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流行服饰 > 正文

为什么东南亚流行丝竹(东南亚的丝绸文化)

1. 东南亚的丝绸文化

1.民族文化传统,东南亚各国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各有差别。

2.宗教信仰,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对各国人民影响比较大。

3.自然环境各有差异,海岛国家,山地国家,平原国家,影响很多生活方式。

2. 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的丝绸之路必经东南亚,越南,爪哇,马六甲海峡。泰国,印度半岛南端。

3. 东南亚丝绸文化视频

东南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该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

说到东南亚的服饰颜色, 只能用色彩缤纷来形容。或许是亚热带与热带气候的影响,很多东南亚国家的人们喜欢一些鲜艳的色彩。

比如,马来西亚人的服饰偏好红色、橙色和其他一些鲜艳的颜色,他们认为黑色属于消极之色。所以马来的服饰给你的感觉总是快乐奔放的,处处显示热带风情。

去过马来西亚的人都有生动的回忆。一队队身着五颜六色纱笼的马来妇女宛如一束束春日怒放的鲜花,把马来西亚小城打扮得活色生香。

而柬埔寨人有个古老而美好的穿戴的习惯,他们喜欢用五彩缤粉的服饰色彩来表示日子。星期一喜欢用嫩黄色,星期二爱用紫色,星期三乐于用绿色,星期四用灰色或浅蓝色,星期五红色,星期六是黑色,星期天是红色。

上述习惯穿戴方式,在宗教活动中特别盛行,因此被誉为“七彩星期”。 平民从前的服装颜色富地方色彩,北越妇女喜好茶色,中部妇女偏爱紫色,南越妇女多著白色或前面 绣花,但目前几乎没有分别。

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加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相比较马来西亚的其他服饰来说,“巴迪”(蜡染)可以说是其最具特色的服饰啦。男子穿的巴迪衣被誉为马来西亚国服,“巴迪”设计优美,图案繁多,款式别致,有的编织手法相当细腻,“巴迪”为长袖上衣,图案讲究对称,图案花纹不对称者不算真正的“巴迪”,“巴迪”有的是由蜡染布制成,有的则由丝绸作原料,质地不同,但大多宽而大,薄而凉爽。

4. 东南亚丝绸文化介绍

它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特别是官方的经济交流与民间的海上贸易更加活跃,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还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5. 东南亚的丝绸文化是什么

南方丝绸之路东到中原,西达印度,中原文化和印度文化通过这条道路相互交流,并通过这条道路对西南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考察这条道路的文化特色,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浓郁的商业性

南方丝绸之路是一条民间商道,它因商而辟,因商而兴,也因商得以流传,最后也因商被遗弃。浓郁的商业性特色,可以从几方面得以证实。

首先,开辟古道的是经商的人和马帮,古道上流通的是各地的商品,古道也主要因商贸而存在,成为商品的载体,发挥着其流通商品的功能。

其次,围绕古道,从商者甚众,由于商品流通量较大,且绵延不断,有利可图,因此沿古道各地从商者很多。

第三,商贸已具一定规模,沿途商城兴旺。1980年,云南文物学古研究所在剑川鳌凤山发掘的古墓中,出土了海贝,其年代约在春秋中期至战国初期;1979年,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呈贡天子庙战国中期基中,出土海贝1500多枚;解放后在晋宁石寨山及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出土的贝,就达1230多斤,计247000多枚;在腾冲宝峰山核桃园还出土了汉代五铢1000多枚。

考查钱币的出土,不难看出,发现古币的地方,往往与商道有关,离古道越近,出土的货币越多,离古道较远,则发现的较少,这些从印度西太平洋地区舶来的海贝,从战国到明末清初,作为货币使用已绵延2000多年,它不仅是古道沿线各民族与海外民族交往的见证,而且也是古道沿线商贸较繁盛的见证。

商品的交流必然伴随文化的交流,从而带动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而经济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古代市镇的形成和扩大。

独特的地域性

“蜀身毒道”由灵关道、五尺道、永昌道组成。灵关道历史悠久,道路奇险,从蜀地出发,经临邛、灵关、笮、都、泸沽、登相营古堡、邛都、盐源、青岭、大勃弄到叶榆,一路或峰巅嵯峨。

独特的交通工具是古道的另一地域性特点。面对西南横断山地,江河横横溢,山峦叠障的特点,西南各族先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交通工具:笮桥、栈道、马帮。笮桥和栈道是西南高原民族在这备受自然环境制约的的天地里,以特有的才智和胆魄,别出心载创造出来的交通奇观。

如果说北方丝绸之路是由沙漠之舟——骆驼开拓的,那么南方丝绸之路则是由山地之舟——马帮开通的。马是西南与内地贸易的重要物资,也是石道上最为常见的,效力最大的运载工具和经商工具,在望不断的崎岖山路上,终年有走不尽的队队马帮,马帮驮来了商品,驮来了文化,交流了友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马帮文化。

民族性是古道地域性特点的又一体现。“其价如金”的蜀锦,质地较厚,表面光滑,富有光泽,在汉化已生产空前,隋唐时规模更大,质量之佳,蜚声于世,堪称东方一绝。西方人正是通过丝绸这一商品开始认识中国,认识东方文明的。

铜鼓是亚太地区最有代表性的青铜文化,源于滇西楚雄,据对万家坝出土铜鼓的测定,其年代相当于春秋中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鼓自创世以来,便进入人类的一切活动中,无论节日、出征,还是播种、丰收、人们都以铜鼓作伴,并由于古道的原因,它集中原、西南乃至东南亚的工匠和生产技艺为一体,在古代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城乡,以自己的山野魅力陪伴各民族繁衍生息,成为民族性特色极强的地方文化。

明显的融合性

南方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传播的纽带,它联结中原,沟通中印,它为中原、西南、印缅文化互相交流,互相融合创造了条件,楚文化、巴蜀文化、青铜文化、佛教文化在交流中沉淀、积存、从而形成丰富的、独特的并且有共融性特点的古道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在古道沿途很流行,在文化发达的滇池地区和洱海地区都较盛行,尤其在大理,宋时达鼎盛时代。在滇池和洱海地区,出现了一批艺术水平较高的石刻雕像,如剑川石钟山石窟、剑川金华寺山摩崖石刻、禄劝密达拉摩崖石刻、晋宁摩崖石刻、安宁法华寺石窟、凉山博什瓦黑线刻画像。这些带有佛教文化的石窟造像,无疑给西南地区增添了一枝异彩独放的奇葩。

其余如印度人民互相泼洒净水,祝福祈丰的习俗,以及印度人民的拜住心俗都通过古道传入云南,成为傣族泼水节的来源和西南少数民族中有较广泛的祭柱习俗的来源。

中原文化在古道沿途落地生根,如鼎,众所周知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器械,多为铜制,而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味县的古代民族,也同样使用鼎,与中原所不同的是多为陶制鼎。丰满于中原的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据《华阳国志》载,汉化以前,哀牢夷就在身上刺龙纹以为龙子,甚至在古代印度的岩画上也有龙的形象,缅甸、越南、泰国、老挝一些民族中也有纹身刺龙的习俗。

6. 东南亚的丝绸文化有哪些

中国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习俗相似、文化相通,在一些国家存在不少跨境民族,有些跨境民族与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拥有密切的族缘关系。早在2000多年前,双方通过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形成对双方经济和社会有着重要影响的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瓷器之路、香料之路等。一些下“南洋”的华侨华人对在东盟国家传播中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东盟国家的语言、文化、宗教、生产技术等深深烙下中华文化的印记。与此同时,东盟国家的文化、宗教、物产等对中国文化也具有重要影响,比如东盟国家的香料促进了中国的医药和饮食的发展。

中国与东盟国家这种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联系,是根植于双方的深层土壤,也是任何地缘政治博弈难以撼动的。东盟四国外长集体访问,“常来常往、越走越亲的深厚情谊”就在于此。

7. 东南亚丝绸之路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次壮举,郑和一生七次出洋远行,由于时间跨度较大,统一起来作整体、笼统性的考察,不易深入历史,从而无助于问题的阐释与理解。

基于此,可把郑和下西洋分为两大阶段,不同阶段的目的不一样。

前三次为前期,主要活动于东南亚和南亚;后四次为后期,横渡印度洋,远至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沿岸。

每一时期,各种目的都相互交织、有机互动,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所以这种大致分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而仅是为了加深对历史复杂性认识的一种分析方式。

8. 丝绸文化与东南亚发展论文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有哪些文化艺术的交流

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最早窗口之一。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特别是在罗马帝国,将中国的丝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当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中国丝袍成为罗马上层的社会风尚。

中国的西汉和东汉时期,处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繁荣阶段,早已创造出儒教、长城、秦始皇陵等至今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成就;当时的欧洲正是罗马帝国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鼎盛阶段,历史上记载的是恺撒大帝和屋大维的故事、基督教的故事;中国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罗马文化也影响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当时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地区缺乏的就是相互了解、相互交往和相互吸收,所以通往中国的丝绸之路在世界文化交往的历史上是有非常的意义的事件,远比新航路开辟早1500年。

其次,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接受先进文化、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

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技术和丝织品以及金属工具传到西域,极大地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三,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

中国古代的世界壮举有长城、秦始皇陵、大运河、敦煌莫高窟,举世公认,游客如梭;比较起来,丝绸之路完全可以列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壮举,因为它表现了中国人向世界开放的前瞻性。其次,欧洲与中国没有往来,古代的中国人也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即使到了后来的清朝,中国观念影响下的朝鲜有一幅《世界地图》,将中国作为中心占据全图,周围是一圈大海、再一圈堤坝,海洋中用不计其数的小长方条表示许多岛屿包括日本以及许多根本无法知道的“小人国”、“女人国”等,直到鸦片战争时,中国的皇帝还自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闹出了许多笑话。可是,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大约2000年的西汉,中国人就在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大量准备了。

第四,丝绸之路是现代中国西部开发最需要了解的第一个故事。

今天,加快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在世纪之交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21世纪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从历史的角度看西部开发,首要任务之一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心的西部有过的繁荣及其原因,了解远在2000年以前的丝绸之路的历史。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条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的古丝道,有一半在新疆。因此,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新疆,正是古往今来东西文化荟萃交流的地方,也是许多著名历史人物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无数历史遗迹和稀世文物。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到唐宋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由于实施海禁政策,我国的航海业开始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消亡了。

9. 东南亚地区的丝绸文化

一、思想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上的思想文化的交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佛教的传入。丝绸之路沿线散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佛教石窟。这些在丝绸之路上开凿的石窟无一不与外来文化紧密联系,并且其中多反映丝路贸易往来的内容。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这里聚集着不同信仰的教徒,他们的出游推动了各种宗教的相互往来。佛教从西域传到东土;道教随着长春真人的西行在西域各国产生强烈反响。不同文明、不同社会的思想如潮涌一般互相碰撞、互相交流。

思想文化交流中最显著的要数宗教文化的交流。丝路的开辟使得南亚、西方等地的宗教传入中国。西汉时,印度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新疆天山以南及河西走廊地带,当时西域及河西一带高僧辈出,传教译经活动盛极空前,凿窟修寺风靡一时,高昌、敦煌、龟兹、凉州等地都立即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和佛教传播中心。从丝绸之路传来的宗教,除佛教外还有袄教、景教和摩尼教等。

宗教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佛教的东传给固有的中原文化带来很大冲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正是因为与佛教相遇、相融才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可以说,佛教是丝绸之路带给中国传统文化最珍贵的礼物。另一方面佛教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层面有着更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意义。佛教、儒教、道教三教成为几千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刻的思想流派。

二是儒家思想对西方世界的贡献。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本土宗教思想——儒家思想也通过丝绸之路得以向外传播,给当时的东南亚地区文化带来一定影响。儒家思想与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齐名。明中叶以前,中国的科技、经济、文教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靠政府政治背景、不靠武力仍能远播海外。以其伟大的、和谐中庸之道、人道等人文精神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广大的儒教文化圈。这充分表明,中国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早在明朝初年,朝鲜为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创设了“成均馆”,祭孔子于文庙。可见,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乃至东方文化的代表,其思想内涵和理论体系的精粹之处,自有其超越时代和地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所客观需要的成分和价值,这无疑值得我们吸取和发扬光大。

三是东西文化习俗的相互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丝绸之路同时是一条民族融合之路。在这条商业贸易通道上,人们交流的不只是物品、思想,还包括生活艺术、生活习惯等各种民族文化。成批的留学生及遣唐使来自海外,又分散到四面八方进行文化的交流、扩散。西域艺术也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传入中原,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艺术。

不论是艺术形式,艺术种类、还是艺术思想,对中原文化都是一种新的冲击。在此过程中,西方来的文化艺术和中原固有的本土艺术形式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丝绸与服饰。从西汉开始,中国的丝绸就成为丝路上最重要的贸易商品,它作为一种艺术品兼生活品,为西方社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喜悦与收获,甚至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在当时,它不仅提高了东南亚人民的文明程度,而且美化和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文明发展进步,与此相伴相生的是,中华民族的纺织技术和养蚕技术也成为对西方世界的主要贡献之一。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提倡胡服、习骑射。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西方各民族往来日益频繁,服装、服饰的交流局面也就此形成,隋唐宫廷一度开始盛行西域服饰。

二是音乐与舞蹈。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文化大量涌入中原,中原的音乐艺术也作为主流艺术形式传入西域各国。西域之各种琵琶,如五弦琵琶、曲项琵琶等乐器,在公元4世纪传入中国。“舞四夷之乐”就始于张骞通西域。西域音乐进入中国主要以乐器、乐曲、音乐家等多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西方音乐对唐朝音乐产生了很大影响,参与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系统的构建。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域的舞蹈开始进入中原,如胡旋舞、胡腾舞等,并一度成为人们喜欢的舞蹈形式。

三是诗歌和戏曲。在诗歌方面,唐朝许多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的边塞诗人的诗歌至今仍于所经地区广为流传,如岑参等。唐朝的文化大多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出去的,有的传至东南亚各国,一部分甚至流传到西方各国,尤其是东亚,在此过程中唐代文化奠定了它往后全部文化发展的基础。吐蕃的《四部医典》是少数民族医学丰富汉文化的典型代表。西方的百戏,及各种杂技,也是在汉代时期传入中国。杂技在中国历史悠久,它在吸收了西域杂技艺术特点后,更加丰富多彩,也同样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四是绘画和艺术。伴随着佛教传到中国,西域艺术凭借佛教艺术也在中国开花结果。佛教的壁画、造像、石窟中的异域成分都充分体现着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结晶。敦煌、麦积山、龙门、云岗等石窟所表现的佛教艺术都包含外来文化艺术的因素。这些艺术风格主要来源于印度的佛教艺术,同时也有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因子。到唐代时,波斯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原文化当中。西域绘画技法的传入促使中国绘画艺术进入一个新时期。

结语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促使了中国与世界发生大规模的交流。通过此种交流,大大推动了世界各国、各地经济、政治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近现代社会文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外文化史上占据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今天,世界文化大肆涌入中国,中国文化逐步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文化交流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最为辉煌的景象。在此,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如何让丝绸之路重放异彩,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重大课题,其意义无疑更加耐人寻味。

10. 丝绸之路上的东南亚文明泰国

世界海上贸易,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國开始经印度泰国

11. 东南亚的丝绸文化特点

东南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该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

说到东南亚的服饰颜色, 只能用色彩缤纷来形容。或许是亚热带与热带气候的影响,很多东南亚国家的人们喜欢一些鲜艳的色彩。

比如,马来西亚人的服饰偏好红色、橙色和其他一些鲜艳的颜色,他们认为黑色属于消极之色。所以马来的服饰给你的感觉总是快乐奔放的,处处显示热带风情。

去过马来西亚的人都有生动的回忆。一队队身着五颜六色纱笼的马来妇女宛如一束束春日怒放的鲜花,把马来西亚小城打扮得活色生香。

而柬埔寨人有个古老而美好的穿戴的习惯,他们喜欢用五彩缤粉的服饰色彩来表示日子。星期一喜欢用嫩黄色,星期二爱用紫色,星期三乐于用绿色,星期四用灰色或浅蓝色,星期五红色,星期六是黑色,星期天是红色。

上述习惯穿戴方式,在宗教活动中特别盛行,因此被誉为“七彩星期”。 平民从前的服装颜色富地方色彩,北越妇女喜好茶色,中部妇女偏爱紫色,南越妇女多著白色或前面 绣花,但目前几乎没有分别。

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加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相比较马来西亚的其他服饰来说,“巴迪”(蜡染)可以说是其最具特色的服饰啦。男子穿的巴迪衣被誉为马来西亚国服,“巴迪”设计优美,图案繁多,款式别致,有的编织手法相当细腻,“巴迪”为长袖上衣,图案讲究对称,图案花纹不对称者不算真正的“巴迪”,“巴迪”有的是由蜡染布制成,有的则由丝绸作原料,质地不同,但大多宽而大,薄而凉爽。

男生流行衣着推荐

2015冬季最流行什么款式呢子大衣

今年夏天流行什么穿着?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