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流行服饰 > 正文

新乐府运动穿搭(新乐府运动新在哪)

1. 新乐府运动新在哪

“新乐府运动”是唐代中期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游国恩等人编的《中国文学史》解释说:“‘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的……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这里有三点须说明:

一是用新题,……故又名‘新题乐府’。

二是写时事;……三是新乐府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这从音乐上来说,是徒有乐府之名;但从文学上来说,却又是真正的乐府,因为体现了汉乐府精神。”

在这场“新乐府运动”中,白居易、元稹等人起的作用最大,此外,张籍、王建等人,也是重要参与者。

2. 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品

元白乃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稍逊于白。对元白的评价,历来有扬有抑。扬者始自张为,抑者始自杜牧。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诗作号为“元和体”。代表作有《莺莺传》《菊花》等。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任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被追赠尚书右仆射。

  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

唐代作者:元稹

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

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作者: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行宫

唐代作者: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唐诗三百首全集 五言绝句

  岁日·一日今年始

唐代作者:元稹

一日今年始,一年前事空。

凄凉百年事,应与一年同。

  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

唐代作者: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使东川·江花落

唐代作者:元稹

日暮嘉陵江水东,梨花万片逐江风。

江花何处最肠断,半落江流半在空。

  上阳白发人·天宝年中花鸟使

唐代作者:元稹

天宝年中花鸟使,撩花狎鸟含春思。

满怀墨诏求嫔御,走上高楼半酣醉。

醉酣直入卿士家,闺闱不得偷回避,

良人顾妾心死别,小女呼爷血垂泪。

十中有一得更衣,永配深宫作宫婢。

御马南奔胡马蹙,宫女三千合宫弃。

宫门一闭不复开,上阳花草青苔地。

月夜闲闻洛水声,秋池暗度风荷气。

日日长看提众门,终身不见门前事。

近年又送数人来,自言兴庆南宫至。

我悲此曲将彻骨,更想深冤复酸鼻。

此辈贱嫔何足言,帝子天孙古称贵。

诸王在合四十年,七宅六宫门户閟。

隋炀枝条袭封邑,肃宗血胤无官位。

王无妃媵主无婿,阳亢阴淫结灾累。

何如决雍顺众流,女遣从夫男作吏。

二、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河南新郑,祖籍山西太原。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 新乐府运动是指什么

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

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

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4. 新乐府运动成功了吗

白居易既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又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应该说,中唐的“新乐府”诗,不仅十分贴近现实,干预生活,充分发挥了诗的讽喻作用,而且使乐府诗的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白居易无疑是新乐府诗创作成就最为卓著者,同时也是新乐府诗的理论代表。但是,白居易的诗歌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且,他在“新乐府”之外的其他诗体创作可能对诗史发展的影响更大一些。

白居易把自己的诗作分为四类,即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杂律诗。其讽喻诗都是作于任谏官时期。白氏的讽喻诗多是以“新乐府”的形式出现的。因而,白氏“新乐府”代表了其讽喻诗的成就。白居易写作新乐府诗,有明确的创作宗旨,如其在《新乐府序》中所说:“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这既说明《新乐府》的创作宗旨,同时也标示了“新乐府”的创作特征。

由于“新乐府”的写作是为了明显而直接的讽喻目的,所以语言十分切直,并无什么余味可言每一首诗,诗人都以一个小序揭橥诗的主旨,如“《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缚戎人》,达穷民之情也。”“《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卖炭翁》,苦宫市也。”等等。“新乐府”带有强烈的讽喻性,多以讽诫当日弊政为目的,其现实意义是相当鲜明的。诗中有生动的叙述,鲜明的人物刻画,如《新丰折臂翁》以一个折臂老人的经历来指斥以边功邀赏者。天宝年间,唐王朝统治者穷兵黩武到处征兵,驱往云南,结果“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当时,诗中主人公为了逃避厄运,于是不惜自残,“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至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诗人所写,十分惨痛,把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通过折臂翁的经历深刻地揭露出来。诗人又在诗的末几句直陈主旨:“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生民怨,请问新丰折臂翁!”这首诗在新乐府中是颇为典型的,他如《上阳白发人》《杜陵叟》《海漫漫》《卖炭翁》等,基本写法都类似,有讽有喻,有记叙刻画,也有直点主题。

“新乐府”一方面承继了乐府诗长于叙事的传统,多有形象生动的叙写描绘,同时,又强化主题的力度,作者直接出面宣示题旨。白居易讽喻诗中另有《秦中吟》十首。《秦中吟》是白氏讽喻诗中的重要部分,其中有些篇章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根本矛盾,沉重地打击了当时统治集团中的反动势力。白居易在他的《与元九书》中这样介绍《秦中吟》:“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可见这组诗对黑暗势力揭露的深刻有力,击中要害!这组诗都写于长安,有《议婚》《重赋》《伤宅》《伤友》《不致仕》《立碑》、《轻肥》、《五弦》、《买花》、《歌舞》十首,其中最深刻者莫过于《轻肥》《歌舞》《买花》。

《秦中吟》往往在前面描写达官显宦生活的豪奢,而在诗的结尾写民众冻饿至死的惨状,构成强烈的对比。《歌舞》中云:“…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轻肥》中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鲙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种具有强烈对比效果的手法在《秦中吟》中较为普遍,形成了一种艺术上的特色。

白居易的讽喻诗在艺术表现上“其辞质而径”、“其体顺而肆”,剀切明直,无复含蕴。他之所以这样表现有其特定的政治功利目的,主要是为了讽喻的需要,并不代表白氏的总体诗学观。从艺术性的角度来看,白氏的讽喻诗未必是上乘,但它们在诗史上仍。有不可磨灭的光彩。在此后的感伤诗、闲适诗、杂律诗的创作中,就不再有这种写法,而是很有艺术魅力的感伤诗中的两篇歌行体杰作《长恨歌》和《琵琶行》,便是白诗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

白居易之所以列“感伤”为其诗的一大类,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与文学史基础的。在白居易所处的时代,社会境况与盛唐相比,显现出由盛而衰的极大变化,战乱之余,民生凋敝,颇见萧条。而就人的个体心灵而言,很多士大夫都经历了由盛而衰的人事坎坷,正与其时代氛围相吻合。因而,感伤的情调,成为贞元元和年间诗歌创作中的一种重要倾向。其次,《长恨歌》、《琵琶行》的创作体现了元和时期的诗格变化。

白居易曾言:“诗到元和体变新”,可以很好地概括中唐元和时期诗坛上创作风气的转变。尚俗、务尽,排比铺陈的写法成为一时之风。《长恨歌》、《琵琶行》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这种诗风变心化。明胡应麟说:“元微之以杜之铺陈终始,排比故实,大或千言,小犹数百。”(《诗薮》)元白集中多有排比铺陈之长篇排律,《长》、《琵》虽非这种排律,但颇见排比铺陈之特征。诗人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来铺排渲染,务求明白详尽,与盛唐诗的意在言外判为两途。

5. 新乐府运动又称什么运动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新乐府。

新乐府的特点有三:

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

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始于杜甫。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

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诗多未尝“播于乐章歌曲”。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

6. 新乐府运动解释

“新乐府”在古代文学史上,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另有朱哲琴的《新乐府》音乐专辑。

7. 新乐府运动简介

  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又名“新乐府运动”。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除白居易而外,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并为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8. 新乐府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响亮地提出的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古往今来,做到“为时而著”的虽不乏其人,但可以肯定地说,更多的是虽有“为时而著”之心,却未必有真正的“为时而著”之“文”。此句出自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9. 新乐府运动什么意思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贞元、元和年间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这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唐王朝正走向衰落。一方面,藩镇割据,宦官擅权,赋税繁重,贫富悬殊,蕃族侵扰,战祸频仍,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显露出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对现实的弊病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政治,缓和社会矛盾,使得唐王朝中兴。这种情况反映在当时的文坛和诗坛上,便分别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寄唐生》、《伤唐衢》、《读张藉古乐府》等诗文中,元稹在《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序》、《乐府古题序》等诗序中,阐述了新乐府运动的理论主张。所谓“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明确提出了新乐府运动的基本宗旨。所谓“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与元九书》),“风雅比兴外,未尝着空文”(《读张藉古乐府》),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谕作用;所谓“惟歌生民病”(《寄唐生》),“但伤民病痛”(《伤唐衢》),“讽兴当时之事”(《乐府古题序》),反对“嘲风雪、弄花草”(《与元九书》),是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弊端。所谓“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新乐府序》),“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则是要求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统一,为内容服务,表达直切顺畅,让人容易接受。这些诗歌理论,一反大历以来逐渐抬头的逃避现实的诗风,发扬了《诗经》、汉魏乐府和杜甫以来的优良的诗歌传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古文运动:

  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

  宋初,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真宗朝和仁宗初年,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派”,追求声律骈丽的形式主义思潮,席卷了当时文坛。到石介诸人出来,才给延续百年之久的淫靡文风以有力打击。石介著《怪说》,猛烈抨击“杨亿之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并在《上范思远书》中呼吁“二三同志,极力排斥之,不使害于道”,矢志“学为文,必本仁义”,宁死不作淫靡文章。但石介的创作,成就并不大。宋代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10. 新乐府运动近些年有哪些争议

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圣殿中,陈列着很多源自历朝历代的文化珍品。其中最令人注目的就是唐诗与宋词。唐诗作为引领古代文化潮流的重要文学体裁之一,在唐朝289年的国家历史中,一直都占据着非常关键的文化导向作用。

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具有批判继承与不断发展的主要特色。而且在唐诗这种艺术形式发展的过程中,还形成了很多比较知名的流派。这些唐诗流派以及诗人和作品,对唐诗艺术产生、发展并达到顶峰,都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世称“诗魔”的白乐天,就是众多唐诗流派中“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他与生活在同一时期,“同科及第”的诗人元稹,是这个唐诗流派的主要推进者。张籍、李绅等唐代著名诗人,也是这个唐诗流派中的主要成员。

唐诗流派中的另类派别“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在唐朝诗坛上的影响力仅次于李白和杜甫。作为中国唐代诗歌文化中,“现实主义”诗风继承者,白居易所创作的很多诗歌,都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对政治腐败的讽喻和批判。同时也饱含了对生活于唐朝玩起,底层社会中老百姓的同情。

白居易创作的《卖炭翁》、《观刈麦》、《长恨歌》;以及《新丰折臂翁》等多首新乐府诗歌,都严格遵守了他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主张。而且也完全符合“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以及“事核而实”、“体顺而肆”等“白诗”风格。

1.“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简而言之就是,一场由白居易、元稹等唐朝著名诗人,所倡导的一场以“革新”诗歌体制为目的的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同时也受到了张籍、李绅等,诸多唐代诗人的积极响应与推广。在这一时期也创作出了,数以千计的“新乐府诗歌”。

“新乐府运动”中的“新”, 其实就是为了有别于古代乐府诗歌。而在所谓的“古乐府”,实际上指的就是“汉乐府”。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乐府诗歌,无论文学性还是思想性也都比较强。而且语言更加平时并趋于口语化。

所以在表达诗歌思想的时候会更为直白,并且“缘事而发”是“古乐府”诗歌的主要特色。艺术语言方面更显朴素自然而带有浓厚的人文感情。而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其实并不是要推翻“古乐府”,而在继承“古乐府”诗歌特色的前提下。

通过更为创新的诗歌思想,将“古乐府”是个的题目加上一个“新”字,进而去表达更合时宜的,新型诗歌文化与情感内核。

直白一点说“新乐府”就是,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一种以自创的新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又名“新乐府运动”。

据《乐府诗集》记载:“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大意为所谓“新乐府”就是,唐朝时的一种以“乐府诗”为载体,而创造的新型乐府诗歌。

明代胡震亨也对“新乐府”,作出过比较详细的诠释:“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从这段话中可以得知“新乐府”就是“旧题新唱”。

2.“新乐府运动”主张

白居易和元稹世称为“元白”,因有“同科及第”之情谊,及二人兴趣爱好和诗歌思想比较类似,所以结为终生诗友并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笔者认为无论是“汉乐府”还是“新乐府”,其文化契机都离不开“乐府诗”体制。

只不过“新乐府”被冠以“新”名,但却极力主张恢复古代“采诗”制度。所谓“采诗”全名应该是“周代采诗”,是一种源于周代文化制度。但是这种文化制度却对政治制度有很大影响。

因为“采诗”在周代同时兼具文化与政治双重属性,对当周朝的政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变迁到了唐朝中期之后,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盛唐荣耀随之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国家战乱频繁、政治腐败。

白居易作为当时的唐朝官吏以及著名文化学者,在看到这种乱象之后痛心不已。并通过自己所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诗歌,不断的去讽喻朝政以及社会乱象。也正是在这种错杂复杂的环境之下,才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主要的初衷就是为了通过借鉴,汉乐府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并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以达到警醒统治者与世人的目的。

白居易与元稹作为“新乐府运动”的重要代表,将这个新兴诗歌流派逐渐推向高潮,对当时唐诗文化以及后世文化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新乐府运动”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讽喻时事”并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这其实也是白居易等人,倡导“新乐府运动”的初衷。虽然最终并未达成所愿,但是却促进了中唐及晚唐诗歌文化发展。

唐代“新乐府诗”代表作及其现实主义意境

1.《卖炭翁》中揭露的“宫市”腐败本质

《卖炭翁》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大诗人,白乐天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第32首。这首长诗通过对主人公“卖炭翁”,伐木、烧炭、卖炭经历的刻画与描写。深刻的反映出了“安史之乱” 后期,生活在底层社会中的老百姓,艰难度日的悲惨经历。

以及统治者“与民夺利”的丑恶嘴脸。同时也深刻的鞭笞了当时“宫市”的腐败本质。借此来讽刺腐败的社会现实。实际上也表达出了作者白乐天,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这首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写实诗篇,才会从诞生之际一直流传至今。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有一位以卖木炭为生的老翁,几乎每天都要在南山中伐木烧炭。他的脸上全都是木炭灰尘,以及常年烟熏火燎的颜色。双鬓都已经长满了白发,而他的双手却黑得像木炭一样。

通过对卖炭翁的外貌描写,尤其是苍白的双鬓与黑色十指,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劳动人民形象。同时也反衬出了统治阶级不顾民生,一味地压榨老百姓的社会现实。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这位老翁卖炭所得来的钱要做什么呢?原来是为了买身上穿的衣服,以及每天需要吃的粮食。卖炭翁辛辛苦苦地伐木烧炭卖炭,结果只能换来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这种悲哀与无奈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在这样寒冷的天气中,这位老翁却只穿着单衣。但是他并没有顾及身体的寒冷,而是不断的担心自己的木炭卖不上价格。所以他希望天气再冷一些,这样他的木炭可以多卖一些钱,也要让日子好过一些。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昨天晚上下了一场雪,地面的积雪有一尺厚。破晓十分老翁就驾着炭车,碾压着已经结冰的车辙向成里走去。这两句诗其实是实景描写,目的就是为了衬托出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之下,卖炭翁为了生计也必须要出门卖炭。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当走到城里的时候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卖炭翁又困又饿,拉炭车的老牛也十分乏累。形容走了很长时间才来到城里。集市南门外的路因下雪变得特别泥泞,但是卖炭翁为了卖炭只能在这种环境中停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骑着高头大马翩翩而来的是谁呢?原来是穿着黄色与白色衣服的太监。这里用衣服颜色来彰显两个人的地位不同。以及趾高气扬的态度,进而为后续描写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做好铺垫。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两个太监手里拿着宫里面下发的文书,但是一张嘴却称是皇帝的命令。在念完文书之后就吆喝着牛车向皇宫走去。这两句诗虽然没有直白的表明一车炭的价格,但是却早已为接下来的行文做好了铺垫。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整整一车的木炭大约有一千多斤。但是这两位太监却硬生生地给拉走了。虽然卖炭翁认为不公平,但是又无法与之抗衡,所以只能无奈的叹息。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位风里面出来的太监,只是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系在了牛头上就充当买炭的钱了。这是何等的霸道与蛮不讲理,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卖炭翁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言人,由于慑于其淫威也只能无奈认栽。

白居易在《卖炭翁》一诗的题注中云:“苦宫市也。”大意就是“宫市”这种地方,看起来是一个货物流通的场所。但却是唐朝统治者掠夺民财的一个缩影。只要皇帝看中的东西就可以随意掠夺。这其实就是对封建社会本质的强烈批判。

结 语

笔者认为白居易所创作的现实主义诗歌,及其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针砭时政,在痛斥封建社会黑暗本质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对广大底层劳动人民,不幸遭遇以及任人欺凌的社会现实的同情。

如果从“新乐府运动”的目的上去分析,可以得知这种以“新”为噱头,以“汉乐府”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内涵,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作品。就是为了通过诗歌这种唐朝时期盛行的文化载体,对政治进行讽喻对黑暗社会现实进行鞭挞。

笔者认为“新乐府运动”,虽然初衷以及行为都具有一定社会意义。但最终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虽然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王建等,唐代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积极的参与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文学运动之中,但最终却不得不以失败而收场。

请问怎么样搭配衣服才好看,新手

新年该买什么衣服

美女一身碎花上衣搭配紧身牛仔裤,休闲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