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蒙古服装造型
皮雕画
皮雕画最早可以追溯到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时期,经过漫长的演变,如今皮雕画除保持古朴韵味外,更加融入了现代民族工艺技法。蒙古皮雕画精选草原天然优质牛皮,经过特殊描绘、着色、层染、拋光、定形等一系列工艺纯手工制作完成。它完整保持了原皮质坚韧、光泽自然、质感柔和细腻等诸多特点,反映出一种名贵、高雅的气质,既是绘画艺术与雕刻艺术结合的经典之作,也是古老民间传统手工与现代工艺加工的完美结晶。皮雕画中浓缩的草原风情,让您在欣赏时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
骨雕产品
采用优质黄牛腿骨为材料,经过骨雕大师精雕细刻,采用漂白、打磨、抛光、包嵌、雕刻、防潮等21道工序打造而成,所有产品上面均镶有天然玛瑙、松石。骨雕产品一般包括骨雕马、骨雕羊、骨雕骆驼等,是收藏、送礼的高档手工礼品。
银制蒙古套盒
银制蒙古套盒集蒙古族特色物品于一盒,让您充分领略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蒙古银器以其特有的使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蒙古族艺术文化的价值,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风景线。套盒内部一般装有银碗、结盟杯、哈达、银筷子等物品。其中,蒙古银碗,光洁锃亮,碗托錾刻精细花纹。用银碗敬酒是蒙古族人最高的敬意;结盟杯,选优质牛角,打磨抛光,晶莹剔透犹如玛瑙,以牛角盛酒,一饮而尽,以示友谊的真挚与永恒;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高的礼节。
蒙古袍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为适应牧业生产和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服装。这种服饰不但方便了蒙古族人的生活,而且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袖长而宽大,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摆不开衩 。蒙古袍的衣领、衣襟、袖口皆有艳色的镶边。年轻的牧人穿上长袍和马靴,紧扎腰带,显得魁梧、剽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间系红绿绸带,能衬托出苗条身躯和青春之美。
个性装饰品(牛头、羊头、鞭子)
牛头、羊头、鞭子均采用传统工艺精致而成,是很好的壁挂装饰品。且古时“羊”同“祥”,预示着吉祥如意。鞭子是骑马用的。俗话说:“快马加鞭”,马鞭能驱策坐骑快走,驱赶畜群,防备野兽等。
皮酒壶、皮囊
皮酒壶、皮囊基本上分造型皮囊酒壶和软皮囊酒壶两种。其中造型酒壶又有元宝型、羊腿型等多种款式,内置玻璃或瓷质酒瓶,使用纯牛皮绳手工编织而成;软皮囊酒壶除壶嘴部分外,其它部分为密封纯牛皮。
牛皮日用品(皮帽、皮拖鞋、皮包、皮首饰盒、皮钱包、皮靴笔筒)
产品全部采用上等牛皮经过手工缝制而成,图案多为历史上生活在草原的典型人物及牧人生活场景。牛皮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因此由其做成的产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观赏性,更具实用价值。
蒙古刀
草原人民深爱的饰品,它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它可以用来宰畜、吃肉、健身、防身,也可镇宅避邪,还可以当装饰品。蒙古刀刀身采用优质钢材打造精磨而成,表面雕有精美的花纹或镶嵌五颜六色的珍贵宝石。
牛角梳
中医推荐使用牛角梳。因为用牛角梳梳头,可以去垢而不沾,解痒而不痛,温润而不挂发,还有加速头皮血液循环,清炎凉血,镇痛止痒,防止静电,不脱发,安神健脑等独特的保健作用。
毛绒手工艺品
神态逼真的牛、羊等毛绒手工艺品,将我们又带回了辽阔的草原。它们或悠闲、或疾弛,或成群结队、或形单影只,尽情地享受着草原的惬意。毛绒手工艺品不仅是很好的室内装饰品,也会为孩子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皮雕画
皮雕画最早可以追溯到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时期,经过漫长的演变,如今皮雕画除保持古朴韵味外,更加融入了现代民族工艺技法。蒙古皮雕画精选草原天然优质牛皮,经过特殊描绘、着色、层染、拋光、定形等一系列工艺纯手工制作完成。它完整保持了原皮质坚韧、光泽自然、质感柔和细腻等诸多特点,反映出一种名贵、高雅的气质,既是绘画艺术与雕刻艺术结合的经典之作,也是古老民间传统手工与现代工艺加工的完美结晶。皮雕画中浓缩的草原风情,让您在欣赏时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
骨雕产品
采用优质黄牛腿骨为材料,经过骨雕大师精雕细刻,采用漂白、打磨、抛光、包嵌、雕刻、防潮等21道工序打造而成,所有产品上面均镶有天然玛瑙、松石。骨雕产品一般包括骨雕马、骨雕羊、骨雕骆驼等,是收藏、送礼的高档手工礼品。
银制蒙古套盒
银制蒙古套盒集蒙古族特色物品于一盒,让您充分领略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蒙古银器以其特有的使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蒙古族艺术文化的价值,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风景线。套盒内部一般装有银碗、结盟杯、哈达、银筷子等物品。其中,蒙古银碗,光洁锃亮,碗托錾刻精细花纹。用银碗敬酒是蒙古族人最高的敬意;结盟杯,选优质牛角,打磨抛光,晶莹剔透犹如玛瑙,以牛角盛酒,一饮而尽,以示友谊的真挚与永恒;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高的礼节。
蒙古袍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为适应牧业生产和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服装。这种服饰不但方便了蒙古族人的生活,而且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袖长而宽大,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摆不开衩 。蒙古袍的衣领、衣襟、袖口皆有艳色的镶边。年轻的牧人穿上长袍和马靴,紧扎腰带,显得魁梧、剽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间系红绿绸带,能衬托出苗条身躯和青春之美。
个性装饰品(牛头、羊头、鞭子)
牛头、羊头、鞭子均采用传统工艺精致而成,是很好的壁挂装饰品。且古时“羊”同“祥”,预示着吉祥如意。鞭子是骑马用的。俗话说:“快马加鞭”,马鞭能驱策坐骑快走,驱赶畜群,防备野兽等。
皮酒壶、皮囊
皮酒壶、皮囊基本上分造型皮囊酒壶和软皮囊酒壶两种。其中造型酒壶又有元宝型、羊腿型等多种款式,内置玻璃或瓷质酒瓶,使用纯牛皮绳手工编织而成;软皮囊酒壶除壶嘴部分外,其它部分为密封纯牛皮。
牛皮日用品(皮帽、皮拖鞋、皮包、皮首饰盒、皮钱包、皮靴笔筒)
产品全部采用上等牛皮经过手工缝制而成,图案多为历史上生活在草原的典型人物及牧人生活场景。牛皮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因此由其做成的产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观赏性,更具实用价值。
蒙古刀
草原人民深爱的饰品,它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它可以用来宰畜、吃肉、健身、防身,也可镇宅避邪,还可以当装饰品。蒙古刀刀身采用优质钢材打造精磨而成,表面雕有精美的花纹或镶嵌五颜六色的珍贵宝石。
牛角梳
中医推荐使用牛角梳。因为用牛角梳梳头,可以去垢而不沾,解痒而不痛,温润而不挂发,还有加速头皮血液循环,清炎凉血,镇痛止痒,防止静电,不脱发,安神健脑等独特的保健作用。
毛绒手工艺品
神态逼真的牛、羊等毛绒手工艺品,将我们又带回了辽阔的草原。它们或悠闲、或疾弛,或成群结队、或形单影只,尽情地享受着草原的惬意。毛绒手工艺品不仅是很好的室内装饰品,也会为孩子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2. 蒙古服装造型图片大全
“蒙古族坎肩与满族马甲相似,十分讲究,女子镶绣花边或金银丝绸边有闺妇之分。领口、领根、前襟、袖口四个飞摆都有宽窄不一的绸锦滚边和两个绦子镶边。
长短坎肩的前后大面绣有各种寓意美好的鲜艳牡丹、荷花等。看穿的什么样式的坎肩,就知道是姑娘还是媳妇。
小伙子穿的坎肩,领口、袖口、衣襟上面镶有一寸宽的锦带,黑缎子滚边,滚边内侧镶雅嘎(边饰)。”
3. 蒙古服装造型特点
四季都穿长袍 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 不同颜色各有象征 袍子的颜色,男子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时多穿这样颜色的衣服;黄色被看作是至高无尚的皇权的象征,所以过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过皇帝恩赐的王公族,其他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 腰带防风抗寒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素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僵时又能保持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4. 蒙古服装效果图
蒙古袍是蒙古族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服装。真正的草原牧民,都是喜欢穿袍服的。蒙古袍袍身宽展松弛,领高袖长,右开襟,嵌对扣或排扣,袍襟里小外大,下摆无缝。
蒙古袍的颜色,因性别和季节而有所区别讲究。男子多穿浅蓝、深蓝、赤者红色。女子多穿红色、紫色、绿色。夏季的单袍一般颜色浅淡,多为淡绿、粉红、浅蓝、乳白等颜色。冬季的皮袍颜色较深,多为青,灰、蓝等颜色。单袍多以棉布或丝绸为料,皮袍则选毛长绒厚的上等羊皮加工而成。
蒙古袍的式样是由蒙古民族的游牧民生活特点决定的。袍身肥大而不开衩,既可使马上运动自如,又可防寒避风;领子高,袖子长,乘马持缰时,冬可防寒,夏可防蚊。特别是在古代,蒙古牧民逐水草而迁徒,居无定所,常以马背为家,夜里合衣而卧,一身袍服,铺盖自便。就是有蒙古包的牧民,夏夜也多半睡在勒勒车上,蒙古袍蒙头盖脚,既当睡袋又当蚊帐。
穿蒙古袍要束腰带,腰带一般既长且宽,以棉布或绸缎为料,颜色要与袍子协调。男子扎腰带,多将袍子上提,束得很短,这样骑乘方便,且显得精悍潇洒。女子扎腰带,多将袍子向下拉紧,以示苗条矫健。穿蒙古袍还要配马靴。
5. 蒙古服装图画
您好,1. 蒙古国旗:蒙古国旗上有蓝色背景和中央的白色太阳图案,代表蒙古人民的勇气和智慧。
2. 蒙古马:蒙古马是蒙古的国宝,是蒙古人民的传统交通工具,也是蒙古草原上最重要的财产。
3. 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人民的传统住房,也是蒙古文化的重要象征。
4. 蒙古刀:蒙古刀是蒙古人民的传统武器,也是蒙古文化的重要象征。
5. 蒙古文学:蒙古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代表了蒙古人民的文化精神。
6. 蒙古音乐:蒙古音乐以马头琴、吉他、手鼓等为主要乐器,代表了蒙古人民的音乐文化。
7. 蒙古舞蹈:蒙古舞蹈包括独舞、群舞等,表现了蒙古人民的舞蹈文化。
8. 蒙古织物:蒙古织物包括蒙古袍、蒙古靴等,代表了蒙古人民的服饰文化。
9. 蒙古艺术:蒙古艺术包括绘画、雕塑等,代表了蒙古人民的艺术精神。
10. 蒙古传统医学:蒙古传统医学以草药、针灸等为主要治疗手段,代表了蒙古人民的医学文化。
6. 蒙古服装图案
蒙古袍蒙古族传统服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袍长而宽大,长袖高领,右开襟,纽扣在右侧。下端左右一般不开衩,领口、袖口多镶花边。棉袍多以头皮制成;单夹袍一般以布、绸缎制做。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穿时多束腰带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欢穿长袍,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宽大,束有腰带,因性别不同,样式和颜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红、粉、绿、天蓝等为主色,逢节庆之时,还要配戴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等编织的头饰;男子则多喜欢穿棕色和蓝色的蒙古袍。 腰带是蒙古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约三四米,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在草原这样一个多风的地方,束腰带主要是为了抵抗风寒。蒙古靴的设计则以利于骑乘为主要目的,其特点是脚尖部向上翘,靴内配有衬毡,以防寒防水。
7. 蒙古服装造型图片
四季都穿长袍
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
不同颜色各有象征
袍子的颜色,男子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时多穿这样颜色的衣服;黄色被看作是至高无尚的皇权的象征,所以过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过皇帝恩赐的王公族,其他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
腰带防风抗寒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素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僵时又能保持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8. 蒙古时尚服装
蒙古穿一只袖子的衣服叫“袍子”,因为蒙古国家服装袍子是两条连在一起的袖子,从肩部垂到膝盖,从侧面看形似一条长袍,但由于只有一条袖子,所以被称为“袍子”。在蒙古族传统的服饰文化中,袍子是很重要的一种服饰,也是代表蒙古传统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之一。此外,蒙古族的礼仪和传统也都与袍子有着密切的关系。
9. 蒙古服装展示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高山族: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衣袖、领、腰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长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
土族: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妇女服饰五彩斑斓。
回族: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
扩展资料:
朝鲜族: 朝鲜族服装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朝鲜族的传统服装,男女迥然不同。男子的裤裆肥大,易于盘腿而坐,裤脚系上丝带,并喜欢在上衣加穿带纽扣的有色坎肩,但不镶边,讲究合体,颜色多为灰、棕、黑色。出访时再加穿长袍(式样与上衣相同,只是长及盖)。朝鲜族长袍能体现男性持重的风度和雄健的体魄。长袍,礼貌是朝鲜族男性外出的服饰。现在,传统的长袍已无人问津,但男性袄裤仍是老年人"花甲"庆典必穿的礼服。
男女所穿的上衣,在斜襟上都镶着白布边。这种白布边可以经常拆洗,使衣服保持干净。传统的朝鲜族女装,其特点是袄短裙长。袄的衣领同襟连成一条斜线,衣襟右掩,没有纽扣。朝鲜族传统女性服装,以黄袄粉裙为典型。袄长及至现在上衣三个纽扣之上,裙长及膝盖或脚面不一。
年轻妇女袄的面料色彩缤纷,亦有专一谐调、淡雅为基本格调的筒裙和缠裙。缠裙把裙子的右侧下摆稍稍提起,掖在左侧后背腰带上,十分巧妙地勾勒出女性优美的线条。朝鲜族老年妇女喜着素白衣裙,并习惯用白绒布包头。到冬天,加穿以毛皮为里、绸缎为面的坎肩。
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不穿筒裙。穿缠裙时,必须在里面加穿素白色的衬裙。筒裙是缝合的筒式裙子,但与其他民族的筒裙不一样,它的腰间有许多细褶,达到合腰身为止,上端还连上一个白布小背心,前胸开口扣纽扣,穿时从头部往下套。这种裙长过膝盖,利于劳动、步行。
朝鲜族老年妇女旧时衣着以白、灰最常见,袄裙外多配以带兔毛等毛边的坎肩,坎肩两襟由一玛瑙椭圆形坠子连接。现在,老年人也和年轻人一样喜着五彩缤纷、质地精良的短袄长裙,却很少有人系白头巾。
朝鲜族的童装,不论男女,以颜色绚丽为特色。童装的款式同大人的基本相同。童装的衣料多选用粉、绿、黄、蓝等色彩的锦缎。幼儿上衣的袖筒多用"七色缎"(七种颜色相配的绸缎)做料,穿在身上好象身披彩虹一般,因此这种衣服被称作是"彩虹袄"。朝鲜族一向认为彩虹是光明和美丽象征,用"七色缎"给幼儿做衣服,意在让幼儿们更加美丽和幸福。
10. 蒙古服装制作视频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环境变化,蒙古人不同款式的帽子,都能够折射出蒙古人的精神境界和工艺水准。从一般生活服饰上升为审美个性,社会身份的标志物。
蒙古先民最早是用貂皮、狐皮、羊皮等兽皮制作帽子的。后来逐渐有了棉、麻、丝等制作材料。虽然说头巾的产生早于帽子,蒙古人一直把巾、帽并用至今,只是男士系扎头巾的方法、样式与妇女有所区别,
蒙古帽子大体上有冬、夏两种类型。在12~13世纪,蒙古男人在帽顶插上海青鸟或游隼的羽毛,把款式设计成猛禽形状,这就是后来称其为栖鹰冠的帽子。蒙古帽子原先分为男女、礼仪、官吏、军戎、僧侣等不同的种类。在古代社会里,蒙古人的帽子是表明社会身份的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因此有贵族与贫民、黄金家族与百姓之区分。
蒙古人特别看重头颅,头颅是不许别人随便触摸的。因此,帽子也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别人无意中伤到自己的帽子,意味可能要遇到倒霉的事;要是让人故意伤到帽子则意味着人格受到侮辱。
蒙古人认为:帽子和头颅同等重要,帽子有时就是主人的代替物。古曰“牲畜好赖,要看是谁放的,帽子如何,要看是谁戴的”。“二人行,长者为上,一人行,帽子为上”。如果两个人到蒙古人家做客,岁数大的人必须坐在正位,另一个则把帽子放在高处,自己找一位置坐下。此曰“放下帽子是我家,明天走了又是你家”。表明相互尊重的人际交往理数,也体现帽子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任何重要场合,蒙古人都会注重戴帽迎客。一是证明自己的体面,二是表示尊重客人。尤其是古代,女人如果没有帽子或来不及戴帽子就不能出现在陌生人面前。在近代蒙古人家中,不管是贫富,都会想尽办法为出嫁姑娘置办头饰,这与蒙古人尊重帽子的习俗不无关系。
蒙古人尊重帽子,但是忌讳捡别人丢下的帽子。他们认为:口子朝下的物品盛不住好运气,还会把自己的人气遮住。头上更不能帽子套帽子,此法预示将受制众多压迫。有些民俗记载,如果妇女戴双层帽子就有可能嫁两次男人的说法。有一种说法:将自己的帽子丢弃,预示恶运离去。
蒙古人是特别爱惜自己的帽子。如果无意中将帽子掉在地下,就会用右手轻轻托起,亲吻一口再戴起帽子。如果帽子被别人踩踏或跨过的话,就要用火“净化”后方能戴上。进屋摘帽子时,必须将帽子搁置高处或放在折叠好的衣服之上。蒙古人在所有的服饰中,最珍惜和尊重的是帽子,它代表着主人的人气、人格以及尊严。
11. 蒙古服饰的形制
汉服14种形制介绍如下:
1、曲裾
形制:连裳制
曲裾,全称曲裾袍,考古报告称绕襟袍。属上下分裁式,归类于“深衣类汉服”,故又称曲裾深衣、绕襟深衣。当代汉服复兴中制作的曲裾袍包括仿照文物制作的单绕曲裾、参考俑推测制作的多绕曲裾、露出衬裙的“短曲裾”等。其历史款式原型流行于先秦至汉代。
2、袄裙
形制:上衣下裳制
袄裙是一种上衣下裳的款式的称呼,因上衣是一种叫做袄的双层上衣而得名。下着褶裙或者马面裙为常见的搭配。袄裙这种服装从唐代开始就有衣物疏记录,一直到民国。由于有明一代,是袄裙的繁荣期,所以现代一般谈论袄裙时候指的是明代的裙袄着装。
由于受明朝的影响,李朝初朝鲜也依照明朝的袄裙,并且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并演变成现代朝鲜服常见的赤古里裙样式。
3、半臂襦裙
形制:上衣下裳制
半臂襦裙,既上衣着半袖短外衣搭配下身长裙的穿着形式。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解释说:“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半臂最初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逐渐传至民间。
4、褙子
形制:上衣下裳制
褙子,又名背子、绰子。褙子在宋代女子服装中通常作为常服类的一种,在“汉服热”的现当代也较为常见此类款式。通常为上衣下裳制直领对襟、下摆两侧开高权的长上衣搭配抹胸或交领上襦,下身一般搭配褶裙。到了明代,多把大袖褙子称为披风。
5、比甲
形制:通裁制
比甲最早是起于宋代,是一种长的无袖罩衫,还有个现在还在使用的称呼“背心”(两种背心所指服装不同)后来传入蒙古。据《元史》载:“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去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
6、斗篷
形制:通裁制
斗篷是汉服体系中一种披在外层的无袖外衣。据传是从蓑衣演变而来,最初用棕麻编成,以御雨雪,名谓“斗袯”。
到明清时,才多用丝织物制作,并不限于雨雪天使用,当时叫做大衣,是一种御寒的服饰,有长式和短式,又名“莲蓬衣”、“一口钟”、“一裹圆”。用以防风御寒。短者曾称帔,长者又称斗篷。其通常无袖,有袖外披一般为明制披风。
7、交领襦裙
形制:上衣下裳制
交领襦裙属于上衣下裳制。其特点是上襦为交领。下裙为一片褶裙。上衣较短,而下上裙较长。上襦的袖子根据不同的时代和穿着的人的身份变化,有长有短。交领襦裙是常见的汉服款式,男女皆可穿着,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其中以宋朝最为常见。
8、齐胸襦裙
形制:上衣下裳制
形制:上衣下裳制齐胸襦裙是襦裙的一种。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装裙子束的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襦裙,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证,一般改称之为齐胸襦裙。
9、齐腰襦裙
形制:上衣下裳制
齐腰襦裙为襦裙的一类,裙腰与腰部平齐,故名。齐腰襦裙的上襦可为交领或直领(即领襟垂直向下不相交)。同高腰襦裙相比,齐腰襦裙更为常见。按上襦分,可分为交领齐腰襦裙、直领齐腰襦裙(对襟齐腰襦裙)。按穿着对象分,可分为女式齐腰襦裙、男式齐腰襦裙。
10、袒领襦裙
形制:上衣下裳制
袒领襦裙是襦裙款式的一个亚种。袒领,又称U领,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出的一种短外衣。由于胡文化在当时的唐代各阶层间的广泛流行,使得唐代女性穿小袖衣成为一种风尚。
初唐的襦衫特征承袭隋制,一般为紧身、袒领、窄袖,但逐渐加大了襦衫的开口,体现出了女性的胸部曲线;下着褶裙或者间色裙。这种服装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传至民间,是一种世时妆。
11、杂裾
形制:连裳制
曲裾深衣的变化款式是杂裾深衣,又称杂裾垂髾服。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政权更替频繁的时期同时也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时期,魏晋时期曲裾深衣承袭秦汉遗俗同时吸收外来文化元素。
此时曲裾比较典型的是下摆处变化为上宽下尖形如燕尾的宽带子,层层相叠,称之为纤,从围裳中两侧伸出来的两条飘带,称之为髾,行走时襟飘带舞、俊逸潇洒,称之为杂裾垂髾服。
12、直裾
形制:连裳制
直裾,又被称为襜褕,这个说法来自《说文解字》,衣襟裾为方直,区别于曲裾。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直裾下摆部份剪裁为垂直,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
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的绕襟曲裾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为深衣的主要模式。此后在历朝历代都有直裾和其衍生服装的出现。
13、大氅
形制:通裁制
大氅,又称鹤氅或氅衣,晋代已有记载,后来为道家所用。宋时,文人好服鹤氅。而到了明代,士人多作为外套使用,天冷时穿的尤为多,用来遮风御寒。直至清末,氅衣仍然作为一种道教仪式服装存在与传统民俗活动中。
14、道袍
形制:通裁制
道袍,汉服体系中男装的一种款式。来自自中国古代汉服“褶”(相传周武王亲制),在明代演变为道袍;是古人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另外,道教有一种服饰也被称之为道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