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布鲁塞尔国际会议
索尔维物理学会议索尔维物理学会议是以创造氨碱法制碱而闻名于世界的比利时化学工业家和社会活动家E.索尔维首倡召开的多次国际物理学会议的总称。
从1911年召开第一次会议起,到1982年已举行过18次。前17次都在布鲁塞尔举行,第18次会议在美国举行索尔维会议。
和传统的学术性会议不同,后者一般只公布已经获得一定成果的科学研究工作,而索尔维会议却致力于讨论物理学发展中有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这个会议的另一个特点是每次都只由人数不多的、来自世界各国有关方面最杰出的专家就一个专题进行讨论。
2. 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
1958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标志性建筑-原子塔。
3. 布鲁塞尔会议 历史意义
1937年11月3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九国公约》缔约国会议开幕。当时南京的国民政府对此寄予厚望:呼吁国际力量来制止日本的侵略,化解中国的危机。
国联第十八届常会通过《建议书》,建议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及其他与远东事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国家参加的会议,调解中日冲突。1937年11月3日至24日,会议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中、美、英、法、苏等19个国家参加了会议, 日本和德国拒绝出席。
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要求与会国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停止提供贷款和军需物资,并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但与会各国出于各自的战略考虑和利害关系,除发表泛泛的谴责之词外,谁都不愿率先制裁日本。会前,控制会议的英、美两国都商定,凡有损于对日关系的任何提议,他们一慨不提,从而注定此次会议将一无效果。苏联代表支持中国政府的上述建议,但不愿单独卷入冲突。经过3个星期的空谈,11月24日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会议报告书》,强调九国公约和平原则的有效性、必要性和普遍适用性,要求中日停止敌对行动,采取和平程序。会议拒绝了中国政府关于制裁日本的正义要求,使日本更加肆无忌惮地在亚太地区进行侵略扩张活动。
4. 为期一周的布鲁塞尔会议将就各国国际性
北约峰会2年一次。
北约峰会,全称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首脑会议(NATO SUMMIT),会议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
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西方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5. 布鲁塞尔会议召开的背景
七国集团峰会,是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七个主要工业国家,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举行的年度首脑会晤机制。七国集团峰会旨在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从整体上协调政策,缓解内部矛盾,这一机制在全球经济、政治治理中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然而,随着世界格局不断变动,七国集团成员经济增长乏力且后劲不足,无论在引领全球经济增长,还是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七国集团都显得气力不足,影响减弱。
由来:1975年11月,为走出“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在法国倡议下,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六国领导人在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召开最高级经济会议,确立了旨在协调各国政策、振兴经济发展的年度首脑会晤机制。加拿大在次年6月的第二届首脑会议上加入了这一机制,七国集团由此形成。从1975年的朗布依埃会议到1996年的里昂会议,七国集团共经历了“经济议题首脑会议”、“政治议题首脑会议”和“多元议题首脑会议”三个阶段。
1997年6月,第23届七国集团峰会在美国丹佛举行,叶利钦作为俄罗斯总统,以“同等成员”身份“自始至终”参加会议,并首次与七国集团首脑以“八国首脑会议”的名义共同发表公报。自此,八国集团峰会机制形成。 “7+1”模式结束,八国首脑会议体制形成。但在经济问题上,八国首脑会议依然保持七国体制。
1998年5月,八国峰会在英国伯明翰举行。这次会议完成了七国集团向八国集团的转变。俄罗斯成为八国集团的完全成员国,参与八国集团的所有讨论。在会议最后文件中,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发达工业民主国家的一员”。但是,七国集团仍然客观地存在着。
2002年6月,俄罗斯在加拿大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上被接纳为八国集团的正式成员,并受托于2006年作为主席国承办该年度八国首脑会议。
2014年6月4日,七国集团拒绝参加原定于6月在俄罗斯索契召开的八国集团峰会,转而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峰会,以示对克里米亚入俄的反对。这是俄罗斯自1997年加入这一集团后首次被排除在外,八国集团恢复至七国集团。
6. 布鲁塞尔国际会议中心
布鲁塞尔是比利时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欧洲联盟的主要行政机构所在地,有欧洲的首都之称,另外还有200多个国际行政中心及超过1000个官方团体在此设立办事处每年名目繁多的国际会议在此召开。布鲁塞尔位于森纳河畔,北部是低平的弗兰德平原,南部是略有起伏的布拉邦特台地,平均海拔58米。上城依坡而建,为行政区,主要名胜有路易十六式建筑风格的王宫、皇家广场、埃格蒙宫、国家宫、皇家图书馆、现代古代艺术博物馆。市中心的“大广场”周围屹立着许多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其中以市政厅较为壮观。位于布鲁塞尔首都区的布鲁塞尔市拥有全欧洲最精美的建筑和博物馆,摩天大楼和中世纪古建筑相得益彰。整座城市以皇宫为中,沿“小环”而建,游览以步行为佳。
7. 布鲁塞尔会议为什么延期
欧洲没有放弃禁止燃油车的计划。解释欧洲各国政府一直在鼓励市民使用环保能源和绿色出行方式,其中包括逐步淘汰燃油车。虽然因为疫情的原因,一些欧洲国家暂时推迟了禁止燃油车的实施时间表,但是欧洲联盟并没有放弃这个计划。相反,欧盟还在积极推动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的普及和应用。随着环保问题日益引起全球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制定限制和淘汰燃油车的计划。例如,英国计划在2030年之前淘汰新销售的汽油车和柴油车,而中国也在逐步加强控制和限制燃油车的使用。此外,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普及也在不断推进,预计未来将逐渐取代燃油车成为主流交通工具。
8. 1914布鲁塞尔国际会议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了,因为发轫于这次会议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尼尔斯·玻尔两人的大辩论,这次索尔维峰会被冠之以“最著名”的称号。
与会的主要科学家有: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美籍德国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现代物理学奠基人。
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9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曾经是量子力学的催生者之一,但是他不满意量子力学的后续发展,爱因斯坦始终认为“量子力学(以波尔为首的哥本哈根诠释:“基本上,量子系统的描述是机率的。一个事件的机率是波函数的绝对值平方。”)不完备”,但苦于没有好的解说样板,也就有了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的否定式呐喊!爱因斯坦到过世前都没有接受量子力学是一个完备的理论。爱因斯坦还有另一个名言:“月亮是否只在你看着他的时候才存在?”
1927年10月参加第五届布鲁塞尔索尔维物理讨论会,开始同哥本哈根学派就量子力学的解释问题进行激烈论战。发表《牛顿力学及其对理论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M·普朗克
第五届索尔维会议讨论的核心是有关量子力学的,而追溯量子力学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那便是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1947),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之父”。
参加这届索尔维会议时他已经69岁,德高望重,是当然的前辈。
19世纪末,扬弃古典物理学的观念已提上日程。因而消除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场这两大理论之间的不一致,就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发展的前提。普朗克此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在科学界一鸣惊人。这一假说认为辐射能(即光波能)不是一种连续的流,而是由小微粒组成的。他把这种小微粒叫做量子。普朗克的假说与经典的光学学说和电磁学说相对立,使物理学发生了一场革命,使人们对物质性和放射性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H·A·洛伦兹
荷兰物理学家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1853—1928),在莱顿大学任教期间创立了电子论,并与塞曼因研究磁场对辐射现象的影响,发现塞曼效应,分享了19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4年他提出著名的洛仑兹变换公式,并指出光速是物体相对于以太运动速度的极限。
洛伦兹不仅是物理学界的明星人物,由于其通晓人文地理,且掌握多门外语,是国际物理学界的各种集会很受欢迎的主持人,此次物理学家的峰会便是由其主持。
P·朗之万
这些物理界的明星人物中,有一人还对中国物理学会的成立起过积极的作用,那便是保罗·朗之万(Paul Langevin,1872—1946)。
朗之万生于巴黎,1905年他看到爱因斯坦的论文后,对相对论表示了浓烈的兴趣,并和爱因斯坦结下了深挚的友谊。他形象地阐述相对论并作了大量宣传工作,因而有“朗之万炮弹”的美称。
1931年,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朗之万受国际联盟委托来中国考察教育,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表示声援。他甚至呼吁中国物理学界联系起来,催化了当时酝酿已久的中国物理学会成立。朗之万本人也成为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名誉会员。
P.埃伦费斯特
埃伦费斯特(P.Ehrenfest,1880-1933,),荷兰物理学家。如果说,玻尔的对应原理是在经典物理学和量子力学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那么埃伦费斯特的浸渐原理则是两者之间的又一座桥梁。
1906年,埃伦费斯特开始研究普朗克辐射定律的统计力学基础。爱因斯坦对他的思想评价颇高,1914年称埃伦费斯特的原理为“浸渐假说”。玻尔也充分肯定埃伦费斯特的贡献,承认在自己后来的工作中浸渐原理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P.A.M.狄拉克
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1984)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他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创立量子电动力学;1928年建立“狄拉克方程”,即相对论形式的薛定谔方程;这个貌似简单的方程式从理论上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对原子结构及分子结构都给予了新的诠释。
1935年他曾来中国,在清华大学讲学,并曾被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名誉会员。
P.德拜
彼得·德拜(Peter Debye,1884-1966,),是出生于荷兰的美国物理化学家,发明了著名的德拜相机,使得X光材料分析成为一门课程。
1936年,因通过偶极矩研究及X射线衍射研究对分子结构学科所作贡献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M.居里夫人
物理学,在通常的认识中是被男性占据的领地。梦之队差一点又将佐证这一常识,但偏偏就有那么个“出格”的人打破了这一“神话”,那便是居里夫人。
1867年出生的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尽管受教育较晚,却一点都没阻拦她在物理学、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所作的贡献。
居里夫人凭着坚韧的精神前进在严肃的学术领地中,她选择“放射性”作为其一生要攻克的领地,研究了许多物质,发现钍及其化合物的特性与铀相同。研究沥青铀矿时,她发现了镭和钋。
1910年她成功地分离了纯镭。
因居里夫人的突出贡献,她曾两次获诺贝尔奖,1903年的物理奖,1911年的化学奖。
与会的科学家是:
A.皮卡尔德(A.Piccard)
E.亨利厄特(E.Henriot)
P.埃伦费斯特(P.Ehrenfest)
Ed.赫尔岑(Ed.Herzen)
Th.顿德尔(德康德)(Th. de Donder)
E.薛定谔(E.Schrodinger)
E.费尔夏费尔德(E.Verschaffelt)
W.泡利(W.Pauli)
W.海森堡(W.Heisenberg)
R.H.否勒(R.H.Fowler)
L.布里渊(L.Brillouin )
P.德拜(P.Debye)
M.克努森(M.Knudsen)
W.L.布拉格( W.L.Bragg)
H.A.克莱默(H.A.Kramers)
P.A.M狄拉克(P.A.M.Dirac)
A.H.康普顿(A.H.Compton )
L.德布罗意(L. de Broglie)
M.波恩(M.Born)
N.玻尔(N.Bohr )
I.朗缪尔(I.Langmuir)
M.普朗克(M.Planck )
M.居里夫人(Mme Curie )
H.A.洛伦兹(H.A.Lorentz )
A.爱因斯坦(A.Einstein)
P.朗之万(P.Langevin)
Ch.E.古伊(Ch.E.Guye)
C.T.R.威尔逊(C.T.R.Wilson)
O.W.里查逊(O.W.Richardson)
9. 布鲁塞尔会议内容
影片开头播放了一段以英语解说的纪录片,叙述四行仓库保卫战所发生的历史背景。1937年日本军队发动卢沟桥事件,侵占华北,随后中日全面开战。淞沪会战期间,日本与在上海的租界地区保持了微妙的默契,由此制造出苏州河一河两岸截然不同的场景。
湖北保安团抵达上海市区,但路遇日本军队,保安团被打散。晚间,保安团中的“端午”和“老葫芦”发现自淞沪会战败退的国民革命军大部正在撤退,同时枪杀大量“逃兵”,两人随后被524团收编,前往四行仓库。被定为“逃兵”的保安团一行人被安排修筑仓库外围的堑壕和地雷,此时大量上海市民涌入四行仓库边的垃圾桥进入公共租界。
第一日
日本军队派遣先遣部队进入四行仓库一楼,遭遇驻守中国军队伏击,以逃兵的视角和日本士兵的对白展现如粉尘爆炸等伏击战术。国军524团在打退攻击后开始打扫战场,但遭之日本士兵自杀式袭击和日军抛射芥子毒气,毒气从四行仓库飘至租界内。晚间,日军发动第二轮攻势,从四行仓库的排水渠进入,以军刀同中国军队展开厮杀;日军同时借以攀爬梯进入楼体,双方在四行仓库三楼展开近距离枪战,中国军队随后打退这第二轮进攻。
第二日
上午,日本军队宣称“三小时内拿下四行仓库”,引来苏州河南岸群众围观,日本军队随即发动进攻。日军调遣了一辆特殊挖掘机和由多辆九四式轻装甲车组成的坦克部队冲击四行仓库,同时占据周边建筑对四行仓库进行火力围攻。载有“西洋各国军事观察员”的租界飞艇漂浮在战场上空,观望战况。
战事展开后,中国军队展开反击,双方在西侧楼体的正面发生交火。日军利用挖掘机冲撞四行仓库楼体,随后又派兵举起钢板阵掩护工兵靠近楼体,意图安放炸药炸毁承重墙、使楼体坍塌。在守军发现手榴弹无法击破钢板阵后,一位名为陈树生的士兵身绑炸药与手榴弹,从楼体跳下、坠入钢板阵中,以血肉之躯炸毁钢板阵。而后机枪连的战士们跟随陈树生,纷纷给自己绑上炸药,接连从楼上跳下,阻止日本军队在墙根安放炸药。于苏州河南岸在张柏亭、俞鸿钧的陪同下观战的何香凝叹道“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最终日军撤退,中国军队粉碎了日军三个小时夺取四行仓库的企图。
下午,租界的德国记者一行人携带电话线、头顶纳粹党旗帜作为掩护,穿越垃圾桥进入四行仓库,然而电话线在桥上被日军冷枪击落,掉在路上。租界内的帮社接连派人上桥运送电话线,在被日军弑杀多人后将电话线运至四行仓库内。
晚间,谢晋元收到了来自蒋介石的命令,要求部队坚守仓库,以便在即将召开的布鲁塞尔会议上向西方各国表明中国的立场,意图获取西方的援助。租界的中国民众向仓库内弹射补给品和食物,女童军杨惠敏渡过苏州河,将中华民国国旗送达仓库内。
第三日
早晨,除警戒部队外,驻守四行仓库内的中国军队在楼顶举行了升旗仪式,此处的电影配乐为改编过的《三民主义歌》。升旗后,中国士兵鸣枪致敬阵亡之同仁。仪式结束后,日本海军航空兵派遣两架九六式舰载战斗机向仓库楼顶发动进攻,希望摧毁中国国旗。中国军队运用一门防空机炮和步兵火力予以还击。在日军飞机的多轮扫射下,中国士兵以肉身保卫国旗,最终日军飞机意外将子弹射入租界境内。英军随即发出战争通牒,日军飞机受命撤离。
第四日
早晨,日军指挥官与谢晋元接洽,声明已知道中国军队接得撤入租界之令,并业已接到使用重炮等重火力夺下四行仓库的命令;但又称会见不代表军方,愿与谢晋元为各自荣誉而殊死一战。英国租界驻军也在新垃圾桥上拉起巨幅红十字旗帜。
下午,国民政府的特派员在租界英国驻军的护送下进入四行仓库,与谢晋元见面。特派员阐述了政府对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立场:谢晋元个人之荣誉并不高于租界内中国民众的生命,而战事若继续发展下去将危及租界。布鲁塞尔会议因比利时首相保罗·范泽兰贪污案而提前结束,以顾维钧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已探明西方各国不愿出面的态度。在并无国际援助之可能的情况下,蒋介石发布手谕,命令谢晋元率部队撤入租界;特派员亦表示军队再战已无任何意义。特派员在与谢晋元对话时讲到,淞沪会战已使配有德国装备的德械师消损殆尽,希望谢氏能为“王牌军”留种、安排杂牌军和逃兵执行掩护撤退的任务。
晚间,谢晋元下达撤退命令,对士兵们说道“这个国家已经病了,但你们是这个国家最好的一味良药”。除少部分自愿参加突击任务以协助部队撤离的敢死队和逃兵外,国军524团开始整建制在四行仓库南面列队,准备撤离。驻守租界的英军关闭探照灯后,日军在远处打开对准桥面的探照灯。谢晋元知晓日军早已设有伏击,便带人冲上桥面以使日军火力点暴露,随后双方围绕垃圾桥北端展开交火,最终谢晋元命令部队全体同时撤离——此处插叙了特派员对谢晋元说的心里话:“历史一定会记住这场战斗,记住参与过这场战斗的人。而你们,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结尾
影片结尾,环视了电影中四行仓库的全景,随后切入真实的四行仓库西侧山墙,逐渐拉出,展现距离那场战斗已过去八十余年的当代上海街景。进入演职员表后,画面左侧展示了四行仓库战斗中几位民族英雄的真实照片与简介,并附有当时真实的作战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