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萨克流行音乐
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族人口有111万余人,约占世界哈萨克族总人口的17,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聚居在新疆北部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及甘肃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的古老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曾经统治过伊犁河谷一带的古代民族乌孙,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谚语说:“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
更有一首民歌唱道:“歌声伴你躺进摇篮,歌声伴你离开人间。”
的确,这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酷爱音乐和自然,自古以来,产生出大量优美民歌。哈萨克人称善于即兴编唱的歌手(游唱诗人)为“阿肯”。盛夏之时,各地“阿肯”要会聚一堂,举行弹唱会。八方阿肯在草原上弹着冬不拉尽情赛歌。
2. 哈萨克流行歌手
塔斯肯、阿来·阿依达尔汗、阿克江·阿依丁、阿来。
3. 哈萨克经典音乐
这首歌是由哈萨克斯坦音乐家阿合麦特,居拜谱写于四十年代,歌词主要表达了哈萨克青年对仰慕的姑娘的思念与赞美,我在哈萨克斯坦生活过, 国民素质低下没错但还是要爱国,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不论民族都要热爱她。
4. 最流行的哈萨克歌曲
哈萨克族音乐分民歌、器乐曲(包括舞曲)两大类。民歌 可包括“安”、“月令”、“吉尔”3类
5. 哈萨克音乐dj
燕子
经典民歌
《燕子》是一首哈萨克民族歌曲,由约瑟夫·冯编曲,李谷一演唱。收录在歌唱家李谷一专辑《凤阳花鼓》之中。
中文名
燕子
所属专辑
凤阳花鼓
歌曲原唱
李谷一
发行时间
1981
6. 好听的哈萨克流行歌曲
迪玛希
迪玛希的《歌剧2》的最高音比维塔斯高3个调,已经接近世界高音之王帕瓦罗蒂的高音了。
迪玛希·库达依别列根,1994年5月24日出生于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男歌手,毕业于哈萨克斯坦国立艺术大学。
2010年,获得国际艺术节一等奖,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2012年,参加国际歌唱比赛,并获得总决赛冠军。2014年,参加流行歌曲大赛,并获得总决赛冠军。2015年,获得“欧亚歌手大赛”第一名。
7. 哈萨克流行歌曲
Roza Kuanyshevna Rymbayeva (born 1957) is a Soviet and Kazakh singer, the people's artist of the Kazakh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 (1986).
8. 哈萨克流行音乐有哪些
卡拉角勒哈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居住区。 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语,意为“黑色的走马”。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支翅膀”。马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而“黑走马”更是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壮,通体黑亮,走时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界,人在舞,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间舞蹈和同名乐曲。“鹰舞”是哈萨克族具有典型特色的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阿勒泰地区的阿贝坦乡和布尔津一带。 长期以来,哈萨克人除放牧以外,狩猎也是必不可少的生产手段。而猎鹰就是猎人在狩猎时最亲密的伙伴,好的猎鹰可以用来抓黄羊、野兔、狼和狐狸,因此,哈萨克人对鹰有着非常特殊的喜爱。养鹰和驯鹰不仅是作为谋生的技能,也被认为是男子汉最好的娱乐,和顽强刚毅性格的主要标志。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着许多赞美猎鹰的诗歌和乐曲,而鹰舞则是用舞蹈来表现山鹰勇猛无畏形象的代表作。 “熊舞”哈萨克语为“阿尤毕依”,流传托里一带哈萨克人中间。托里的哈萨克族属克烈部落,原游牧在阿勒泰地区,清同治年间,即公元1862年以后,其中一部分由阿勒泰迁至托里。现在,托里有熊舞,阿勒泰也有熊舞,说明这个舞蹈原是克烈部落的传统舞蹈。但托里的熊舞经过一百多年的流传发展,已独具风格。 “抵角戏”流传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能歌善舞的哈萨克人,结合牧区生活和劳动生产,创造了许多矫健优美的似兽舞蹈。其中表现最多的是鹰、马、羊和熊,并赋以不同的涵意:鹰地圣洁的象征,马和羊是日常生活的指靠和庇护者,而熊则被当作贪婪、诡诈的典型。虽然各种似兽舞蹈因表演者的认识和表现对象的不同,寓有不同的内涵和感情色彩,但总的来说,都具有神礅模拟逼真,形象生动,舞蹈动作舒展奔放;、顿挫有力的共同特征。 抵角戏是模拟山羊形态的舞蹈,一般在喜庆聚会之日表演。 擀 毡 舞 “擀毡舞”是哈萨克族女子舞蹈,传播甚广,伊犁、阿勒泰、塔城、木垒、巴里坤和乌鲁木齐等地哈萨克族聚居区都有流传。 哈萨克族人民长期从事畜牧生产,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那特殊的环境中,哈萨克女子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如烧茶、做饭、挤奶、舂米、剪羊毛、擀毡、捻线、织布、绣花等等,她们用灵巧的双手装扮毡房,美化生活,终年忙碌,在牧民家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每当喜庆佳节,哈萨克族牧民团聚一堂欢歌赛舞时,勤劳能干的妇女们,十分自然地就把她们最熟悉的劳动动作即兴地揉进舞蹈表演当中去。然后又经过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加工提高,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表现劳动和草原生活的舞蹈,这就是擀毡舞和“挤奶舞”、“绣花舞”、“剪羊毛舞”等等舞蹈的来源和发展过程。这些舞蹈在民间也统称之为“劳动舞”。 挤 奶 舞 “挤奶舞”是哈萨克族劳动舞的一种,在哈萨克族聚居区广为流传。舞蹈表现哈萨克族妇女制做奶茶的全过程,从挤奶、搅奶……直到献奶茶。主要由女性表演。舞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将劳动过程揉进哈萨克族民间舞蹈里,加之表演中的即兴发挥,使其成为独具草原特色的哈萨克族民间舞。 绣 花 舞 “绣花舞”是哈萨克族劳动舞的一种,表现哈萨克族妇女在繁忙的生产劳动间隙,精心绣制巧夺天工的各种服饰和装饰品美化生活。舞蹈动作比较简单,都围绕着绣花的过程来展开,如“捻线”、“理线”、“穿针”、“绣花”和“梳头”、“照镜子”等,随意性比较强。
9. 哈萨克流行音乐歌曲大全
1、《半个月亮爬上来》
《半个月亮爬上来》是王洛宾根据西北地区民间音调创作的一首民歌。既保留了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质朴无华,又显现了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因其曲调优美、意境深远、易于学唱而流传全国。
2、《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是四川康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经江定仙编曲、由喻宜萱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演唱。此后《康定情歌》在全国流传,而且声名远扬海外,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3、《敖包相会》
《敖包相会》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插曲。这首歌不仅描绘了草原夜空的辽阔、明朗,同时也诉说着人世间美好的爱情故事。历经半个多世纪,依旧传唱不衰。
4、《紫竹调》
《紫竹调》是广泛传播于吴语区(苏南、上海、浙江大部、皖南等)的传统小调歌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经过历代艺人的传唱和修改,各地的《紫竹调》都加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在音节的处理上有所不同。
5、《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电影《小城之春》的插曲,由王洛宾创作。这首歌既有哈萨克民歌的特色,又有青海藏族民歌的风格,作为王洛宾最珍视的歌,属于王洛宾歌曲中艺术评价最高的歌曲,被赞为“艺术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
6、《茉莉花》
《茉莉花》流行于全国各地,是我国民歌的经典之作,有各种各样的版本。歌曲通过赞美茉莉花,借花抒情。
7、《鸿雁》(汉语版)是由吕燕卫作词,乌拉特民歌作曲,呼斯楞演唱的歌曲,该曲收录于呼斯楞2009年10月1日发行的专辑《塞北》中。(蒙语版)由额尔古纳乐队演唱,该曲是电视剧《东归英雄传》的插曲。
8、阿里郎,全称阿里郎打令,是著名的韩国人、朝鲜人、朝鲜族歌曲,也是朝鲜半岛最具代表性的民歌,阿里郎被誉为朝鲜民族的“第一国歌”、“民族的歌曲”。它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版本,最常听到的是流行于韩国京畿道一带的“本调阿里郎”。
这版本的流行是因为它成为1926年同名电影的主题曲。后来该曲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被用作大韩民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进场音乐。《阿里郎》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
10、《谁不说俺家乡好》由吕其明、杨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