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动性陷阱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中央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特点:(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2. 流动性陷阱的基本原理
经济陷入通缩的恶性循环,即需求下降导致生产萎缩,生产萎缩致使收入下降,收入下降再导致投资消费需求不振。同时,物价下跌导致实际债务上升,通缩预期又导致消费推迟,对经济造成多重、长期的打击。
3. 流动性陷阱的作用有哪些
凯恩斯陷阱就是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主要特点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特点:(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 (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 (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4. 流动性陷阱的意义何在
1、金融创新:政府可以利用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解决流动性陷阱。
2、改善信用环境:政府也可以改善信用环境,例如加强企业的信用评级和监管,提高个人信用状况,以有效提高社会上的流动性水平。
3、完善市场体系:政府要推进完善市场体系,推动流动性在市场中有效分配,加快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增强市场流动性及资源配置效率。
4、引入财政补贴:最后,政府可以拨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引入财政补贴,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以缓解流动性陷阱。
5. 流动性陷阱的坏处
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经济中所有人都预期利率将上升,从而所有人都预期利率将上升,从而所有人都希望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债券,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将趋于无穷大,若中央银行继续增加货币供给,将如数被人们无穷大的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所吸收,从而利率不再下降。这种极端情况即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6. 流动性陷阱的作用是
流动性偏好(也被称为货币需求):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当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单位以“闲资”的方式吸收,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
7. 流动性陷阱有什么意义
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意味着运用货币手段来解决经济萧条问题可能是无效的。这一结论动摇了古典学派的理论根基。因此,围绕流动性陷阱问题,西方经济学界争论很大。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经济学家J.托宾在其早期论文中,曾运用若干资料证明了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并明确得出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有效的结论。
8. 流动性陷阱的作用是什么
流动偏好(又称“流动性偏好”或“灵活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里倾向。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各种原因,其中提出流动性偏好概念。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如果资本边际效率不变,投资决定于利率, 而利率又决定于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
货币的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如果货币供给既定,那么,利率则取决于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实际上表 示了在不同利率下,人们对货币需求量的大小。
9. 流动性陷阱的原理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谓。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
10. 流动性陷阱简述
当货币供应增长到一定程度后,
人们就相信利率不会降到更低,
相反,即期望利率增长,
因此就更希望持有流动货币,
以便在利率增长后购入长期国债,
换言之,多供应的那些货币,
就被人们以流动货币的形式握在手里,
并未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流动性陷阱出现在经济极度萧条的情况下,
如,98年4月间的日本,
政府增加了16亿日元供应,
6个月后,又增加了24亿日元供应,
但是并未达到增长消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