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男装搭配 > 正文

丹麦流行病学专家(丹麦流感)

1. 丹麦流感

1918年大流感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之时,造成大量人员感染和死亡,使交战各国陷入与敌人和疾病两面作战的困境。流感发生之初,英、法、德等交战国因战时新闻管制而均未报道,中立国西班牙的报刊成为人们得知流感的最早信息来源,由此被认为源于西班牙而被称为“西班牙流感”。

在当时战争环境下,美英一些人认为“流感病菌”是德国人制造的生物武器。1918年9月19日《纽约时报》刊登一位美国卫生官员的话说,德国人制造了病菌,派人通过潜水艇登陆美国,将病菌投放到剧院和其他人群聚集之地。10月10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称,传染病是德国人使用毒气引发的一种新型链球菌造成的。

1918年大流感究竟起源于何处?西方史学界曾有争论。有学者指出,大量史料表明流感是从欧洲扩散开来的,它可能最早出现于法国的英国军营,因为法国在1917年曾发生了呼吸道传染病。而一些病毒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则表明,1918年流感病毒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病毒,其源头在美国,这种观点逐渐得到学界公认。

历史学家们描绘出了这场大流感的传播路径。1918年3月,流感首先出现在美国堪萨斯州的哈斯克尔县,由该县入伍的新兵将其带入福斯顿军营。4月,流感随美国赴欧参战的远征军传到法国,美军登陆的港口城市布雷斯特成为流感的登陆点。由此,疾病传播到西线的英法军队进而传给英国海军。5月,美法英德在西线的军队都有士兵染病。随后,流感传播到欧洲交战国后方和中立国家。8月,欧洲出现了第二波具有较强致死率的流感,并在9—10月形成传染高峰,造成大量人口死亡。这波流感的重灾区是欧洲国家,同时随着欧洲人的足迹传播到了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的岛屿。流感一直持续到1919年夏天才结束。

各国疫情及应对措施

这场流感中,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胸部疼痛、脸色发青,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和说话,同时也可通过接触患者接触过的物体来传播,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当时英美医学界普遍认为,大流感由费佛杆菌引起。但到1933年,科学家发现这场流感的祸首不是杆菌而是一种病毒。到20世纪末,美国病理学家杰弗里·陶本伯杰等人的研究最终确定,这场流感病毒为H1N1亚型。

全球死于这场流感的人数,保守估计为3000万,也有人估计高达1亿。感染的人数更多,估计接近世界人口的一半。欧美主要国家的大致死亡人数为:英国22.5万,法国16.5万,德国25万,美国67.5万,加拿大5万,西班牙将近26万。在这场灾难中,死亡人口的年龄分布呈W曲线,即15-45岁之间的青壮年死亡率非常高,这直接影响到前线的战斗力,对于后方和其他国家来说,也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的丧失,结果出现了企业缺少工人,公共部门人员不足,商业活动大大减少的现象,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冲击。

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例如,在美国、澳大利亚的一些州,采取的措施包括隔离患者,禁止公共集会,关闭剧院、学校、图书馆、台球室和其他人群聚集场所,在教堂、酒吧、餐厅、咖啡馆、零售店等地要求人们保持一定距离,企业错开上下班时间以减少集中出行,公共服务人员必须戴口罩。在英国,政府隔离了患者,发放各种小册子、通知和传单,敦促民众避免接触患者,要求电影院等娱乐场所定时通风和消毒,建议人们保持室内通风和清洁,戴口罩和勤洗手等,但并没有关闭学校、剧院和其他公共娱乐场所,工商业活动也照常进行。法国医学界认为这种流感通过人际接触和感染场所两种途径传播,因此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是消除传染场所,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全国各地学校停课,在许多城市关闭剧院、教堂,并要求所有的公共场所,包括火车车厢、电车、餐馆和咖啡馆等每天消毒。但在德国,为了战争的进行,政府一开始就隐瞒这种疾病的危险程度,禁止发表或公开讨论任何治疗传染病的统计数据,在出现极为严重的疫情时也极力否认或淡化患病率和死亡率。在中立国西班牙,学校被关闭,但教堂、剧院和电影院仍然开放。公共卫生部门对街道进行清洁,对公共场所、国会大楼和邮件等进行消毒,呼吁民众避免在封闭环境中开会或聚会,避免与病人直接接触,保持饮食健康和室内通风。

全球史视角的思考

从全球史视角对1918年大流感进行审视,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20世纪初的经济全球化是理解这场流感大规模流行及产生多米诺效应的一个重要条件。此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已经建立起来,轮船、火车、汽车、电报等新发明所形成的现代交通和通信网络,也将地球大大缩小了,在此情况下,一种地方性流行病完全可能发展成为全球性传染病。这场流感从美国暴发,随美军传播到欧洲,然后通过英国迅速扩散到其遍布世界的自治领地和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西非和南非都出现了严重的疫情,进而影响到世界其他地方。流感传播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也导致了一些多米诺效应式的社会变化。例如,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尼日利亚,传统粮食作物是薯蓣,但1918年大流感导致大量青壮年人口死亡和劳动力短缺,于是该国放弃薯蓣而改种劳动消耗较少的木薯,由此成为木薯生产大国。因此,从整体、跨国、关联和互动的视角来审视传染病和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历史的新维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流感的大范围传播提供了温床,流感又对战争进程产生了影响。1918年大流感得以迅速传播,战争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参战各国军队的集中和大范围快速调动,导致流感广泛传播。而德国等参战国出于战争需要对疫情的隐瞒,以及缺乏相应的控制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流感的传播。面对跨国性的疾病传播,各国本来应该相互协调共同应对,但在战争条件下却对流感各自为战,缺乏信息共享,这就很难控制流感的跨国传播。

各国应对流感的措施,体现了不同文化应对疫情的差异。例如,中国在应对这场流感时与西方国家在隔离患者、保持清洁卫生等方面相似,但在具体措施方面却存在中西医之间的差异。在西方国家,用于杀菌的物质通常是薄荷醇、桉树、苯酚、过氧化氢等,通常用水和次氯酸钠的混合物来清洁街道,医生普遍使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水杨酸盐、奎宁、可待因、樟脑油等,疫苗基本上是一种肺炎球菌、链球菌和费佛杆菌的混合物。在中国,应对传染病的消毒普遍使用石灰,如1918年《热河警察厅致三区警察署训令》中提到的消毒药剂包括石炭酸水、升汞水、生石灰、格鲁儿石灰水、加里石碱或绿石碱等。《承德县公署布告稿》中要求民众“室中均宜多喷石灰水或遍撒干石灰,并用大黄、苍术烧薰,以消疫毒”。有学者认为,在当时中国民众就医主要依靠中医而非西医的情况下,中国在这场流感中相对较低的死亡率,表明了中医的独特作用。

2. 丹麦感染人数

欧洲丹麦的猪肉产量与出口量世界第一的原因:

1、丹麦以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和高效率著称,特别是劳动生产率居世界前列。丹麦有4600个养猪户。饲养1万头猪平均仅需3个劳动力。90%的猪肉用于出口(欧盟和日本、美国、中国等),是全世界最大的猪肉出口国。

2、丹麦养猪业是世界公认的“高科技产业”。基因生物技术、电脑自动控制系统等在生猪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猪群疾病控制、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等养殖管理技术世界领先。

3、丹麦也是全世界禁止动物使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做得最好的国家。

4、丹麦实施种猪育种计划,根据品种的不同,用不同品种的公猪母猪交叉繁育,生产出适合屠宰的商品猪。在育种过程中,95%的母猪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使不同的种群建立起遗传关系。运输种猪时,都使用带有密封空气过滤器的专用车辆,防止交叉感染。

5、丹麦使用的猪饲料大多属于谷物,可以加少量油脂、动物脂肪、骨粉、蛋白质等添加剂,但绝不会使用激素类物质。喂猪全部使用自动化,根据猪不同的生长期定时定量喂养,标准化的模式使得猪的体重、瘦肉率等几乎相同,可在生产线上进行屠宰,效率高。

3. 丹麦 病毒

丹麦进口猪肉疑似携带冠状病毒,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

4. 丹麦病例

这个体能测试只是为了调查国民体质,不会计入档案的。

对找工作没有影响的。

体测由一位丹麦体育博士发明,主要是模拟比赛中频繁出现的加速、减速、中国停、转身等动作,在队员 达到体能极限的时候对其进行测试

5. 丹麦禽流感

华大基因是一个专门从事生命科学的科技前沿机构。以学、研、用为主的科研方式。涉及人类、医学、农业、畜牧、濒危动物保护等分子遗传层面的科技研究。

1997年

11月,湖南“张家界”会议,杨焕明、于军、汪建等人就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议题提出了一整套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构想,孕育了中国基因组学的发展和未来。

1998年

8月11日,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

1999年

9月9日,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成立。

2000年

6月26日,克林顿与布莱尔共同宣布由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和中国六国16个中心共同承担的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完成。江泽民同志接见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科学家。

2001年

1月21日, "杭州华大基因研发中心"在杭州市西湖湖畔成立。

10月12日,中科院、国家计委、科技部联合宣布: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完成了水稻(籼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2002年

华大基因牵头中华协作组,承担10%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2005年10月27日,该计划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自然》上。

2002年4月5日,美国《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中国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学术论文。

2003年

华大基因在国内第一个破译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在全球首个公布SARS诊断试剂盒。

4月20日,胡锦涛同志考察华大,称赞科研人员“想中央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

4月,中科院宣布在华大基因基础上组建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5月,华大向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捐赠30万人份SARS病毒诊断试剂盒。

2004年

家蚕、家鸡文章分别发表于《Science》、《Nature》(封面文章)。

5月21日,禽流感病毒基因组测序,同时开发出了相应的检测试剂盒。

12月30日 印度洋发生海啸,代表中国政府、由华大方瑞派出了一支海啸遇难人员DNA鉴定救援组赶赴泰国海啸灾区参与救援。

2005年

2月1日,水稻基因组计划"精细图"研究成果论文文章发表在《PLoSBiology》2005年第3卷第2期上。

7月1日,由华大方瑞完成的海啸遇难人员DNA检测结果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代表中国政府移交给泰国总理他信。

10月27日,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发表在英国杂志《自然》上。被《Science》评为2005年全球十大科学进展第一位。

2006年

10月18日,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享有"DNA 之父"称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教授来到我单位参观访问。

10月23日,为期3天的"2006年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今晚在杭州西子湖畔正式拉开帷幕。

2007年

2月,华大健康(现华大医学)事业部正式成立。

6月19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成立。

10月11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完成绘制“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 ,并在《自然》封面文章发表。

12月,《科学》杂志报道“第一个中国人基因图谱”工作。

2008年

1月22日,“千人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2010年10月28日在《自然》发表。

2009年

1月,华大农业植物平台成立。

3月20日,香港华大成立。

2010年

1月,华大基因购买了Illumina公司的128台HiSeq 2000测序仪,成为全球测序通量最大的基因组中心。

1月11日,武汉华大成立。

3月4日,《自然》封面发表“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12月17日,入选《科学》杂志“本十年卓见”。

4月27日,美洲华大在波士顿成立。

5月17日,欧洲华大在丹麦哥本哈根成立。

年底,日本华大在神户成立。

2011年

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同意依托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组建深圳国家基因库。

9月1日,天津华大成立。

10月,华大基因学院成立。华大基因学院致力于国际化开放办学,建立“以项目带学科 、带产业、带人才”的新型培养方式。

11月,华大启动“百万基因组计划”,由“百万动物”“百万植物”和“百万人基因组计划”三部分组成。

11月11日,上海华大成立。

2012年

2月17日,华大-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联合基因中心成立。

4月,华大科技正式成立。

7月12日,华大基因和生物医学中心(BioMed Central)宣布其共同创办的生物学期刊《GigaScience》首刊正式发行。

9月27日,华大基因-费城儿童医院联合基因组学中心成立。

2013年

3月18日,华大基因成功收购人类全基因组精准测序的创新领导者Complete Genomics。

2014年

6月30日,华大基因测序仪及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上市。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首次批准注册的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

2015年

2015年12月18日,证监会公布华大基因拟创业板上市《申报稿》,该公司上市保荐券商为中信证券(600030)。

2016年

2016年2月23日BGI宣布在阿里云计算平台部署的服务产品BGI Online国内beta版本正式上线。

2017年

2017年11月8日,华大基因入选时代影响力·中国商业案例TOP30。

口腔就诊流行病筛查表(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表)

流行病学经济分层(流行病学经济分层分析)

流行病学家康敏(流行病学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