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
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不仅是研究防制疾病的具体措施,更应研究防制疾病的对策,以达到有效地控制或预防疾病、伤害、促进和保障人类健康。研究对象是人群,包括各型病人和健康人;主要研究方法是到人群中进行调查研究;其任务是探索病因,阐明分布规律,制定防制对策,并考核其效果,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目的;同时,流行病学的任务还有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研究人群中疾病及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还要预防疾病在人群中发生,促进人们的健康,使人类延年益寿。
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
一、病因学研究
二、疾病预防与控制
1.流行病学监测: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公害病、食源性疾病、老年人常见病、精神疾病、伤害、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提出预防控制对策。
2.应急事件处理:在参处理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遵循流行病学原则,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快速准确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溯源病因,并进行控制,将危害减小到最低。
3.疫苗研究:严格对疫苗进行临床四期试验,遵循流行病学原则对疫苗进行效果评价,并对免疫策略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
4.流行病学调查:对疾病预防控制及相关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预测预报,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专题流行病学调查,为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卫生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黄梅季节中,高温高湿的环境,非常适宜细菌生长繁殖,易造成细菌性食物中毒。根据《上海市民食品安全知识读本》,细菌繁殖需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在10℃-60℃温度范围病菌生长繁殖较快,使食物变质,因而10℃-60℃就被称为“食物的危险温度”,其中37℃-42℃最危险。 此前,各级食药部门已对防范细菌性食物中毒发出提醒。“食品安全五要点”是世界卫生组织对消费者和食品从业人员的建议,含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注意存放、材料安全五点。做到这五点,“黄梅天”食品安全也有保障。
这些细菌可引发中毒
可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细菌首先是沙门氏菌,易受污染的食品有肉、禽、蛋、鱼等。
沙门氏菌归属于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中毒是因为摄食了一定量的活菌,这些活菌又在人体内生长繁殖所引起。最常见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有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
我国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首位。2006-2010年间我国报告的病因明确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70%-80%是由沙门氏菌所致。虽然蛋、家禽和肉类产品是沙门氏菌致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但近年来,被沙门氏菌污染的即食食品特别是海产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也多次发生。沙门氏菌中毒症状以急性肠胃炎为主,多数患者不需服药即可自愈,但婴儿、老人及体质差的患者需及时就医治疗。
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属感染型,中毒的症状以急性肠胃炎为主,潜伏期一般为4-48小时,前期症状有恶心、头疼、全身乏力和发冷等,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腹疼,粪便以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带脓血和黏液,发热的温度在38℃-40℃之间,重病人出现打寒战、惊厥、抽搐和昏迷的症状。病程一般为3-7天,多数沙门氏菌病患者不需服药即可自愈,但婴儿、老人及体质差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
除沙门氏菌外,还有葡萄球菌,易受污染的食品有奶类及其制品、糕点、熟肉等;蜡样芽胞杆菌,易受污染的食品有剩米饭、米粉、奶、肉、豆制品等;志贺氏菌,易受污染的食品有冷荤凉菜等;副溶血性弧菌,易受污染的食品有海产品、熟肉、咸菜、禽肉、禽蛋等;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易受污染的食品有熟肉、牛肉、牛奶及其制品,蛋及蛋制品、蔬菜、水果、饮料等。
不吃未彻底煮熟的肉
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是生熟交叉污染。如熟食品、接触熟食品的容器和手等被生的食品原料或接触过生的食品原料的容器等污染。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如果生食黄瓜、西红柿、生菜等蔬菜,应将蔬菜充分浸泡、清洗、消毒,加工制作用刀具、砧板、容器应专用、生熟分开,用前消毒,用后洗净,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食品贮存不当则会导致食物变质,如熟食品在10℃至60℃之间的温度条件下存放2小时以上,或易腐原料、半成品食品在不适合温度下长时间贮存。食物未烧熟煮透也可能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如食品烧制时间不足、烹调前未彻底解冻等原因使食品加工时中心温度未达到70℃,或者经长时间贮存的食品食用前未彻底再加热至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
那么,如何防范细菌性食物中毒呢?以沙门氏菌为例,它对热、消毒药及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在65℃条件下加热15-20分钟即可杀死,100℃下立即死亡。
总的来说,要防范细菌性食物中毒,就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生肉或未经彻底煮熟的肉,不生吃鸡蛋,不喝生奶。厨房的砧板要生熟分开,尤其是加工生鲜海产品和生肉类食品后,务必将砧板洗净晾干,以免污染其它食物。
生家禽肉、牛肉、猪肉均应视为可能受污染的食物,情况允许时,新鲜肉应该放在干净的塑料袋内,以免渗出血水污染别的食物。
剩菜冰箱冷藏不超3天
家庭烹饪时,要确定食物烧熟煮透。大多数细菌和病毒不能耐受高温,可通过加热杀灭。加热食物时,其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并保持30秒以上,即可确保食用安全。
已经加热的食品应避免在危险温度中暴露超过2小时,应当及时放入冰箱,冰箱内同时存放生、熟食品的,应按熟上生下方式存放,冰箱的冷藏温度应确保在5℃以下。制作凉菜原料应新鲜、卫生,刀、砧板等要洗烫干净,凉菜要现吃现做。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剩余饭菜。未食用完的饭菜应及时在冰箱中冷藏,但冷藏不应超3天。如果没有合适的保存条件,熟食在危险温度下超过2小时的,应在确认食物未变质并经充分加热后方可食用,但重复加热不要超过1次。
食品保存时,鱼、肉、蛋、禽和大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需低温存放。冷藏于冰箱中的鲜蛋取出后要尽快使用,不可再次冷藏。因鸡蛋取出后在室温下会“发汗”,小水滴可破坏蛋壳的表面保护层,使表面污染的微生物容易穿透蛋壳进入蛋的内部。
在外就餐时,应选择具有餐饮服务许可证、就餐环境及管理较好的单位,尽量到“笑脸”或“平脸”的饭店就餐,使用公筷或实行分餐制。不在无证餐饮单位就餐,不订购无证盒饭,不买无证摊贩食品。
此外,夏季外出游玩时,不采摘和食用田野和路边的野蘑菇。
3.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一、贯彻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属地责任
按照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基层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科学治理体系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工作重心下移、力量配置下移,加强属地管理,努力将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将问题解决在基层,逐步建立起市、区级政府负总责、职能监管部门履职尽责、街道和相关部门联防联控、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基层食品安全工作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全。
二、强化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区政府对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总责。区政府成立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以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按照“健全机构、配备人员、明确职责、密切配合、严格考核、强化保障”的总体要求,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完善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街道、社区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的运行机制,要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重点工作计划,不断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工作,确保本辖区的食品安全状况良好。应当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察员队伍,明确其协助执法、信息报告、宣传教育等工作职责,完善相关管理规范和工作机制。
三、加强街道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
各街道成立街道一级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具体负责部署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重大工作任务,统筹协调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进长效监管机制建设,督促各成员单位、街道、社区及相关单位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各街道应制定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属地责任管理办法,明确街道食品安全组织领导、经费保障、预案制订、应急处置、事故报告、食品安全年度监管计划制订、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协助执法、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职责,并与驻区相关单位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督促责任落实。
各街道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实际,及时消除监管盲点,有效防范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工作机制,加强本辖区内各部门间、各街道间以及部门与街道之间的协调议事、形势会商、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
各街道应当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本辖区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应有明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计划,有具体目标、措施和实施步骤。
四、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经费投入,将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经费用于食品检验检测、宣传教育、技术培训、应急处置、执法装备配备、信息化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监察员(信息员)队伍建设等工作。
应强化执法车辆、执法装备、检验检测设备配备,推动区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机构及社区食品监测站点建设,不断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各街道要加大经费投入和食品药品监管所办公场所以及附属设施的建设,保障食品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加强食品监管信息化网络建设
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区卫计委、区食药局、公安分局、区教委、区住建委、区质监局等相关成员单位在获知以下食品安全信息后,应当相互通报:
1.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信息;
2.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的事故举报;
3.医疗机构接收的病人属食源性疾病病人或者疑似食源性疾病,且与食品安全有关的;
4.传染病或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且与食品安全相关的;
5.食品安全相关的涉刑案件。
4.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有哪些
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负责起草本县卫生和计划生育相关地方性法规草案,负责协调推进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统筹规划全县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配置,组织和指导区域卫生和计划生育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二、负责全县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免疫规划、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的干预措施并组织实施,制定全县卫生应急和紧急医学救援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风险评估计划,组织和指导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和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发布、报送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
三、负责制定职责范围内的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政策措施,组织开展相关监测、调查、评估和监督,负责传染病防治监督;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及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流行病学调查。
四、负责组织拟订并实施职责范围内的基层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妇幼卫生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指导全县基层卫生和计划生育、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均等化;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和乡村医生管理制度。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范性文件、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五、贯彻落实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全行业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监督医疗机构执行医疗卫生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供水;会同有关部门执行国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准入、资格标准;组织实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规范;建立医疗机构运行监管和医疗服务评价体系。
六、负责组织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和评价运行机制,建设和谐医患关系,提出医疗机构和药品价格政策的建议。
七、实施国家药物政策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湖南省增补药物目录,监督全县基本药物采购、配送、使用的管理制度并组织落实。
八、组织实施加强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的政策措施;组织监测计划生育发展动态,提出发布计划生育安全预警预报信息建议。制定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制定优生优育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推动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九、组织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和促进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等机制。负责协调推进有关部门、群众团体履行计划生育工作相关职责,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衔接机制,提出稳定低生育水平政策措施并抓好贯彻落实。
十、制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并组织落实,推动建立实施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和公共服务工作机制。
十一、组织拟订全县卫生和计划生育人才发展规划,指导卫生和计划生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科医生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完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组织实施。
十二、组织拟订全县卫生和计划生育科技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卫生和计划生育相关科研项目。参与制定医学教育发展规划,协同指导院校医学教育和计划生育教育,组织实施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十三、指导全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卫生和计划生育综合监督执法体系,规范执法行为,监督检查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落实,组织查处重大违法行为。监督落实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
十四、负责全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宣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依法组织实施统计调查,参与全县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
十五、贯彻中西医并重方针,指导制定全县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纳入全县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
十六、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和县保健政策,负责全县保健工作的宏观管理,负责组织保健对象的预防保健和医疗救治工作,负责县内重大活动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十七、承担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和县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归口管理县红十字会。
十八、承办县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5.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性特征
做好春夏重点传染病防控。春季是流行性感冒、水痘、手足口病、诺如病毒病等传染病高发季节,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到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活动。
户外活动时,不采摘野菜、野生蘑菇、禁止买卖和食用野生动物,注意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
6.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是
一、食堂从业人员应坚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相关卫生知识,增强卫生意识和安全法律意识。
二、学校每学期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二次,做到时间落实,人员落实,培训内容落实。
三、食堂从业人员必须积极认真参加培训,认真作好学习记录。
四、每次培训之后,组织食堂从业人员进行一次培训卫生知识考核,凡不及格者,进行补考。如补考不及格,不予聘用。
五、学校应收集好培训资料,作好培训记录,将考试试卷收集好,整理存档备案。
六.全体食堂从业人员要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会议和集体活动,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努力钻研业务知识和营养知识,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七.全体食堂从业人员要增强时间观念,按时上下班,管理人员要认真遵守学校的坐班制度。
八.严格遵守病事假请假制度。
九.食堂从业人员仪表要端庄整洁,不穿工作服、不戴工作帽不准进入工作间。男同志不留长发,女同志工作时不戴戒指、耳环。
十.食堂从业人员必须在统一地点集体就餐,不能乱吃零食,更不能带东西回家。
十一.工作时间不准脱岗串岗,否则按旷工处理,不能干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严禁在工作间内洗衣服。
十二.严禁中午喝酒,严禁酒后上岗。禁止在工作区吸烟、打闹、高声喧哗。
十三.注意节约水、电、汽和液化气,杜绝跑、冒、滴、漏发生。
十四.对炊事机械,使用保管人要认真维护保养,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人员安全和机械设备正常运转。货梯内严禁乘人,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十五.食堂内部要严格收费管理,任何人不能收取现金。
拓展资料:
一、培训对象
食堂卫生管理人员和食堂的人员。
二、岗位基本要求
1.食堂管理人员
(1)热爱师生,敬业爱岗、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心为教育事业服务。
(2)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好,具有食堂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
2.食堂人员(包括炊事员、采购员、保管员等)
(1)热爱师生和本职工作,热心为教育事业服务。
(2)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好,具有食堂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
(3)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4)具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三、培训目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卫生的安全是关系到在园每一位师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为了规范幼儿园食品卫生管理,预防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对食堂人员进行有计划的、经常性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对食品安全卫生知识、业务知识、规范操作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上岗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做到文明、守纪、爱校、爱生;安全、卫生、有序、规范。
通过培训使食堂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了解并掌握基本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卫生、膳食营养的基本知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并自觉在实际工作中遵守相关的法规和食品卫生操作规范,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幼儿园食品卫生管理水平、减少和控制集体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包括肠道传染病)事件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四、培训教育内容:
1.法律法规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等。
2.食品卫生管理知识
(1)食堂建筑、设施与设备、食堂布局的卫生要求。
(2)水源管理以及环境卫生要求。
(3)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饮食卫生制度”、“餐(饮)具洗涤、消毒、保洁卫生管理制度”、“食品采购、储存、加工、销售制度”、“库房管理制度”、“食品卫生责任追究制度”等。
(4)个人卫生要求。
3.食品加工操作卫生要求
(1)食品采购与运输卫生要求;
(2)食品验收入库与储存卫生要求;
(3)食品加工烹饪与分餐卫生要求;
(4)食品加工工具、器具及餐具洗刷与消毒卫生要求。
4.常见的食物污染及其预防控制知识。
5.食物中毒及常见肠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1)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2)常见肠道传染病:病毒性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霍乱与副霍乱。
(3)食物中毒处理原则与报告要求。
(4)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案例。
6.膳食营养知识
(1)人体基本营养素(平衡膳食宝塔);
(2)贮存、加工、制作过程对食物营养成分的影响;
(3)膳食中营养素的搭配。
7、日常安全问题: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锅
炉安全,机械设备运行安全、人身自我防护安全等制度。
8、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及岗位技能培训。
9、食堂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岗位练兵或技能竞赛活动,以保证从业人员不断适应发展的需要,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
5、对业务骨干和进步明显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其学业务、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
五、培训时间安排:
每周五中午12点—2点安排2小时进行培训和学习。
六、培训形式:
以自身学习、自身掌握为主。幼儿园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针对日常生活的必需,针对季节性问题,通过讲解、资料发放、图片展览等方式,对员工进行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教育。同时,又因为有些安全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邀请有关的安全职能部门来园开设专题讲座。
七、教育培训资料来源:
1.国家及其地方政府所颁发的正式法律法规。
2.上级发放的有关安全文件。
3.报纸上有关安全的若干资料。
4.网络上有关安全的若干资料。
5.政府职能部门所发放的有关安全工作资料。
百分网– 员工培训 食堂员工培训内容_食堂从业人员培训资料
7.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名称: 英文简称:CDC 英文全称: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中文简称:疾控中心 如: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市疾控中心 定义: 是由政府举办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
其使命是通过对疾病、残疾和伤害的预防控制,创造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人民健康;其宗旨是以科研为依托、以人才为根本、以疾控为中心。 职责: 1、为拟订与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标准和疾病防治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政策咨询。
2、拟订并实施全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重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对全国实施情况进行质量检查和效果评价。 3、指导建立国家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对影响人群生活、学习、工作等生存环境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进行营养食品、劳动、环境、放射、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学监测;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公害病、食源性疾病、学生常见病、老年卫生、精神卫生、口腔卫生、伤害、中毒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提出预防控制对策。
4、参与和指导地方处理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国家重大疾病、中毒、卫生污染、救灾防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应急反应系统。配合并参与国际组织对重大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 5、参与开展疫苗研究,开展疫苗应用效果评价和免疫规划策略研究,并对全国免疫策略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
6、研究开发并推广先进的检测、检验方法,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全国公共卫生检验工作规范化,提供有关技术仲裁服务,受卫生部认定,开展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质量检测、检验,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分析。 7、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负责国内外疾病预防控制及相关信息搜集、分析和预测预报,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8、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专题调查,为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卫生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9、开展对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问题防治策略与措施的研究与评价,推广成熟的技术与方案。 10、组织实施国家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指导、参与和建立国家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项目,探讨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机制,推广成熟的技术与经验。
11、负责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技术指导,研究农村事业发展中与饮用水卫生相关的问题,为有关部门做好饮用水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12、组织和承担与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工作相关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 13、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的培训。
14、开展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 15、承担卫生部交付的其他工作任务。
8.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有好方法因为花招蜜虫对于化学药剂耐药性较高,但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比如利用天敌昆虫来控制花招蜜虫的数量。此外,在植物生长期间,要保持植物的健康状况,及时清除病虫害,防止花招蜜虫的滋生。此外,可以加强土壤管理,提高植株的抵抗力,自然就能够减少花招蜜虫的出现。延伸: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使用有机农药、植物营养剂等,但是在使用时应遵循正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同时,每个地区的花招蜜虫种类和数量也不同,需要对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设计适合当地的防治方案。
9.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是分析和阐明食源性疾病
非食源性物质
非食源性物质通常描述为从外部来的物体或异物,包括在食品中非正常性出现的能引起疾病或容易造成人身伤害的任何物理物质,非食源性物质也称为物理危害物质。
2.1食品中非食源性物质的种类和污染途径
食品中的物理危害物质来源有:被污染的材料(原料、水等)、设计或维护不良的粉碎设备和加工设备、设施、加工过程中错误的操作、建筑材料和雇员本身等。
常见的物理危害物质来源或原因如下:
玻璃——可来源于瓶、罐、灯具、温度计、仪表表盘等;
石头——可来源于原料、建筑材料等;
金属——可来源于原料、钢丝、螺钉、螺母、鱼钩、针头、机器、电线、员工等;如食品与金属的接触,特别是机器的切割和搅拌操作及使用中部件可能破裂或脱落的设备,如金属网眼皮带,都可使金属碎片进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