衣服,完全取决于家里的男丁,也就是丈夫和儿子的地位和职位。这就使得很多的富家小姐,贵族的女子服装要比平民百姓显得高贵的多。

在隋文帝时期,就明确规定了女子的服装,将女子分为皇后,公主,嫔妃,命妇等几类,对于他们的服饰进行了要求。

比如尊贵的皇后,可以把首饰为12花树,而其他的人不能和皇后相似,一定是小于皇后的首饰数量的,随着地位的高低依次减少。

而皇后在不同的场合也穿着不同。

根据《隋书》的记载:“皇后在祭祀及大事时服棉衣,亲蚕服鞠衣,以礼见皇帝服青衣,宴见宾客服朱衣。"

可见,在封建时期当皇后,的确要有严苛的一套服饰礼仪,以代表皇家的形象。除了皇后,还有太子妃等,也会随着典礼的不同,穿着不一样的服饰出席。

2. 女子的宴服

女子的宴服类似于男子的常服,也是平常生活里的服装,女子选择什么样的颜色,取决于自己的丈夫和儿子的地位。

不仅仅要根据他们的等级选择自己的服装,也不能高于自己的丈夫或儿子,这无疑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女子在封建社会的地位并不高于男子。

对于颜色有要求,对于衣服的材质自然也是严格的。但事实上,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在《旧唐书》中,描绘了这一历史现象是:“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白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

可见,实际情况之中,女子的服饰只有在颜色上得到了很好的区分。

包包颜色搭配含义

脸型与帽子如何搭配

2011秋季女装搭配_秋季女装搭配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