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波兰姐妹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伊雷娜于1939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小女儿艾芙日后成为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传记作家。
当伊雷那和艾芙还在幼年时期,居里夫人就不许女儿怕黑,不许雷声轰隆时把头藏在枕头下,不许怕贼与流行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纷飞的恐怖日子里,居里夫人强迫她的女儿暑假到国内外旅行,并让她俩给战士织毛衣。她俩还加入收获队,代替男子冒着危险去抢收麦子,从小培养她们勇敢而有主见的独立人格。
每天功课一完,这两个孩子就被带到外面去。不论天气如何,伊雷娜和艾芙总要步行很长的路。自家的花园里还设置了一个横架,上面有吊杆、一条滑绳、一副吊环,让她们在家里进行体育锻炼。而居里夫人无 论如何疲倦,她总要陪女儿骑自行车出游。在1911年暑假,居里夫人带女儿第一次旅行去波兰,姐妹俩学着骑马,居里夫人背着旅行袋在前面引路她们在山里旅行了五天,晚上住在山民的小屋里。
为了发掘孩子的天赋,当女儿刚上学时,居里夫人让她们每天进行一小时的智力工作。当姐妹俩入中学后,她就让女儿每天放学后再上一 节“特殊教育课”,即在索文本的实验室里,请人教姐妹俩化学、数学、文学、历史、雕塑、绘画及自然科学。
2. 波兰妹纸
卡兹马雷克职业是模特,目前没有演过电影。
Alexandra Ola Kaczmarek
亚历山德拉·奥拉·卡兹马雷克
1992年7月11日出生于波兰,
身高175cm,模特。
卡兹马雷克作为波兰妹纸,网上实在找不到什么具体的介绍。她也有自己的个人网站,但也没写什么详细的介绍,只展示一些个人的工作图片。
3. 波兰小姐的选拔赛,个个大长腿,真是种族天赋呀
8月6号,东京奥运会男子50公里竞走决赛鸣枪。经过3个多小时的鏖战,波兰选手爆冷夺冠,甘肃名将罗亚东顺利完赛,获得28名。而东京奥运会也是50公里竞走这一项目在奥运会中的“绝唱”,因为从下一届奥运会起,该项目将不再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作为奥运会舞台上距离最长的田径项目,50公里竞走项目之艰难尤为残酷。8月6日凌晨4时30分,东京奥运会男子50公里竞走决赛在高温高湿的札幌开赛,包括罗亚东、边通达、王钦3名中国队选手在内的59名世界各国竞走健儿在30度的高温下投入到了漫长而艰难的鏖战中。
前5公里,法国名将迪尼玆领走。至9公里左右,被罗亚东赶超,此后罗亚东一直保持领走到20公里左右,用时1小时35分04秒。但随后罗亚东因为身体不适慢慢退出领先位置。赛程过半,波兰选手托马拉开始杀出,一场与其他对手反复拉锯大战就此上演,最终托马拉以3小时50分08秒夺冠,中国3位选手中,边通达以3小时52分01秒获得第7名,王钦3小时59分35秒获得第21名,罗亚东4小时06分17秒排名第28。
罗亚东1992年出生于临洮县龙门镇水滩村。初中毕业后他进入临洮体校专攻竞走。2013年,罗亚东入选国家队,随着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各项荣誉接踵而来,2014年全国竞走大奖赛男子20公里竞走冠军;2015年全国竞走锦标赛男子50公里竞走冠军;2016年全国竞走大奖赛男子20公里竞走比赛冠军。2019年,在世锦赛选拔赛上,罗亚东以3小时41分15秒的成绩获得第三名,也将自己的最好成绩提高了7分33秒。
东京奥运会是男子50公里竞走项目的“谢幕”之战,对于罗亚东来说更是其竞走生涯中绝无仅有的一次历练。虽然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绩,但当他身披国家队战袍踏上为国而战征程的那一刻,他已经胜利了!
4. 波兰姐妹花彩虹六号
树状月季品种介绍:
1.小一点的树状月季有:银禧庆典、秋日胭脂、玛姬婶婶、捉迷藏、金丝雀、银色影子、可爱梅安、铃之妖精、甜蜜马车、海神王阳台等;
2.花朵大一些的树状月季有:果汁阳台、粉扇、绯扇、红双喜、马里奥塔、诺娃、粉红雪山等;
3.直立性好的树状月季有:黄金庆典、魔力光辉、朱丽叶、瑞典女王、威基武德、诗人的妻子等;
4.瀑布树状月季有:红龙、粉龙、藤彩虹、紫袍玉带、大游行、安吉拉、乌托邦、幻紫、伯爵夫人、蓝天使、紫云、杰克曼、波兰精神、茱莉亚夫人等;
树状月季,又称月季树、玫瑰树,是由一个直立树干通过园艺手段(扦插、养根、育干、嫁接、修剪、整形等措施)生产出来的一种新型月季类型,在河南地区最为盛行。
1、银禧庆典
银禧庆典月季的花朵非常的美丽,它的花径可以达到10厘米左右,花朵中间是杏粉色,外瓣浅粉色,花瓣多,花瓣排列有序,和莲座很像,花朵就像是人为制造的一样。它的花瓣根部还有一点黄色,花朵看起来真的很仙。
2、玛姬婶婶
小花型微月,颜色淡紫色,又像粉紫色。比较独特,花虽小但胜在花多。做树月蓬型好,花期长,夏天表现也很好。有淡香,香味迷人。适合做棒棒糖矮型树月
3、可爱梅安
奶黄色微月,夏天表现特别好,开花多,不下垂。花期长,不易掉。特别容易爆花。蓬型非常好,很紧凑。抗病性绝佳,几乎全年无病害。喜欢棒棒糖的不可错过这款。
4、果汁阳台
它的花朵可以开到5-6公分,在微月当中是比较大的一款了,果汁阳台带有一股中等的蔷薇香味。具有非常好的抗病性,种植起来难度要好很多,不像玛丽玫瑰,很多朋友都种不到它开花,果汁阳台它的自身分枝性就非常的优秀,不修剪也能够长出N多的枝条来,花量非常有保障,单花花期在15天左右,夏季也能够保持在十天左右。
5、马里奥塔
马里奥塔由新西兰培育出来的小型灌木月季,具有抗病力强,易管理等特点,其花朵为深粉红色,花瓣边缘带有白色花边,花瓣整齐排列,花型有点像牡丹,开花较为勤快,一年多个季节可以重复盛开,花量非常大,经常是花开满枝头的景象,特别的美。
6、诺娃
诺娃的颜色是非常亮丽的玫红色,它的花瓣内侧是淡粉红色的、外侧是泛着银白色的光泽。花瓣也非常的有质感,花朵也比较的大,花型非常的饱满圆润,是多头开放,花期你会发现它的花朵密密麻麻的排列在一起,非常的壮观。
7、粉红雪山
粉红雪山是雪山的一个变种,花色是粉色的,外面的花瓣带有淡淡的绿,中间是粉红色的,花朵非常大,它是欧洲的高档切花品种,经常在婚礼,以及剪彩等高档场合看到它的身影。
8、黄金庆典
花大花径可达12cm,金黄色的花朵非常艳丽而且不会褪色花型好看,杯状花型,55-75的花瓣,非常的包花量大有浓香,它的香味在所有的藤本月季品种当中都是属一属二的;种植简单。
9、藤彩虹
藤彩虹月季的颜色是多变的,花初开的时候是黄色,开了几天之后,花瓣边缘就会染上粉色,随着时间推移,粉色慢慢向花心推进,花朵在后期还会变成红色。它的花径在6厘米左右,因为藤彩虹有变色的习惯,所以很多时候,整株开花,会同时出现黄、粉、红几种不同颜色的花,画面非常的美,就像种了多个品种的花似的;藤彩虹月季的花量是值得称赞的,它的分枝性好,一个枝条有多头,花量很大。单花花期可以达到半个月左右,具有很好的观赏性。
10、紫袍玉带
花朵红中带粉兼有白边,像一位穿着紫袍的仙子,紫袍玉带是一个开花机器,要么不开,一开就开爆,而且是多季开花。花香味浓郁,即可赏花观色,也可闻香。紫袍玉带的生长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抗病虫害的能力也很强,入手难度低。
嫁接树状月季选择月季品种,有太多的可选范围,很多花友往往特别纠结于最适合嫁接树状月季的品种,总想选出来最好的品种,但是,树状月季的不同类型对月季品种的选择也不同。相对来说,嫁接树状月季,一般选择那种开花性更好、枝条相对细软的品种最好,否则嫁接了以后,树状月季不爱开花,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一棵绿植似的,那就失去了月季树的优势了,所以一般选择勤花的品种。
5. wt0姐妹会波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又称苏东条约)。
该条约由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在亚洲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华约组织观察员国。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为了推行遏制苏联的战略,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北约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丹麦、挪威、冰岛、匈牙利、希腊、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加拿大、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土耳其等共计30个国家。
华约解散原因
这很好理解,因为社会主义老大苏联不行了,已经无力控制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局势,甚至国内局势都岌岌可危,这叫树倒猢狲散。1989~1990年,东欧发生剧变后,东欧国家很多社会主义政党失去政权,所以东欧国家这些新政府基本上和苏联分道扬镳,纷纷大幅度调整军事战略,华约的根基发生的动摇。
华约各成员国普遍要求解散该组织,简单说就是不再受你苏联压榨和控制,不和你玩了。1991年2月25日,华约组织政治协商委员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特别会议,参与会议的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苏联等国的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和华约联合国武装部队负责人等签署了一项协议书,正式宣布从1991年3月31日起,华约所有的军事组织和机构解散,停止一切军事活动,4月1日,华约正式解体。
6. 波兰姐妹交谊舞
舞曲就是跳舞用的曲子,就这么简单
电子舞曲大体分类:
Disco
House(现今主流)
Techno(technology,即表示"高科技舞曲",利用电脑,合成器合成,做出一些特殊音效,这种音乐常常是许多
音效组合起来的.techno的节拍也是4/4拍,但速度较house快且听起来具重复性,较强硬,较机械化所以某些人称techno为"工业噪音",)
Trance(迷幻舞曲,由Techno演变而来)
reggae(雷鬼)
electro(纯电子合成)
breakbeat(不像House那么拍子有规律,而是在两拍中间加入碎拍,现在所谓的“街舞”就是这作舞曲)
Hip-Hop(嘻哈舞曲)
舞曲的种类繁多,有各种分类方法。现按古典舞曲、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分类
阿勒芒德allemande[法]
意为“日耳曼的”。起源于德国。速度适中地缓慢。中速,多为4/4拍,弱起于一短时值音符。旋律流畅而多装饰,采取平均的节奏,织体倾向于主调化。常用作古典组曲的第1乐章,近似前奏曲。
库朗特courante[法]corrente,coranto[意]
有法国式和意大利式两种:法国式库朗特的速度适中地快,3拍子,常从第3拍的弱部开始,含有一长一短的附点节奏,在每1段落的结尾中,常把3/2拍子和6/4拍子结合在一起,有时甚至6/7拍子在全曲中占优势,织体比较复调化;意大利式库朗特速度较快,3拍子(3/8或3/4),旋律流动,有如奔跑(“库朗特”有“跑”的意思)。两种库朗特都常用作古典组曲的第2乐章。
萨拉班德sarabande[法]
16世纪初由东方传入西班牙,原是一种有色情动作的舞蹈。16世纪末传入法国后逐渐变得庄重缓慢。3拍子,第2拍常为长音符。旋律富于装饰,用主调织体写成。常用于古典组曲的第3乐章。17、18世纪的声乐曲亦常采用萨拉班德的体裁,G.F.亨德尔的歌剧《里纳尔多》中的《让我痛哭吧》就是著名的曲例。
吉格gigue[法]
起源于意大利,一说起源于英国。速度很快。3/8、6/8或12/8拍子。富有欢快活跃的情趣。常用模仿复调的织体,类似赋格。第2段多采取倒影(反行)赋格的写法。常用于古典组曲的末乐章。
塔兰泰拉tarantella[意]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古老舞曲。意大利的塔兰托港有一种蜘蛛,名叫塔兰图拉,相传人被这种蜘蛛咬了要生热病,患者须跳狂热的舞蹈才能痊愈,舞曲由此得名。塔兰泰拉为3/8或6/8拍子,速度很快,采用连续不断的平均快速节奏,有如无穷动。
小步舞曲menuet[法]
原为法国民间的3拍子舞曲,因舞步极小而得名。17世纪后半叶为路易十四的宫廷作曲家J.-B.吕利所采用,因而传入宫廷,成为速度从容,风格典雅的宫廷舞曲。在17、18世纪的组曲中,小步舞、加沃特、布雷、帕斯皮耶、卢尔等舞曲,是插入萨拉班德和吉格之间的不固定乐章。这些舞曲的中间部分常由3件木管乐器演奏(如J.S.巴赫《第一乐队组曲》中的布雷舞曲),故称“三声中段”。18世纪后半叶在海顿等人的创作中,将其用于奏鸣曲、交响曲等套曲的第三乐章,但风格已带有幽默感,后贝多芬以谐谑曲所取代。
加沃特gavotte[法]
原为法国民间舞曲,17世纪开始流行于宫廷和贵族社会。中速,2/4拍,往往以弱起小节开始。复三部曲式结构。中间部分是“风袋管舞曲”,常出现模仿风袋管低音的持续音,形成前后对比。旋律流畅悦耳,音乐形象轻快、娇媚、典雅。
布雷起源于法国的双拍子舞曲,与加沃特相似,但从第4个四分音符(不是第2个二分音符)开始。
帕斯皮耶流行于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舞曲,速度较快,3/8或3/4拍子,起于弱拍。
卢尔用风袋管伴奏的法国乡村舞曲(卢尔原是17世纪前一种风袋管的名称)。中速,2/4或6/4拍子,第1拍加重。
里戈东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古老舞曲,17世纪传入宫廷。速度较快,2/4或4/4拍子,起于弱拍。
波洛奈兹polonaise[法]
一译波兰舞曲。原为波兰民间的行列舞曲,16世纪末传入宫廷。相传法国安茹王朝的亨利三世于1573年即位为波兰王,在庆典行列进行时演奏了波洛奈兹。17、18世纪成为独立的器乐曲,偶用于组曲中。F.F.肖邦用此体裁作有钢琴曲16首,以寄托其爱国思想。波洛奈兹的特点为:3/7拍子,起于强拍,乐句常结束于第3拍,大都庄严徐缓,或用中等速度;但肖邦的波洛奈兹速度较快,富于热情。
福尔拉纳情趣欢快的意大利古老舞曲。6/7或6/8拍子。18世纪偶用于组曲中,近似吉格。
恰空chaconne[法]
16世纪原为西班牙的古典舞曲,情绪奔放激烈。17世纪起传至欧洲各地,演变成3/4拍,速度徐缓的器乐曲。其主题常为八小节连续和弦的低音,在不断反复的低音主题上进行各种变奏。
帕萨卡利亚passacaglia[意]
意大利舞曲。满速,3/4拍。结构与恰空相仿,速度较慢,常以小调写成,通常采用固定低音,低音主题有时移动到高声部。
福利亚起源于葡萄牙的3拍子舞蹈歌曲。结构近似恰空和萨拉班德。流传于14世纪。17世纪后半叶在法国被用于芭蕾场面中。18世纪流传更广,常被写成炫技性的哈普西科德、吉他或小提琴曲。有一个福里亚曲调,从16世纪初到20世纪,曾被许多作曲家用作主题,写成各种作品(大多为变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A.科雷利的《第十二小提琴奏鸣曲》和С.В.拉赫玛尼诺夫的《科雷利主题变奏曲》。F.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也采用了这个曲调。
民族舞曲各民族、各地区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间舞曲,现在还用作舞蹈音乐,同时也可用作独立器乐曲。其中有近代舞曲,也有一些是比较古老的舞曲。如:
凡丹戈流行于西班牙民间的3拍子或6拍子的欢快舞曲。常常载歌载舞,用吉他和响板伴奏。18世纪末,C.W.格鲁克、W.A.莫扎特等曾将其用于歌剧和芭蕾作品中。
塞吉迪亚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古老舞曲,至今还很流行。3拍子,近似博莱罗,但速度更快。常常载歌载舞,用吉他和响板伴奏,响板打着的节奏。
博莱罗起源于民间的西班牙3拍子舞曲。舞者打着响板,扭动手臂,成对地载歌载舞。响板不断打出的节奏。M.拉韦尔按此体裁写成的管弦乐曲极为有名。
哈巴涅拉habanera[西]
一译阿瓦内拉。由非洲黑人传入古巴,并由古巴传入西班牙的中速,2拍子舞曲。其典型节奏与探戈相同。
霍塔西班牙民间舞曲。流传于阿拉贡、加泰罗尼亚、巴伦西亚等地。快速,□或□拍子,节奏生动,情绪活跃。多由人声演唱并伴以吉他、曼多林、响板等乐器。
马拉加尼亚一译马拉加舞曲。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民间双人舞曲。快速,□或□拍子。
桑巴巴西民间的一种2拍子舞曲,以富于切分节奏为其特色。有两种类型:乡村型的桑巴急速强烈,与巴图克相似;城市型的桑巴,由玛希谢演变而来,速度中庸而较少强烈的切分音。桑巴是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中最富有特色的音乐舞蹈之一,并作为社交舞蹈而流传全球。
康加古巴民间舞曲。起源于非洲。在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均流行。的节奏型贯串全曲。
法朗多尔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民间舞曲。6拍子,活泼欢快。舞者列成长队,手挽着手或拉着手帕,鱼贯而舞。
连德勒奥地利和德国的民间舞曲,因起源于连德尔(奥地利埃姆斯河北地区)而得名。3拍子,速度慢于圆舞曲,为圆舞曲的前身。舞蹈时1步1拍,舞步均匀而娴静。
波尔卡polka[捷]
19世纪30年代创始于波希米亚(今捷克西部)的一种圆舞,19世纪中叶风行全欧洲。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马祖卡节奏三种类型,2/4拍,三部曲式。斯美塔那最先用之于歌剧和器乐创作中,如《被出卖的新娘》中的波尔卡。
富利安特波希米亚的民间对舞。源出于拉丁文furia(意为狂热)。节奏活跃奔放,常常交替运用3拍子和2拍子。
索塞茨卡波希米亚的民间圆舞。速度较慢,节奏流畅,近似连德勒。常用于富利安特之后。
恰尔达什匈牙利民间舞曲。包含慢而忧郁的“拉舒”和快而热烈的“弗里斯”两部分,前者2/4或8/4拍子,后者2/4拍子。李斯特是在作品中采用这一体裁的第1个匈牙利作曲家。他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就是按照恰尔达什的格调写成的。
马祖尔mazur[波兰]mazurka[法]
起源于波兰马索维亚地区的民间舞曲。3拍子,常用的节奏。热情、活泼而有骑士风度。用此体裁写成的作品称“马祖列克”。肖邦曾将此体裁加以发展,作有大量马祖卡舞曲,其中《C大调马祖卡》(Op.56No.2)常被称为“马祖卡中的马祖卡”。现马祖卡已成为马祖尔和马祖列克的通称。
库亚维亚克和奥别列克近似马祖尔的波兰民间舞曲,两者都比马祖尔轻快活跃。库亚维亚克的旋律比较流畅。奥别列克每两小节的第3拍有1个重音。肖邦在马祖卡中,把这两种舞曲和马祖尔融合在一起。
克拉科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因起源于克拉科夫而得名。2拍子。情绪活泼,多切分音,典型的节奏是科洛南斯拉夫民间舞曲。其舞蹈为集体的群舞,与俄罗斯的轮舞相似,在波兰、乌克兰亦很常见。保加利亚的霍罗、罗马尼亚的霍拉与科罗均相类似。此种舞曲多由民间乐器演奏,也有不用乐器而由人声演唱者。科罗有多种类型,其主要区别在于速度的快慢不同。
霍罗保加利亚民间轮舞。为2/4、5/16、7/16、9/16或11/16拍子,快速或中等速度,用风袋管等民间乐器演奏。霍拉罗马尼亚和苏联摩尔达维亚的一种民间轮舞。为□或□拍子,通常速度徐缓,格调平稳。常用小提琴、风袋管、横笛等乐器组成的民间小乐队演奏。
哈灵挪威民间舞曲。因来源于挪威南部地区哈灵河谷而得名。此种舞曲亦流传于瑞典。特点为:2/4或6/8拍子,用挪威民间的一种弓弦乐器演奏。E.格里格在创作中曾采用过此种体裁。
特列帕克俄罗斯民间舞曲,2拍子,情绪欢快奔放,时时发出蹬足声。
戈帕克乌克兰2拍子民间舞曲。源出乌克兰语rо
пати(跳跃),因舞蹈动作有大步的跳跃。M.П.穆索尔斯基的歌剧《索罗钦斯克集市》第3幕中的戈帕克是著名的曲例。
社交舞曲社交舞蹈(又称交际舞或交谊舞)的音乐,由民间舞曲演变而成。用于交谊舞会,也可以写成独立的器乐曲。社交舞曲因时代而变迁,重要的社交舞曲有:
对舞曲因舞者面面相对而得名。起源于英国,流传于法国和德国。2/4或6/8拍子,情绪欢快活泼,苏格兰舞曲是对舞曲的一种。从19世纪初开始,逐渐让位于方阵舞曲和圆舞曲。
方阵舞曲起源于法国,盛行于拿破仑帝国时期的交际舞曲。因舞者4人1组,两人相对,构成方阵而得名。1816年后,先后传入英国和德国。分5段,交替着6/8和2/4拍子,分别称为长裤舞、夏舞、母鸡舞、特兰尼斯舞、牧羊女舞。在流传过程中,加洛普(始于19世纪20年代的一种有跳跃动作的2拍子快速圆舞)也被吸收到方阵舞中来,成为它的一部分。
圆舞曲waltz[英]
一译华尔兹。18世纪末由连德勒演变而成。19世纪的圆舞发展成两种主要类型:①维也纳圆舞,又称快圆舞或滑圆舞,舞者按每小节3步或2步的节奏旋转滑行,并左右转动着头和身体。②法国圆舞,由3/8(或3/4)拍子的慢圆舞、6/8拍子的跳圆舞和快圆舞组成,速度依次逐渐加快,后两种圆舞有跳跃的动作。现代舞会中的圆舞,是一种中等速度的维也纳圆舞。圆舞曲的旋律平滑流畅,妩媚动人。和声的特点是每小节1个和弦,由强拍的低音和其余两拍的“和弦块”交替着。J.施特劳斯父子和J.兰纳是维也纳圆舞曲最著名的作曲家。他们所作的圆舞曲多由数首短小圆舞曲连缀构成,形成一种套曲式的结构,称圆舞曲套曲。肖邦、R.舒曼、J.勃拉姆斯、李斯特的圆舞曲,是这一体裁的艺术珍品,但不以伴奏舞蹈为目的。
狐步舞曲黑人木屐舞曲的一种。1912年始于美国,不久传遍世界各国,成为最流行的交际舞曲。狐步舞最初由长舞步和短舞步交替而成,4拍子或2拍子。不久发展成一种包含错综复杂、变幻不定的舞步的舞蹈,后来又加进了查尔斯顿的痉挛性动作,并分裂为快狐步和慢狐步两种。
一步舞曲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北部的一种社交舞曲。20年代起流传全欧。快速,2/4拍子。后为速度较慢的2步舞曲(即慢狐步舞曲)所取代。
查尔斯顿1920年左右产生于美国的一种社交舞曲。其名称可能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的查尔斯顿城有关。特点为:4/4节拍(有时为2/2),富于切分节奏。30年代末流传整个欧美,以后逐渐衰微,其部分因素为快速的狐步舞曲所吸收。
探戈舞曲tango[西]
起源于非洲西部,19世纪后期成为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近郊社会下层的舞蹈,20世纪普及与当地一般社会及其他拉美国家。中速,2/4拍,旋律与伴奏形成交错节奏,与哈巴涅拉相似,以切分节奏为特色。1920年传入欧洲,作曲家根据欧洲人的审美情趣所写的探戈习称“大陆谈歌(continentaltango)”。后作为一种双人交际舞风靡世界。
伦巴舞曲古巴舞曲。20世纪30年代起流行于美和欧洲各国。2拍子,包含复杂的切分音,不断反复着4小节的节奏型。
7. 波兰姐妹花
夏威夷姐弟是指由一个年轻的姐姐和一个年幼的弟弟组成的家庭,他们无父母陪伴生活在一起。夏威夷姐弟这个术语来源于夏威夷州,当时许多独生子女出于经济原因而成为“夏威夷姐弟”。
这种家庭结构也存在于其他地区,例如美国加州、德州和纽约等,都有这种类似的家庭结构。
夏威夷姐弟通常由姐姐担任家庭的精神支柱,承担大部分家庭责任,保护和关爱弟弟,她们也是弟弟求助的最佳对象,同时也是弟弟唯一可以依靠的人。
8. 波兰姐妹出版社
1《杀死一只知更鸟》,[美国]哈珀·李 /著
2《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 J.D.塞林格 /著
3《索拉里斯星》,[波兰]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著
4《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美国]菲利普·迪克 /著
5《查令十字街84号》,[美国] 海莲·汉芙 /著
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著
7《简·爱》,[英国]夏洛蒂·勃朗特 /著
8《海底两万里》,[法国]儒尔·凡尔纳 /著
9. 波兰姐妹花战术
闪击波兰原指的是历史上纳粹德军1939年入侵波兰时使用了名为闪电战的一种战术,因此称为闪击波兰。
该梗源自于2017年IEM总决赛,EDG是当时唯一受邀参加的LPL队伍,但是在2月18日时EDG突然宣布退赛,给出的理由是因为选手签证拒签,粉丝们万猪拱塔,爆破了波兰大使馆的微博,最终导致波兰大使馆不得不出面澄清从未收到EDG的材料申请,EDG因此遭到波兰大使馆无情反杀,这件事也就被其他人调侃为闪击波兰。
10. 波兰三姐妹
真假阿纳斯塔西娅
1918年7月16日或17日凌晨,乌拉尔的苏维埃执委会执行来自中央的命令,将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连同身边的人员全部处死;并连夜把尸体埋葬,后又决定火化扬灰,以免复仇者以后有可能借此举行宗教仪式。但是等到去挖掘尸体时,据说发现少了两具。这一传说引出了许多有关这个罗曼诺夫家族后裔的传奇故事。
为了获得皇族后裔的荣誉,也为了钱——不但沙皇在西方银行尚有巨额存款,而且只要提起是末代沙皇家族中的幸存者,自会有人给他们钱。于是,几十年来,竟出现上百名自称是末代沙皇后裔的人,俄国、德国、美国、奥地利,几乎哪一个国家的人都有,而且每一个沙皇子女都曾被冒充过;其中冒充得最多的是大公爵尼古拉耶夫娜·阿纳斯塔西娅公主(Princess Niko layevna Anastasia,1901-1918)。到1970年止,仅正式提出法律诉讼的“阿纳斯塔西娅”就有30多人,而影响最大的,则要算是一个化名安娜·安德逊(Anna Anderson)的年轻女子。
是1920年2月17日的晚上,这名年轻女子在柏林的一座桥上企图跳河自杀,被警察救起,送往一家医院。她拒绝回答任何有关她身世的问题。因此,警方以为她是一个精神病人。送进精神病院后,有人辨认说她是阿纳斯塔西娅的塔吉雅娜公主,但她对此也不表是否。给她看一张沙皇女儿的名单时,她把一个个名字都勾掉,只剩阿纳斯塔西娅。最后她声称或说“承认”自己是罗曼诺夫家族的女儿阿纳斯塔西娅,因为和两位姐姐都暗将大量宝石缝钉在自己内衣上,子弹有幸未能击中她致命部位;刺刀太钝,也没有将她刺死。在一片混乱之中,一位叫柴可夫斯基的士兵看到她还会动弹,便救了她;并帮助她乘上一辆马车,越过俄国边境到了罗马尼亚。后来她嫁给了柴可夫斯基,在他于巷战中牺牲后,她为他生下一个儿子,这儿子被送进了一家孤儿院。她原想从德国母亲的亲戚那里寻求帮助,但是他们都不相信她的身份。她在柏林游荡时,曾走到她母亲的表姐妹伊雷妮(Irene)公主的邸宅跟前,但又怕没有人会认识她。最后心灰意懒,便想投河自杀。从精神病院出来后,她是靠一些同情者的施舍生活。
来了一位皇后的宫廷女侍,她躲在暗处仔细端详过她之后,说了句“这女子是骗子”,便愤愤地走了。阿纳斯塔西娅的家庭教师彼埃尔·吉利尔(Pierre Gilliard)第一次见到安德逊时,认为她可能是,但后来改变了看法,说她算得上是“第一个少见的女演员”。阿纳斯塔西娅的亲戚采齐莉厄女王储(Crown Princess Cecilie)相信这个叫安娜·安德逊的女子就是他们离散了的公主,可她的儿子路易·费迪南德(Louis Ferdinand)和他妻子基拉(Kyra)都不相信。阿纳斯塔西娅的姑妈奥尔迦大公爵(Grand Duchess Olga)见过安德逊多次,最后还是宣称她不是阿纳斯塔西娅。1928年10月,罗曼诺夫家族的几位成员和亚历山德拉的三位亲戚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说“现在住在纽约的那名女子不是阿纳斯塔西娅公主。”还有一位罗曼诺夫家族的旁系亲戚,说是从某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认定她是冒充阿纳斯塔西娅的骗子。
但更多的人都坚定地认为安德逊就是阿纳斯塔西娅确实无疑。
伊雷妮公主起初否认这个女子是阿纳斯塔西娅,但过后又惋惜自己说错了话,承认“她是很像,她是很像。”伊雷妮的儿子西吉斯蒙德亲王(Prince Sigismund)是阿纳斯塔西娅童年时的朋友,他向安德逊提了一连串问题,她的回答使他相信她确是阿纳斯塔西娅。还有1920年流亡西方的芭蕾舞女演员玛蒂尔德·克谢辛斯卡娅(Mathilde Kschessinska),婚前是尼古拉二世的情妇,与沙皇全家也都很熟。她说安德逊长的是一双尼古拉的眼睛,见到她时就以“这位皇帝的眼神”看着她,定是阿纳斯塔西娅。还有尼古拉二世的堂兄弟、亚历山大大公爵(Grand Duke Alexander),在与安德逊共处了两天之后竟大声惊叫说:“我见到尼基的女儿了!我见到尼基的女儿了!”另外一些罗曼诺夫家族流亡在西方的亲戚,包括克谢尼雅公主,塔吉雅娜·波特金和他哥哥格列勃(Glib)在内,都说这位体弱多病的年轻女子所讲的事,的确都只有沙皇皇宫里的人才可能知道的,真的就是阿纳斯塔西娅。格列勃小时画过几幅动物画,画上,他让那些小东西穿上宫廷的服装,阿纳斯塔西娅看了非常喜欢。他第一次见安德逊时,就拿这件小事问她,安德逊的回答表明她似乎完全记得这一些。安德逊甚至还提到,说阿纳斯塔西娅的叔叔、大公爵黑森的恩斯特曾于1916年访问俄国。因为那年奥地利正与俄国交战,恩斯特便愤怒地否认曾有此事。但是在等了差不多40年之后,奥皇的继子于1966年证实,恩斯特那年的确有过这次秘密访问。人们认为,要是安德逊不是阿纳斯塔西娅,她怎么会知道这么绝密的事呢?
只是两方面都不能对自己和对方的看法加以证实或否定,这使安德逊的故事变得更加有趣、更为诱人。故事被写成小说,编成戏剧和电影。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摄于1956年的影片《阿纳斯塔西娅》(中国译为《真假公主》)。以扮演《卡萨布兰卡》等片而闻名的、漂亮的瑞典女演员英格丽·褒曼因扮演片中的阿纳斯塔西娅,在没有任何争论的情况下第二次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安德逊一直都是一副公主派头。她目中无人,时常非难人,甚至对他的支持者也表现得傲慢无理。后来,她又提出,说她父亲,也就是尼古拉二世在美国和英国存有巨款,她要领回。可是她既没有说存款账号,又没有一个法院能证实她的皇族身份,自然只好被搁置着。她向西德最高法庭提出有关身份的上诉,也同样因为缺乏证据而被驳回。虽然如此,这个神秘女人仍然有她特殊的诱人之处。一位流亡国外的旧俄前骑兵团骑兵大尉一直支持她为取得那笔巨额存款进行法律程序达50年之久。她后来与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的一位富有的历史学家约翰·马纳汉结婚,最后于1984年因肺炎去世之时都坚持说自己是阿纳斯塔西娅。死后,她丈夫根据她生前的要求,将她的尸体火化,并看着她的骨灰在属于罗曼诺夫家族在德国的直系亲属的墓地上飞得无影无踪。
其实,事情的真实性是早就有点眉目的。
黑森的恩斯特一直对安德逊的陈述持怀疑态度。他深入进行调查,最后找到一个女人。她慎重声称与这个叫安娜·安德逊的人认识,1920年以前她们曾住在一起,她正好是在阿纳斯塔西娅的事件之前失踪的,实际上她是一家波兰工厂里的工人,名字叫弗兰齐斯卡·尚斯可夫斯卡。但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为找证据而作的调查,动机不纯,不可信。
事情也确实扑朔迷离。好多位人类学家研究她和阿纳斯塔西娅的照片后,认为两人的脸孔非常非常像。奥托·雷克博士是德国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他1964年在法庭上作证说,安德逊和阿纳斯塔西娅要不是同一个人,就是同卵双胞胎。另外,安德逊和阿纳斯塔西娅还有其他生理上的相似处,如脚上都有一处畸形。案件一直拖到1970年,法庭的最后裁决是,安德逊并非不是阿纳斯塔西娅,但她也不能证明自己是阿纳斯塔西娅。1977年,有崇高威望的法医专家莫里茨·富特迈尔博士坚持认定安德逊是阿纳斯塔西娅。
1989年罗曼诺夫家族成员尸骸的发现为破解这个传奇故事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
伊丽莎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是沙皇皇后亚历山德拉的侄外孙,他同意提供自己的血液。1993年,将这血样标本与皇家尸骨作对照,证明他98.5%的可能是属于罗曼诺夫家族,后来的试验显示出更高的几率。随后,从安德逊曾在那里住院的夏洛茨维尔医院得到她作手术时保存下来的组织标本,将其组织细胞中的DNA与皇家骨骸中提取的DNA作对比,证明它们来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最后又将安德逊组织细胞中的DNA与从一位也叫弗兰齐斯卡·尚斯可夫斯卡的波兰农民的侄孙子身上提取的血样相比较,化验结果是100%的吻合,说明安娜·安德逊不是阿纳斯塔西娅,而是女工弗兰齐斯卡·尚斯可夫斯卡。
传奇的面纱揭开了。但是她的支持者仍不服输,他们坚信她是真正的阿纳斯塔西娅,那所谓的DNA组织试验是不真实的。
11. 波兰夫妇
尼古拉.哥白尼(Copernicus Nicholas)是伟大的天文学家.1473年2月19日出生在波兰西部维斯杜拉河畔托伦城的一个商人家庭.家里兄妹四个,哥白尼是最小的。
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曾著有《天体运行论》一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给于了高度的评价。他说:“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动,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1543年5月24日,伟大的波兰科学家哥白尼病逝。
居里夫人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原名玛莉是波兰人,出生於华沙,父亲是中学校长。非常爱好学问,因此虽然非常穷困,对玛莉来说,小时一直生活在书香中。
弗雷德里克.肖邦(Fryderyk Chopin,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是历史上第一位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中来的音乐家。1810年出生在波兰的沃拉,距沙市区约50公里。8岁开始公开演奏,肖邦的创作多为小型乐曲,但卓越的想象力及精湛的技巧使他成为世界最伟大的音乐诗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