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购买力平价的缺点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2. 购买力平价的缺点有哪些
购买力平价是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目的是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购买力平价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前者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后者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
购买力平价汇率用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那么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减半。可是,这并不表明墨西哥人变穷了。如果以比索为单位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而且进口货物在对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因为这样进口货物的价格将会翻倍),那么货币贬值并不会带来墨西哥人的生活质量的恶化。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3. 购买力平价的缺点是什么
购买力计算公式是指用来衡量各个国家或地区货币购买力的一种计算方法。其公式为:
购买力平价 = 物价水平(国内)÷ 物价水平(国外)
其中,物价水平是指一定时间内某个地区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平均水平。购买力平价则是将各国货币购买力进行比较,得出不同货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实际价值。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各个国家货币价值的实际水平,也能作为国际贸易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
4. 购买力平价有意义吗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Relativ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Relative PPP)是卡塞尔在1918年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通货膨胀率和汇率变动关系时提出的一个经济学理论。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强调,即期与远期之间的通货膨胀率差别必须等同于这个期限内汇率的差别。
5. 购买力平价的优点
购买力平价说是指在比较国际经济指标或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收入水平时,应该用各国货币在各自国内购买相同数量的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实际支出来进行比较,以消除不同国家货币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反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实际购买力。购买力平价说对于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决策、经济政策制定和监管以及统计数据的解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更能客观地呈现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生福利水平差异,为国际经济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更精确的基础数据。
6. 购买力平价举例
购买力平价决定市场稳定,商品丰富。
7. 购买力平价通俗理解
相同点:二者同属于购买力平价说理论,二者都是在货币购买力的角度阐述汇率
不同点:
1、观点不同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强调,即期与远期之间的通货膨胀率差别必须等同于这个期限内汇率的差别。
2、范围不同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各有其使用的范围: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用来说明汇率的决定,相对购买力平价用来解释汇率的波动。
3、影响因素不同
购买力平价理论揭示了通货膨胀率与汇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为汇率预测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即预期的汇率变化应该等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差异。但由于汇率变动不仅受到通货膨胀差异的影响,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
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