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山族的服装是什么样子的?
1.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2.高山族: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衣袖、领、腰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长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
3.土族: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妇女服饰五彩斑斓。
4.回族: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
2. 高山族的衣服是什么样
高山族的服装式样有贯头衣、交领衣、胸衣、背心、长袖上衣、裙子等。各族群男女皆重装饰,饰物种类很多,有冠饰、额饰、耳饰、颈饰、胸饰、腰饰、臂饰、手饰、脚饰等。装饰材料以自然物为多,颇具特点。如贝珠、贝片、玻璃球、猪牙、熊牙、羽毛、兽皮、竹管、花卉等。其中又以贝的使用最为广泛,不仅许多首饰直接用它穿缀而成,泰雅人和赛夏人过去还将其一串串缀于上衣之上,制成珍贵的贝衣。
贝衣是以两幅麻布制作的无袖上衣为底,上面缝缀一串串的贝珠制成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先将砗磲贝切成小薄片,然后一颗颗仔细地磨成珠状,再将一粒粒细小的贝珠穿缀成串,缝在麻布衣服的襟边、两侧下摆处,甚至布满全身。称为贝衣、贝珠衣或珠衣。每件贝衣要用贝珠几万颗至十几万颗。制作一件贝衣非常复杂困难,要花很长时间和精力。因此,它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过去多为酋长和富有者所拥有。目前大陆只有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和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有收藏。
3. 高山族的服装样式
满族基本没有民族服装了。现在满族基本融合到汉族里面,满汉通婚已经超过4-5代,假如不是民族登记,本人跟本不知自己是甚么族。因为满族已经没有语言 没有文字,也没有聚居。大文学家郭沫若早就说过,满清入关统治了中国两百多年,自己民族消失在汉族汪洋大海之中。
4. 高山族的服装是什么样子的图片
高山族是台湾主要民族,是由泰雅、排湾、阿美、布农、卑南、鲁凯、曹、赛夏、雅美等9个族群部落组成的,其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
其中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因为在台湾高山族看来,饰物不但美观,而且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也是我国古代百越族的传统,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衣服除兽皮、树皮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
5. 高山族的服饰是什么
原标题:56个民族传统服饰,哪个最让你惊艳?
56个民族就像56朵鲜艳的花,盛开在祖国大江南北。
而中国56个民族服饰却各有其别样的风情,在中华大地的历史沉淀下,默默绽放着独特的魅力:
京族
京族大多是中国南部的渔业民族,
因此服饰充满了渔家气息。
以丝绸为料,质地柔软舒适,
贴身的剪裁衬托出女性的婀娜身姿。
简便飘逸,最不可或缺的是头上的斗笠。
用越南盛产的葵树叶制成的斗笠,
质地轻盈,内斗很深,
几乎能遮盖住整个脸部,
在海边烈阳下,极为实用。
锡伯族
锡伯族是鲜卑族的后裔,
如今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等省。
锡伯族最早以鹿、猪犴等兽皮做衣料,
十分防寒保暖。
如今她们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袍,
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
外罩坎肩,或是对襟,或是大襟,
也贴花边。
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多镶滚边。
长裤扎黑色腿带,脚穿绣花鞋
很是秀丽。
壮族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
“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
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
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姑娘们着一身蓝黑,裤脚稍宽,
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
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她们擅长纺织和刺绣,
常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
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
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与图案精美、色彩艳丽的
壮布和壮锦同样为人称道的,
还有其风格别致的“蜡染”工艺
普米族
i普米族原是西北青藏高原的
游牧部落氐羌人的支系,
他们大多居住在云南省。
她们穿开襟上衣,百褶长裙
下襟较短,窄袖高领
端庄优雅
也穿用条绒缝制的、
领和衣边镶嵌金银边的夹衣,
称金边衣服。
纳西族
古雅纯朴的纳西族服饰明快、艳丽,
羊皮披肩是丽江纳西姑娘服饰的重要标志。
她们上打百褶,下镶天蓝色宽边
背披“七星羊皮”,
羊皮披肩典雅大方,
既美丽,又可暖身护体。
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
下面再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
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
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
象征纳西族女人早出晚归,披星戴月,
寓意族人的勤劳辛苦。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
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
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
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
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头戴翻檐尖顶帽,
华丽的挂饰多是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的。
傈傈族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
很长时间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
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大麻籽
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
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服饰典雅、美观、大方。
不同地区的傈僳族
因服饰颜色的差异
而被称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
白傈僳姑娘大多穿右衽上衣、
素白麻布长裙,戴白色料珠;
黑僳僳姑娘则多是右衽上衣配长裤,
腰系小围腰,缠黑布包头,
戴小珊瑚之类的耳饰;
花傈僳姑娘喜穿镶彩边的对襟坎肩,
搭配缀有彩色贝壳的及地长裙,
缠花布头巾,
耳坠大铜环或银环,
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景颇族
景颇族姑娘穿黑色对襟,
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
腿上带裹腿。
盛装时的女人上衣前后及肩上
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
颈上挂七个银项圈
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
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
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
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
傣族
傣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
既实用,又好看
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
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西双版纳的傣族姑娘
上着各色紧身内衣,
外罩紧无领窄袖短衫,
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
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
傣族服饰让女人的秀美窈窕之姿
尽显无疑。
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
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
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
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
各呈其秀,各显其美,别致的很。
德昂族
德昂族服饰十分有特色,
女孩喜戴大耳环,银项圈,
穿蓝、 黑色对襟短上衣,
襟边镶两道红布条,
下摆边用红、绿、黄三色小绒球装饰
很有一些可爱的味道。
土族
土族姑娘穿绣花小领斜襟长衫。
两袖由红、黄、橙、蓝、白、
绿、黑七色彩布圈做成,
俗称七彩袖,
鲜艳夺目,美观大方
其用土族语称作秀苏,意为“花袖衫”。
是土族姑娘服饰的象征。
从最底层数,第一道为黑色,象征土地;
第二道绿色,象征青苗青草;
第三道黄色,象征麦垛;
第四道白色,象征甘露;
第五道蓝色,象征蓝天;
第六道橙色,象征金色的光芒;
第七道红色,象征太阳。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
服装要便于骑乘。
姑娘的连衣裙,袖子绣花,
下摆缝花多层荷叶边,十分艳丽。
妇女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
哈萨克传统的手工艺术是颇具盛名的刺绣,
手法有挑、贴、补、钩、刺等,
各种美丽图案处处可见,
颜色五彩斑斓。
裕固族
裕固族姑娘的头饰别具特色。
她们头戴喇叭形红缨帽
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
红缨缀在帽顶,
帽沿上缝两道黑色丝条边,
前沿平伸,后沿微翘
很是别致。
仡(ge)佬族
女子穿无领大襟长袖衣,
衣服上是题材各异的
菱形或者长条形图案,
下穿百褶裙,勾尖鞋,
腰系小围腰
手法为蜡染和彩绣,
以花帕包头。
瑶族
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
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
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
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
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
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
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
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
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彝族
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中,
彝族人口最多、
分支最为复杂、
居住分布最广,
因而彝族服饰之多姿多彩多种类,
也是绝无仅有的。
据调查,
仅云南彝族的服饰就可区别出上百种不同样式。
总的来说,彝族服饰集多种装饰工艺于一身,
美观大方,
纹样丰富多变,
色泽沉着和谐,
色调简洁明朗。
尚黑、喜红黄
彝族认为,
黑色象征刚强坚韧,
红色象征他们崇拜的火,
黄色象征善良和友谊。
彝族服饰尤为注重红、黄、黑三色的搭配和图案的选择,
单纯之中显露出丰富的感觉。
拉祜(hu)族
拉祜族的传统服饰以黑为美。
女子穿开襟、开衩的黑布长衫,
且衩开得比较长,
袖口、襟边镶着银泡,
缝缀着各种花边,
下着黑布长裤,
头缠黑色的长头布,
头布两端装饰着彩色长穗,裹绑腿。
拉祜族配饰相当别致,
耳戴银环,胸挂“普巴”。
毛南族
毛南族女子穿右襟上衣,
宽脚滚边裤。
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
一宽两窄,十分别致。
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
更显得婀娜多姿。
“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
毛南族女子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
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
内衬以油纸及花布,
使蜂窝眼与周围花纹相映衬,
极其美观。
防雨防晒,美化容颜,兼具实用与装饰两种功效。
独龙族
独龙族女子用两方长布,
从肩部斜披至膝,
左右围向前方。
散发,前齐眉、后齐肩,
左右皆盖耳尖
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
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
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
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
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
项戴料珠。
独龙族纺织手艺较发达,
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
色彩协调,特色鲜明。
基诺族
基诺族的服饰
古朴素雅
穿圆领无扣短上衣,
镶七色纹饰,
内衬紧身衣或戴菱形刺绣胸兜。
下着前面开合式的短裙,裹绑腿,
头戴披风形的尖顶帽。
基诺族的服饰原料多为棉麻混纺的土布,
颜色以原色为主,
其间点缀黑红色条。
织布技术原始简易,织
出来的布不润滑、无光泽,
但却结实耐用,深受基诺族的喜爱。
哈尼族
哈尼族崇尚黑色,
擅长用蓝靛染布,
女子上衣外套一披肩。
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
盛行银饰,
无论纽扣、耳环、项圈、手镯和胸饰,
皆用银制。
衣襟、袖口、裤脚、腰带等服饰上,
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创造了狍皮服饰文化,
衣服鞋帽都以狍皮为原料。
女袍长及脚面,两侧开衩。
皮帽用狍油皮头皮精制而成,
制作时,把耳朵割掉,
换上狍皮缝制的假耳朵,
把眼圈用黑皮子镶上,毛、角、鼻、嘴仍保留,
戴在头上,
不仅防寒,
还可伪装自己,
诱惑野兽。
女帽镶有花边,
顶端缀着红绿线穗。
鄂伦春人的装饰和服饰染色
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皮狍的开衩处及手套上多喜欢用红、绿、黄色
缝绣出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
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
白族姑娘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
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
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
最有特色的是头饰,
有“风花雪月”之意,
垂下的缨穗代表下关的风,
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
帽顶上白色的绒毛是苍山雪,
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
是洱海月。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服装以袍式为主。
女子早期着皮衣,
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
服装的颜色多为蓝、黑、灰,
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
达斡尔族妇女擅于手工刺绣,
服饰、鞋、荷包等多绣着各种花纹及图案。
发式及装饰品因地而异,
有的用白布和白毛巾包头,佩带各式耳环。
阿昌族
阿昌族未婚女子一般穿短衣、
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
已婚女子一般穿短衣,
及膝筒裙,束髻,
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
戴各种银饰。
阿昌族男女均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
保安族
保安族女子穿大襟袄、坎肩,
多以灯芯绒为原料,
喜紫红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
并镶有花边;
一般要戴盖头,
姑娘戴绿的,
少妇戴黑的,
老妇戴白的;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
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
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
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满族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
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
很能突出东方韵味的美。
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
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
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
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
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
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头上,
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
佤族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
服饰多数以黑为质,
以红为饰,
女子喜欢佩戴大耳筒,
宽手镯、细藤圈。
东乡族
东乡族女子多穿绣花衣服,
式样为圆领、大襟、宽袖。
下穿套裤,裤筒后面开小衩,
裤筒、裤脚有镶或绣的花边,
穿用时,用飘带扎住裤脚。
女子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
外出时戴丝绸盖头。
盖头的颜色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别,
少女和新婚者戴绿色,
结婚一年后及中年妇女戴黑色,
老年妇女戴白色。
戴盖头时只露面孔,
全部头发都须遮住。
赫哲族
鱼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
用胖头、鲑、鲩、鲤鱼等皮
制成衣裤、靰鞡、腰带、绷腿、围裙、手套、口袋等
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长袍,
外套坎肩或短褂。
制做鱼皮服饰,
先将鱼皮剥下晒干,
然后用特制的熟皮工具反复捶打、
揉搓,直至柔软,
再用各色野花染成彩色。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
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线。
鱼皮服饰具有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美观等特性
门巴族
门巴族服饰女子在袍外加系白色圆筒围裙,
背披小牛皮或山羊皮。
发辫盘于头顶,
并以红、黄、绿等彩色的线装饰。
门巴族女子擅长纺毛线、织氆氇和腰带,
她们喜欢佩带嵌有珊瑚、
绿松石等宝石的银手镯、耳环、戒指、项链,
胸前还挂着护身盒"呷乌"。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女子服饰为宽大无领,
长不及膝,
镶嵌银扣的对襟上衣。
下端镶有皮毛的多褶长裙
或下端带褶裥的各色连衣裙。
姑娘戴圆形金丝绒红色花帽,
叫"塔克西",上面会蒙上头巾。
高山族
高山族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
长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
有的身穿对襟长袖短衣,
下着长裙,胸前挂一块斜方胸衣;
有的上身只穿一个背心,
下身横围一块腰布,
冬天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
头戴木制八角头盔。
高山族男女都喜欢佩戴饰物,
如贝料、兽牙、羽毛、兽皮、花卉、钱币、竹管等,
全身上下被装点得五光十色。
撒拉族
撒拉族女子穿各种颜色和质料的短上衣,
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
着长裤,穿绣花布鞋。
撒拉族女子喜欢戴金、银戒指,
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
姑娘从小就开始戴头巾,
少妇戴绿色盖头,
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
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
黎族
黎族姑娘上着花纹上衣,
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
裙的合口褶设在前面,
头系黑布头巾。
她们擅长纺织
黎锦、筒裙等衣物,
色彩斑斓,图案新颖,
质地细腻,经磨耐用。
布朗族
布朗族女子上穿花衣,
下着筒裙,崇尚黑、蓝色,
发式为挽髻于脑后,
戴青绿珠,饰海贝、
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环。
布朗族很早就会用蓝靛染布,
用“梅树”皮、“黄花”根作原料,
经过一定加工程序,
分别染成经久不褪的红、黄色,
极具大自然的风韵。
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
辅以必不可少的刺绣。
水族
水族女子多穿圆领大襟蓝色的
宽大半长衫、长裤,
系青色绣花围腰,绾发,
头缠青布或白布帕,
穿绣花鞋,
盛装时戴各种银饰。
水族的纺织和印染技术有相当高的水平。
闻名遐迩的“水家布”,
质地细腻,纺织均匀,
染工技艺纯熟,洗、磨都不褪色。
布的纹样有平纹、人字纹、斜纹、方格纹等多种纹样。
“豆浆印染”是水族七百年前发明的工序复杂的独特技艺。
羌族
羌族的传统服饰为麻布长衫、
羊皮坎肩,
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
羊皮坎肩两面穿用,
晴天毛朝内,雨天毛朝外,
防寒遮雨。
女子衫长及踝,
领镶梅花形银饰,
襟边、袖口、领边等处都绣有花边,
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
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
姑娘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
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
脚穿云云鞋。
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侗族
侗族女子穿裙时,
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
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
裹绑腿;
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
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
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
有粗纱、细纱之分。
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布依族
布依族姑娘爱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
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
裤脚处也镶着花边,
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
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
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
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
足蹬尖鼻绣花鞋,
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
衣服一般都是自织土布,自己裁制
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藏族
藏族的服饰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男女均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
女子冬袍有袖,夏袍无袖,
内衬各色绸衫,
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
风格独特。
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
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
制作的精美首饰。
怒族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典雅,
女子穿右开襟上衣,
长及脚踝的裙子,
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
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
已婚妇女衣裙上都绣有花边。
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
土家族
土族女子服饰五彩斑斓。
坎肩多以黑、紫或镶边的蓝色衣料缝制,
腰系花纹彩带。
下穿绯红色镶白边的百褶裙,
套镶白布裤筒,
未婚妇女着红色,
已婚妇女穿蓝色或黑色。
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
姑娘梳根发辫,
已婚妇女梳双辫,
末梢缀珊瑚、松石,外面戴织锦毡帽。
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最讲究的
是用五色瓷珠把银耳环串在一起,
长长地垂在胸前。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
服装样式主要有大毛上衣、
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
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
喜爱蓝、黑色的衣服。
皮套裤制作讲究,
外面绣着各种花纹,
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
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
仫(mu)佬族
仫佬族崇尚青色,
其服饰朴素无华。
穿大襟上衣、长裤。
姑娘梳辫,婚后结髻。
仫佬族的服装面料
是自纺自织自染的蓝靛染成的土布,
并且被视为珍贵的布料。其
染制方法与众不同,
把长约两丈的土布放入蓝靛染缸,
反复晒染多次,
使青蓝色泽均匀,
然后涂上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等,
待晾干后,
用石磙滚压或棒槌敲打。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布闪光发亮,美观耐用。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女子喜欢穿绸制的绣花衬衣,
头饰有独特的风俗,
婚前婚后界限森严
姑娘梳长辫子时,
要同时把彩色发带和小玻璃球编在辫子里,
辫子长长地下垂,
头发可以露在外面。
已婚妇女的独辫被两条辫子取代,
盘于头顶,
再用头巾或帽子罩上。
珞巴族
珞巴族服饰独具特色。
女子穿无领窄袖对襟上衣,
以麻布为原料。
下身围紧身筒裙,
裙长略过膝部,
用带子扎紧裹腿。
佩带铜和银的手镯、
戒指、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
腰部周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
男女都赤脚、蓄发,
头发后面披散,额前齐眉。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女子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连衣裙,
冷天外罩大衣。
戴圆顶绣花棉帽,
外出时再皮上方形大头巾,
颜色多为白色
塔吉克族姑娘最擅长的手工技艺是刺绣。
衣帽、腰带上大都绣有花纹。
女帽的前沿绣得五彩缤纷,
逢盛装时帽檐上还加缀一排小银链。
同时佩戴耳环、项链和各种银质胸饰。
新娘妇女在辫梢饰以丝穗,
已婚少妇在发辫上缀以白纽扣,
美丽的装饰把妇女装扮得如花似玉。
朝鲜族
朝鲜族女子穿短衣长裙,
朝鲜族叫“则”和“契玛”。
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
清洁、干净、朴素、大方。
朝鲜族自古就有“白衣民族”之称。
畲(she)族
畲族女子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
款式各异。
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
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
镶金丝银线;
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
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
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
层次分明,
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
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
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女子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
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
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
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
乌兹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女子穿丝绸衬衣、连衣裙,
色彩艳丽,
胸前绣有各式各样的花纹和图案,
并缀上五彩珠和亮片。
乌孜别克族男女一年四季都要戴“朵皮”帽子。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传统服饰,
女子多穿宽大荷叶边的连衣裙,
颜色以黄、白、紫红色居多。
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
戴嵌珠小花帽外面往往还加披头巾。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在服装的用料上
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
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
衬衣、背心及小圆顶帽上
所绣的花纹图案都十分精美。
别致的花帽,
是维吾尔族美的一个重要标志。
回族
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
只把脸露在外面,
根据年龄的不同,
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
姑娘用绿色的,
中年用青色的,
老年用白色的。
有一种神秘的美丽。
汉族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
右衽、束腰,
用绳带系结,
也兼用带钩等,
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6. 高山族服装特点简介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 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 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
38、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 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瑶 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长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
56、壮 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7. 高山族的服装是什么样子的
答:少数民族。傣族高山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少数民族。傣族舞蹈,高山族舞蹈,语言,头饰,服饰有共同特点。高山族是傣族的一个支系,高山族留传着古老的傣族的风土人情。泼水节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民族节日。如: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
8. 高山族的服饰
高山族舞蹈的动作比较简单,节奏特别鲜明,具有明显的原始舞蹈风格。高山族人将内心的喜悦全部倾注在歌舞之中,内在节奏体现于外部形体动作上,形成一种颤动的舞蹈律动特征,结实有力,具有一种天真烂漫、热情奔放的动人美感。
高山族舞蹈的分类有哪些?
(一)达悟族的头发舞。
是高山族最著名的舞蹈,随脚步的前进,前后摆动其头发,愈摇愈厉害,屈其腰以发端拂地,直至气力用尽为止。表演时,妇女们面对面排成两列,或围成一个圆圈,将头发向前后或左右抛出,长发此起彼落,热闹得很。
(二)泰雅族的祭舞和酒舞。
泰雅族之舞蹈多以歌声调节舞步,可分为祭舞和酒舞两种。祭舞是集体舞,男女合舞,互相交叉携手成一字平阵或环阵。酒舞在庭院或室內饮酒为之,由三人、四人并肩而舞或对舞,以歌声调舞步,很少配乐。传统乐器为竹口簧、竹笛、木琴等。
(三)排湾族之婚礼舞。
舞蹈者双手及背后挂有小铜铃,一跳铃声与歌声节奏合拍。四步舞是排湾族特有的舞蹈,在婚礼中围成圆圈跳四步舞以示庆祝。未婚、已婚的必须分开,新郎新娘会向来宾敬酒或槟榔。
(四)阿美族的丰年祭舞。
阿美族的盛会是一年一度的丰年祭,从七月初到十月初一。丰年祭的歌舞平时不能跳,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才能跳。丰年祭分老人组、青年组、妇女组。丰年祭的前夕祭,由成人阶段的男子跳“久比嗨”,第二天则全体部落一起跳,最后一天只限妇女跳“久比嗨”。阿美族传统服饰鲜艳亮丽,成为台湾观光表演舞蹈。
(五)雅美族的舞蹈。
雅美族的舞蹈保留较多的原始文化形态。无独舞,无乐器伴奏,其舞蹈皆为单线的反复动作,重点在足部的屈膝动作上,舞蹈动作不固定,即时组合,舞名以舞蹈动作来命名,不以意义命名,其舞蹈可分两大类,一为祭仪的舞蹈,一为娱乐性的。
(六)赛夏族矮灵祭舞。
赛夏族矮灵祭每两年举行一次,连续三天通宵歌舞,其祭仪舞蹈,是其宗教文化的表征。舞蹈由老人领唱,祭仪分迎灵、娱灵、送灵三个阶段,男女老幼围成圆形,以顺时针、反时针、螺旋队形交互进行。
(七)鲁凯族的庆功舞。
鲁凯族有表现男人猎功及英勇的庆功歌舞,及丰年祭、结婚舞均以四步为基本,无乐器伴奏。通常女性在内圈成半圆,男性在外圈成半圆。传统舞蹈都在头人家前广场举行,先饮酒,后边饮酒边跳舞,至午夜方散。
9. 高山族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
卑南族(Puyuma)简介 因为有关始祖神话的不同,卑南族又分为南王群与知本群。南王群认为他们的始祖出 卑南族歌手张惠妹于竹子,知本群则认为他们的始祖出于石头。清朝康熙年间,因南王群卑南人协助清廷平定朱一贵之乱的馀党,而被清廷册封为“卑南大王”,附近的阿美族、排湾族需缴纳贡赋给他们。卑南族原属母系社会,结婚时男子需入赘女方家。氏族姓氏的继承以女子为主,财产继承制是母传女,但因时代变迁,现已有所转变。社会组织以男祭师(rahan, 负责主持部落重要祭礼)和政治领袖(ayawan, 负责部落里重大事情的协调)为领导人。卑南族男子需行3次成年礼:猴祭(进入少年会所)、大猎祭(进入青年会所)和退役仪礼(在大猎祭中进行)。重要祭典包括收获祭、年祭、大猎祭等。卑南族善于刺绣工艺。人口约9,030(2003)。 著名歌手张惠妹就是出自卑南族人。 人口约1万多人。居住在台东平原的卑南乡一带,祖先包括石生的知本系统和竹生的南王系统,清朝康熙年间曾被册封为“卑南大王”,邻近的阿美族和排湾族都要向其纳贡。卑南族之所以有如此实力,是因为这一民族保持男子训练制度,流行的“少年猴祭、大猎祭”反映的就是这一现实。民族内部设立祭师和头目,信仰传统宗教和天主教。手工艺品是藤编篮子。 卑南族正称为普由马,分布在台东平原的卑南乡一带,人口约一万多人,为所有“高山族”中汉化最深的民族。卑南族是母系社会男女婚嫁是由男方嫁到女方家,但由于社会的改变,目前母系社会的特色也渐渐的融入父系社会的制度。 卑南族是以农耕为生的,依祖先起源的神话传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石生的“知本 卑南族系统”及竹生的“南王系统”,部落内有祭师与头目,前者负责部落的祭祀活动,也可为人驱邪、治病、祈福,后者负责政治与军事的领导。 卑南族的传统宗教十分盛行,目前各村尚有传统的巫师为族人治病、驱邪及生命礼俗的执行。 祭典有除草祭、海祭、收获祭、猴祭急大狩猎祭、除丧祭等。 传统服饰方面,女子以白、黑色上衣加上刺绣精美的胸兜,配上刺绣的裙子及绑腿。男子则以蓝、黑、白色的上衣加上刺绣的绑腿裤,年长者则穿布满菱形纹饰、红色为主的无肩短上衣。手工艺以精细的藤编篮子最具特色 卑南族人口约八千人,分居于8个村落,分布于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的山壁海岸地带。也就是台东纵谷的南部,现属台东县卑南乡。这里多为悬崖石壁,乾隆《凤山县志.风土志》中记,“赴社水路仅容杉板船,……自粪箕湖入傀儡山,行二日可至,乌首盘旋,跋履易,处此则穿荆度莽,越岭攀藤,尤难施步矣。”可见卑南人生活环境的恶劣。还有一部分卑南人散居在恒春半岛。从地理位置看,他们离海滨很近,但他们却更爱上山狩猎。男子成年的仪礼,以大狩猎为其先导。在粟收获祭后,还要连续举行三天仪式性狩猎。丧葬仪礼后还得以狩猎作为解除丧忌的最后仪礼。凡此种种,说明狩猎在卑南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他们的猎 卑南族场属于每一个公庙(会所,部落活动的场所)的公有财产,也是灵屋单位(一种祭祀祖先的结构)的财产,每次打完猎,猎人要把猎兽的下颚骨奉献在灵屋,以表示对祖灵虔诚的祀奉,也是希望祖灵保佑他们平安猎获和有丰硕收成。 过去曾与鲁凯、排湾列为一族,1954年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族群。族权是由长女继承,家庭生活偏重于母方,是高山族中一个族群。社会以长女承家及男性年龄阶级组织为重。清康熙年间,因协助满清政府平定兵乱有功,朝廷赐予官捕服饰,也促使卑南族及邻近的排湾族等服饰的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