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服饰搭配裙子男
可以,但不建议频繁如此穿着出门。男士穿女式连衣裙出门不是常见的穿着方式,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困惑和不适感,也可能会引发一些性别歧视的问题。此外,女式连衣裙的设计和面料通常也不适合男性的身材和风格。穿着是个人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需要适度考虑场合和环境。如果是在一些文艺活动等场合,出于表现自我或尝试新鲜感的需要,男性穿女式连衣裙也不算完全不可接受。但如果是在正式的商务或社交场合,男士还是应该保持常规的着装方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不利影响。
2. 西方服饰造型
主要有圆顶硬礼帽、燕尾服。
圆顶硬礼帽是毛毡帽的一种,在1850年由英国人詹姆斯·寇克发明。起先设计的出发点是利用硬式材质来保护头部,但在19世纪后期开始普及。
主要原因是这种圆顶硬礼帽有些类似上流社会配戴的高顶丝质礼帽,但价格又不那么高昂,毛毡的质料也容易清洗,因此颇受社会小康阶层欢迎。
燕尾服欧洲男士在正规的特定场合穿着的礼服。其基本结构形式为前身短、西装领造型,后身长、后衣片成燕尾形呈两片开衩,源于欧洲人马车夫的服装造型。色彩多以黑色为正色,表示严肃、认真、神圣之意。
扩展资料:
圆顶硬礼帽简介:
在英国伦敦,圆顶硬礼帽曾是英国绅士与文化的象征。在1960年代才逐渐式微,今日多数的英国年轻人没有看过圆顶硬礼帽做为正式礼服的样子。
在北爱尔兰每年7月12日的游行时,橙党都会戴上圆顶硬礼帽做为传统服饰,不过平日他们是不戴这种帽子的。
圆顶硬礼帽在西方有英式与美式两种讲法,英式经常称为Bowler Hat。美式则讲Derby Hat。
在南美洲高原的许多传统部落中,女人戴圆顶硬礼帽是相当常见的。
燕尾服发展:
燕尾服起源于英国。在十八世纪初,英国骑兵骑马时,因长衣不便,而将其前下摆向后卷起,并把它别住,露出其花色的衬里,没想到这却显得十分美观大方。
于是,许多其他兵种相继仿效。十八世纪中叶,官吏和平民纷纷穿起剪短前摆的服装作为一种时尚,这样燕尾服就产生了,并且很快地遍及了全英国。到了十八世纪晚期,燕尾服已经在欧美大部分国家风靡起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燕尾服发展成两种样式。其一为英国式。英国式主要为高翻领,且是对称的三角形,扣上扣时为对襟形状。它一般与白色的短外裤一同穿,如是穿紧身裤,就应以黑皮靴相配。
燕尾服穿着风俗
燕尾服的后衣片长垂至膝部,后中缝开衩一直开到腰围线处,形成两片燕尾。后背两侧有公主线构成,使其造型合体,腰部有横向切断线,与前面的衣摆切断线相接,在横切断线下连接着燕尾部分,这是维多利亚时代男装基本裁法的继承。
后腰横切断接缝上装饰着两粒包扣,后中缝和两侧的公主线均采用劈缝做法,不缉明线。
燕尾服的袖子很细,袖山很高,袖窿较小,在袖根内侧的腋窝部分有一块做成双层的三角形垫布,以增加耐磨性和吸汗性。
燕尾服衣身部分的里子一般为黑色缎子,袖里子则是白色的人字形斜纹绸。为了使胸部富有体积感,同时又有柔和的悬垂感,在前胸要用弹性较好的马尾衬,后背部分一般用棉布衬或缩绒衬,驳头上要用八字形的针脚来纳,以增加驳头的折返弹性。
与燕尾服相搭配的礼服裤也不同于一般的西裤,立裆较深,一般不用腰带,而用背带。裤子前面有两个活褶,裤腿从臀到膝较宽松。裤长略长一些,但没有卷裤脚。
外侧裤缝处装饰两条与燕尾服驳头同色同质的丝带。两侧的裤兜为直开兜,前腰省的旁边有单开线的表兜,一般没有后裤兜,要有也只是一侧有,是双开线的挖兜。因使用背带,故裤子前后都装有背带扣。后腰中央有三角形缺口,这里保留着过去定做时代的痕迹。
圆顶硬礼帽是毛毡帽的一种,在1850年由英国人詹姆斯·寇克发明。起先设计的出发点是利用硬式材质来保护头部,但在19世纪后期开始普及。
主要原因是这种圆顶硬礼帽有些类似上流社会配戴的高顶丝质礼帽,但价格又不那么高昂,毛毡的质料也容易清洗,因此颇受社会小康阶层欢迎。
燕尾服欧洲男士在正规的特定场合穿着的礼服。其基本结构形式为前身短、西装领造型,后身长、后衣片成燕尾形呈两片开衩,源于欧洲人马车夫的服装造型。色彩多以黑色为正色,表示严肃、认真、神圣之意。
在英国伦敦,圆顶硬礼帽曾是英国绅士与文化的象征。在1960年代才逐渐式微,今日多数的英国年轻人没有看过圆顶硬礼帽做为正式礼服的样子。
在北爱尔兰每年7月12日的游行时,橙党都会戴上圆顶硬礼帽做为传统服饰,不过平日他们是不戴这种帽子的。
圆顶硬礼帽在西方有英式与美式两种讲法,英式经常称为Bowler Hat。美式则讲Derby Hat。
在南美洲高原的许多传统部落中,女人戴圆顶硬礼帽是相当常见的。
燕尾服发展:
燕尾服起源于英国。在十八世纪初,英国骑兵骑马时,因长衣不便,而将其前下摆向后卷起,并把它别住,露出其花色的衬里,没想到这却显得十分美观大方。
于是,许多其他兵种相继仿效。十八世纪中叶,官吏和平民纷纷穿起剪短前摆的服装作为一种时尚,这样燕尾服就产生了,并且很快地遍及了全英国。到了十八世纪晚期,燕尾服已经在欧美大部分国家风靡起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燕尾服发展成两种样式。其一为英国式。英国式主要为高翻领,且是对称的三角形,扣上扣时为对襟形状。它一般与白色的短外裤一同穿,如是穿紧身裤,就应以黑皮靴相配。
燕尾服穿着风俗
燕尾服的后衣片长垂至膝部,后中缝开衩一直开到腰围线处,形成两片燕尾。后背两侧有公主线构成,使其造型合体,腰部有横向切断线,与前面的衣摆切断线相接,在横切断线下连接着燕尾部分,这是维多利亚时代男装基本裁法的继承。
后腰横切断接缝上装饰着两粒包扣,后中缝和两侧的公主线均采用劈缝做法,不缉明线。
燕尾服的袖子很细,袖山很高,袖窿较小,在袖根内侧的腋窝部分有一块做成双层的三角形垫布,以增加耐磨性和吸汗性。
燕尾服衣身部分的里子一般为黑色缎子,袖里子则是白色的人字形斜纹绸。为了使胸部富有体积感,同时又有柔和的悬垂感,在前胸要用弹性较好的马尾衬,后背部分一般用棉布衬或缩绒衬,驳头上要用八字形的针脚来纳,以增加驳头的折返弹性。
与燕尾服相搭配的礼服裤也不同于一般的西裤,立裆较深,一般不用腰带,而用背带。裤子前面有两个活褶,裤腿从臀到膝较宽松。裤长略长一些,但没有卷裤脚。
外侧裤缝处装饰两条与燕尾服驳头同色同质的丝带。两侧的裤兜为直开兜,前腰省的旁边有单开线的表兜,一般没有后裤兜,要有也只是一侧有,是双开线的挖兜。因使用背带,故裤子前后都装有背带扣。后腰中央有三角形缺口,这里保留着过去定做时代的痕迹。
3. 西方服饰男士
翻阅帽子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最早的帽子,其实跟头巾差不多,就是一块布而已。后来,渐渐变得有了四角,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有了很宽很宽的帽沿。
特别是欧洲的帽子,在那些的宽得不能再宽的帽沿上,还会装饰上各种东西,比如花卉、标本鸟、水果篮什么的,似乎是世间凡有的东西,都可以“堆”上去似的。而帽子的发展趋势,也渐渐由平原,向高原发展。
4. 西方穿搭是什么样的
中西方服装外形的差异
在外形特征上,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
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等使
着装人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
身材的弥补,使人在视觉上形成错觉,从而在比例上达到完美
和谐。另外。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
相称。
西方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
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形、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产
生夸张的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方服装的外形特点与西方人热
情奔放的性格.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的。
而造成这种服饰外形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西方文
化的差异。西方文明起源于海洋文明,文化本能比较开放。西
方文化善于表现矛盾、冲突,在服装构成上强调刺激,以突出
个性为美。中国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文化本能比较封闭,在
服装上具有固执地“原体”意识。中国文化漠视性的存在,宽衣
博带遮掩人体,表现的是一种庄重、含蓄之美。
(一)中西服装造型结构的差异
传统的中式服装从古代深衣制时就采用了人体两臂平
展、两腿稍劈站立姿态的结构形式,因此,裁制成的服装是直
线状、整片式、平面型的。西式服装是一种分割式、曲线状、立
体型的服装,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做肩缝、装衣袖、前后衣片分
离的分割式,整件衣服由多块衣片组合而成,整件服装的造型
富有曲线变化,并且是高低起伏的立体型结构.完全与人体的
5. 西方服饰搭配裙子男图片
十九世纪帝政时期,法国男服主要受军队影响,衣长至大腿,下摆较大,收腰,下着马裤,靴,头戴二角帽,色彩深沉。因齐膝马裤是贵族象征,所以人们开始流行穿长至小腿的长裤。1815年出现较宽松的裤子。裤长至脚踝,裤管末端有带子系在鞋底,衬衣双褶边存在,但无花边。
十九世纪,燕尾服起源于十八世纪末期,英国骑兵为上下马方便,将外衣前下半部分衣襟剪去,称燕尾服,燕尾服分英式翻领和德式立领两种,配套穿的服饰有背心、硬胸衬衫、白蝴蝶花结,装饰编带的裤子、白手套、丝织礼帽。十九世纪,燕尾服正面衣长至腰围线、腰部呈弧形,背部衣下摆长至膝下几英寸,为上宽下窄的形状,有单、双排钮扣之分,分晚会和正式场合的服装。
十九世纪中期,男服外观形象为紧腰,圆臀、鼓胸,即衣襟从肩部到腰部的边缘加长并向外凸出,其双排扣的领口位置提高,则上衣里面的领结,翻领,双层背心使胸部隆起,肩部接缝变长。下摆外展幅度增加,袖为羊腿袖,裤子的臀部向外凸起,裤管瘦窄。
十九世纪中后期,1859年,燕尾服的“燕子尾巴”剪去后,即为西便服,其袖子比燕尾服要宽些,腰身垂直。燕尾服前衣襟的闭合处很低,位于腰上。 白日戴领带,夜礼服戴蝴蝶领结。西服的下摆较圆,或顺前衣襟左右各斜着裁去一斜条,露出里面的背心,于是上衣、背心,裤子成为十九世纪中后期所流行的三件套。50年代诞生了田园服、海滨服和各种适合运动的服装和便装。1850年,美国西部年轻牧人穿一种用厚实的蓝靛色细绫棉织斜纹粗布制成的服装,被称为牛仔服,其衣袋口钉有铜钉,裤袋有皮革制商标。二战后,流行全世界,风靡至今。
十九世纪女服可分为五个时期:1800~1825年为帝政时期;1825年~1845年为浪漫时期;1845~1870年为克里诺林时期;1870~1890年为巴瑟尔时期;1890~1900年为十九世纪末期。
帝政时期,又称新古典主义风格女服。款式为低领线,高腰节,群体修长,无裙撑,外出时披大围巾,戴帽子,帽上有羽毛或缎带作装饰。
浪漫时期,出现裙撑,服装的外轮廓呈x造型,即宽肩、细腰、大裙摆。衣袖常用泡袖,灯笼袖或羊腿袖。
克里诺林时期,裙撑可以折叠,轻便而灵活,外观呈圆锥形,裙撑后部比前部更为硕大。这种裙子有紧窄的长袖和像层层瀑布般的花边袖及与之相应的花边裙以及蝴蝶结装饰。
巴瑟尔时期,为腰垫式裙撑,强调后臀装饰效果,上衣较合身,裙及地,装饰重点在臀部(以后演变为裙拖)。一些短罩裙都是紧裹前体形成直线,并向臀后收拢系结。除了在宴会、晚会,舞会等场合妇女穿敞口低领围的衣服外,白天或其他场合服装的领子多为高领和立领,并用饰带和花边装饰,初期衣袖形式较宽松,后期衣袖较紧贴,外衣袖仍较肥大。
90年代,不再使用裙撑,裙摆自然下垂,裙造型呈上小下大的喇叭型,穿紧身胸衣,腰纤细,重新流行羊腿袖、泡夫袖。短外衣以肥大柔软随体的披肩型为多,或者穿着羊腿袖短外衣。衬衫的领子为高竖领,有时系有饰带蝴蝶结。到1899年时,出现紧瘦的袖子,服装有田园服、狩猎服、运动服,泳装等。
十九世纪服装开始变得自由开放,以展现人体美为特征,受各种艺术流派影响,出现了不同风格,向现代演变过程也逐渐显现出来。
6. 西方服饰搭配裙子男生
问题:一般男生穿多大的裙子?
回答:一般男生是不可以穿裙子的,裙子都是女生来穿的,男生穿裙子会被嘲笑为心理有问题,男生一般都穿短裤或者长裤,有些外国国家男生是可以穿裙子的,但是在中国男生穿裙子就会很奇怪,也不会被世俗所接受,会招来异样的眼光和排斥,如果真的很喜欢裙子,可以买来在家里自己穿,自我欣赏,就不要穿出去为好。
7. 西方衬裙
1、古埃及——最早的婚纱
婚礼穿戴婚纱的习俗看似历史短暂,不过一百余年,然而嫁衣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的古埃及时期。根据遗留下来的象形文字记载,古埃及宫廷贵族新娘传统穿着白色亚麻质地的多层细褶薄纱裙,前胸袒露,袖到肘部,胸、腰部位由线绳系在乳房以下,下身着钟形衣裙。嫁衣整体紧身合体,褶裥装饰层次分明,被认为现代婚纱礼服的雏形。因当时衣物多以亚麻纺线织布,而亚麻染色困难,故颜色上白色为主,其他颜色如黄、蓝、绿、红则小面积使用。
2、古罗马——婚纱雏形
公元前9世纪的古罗马,在文化礼仪上进入成熟繁盛阶段。宗教渗透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各司神灵的形象描摹在重要仪式中随处可见。彼时白色象征欢庆喜乐,人们时常在节庆场合穿戴白色衣饰,婚礼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典礼之一也不例外。除却颜色的限定,传统嫁衣配饰也常展现出纯洁的象征形态。婚礼上,新娘身着一件由父母赠送的崭新白色丢尼加(Tunica)礼袍,以此象征新娘的纯洁,丢尼加礼袍上系有一个只能由新郎解开的大力神赫拉克斯(Herculean)结。整套婚纱中最重要的元素是头纱,古称Nuhere,为面纱(Veiling)的术语,同义于结婚。面纱多为橘黄色,取自代表纯洁处女的女灶神Vesta的火焰。而新娘头上的白色百合花环,不仅是对婚纱的呼应,更是纯洁象征的加强。
3、14世纪——裙拖的产生
中世纪对服饰发展的主要原因为宗教和十字军东征,后者有如展开了一条“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艺术和商业贸易的交流,不仅增加了服装面料的多样性,更带动了刺绣、纹样、镶嵌珠宝等装饰潮流。14世纪,带有裙拖的紧身柯特哈蒂裙(Cotehardie)成为传统的婚纱,蕾丝装饰背部和前身,拥有长而贴体的袖子,膨大的裙子开一条裂缝,露出里面也带有裙拖的衬裙。从这个时候起,直到20世纪,裙拖一直是婚纱时尚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历史上最早记载“婚纱”概念则是在1499年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路易十二与王后安娜·布列塔尼的婚礼上,王后的婚纱采用了从古代中国进口的较为昂贵的白色织锦,上面镶缀着各种珍珠、银饰和宝石,首开婚纱中国化的先河。
4、16世纪——紧身衣和裙撑
随着紧身胸衣和裙撑的出现,开始了上衣紧束,下裙膨大的女服格局,礼服的概念逐渐清晰化。利用填充物来创造立体效果,强调女性身材的几何形态,令腰肢更为纤细,整体曲线明显。此时服装本身表现立体的外观,扩大和丰富了设计师的思路,为后来的婚纱礼服设计中立体裁剪作了铺垫。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特点是分拆为各个部件,相互独立构成,穿着时需要将其组装在一起形成明确的外形。婚纱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较快的发展,与以往利用植物等作为象征物的习俗不同,它逐渐强调身上不同部位的装饰物,比如结婚戒指作为誓言和真爱的象征,胸针则是代表了纯洁和坚贞。
5、17世纪—— 巴洛克的奢华
当中产阶级逐渐壮大以后,服装不再是纯粹实用主义的东西,而变成了穿着的艺术形式。17、18世纪风靡欧洲富丽豪华的巴洛克艺术与轻便纤巧的洛可可艺术,最大程度地显现和推动了礼服隆重、壮丽的风格。轻柔的蕾丝裙袍,灿烂而纯粹的织锦、丝绸、缎子上大量装饰着刺绣、蝴蝶花、缎带和珠宝,裙子里夸张的裙撑,扫地式的裙拖,裸露的落肩领线,宽大的泡泡袖,都为待嫁新娘所追捧。与维多利亚服饰的分部组成不同,17世纪的巴洛克样式则把这些部件完整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流动而统一的基调,部件间的界线消失了,增强的整体感表现出强有力的跃动的外形特色。
6、18世纪——洛可可的优雅
同样是繁复华美,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时代是男性力度的集合,那么18世纪的洛可可时期就是女人柔情的展示。在洛可可时期,女性的身体成为男人疯狂追求、欣赏的对象,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大行其道。服饰风格从粗旷、豪放转为婉约、细腻,代表权力和财富的蕾丝被运用到极致,“暴露而优雅”成为了妇女们着装的标准。这种革命性变化被称为“Rococo fashion”。此时的`婚纱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在富丽堂皇、甜美的波旁王朝贵族趣味中,窄衣文化在服饰的人工美方面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7、19世纪——维多利亚的白色婚纱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开始,立即对社会各阶层的流行趋势产生影响。新娘们为效仿古风,纷纷戴起了面纱,将蕾丝和薄薄的面纱固定在玫瑰桃金娘花环上,纯洁的白色又重新成为婚纱的流行色彩。浮夸的宫廷式着装开始转向新古典主义的服饰流行风潮,维多利亚时期所流行的窄腰、紧身、优雅蓬松裙形,被认为是现代婚纱的经典外形。然而19世纪以前,西方的少女们出嫁时所穿的新娘礼服没有统一颜色规格,直至1840年那场轰动全球的世纪婚礼。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身着一袭由漂亮的中国锦缎制作而成的白色礼服,拖尾长达18英尺,并配上白色头纱,从头到脚的纯白色惊艳了全场。她的惊人之举,确立起白色婚纱在英王室近200年来屹立不倒的局面,也让白婚纱成为西方乃至全世界婚礼的一个标志。
8、20世纪20年代——战火中的简约
奢华的服饰之风在20世纪初风靡不久,两次世界大战的先后爆发,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的服装设计风格。一战后的1920年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使得婚纱的裙摆越剪越短,为了减少材料多使用直切裙摆,凸显女性腰肢的高腰设计也被舒适度取胜的低腰线取代,同时婚纱逐渐兼具舞裙的功能,能让新娘在婚礼的舞会上一展风采。1939年爆发的二战导致物资普遍短缺,放弃传统婚礼成为爱国行为,新娘的结婚礼服愈发趋于简单朴素。新娘如果想穿一件白婚纱,她可以向战前已婚的姐妹借,或用布券换取一块简单的素色面料,自己来做。许多杂志也顺应潮流开始教授剪裁技术,以帮助姑娘们自己学做简便的礼服。也是从二战起,欧洲开始有了租借礼服这一行业。许多母亲也将自己的婚纱当做传家宝,传给女儿当嫁妆。
9、20世纪50年代至今
50年代后,婚纱设计打破传统的大转摆式裙设计,并吸取了流行时装的设计特色,崇尚“少即是多”的设计原则。剪裁和设计将各个年代的婚纱流行元素相结合,注重材质的现代感,避免复杂繁重。上衣部分裸露脖颈、肩背居多,裙子部分则根据喜好以及婚礼的形式选择,常见有旗袍式、超短裙式、鱼尾式等。另外一种组合式婚纱,将白天教堂婚礼与晚上宴请宾客所需礼服相结合为一件,为新娘的换装提供不少便利
8. 西方人穿的裙子
外国人有穿休闲装的,也有穿西装打领带穿皮鞋的,也有穿裙子的
9. 西方穿搭
多彩的穿搭被称为彩虹风格。这种风格强调多种鲜艳的颜色,而且可能包括图案和印花。彩虹风格非常适合那些喜欢与众不同、充满自信和乐观的人。像这种风格的穿搭也经常被用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比如音乐节、派对等活动。
此外,彩虹风格也在跨性别人士和LGBTQ+社群中非常受欢迎,他们用这种方式庆祝自己的身份和多元文化。总之,彩虹风格可以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和充满活力的氛围。
10. 西方西服
不是。
西装又称作“西服”、“洋装”。西装是一种“舶来文化”,在中国,人们多把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这显然是中国人民对于来自西方的服装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