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兰州回族服饰
以前兰州的汉族妇女带头巾是为了防风沙,现在基本没人带,现在带头巾的都是回族妇女,她们称为头巾盖头,指妇女用来护头面的头巾,意思是盖住头发、耳朵和脖颈。有绿、白和黑色三个颜色。少女一般戴绿色,已婚妇女戴黑色,有了孙子等老年人则戴白色。
2. 兰州回族服饰介绍
兰州牛肉拉面,正宗的是回族人开的面馆。他们的服饰讲究都是成年男性戴白色帽子,女性戴头巾,更重要的是戴头巾,主要是防止头发掉落,开饭店,讲究的就是卫生方面,干净整洁,味道好,自然回头客很多,因此卫生是第一道关,厨师帮工都必须戴帽子
3. 兰州回族风俗
宁夏南部山区和甘肃等地的部分回民把父亲称大、母亲称妈;宁夏泾源等地的回族还把父亲称为爹爹,把母亲称为娅。
回族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有其本民族的特点。因为回民大分散、小集中在全国各地,家庭成员之间有不同的称谓习俗。
回民当面对高曾祖父,一般称祖太爷,高曾祖母称祖太太。
对曾祖父一般当面称太爷,河南等地还称老爷,对曾祖母称太太。
对祖父一般称爷爷,祖母称奶奶,广东等地的回民称祖父为阿爷,称祖母为太太,陕西和宁夏泾源县的有些回民还把祖父称为爸爸,把祖母称为妈妈。
4. 兰州回族服饰图片
回族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6年批准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民间音乐
花儿
宁夏回族山花儿,是指主要流传于六盘山宁夏回族中的代表性民歌体裁。在继承古陇山民歌“三句一叠”的基础上多以单套短歌的形式即兴填词演唱,多用五声音阶式迂回进行。2006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曲目有《黄河岸上牛喝水》、《看一趟心上的尕花》、《花儿本是心上的话》等。
回族民间器乐
回族民间器乐,是宁夏回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传承了宁夏古代乐器和西北边塞乐器及其音乐,并将之逐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回族民间乐器。2006年5月20日,回族民间器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个世纪,我国文史学家考证出宁夏哇呜、咪咪、口弦分别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的流变和遗存。
2.民俗
回族服饰
2006年5月20日,回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
1.传统音乐
北武当庙寺庙音乐(平罗县)
北武当庙寺庙音乐由于民歌、小调的融入,宫廷音乐的润色,南北佛家的唱腔互渗,形成浓郁的音乐特色。武当庙寺庙音乐的文乐唱谱是用我国古代 “工尺谱”的记谱方法记录下来的;而武乐,也是用我国一种古代对打击乐器竖行式的记谱方法记录下来的,又名“渣渣子”,是北武当庙佛教音乐最具价值的部分。
2.传统医药
回医医药
(张氏回医正骨疗法、回族汤瓶八诊疗法)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不仅传递着友谊,也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汤瓶八诊是丝绸之路沉淀下来的知识与记忆,是阿拉伯医学、中东伊斯兰医学和中华医学文化结合的产物,它是在长达千年的探索实践中、总结而形成的保健医学疗法。汤瓶八诊疗法主要包括:头诊、面诊、耳诊、手诊、脚诊、骨诊、脉诊、气诊八种内病外治非药物疗法和油疗、火疗、水疗、放血疗法、熏疗等内病外治药物疗法,及将养生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养生方案。
3.民俗
抬阁
(芯字、铁枝、飘色-隆德县高台)
抬阁,又称擡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汉族传统民俗舞蹈。
作为汉族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抬阁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抬阁的种类繁多,各地抬阁的艺术形式各有特色。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传统美术
泥塑
(杨氏家庭泥塑-隆德县)
隆德杨氏家族的泥塑艺术是一种汉族民俗工艺品。可溯源到清光绪年间,一直以家族口、耳、手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目前健在的彩塑老艺人杨栖鹤是第四代传人。杨氏泥塑在选料、酿泥、造像程序及色彩处理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工艺。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区域。
婚俗
回族传统婚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传统技艺
砚台制作技艺
(贺兰砚制作技艺-银川市)
贺兰砚制作技艺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贺兰石乃宁夏五宝之一,它生长于贺兰山,因此得名。贺兰石呈天然褐紫、豆绿两色相互掩映,对比十分强烈,还常伴有玉带、云纹、眉子、银线、石眼、绿豆点等不可多得的天然特色陪衬。
用贺兰石雕刻成一方砚台或摆件,通过雕刻艺术家巧妙的构思、制作,就会成为一幅非常俏丽独特的汉族传统手工艺术品。从实用价值上来讲,贺兰石质地营润,纹理细而不滑,抚之如同小儿肌肤,和之似玉馨,质坚而不硬,易于刀刻,用它雕刻的砚台具有呵气见水,易发墨而不损毫,余墨加盖而多日不干不霉且保持墨色的特点,这就是贺兰石砚名贵之所在。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4年,文化部组织专家按照评审标准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中直单位申报的1111个项目进行了审议。之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价值进行了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提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298项,其中新入选151项,扩展项147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表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曲艺
宁夏小曲(银川市)
宁夏小曲,民间称小曲子。是一种汉族说唱艺术。流行于宁夏银川、永宁、贺兰、中宁、同心、平罗、惠农等地。现已濒临失传。
宁夏小曲子形成年代不详,方志上无文字记载。据老艺人的回忆,清朝中后期宁夏境内已有民间小曲艺人活动。清光绪年间,宁夏小曲的演唱广为流行。此时期,宁夏小曲的卖唱艺人也渐多起来,银川、永宁、吴忠、石嘴山等地已有卖唱班社,这些班社对宁夏小曲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宁夏小曲是宁夏坐唱这种艺术形式的前身。2014年11月11日,宁夏小曲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1.传统戏剧
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秦腔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中联合申报成功。
2.传统美术
砖雕(固原市)
固原砖雕是传统美术中的造型艺术之一,起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砖雕产品主要使用于宗教场所及普通百姓家的各种建筑,它以立意新颖,构图严谨,造型生动,雕工精湛而闻名西北,被人们喻为“砖头上绽放的花朵”。
3.传统技艺
滩羊皮鞣制工艺
二毛皮是宁夏五宝之白宝。“二毛”本意指“斑白的头发”,这里是借用其“白”的含义。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保护二毛皮制作工艺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传统医药
回族医药
5.民俗
民间信俗
(同心莲花山青苗水会-同心县)
让我们好好珍惜和传承
身边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5. 兰州回族美食
1、兰州拉面是回族食品,因此是回族的。
2、史料记载中,兰州牛肉拉面的历史已经有200年,创始人陈维精,是清朝嘉庆年间国子监太学生。
3、兰州牛肉拉面的改良和统一标准(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当中陈位林、陈谐声与陈和声兄弟仨起到了关键作用,把这一街边小吃变为大众消费的美食。
6. 甘肃回族服饰
用料
普通面粉 500克
牛奶 200克
鸡蛋 2个
清油 20克
酵母 5克
回民大饼做法步骤
步骤 1
准备好所用食材
步骤 2
鸡蛋、牛奶、清油大碗中混合,搅拌均匀。
步骤 3
酵母放少量温水,化开,备用。
步骤 4
面粉加酵母水中,揉成面团,揉好,放盆中,盖保鲜膜发酵。
步骤 5
面团发酵两倍大,揉面排气,揉长条,分100克左右的小面团
步骤 6
小面团擀成直径10厘米左右面饼。
步骤 7
面饼放电饼铛,烙至两面金黄即可。
7. 兰州回族服饰哪里有卖
一个回族老大姐教我清炖牛肉的做法:1、选肉:想要炖出一锅好吃的牛肉,首先就要选肉。牛身上的部位有很多,适合不同的烹饪方法。清炖牛肉一般选择牛肋条肉,肋条肉也叫肋板肉,炖出来肥瘦相间,软烂适中,香浓好吃。不能选择其他部位的太瘦的牛肉,那样炖出来的牛肉不香。
这就是牛肋条肉
2、泡肉:牛肉买回家以后,首先清洗干净,然后用凉水泡上。大概要泡两三个小时,期间要多次换水,直到把血水泡出,水变得清澈就可以了。我买的是无水牛肉,价格比较高,没有泡出多少血水。
3、把牛肉切成大块。炖牛肉不能切小块,因为牛肉下水以后容易缩水。
4、准备好葱姜蒜和一小把花椒,两个大料。葱切大段,姜切大片,蒜整粒就可以。
5、把牛肉冷水下锅。水要多一些。一定要没过牛肉。
6、锅中的水煮开以后,会出现大量浮沫,这时候要赶紧把浮沫捞出来。动作要快,因为再煮一会儿,浮沫就会散开,那时候就不容易捞了。
7、多捞一会儿,尽量把浮沫全部捞干净,直到肉汤清澈为止。
8、把牛肉一直就这么煮着。然后另起炉灶,炒锅中加入少许花生油,油热以后,先下入花椒和大料炒香,然后再下入葱姜蒜炒出香味。最后倒入两大勺料酒,翻炒均匀关火。
9、把炒好的调料倒入炖牛肉的锅中。再加入一大勺盐调味。
10、用高压锅炖,高压锅呲汽以后开始计时,炖30分钟关火。压力下去以后,开盖,如果汤汁多,就再开火收收汁。(炖牛肉最好用高压锅,用其他锅炖不烂。)
一锅浓香四溢的清炖牛肉就做好啦!吃起来一点儿不膻气,又香又软烂,春节赶紧做给家人吃吧。
8. 兰州回族服饰在哪里买
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偃师姓氏源流》记载:“宋微子之后有买姓”。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也记载:“宋微子之后有……己氏、成氏,边氏、戎氏、买氏、尾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马氏……皆子姓也。”
第二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莒子密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偃师姓氏源流》记载:春秋时期有莒子密州,字买朱锄,其后裔子孙以先祖的字为姓氏,称买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许国君主许悼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许国君主为许悼公(公元前546~前523年),一称作许惮公,名姜买(许买),字智敏。其父为许灵公姜宁(许宁),是春秋诸侯国许国君主之一,在位期间为公元前546~前523年。许悼公逝世后,其第二子姜斯五(许斯五,许男斯)即位。到了周敬王姬丐(姬匄)十六年(许男斯姜斯十九年,郑献公姬虿十年,公元前504年),许国被郑国所灭,姜斯五被夺去侯爵君主称号。
在许悼公的后裔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买氏,世代相传至今。
9. 兰州回族服饰特点
兰州回族人口占3%,在全国范围是很高的,但在西北,这是一个比较普通的水平,兰州的回族属于中华大家庭的一员,为兰州作着自己的贡献。
10. 兰州的回族
兰州都不是回族的,虽然回族大量人口在兰州生活,但还是以汉族人口为大多数,兰州由中国政府管辖。
截至目前,兰州有汉族、回族、蒙古族、壮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朝鲜族、藏族、彝族、裕固族、侗族、布依族、土族、满族、哈尼族等36个民族,除回族外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占3.6% 。
兰州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中部,市中心位于北纬36°03′、东经103°40′,北与武威市、白银市接壤,东与定西市接壤、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接壤,总面积13085.6平方公里。
兰州的行政区类别为省会城市。
11. 兰州回族姑娘
兰州女人戴纱巾是两种意思,第一种是兰州的少数民族,我们的回族女性朋友,是她们的名族喜欢,带说一下,回族男性朋友戴着白帽帽都是他她们的名族喜欢,第二种是天气太热是有些女性朋友戴着纱巾遮盖太强的紫外线,也算是我们兰州夏天的一类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