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侗族舞蹈服装
侗族和苗族是我国南方的两个少数民族,在文化、语言、服饰、饮食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之处,以下是详细的区别:1. 语言:侗族和苗族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侗族语属于侗台语系,而苗族语则属于苗瑶语系,二者在发音、语法和词汇上都有很大的差异。2. 文化:侗族和苗族的文化差异较大。侗族注重礼仪、祭祀和民俗文化,绣球、龙船赛、侗族歌舞等都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代表。苗族则相对独立、坚强,注重户外活动和节日庆祝,隆重的苗族三月三、苗族赛龙舟等也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代表。3. 服饰:侗族和苗族的传统服饰也有所不同。侗族男女穿戴颇为华丽,色彩鲜艳,红色、黄色和绿色是主要颜色,蓝色、紫色则表示地位高贵。苗族传统服饰则以黑色和蓝色为主色调,布料厚实,以便在高寒环境下保暖。4. 婚礼习俗:侗族和苗族的婚礼习俗也有所不同。侗族婚礼时要进行长达3天的隆重盛大的婚礼,通常包括选媳妇、会亲家、献礼物、炮竹放烟火等环节。而苗族则比较简单,只需在当地的神坛上拜祭即可。5. 饮食:侗族和苗族的饮食也有所不同。侗族以杂粮为主食,如山黍、小米、高粱等,喜欢吃自制的腐竹、咸肉、姜泥和豆腐等农家菜。苗族则以米饭和一些肉类、蔬菜为主食,同时也很注重食用药膳。6. 宗教信仰:侗族和苗族的宗教信仰也有所不同。侗族信仰习俗多元,崇拜自然界的各种神祇,如山神、水神、土地神、鬼神等。而苗族则主要信仰农耕之神和雷神,重视崇拜祖先神。总的来说,侗族和苗族虽然地理上邻近,但其民族文化、语言、婚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2. 侗族舞蹈服饰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转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壮族的传统服饰具有这些特点:颜色通常蓝黑色为主,衣裤通常为短装,腰间会有束带,外观上很普通而且很大方,当然也很端庄和得体。如果是女性壮族服饰,一般会有花边的装饰,分裙装和裤装。
3. 侗族舞蹈服装介绍
侗族服饰多种多样,不同年龄、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装饰,有左衽、右衽、对襟;有布扣、铜扣、银扣;有裤装、裙装;喜青、蓝、黑、白各色;有头饰、颈饰、胸饰、腰饰、手饰、脚饰等等。
其中头饰达50余种,以银饰为主,有银花冠,银簪、银梳、银发链、银耳环、银耳坠、银耳线等。妇女盛装时,唯见银光闪闪。妇女的发式较特别,分前、后、左右挽髻或盘发辫于头顶,有明显的地区差别。
4. 侗族舞蹈服装演出服
平绣:绣线从花纹轮廓一边起针,直拉到轮廓的另一边落针,设单数起针、双数落针。平绣可分为:竖平、横平、斜平,都要求达到平、齐、习、顺。平即绣面要平,不宜凹凸不平;齐是指落针点与轮廓齐,也就是针脚要齐;匀是指绣线疏密均匀,不重叠、不交叉、不露底布;顺是指针向顺形就势。
2、垫绣:在绣横平绣前,先用竖针垫绣几针,再加横平针绣制,将已绣的竖垫针压在平绣之下,这样形成凸起的效果。竖直数量可根据起凸需要而定。也可用棉丝、泡沫海棉垫于其中。
3、扎针:又称勒针,先用直针绣,再用横针加在直针上绣,专用于绣鸟足爪。
4、戗针:用短直针顺纹样形体一批批由外向内排绣,并可每批按图案的需要换色,可深浅晕色。
5、擻和针:又叫参针,即长短针,可参差错落,后针在前针中间绣出,由里向外放射排绣,绣至边缘收齐,可利用长短针换线晕色。
6、蹙金:先用金线平铺在垫有丝棉的纹样上,再用绣线钉扎分出界线,多用于绣鳞片、羽毛等。
7、盘金:用金线在纹样的轮廓盘绣金线,用短针钉扎固定,钉针针距均匀。也可用粗线钉绣线,也有盘带钉带,均属同类针法。
8、平金:用金线按纹样盘旋平铺,并用短针钉扎固定,针距要匀,前后排扎位错开,形成装饰效果。钉扎用线,一般用不显露的同类色细线,也可用强烈对比色绣线。
9、施针:即施毛针,绣鸟毛时在铺绣的底子上,加绣羽毛针路,层层施绣,以表现羽毛的质感。
10、铺针:先用直针按纹样平铺绣满,作为衬底,再用施针加绣形象,如加绣叶形、花形、几何形等。
11、套针:是平针绣法,可作镶色、接色,特点是针脚皆镶嵌,并分单套、双套、集套。
12、撒针:针脚分布用放射状,有如一把撒出。
13、旋针:顺线按丝纹旋拧方向放射排列。
14、滚针:即曲针、棍针、扣针、咬针、牵针、柳针,是表现线的针法,不露针眼,针针相扣,后针起针约于前针1/3处,针眼藏于线下成拧麻花状。
15、缉针:即切针,又叫回针、刺针。用后一针落在前一针的起针点内。
16、标针:又称标梗。先用缉针作绣,再在每针缉针上顺时针穿线拉紧,效果象滚针。
17、絎针:又称拱针。向前挑起落作绣,绣面露针脚,针距均匀。中夹晴纶棉,絎针略拉紧,有凹凸效果。
18、锁绣:又叫穿花、套花、锁花、络花、扣花、拉花、套针、连环针,是最古老的针法。分开口式锁绣、闭口式锁绣、双套锁绣、辫绣等。
19、锁边绣:又称锁针、锁口、扣锁,是常用的锁扣眼针法,这种针法是雕绣的主要针法之一,用途很广。
20、打子:又叫打子、打疙瘩。在绣地上饶一圈于圈心落针,也可饶针三圈,与原起针处旁边落针,形成环形疙瘩,此针法可用于花蕊,也可独立用于花卉等图案。
21、蕾花:与打子针法类似,在针上多饶几圈,与原起针处隔一定距离处落针,形成饶条,用三五饶条可组成蕾花。
22、挑花:又叫十字绣、架花、挑罗、十字股、拉棱。按横竖布丝作十字挑。挑花用底布应选用平纹组织、经纬清晰、可数布丝作挑,也可印点定位挑花。
23、补花:又叫贴布绣、贴绫,补花前身称堆绫。按花形剪成花片(注意比花形多留反拨0.5厘米),拨花反贴,使贴布边缘平齐,没有毛边。再按花形贴于布底上(一般贴一两层,最多三层,堆贴不宜太厚),并可针补。用纤针称纤补、用锁针称锁补、用勒针称勒补。锁补效果较好,勒补档次高,锁针要求针距、针长要一致(一般每厘米锁5~8针)。补花还分有平补、垫补和雕补,雕补有通透效果,又可用于边缘,成为雕边。
24、雕绣:又叫锁边雕空,具有通透效果。分阴雕和阳雕:雕空成花为阴雕,雕底留花为阳雕。先沿纹样边缘絎缝一粗线,并象锁扣眼那样扣锁纹样。雕空大的可加连线(旁补,即浮于布底反复三线,并将三线扣锁在一起),使雕空处能联形定形,雕布时不要剪断联线。雕绣要注意雕空要匀,花形要通透清晰。
25、抽丝:是指经线或纬线被抽去一定的数量,再用针绣编结的绣种。抽去经线(或纬线)的直线,再做扣锁等针法,称棍丝,或称梯只。抽一定数的经线和一定数的纬线再做针工,它随针法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如扎目(扣眼)、挽窗、帆目、方菊丝、桂花丝、碗丝……,这类抽丝,凡断头处必须用针工锁定,以防脱线。
5. 侗族服饰视频
外披白色纱衣,侗族少女淡蓝色素衣裹身,裙幅褶褶如雪月光华流动轻泻于地,挽迤三尺有余,使得步态愈加雍容柔美。
爱着彩色连衣裙戴鲜艳或洁白的头巾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 方的侗族的妇女。
6. 侗族舞蹈服装特点
忌讳穿新衣服结婚
新娘出嫁一定要穿旧衣见于黔东南侗族。新娘出嫁这天,送亲的姑娘都着新衣,带银器、首饰,个个花枝招展,唯独新娘却穿着旧衣、草鞋,且无头饰、首饰,不带嫁妆。此举之意义,在于告诫新娘婚后要勤俭持家,反映了侗族的传统美德。
7. 侗族舞蹈服装图片大全
1.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神,它的原型之一是蛇。龙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崇拜的图腾。
侗族是古越人之后,在古越人那里,龙蛇是他们的图腾。侗族承袭了对龙蛇图腾的崇拜,后来又演化成龙神。龙的形象在侗族地区很普遍。在侗族的村寨和“款”组织的旗帜上,多绣有“飞龙穿云”的图案。
2.侗族是从古代“百越”族中发展而形成的一支民族,古歌《祖宗入村》中说“我们是越王的子孙”。
而古越族盛行纹身之俗;“古代越族以纹身象龙著称,其心灵生活亦受龙蛇一信念所支配”,这是古越先民在难以想象的渔猎中生活,他们发现蛇虫猛兽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他们在长年的生产中以物饰身、涂抹蛇图“象龙”偶然得以“避龙蛇之害”的机会,使他们认识了纹身的必要性而最终认为找到“取性”龙蛇之方,于是自此“纹身,刻画其体肤之上。源于生产技能的纹身而后发展成为了社会意识。
3.以蛇为图象的群体发展成为强大的蛇氏族后,逐渐加入鳄、鱼、鳖甚或羊、鹰等氏族,组成部落联盟,复合成为”龙“的族徽,致使侗族的龙图腾保持到现在。
8. 侗族民族服装
1、含义不同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
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
2、特点不同
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根据整个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
扩展资料: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
苗族服饰,历史悠久。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服饰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记载。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看,苗族服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9. 侗族演出服装服饰
侗族服饰。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
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头饰和银饰是平秋妇女最讲究的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