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敦煌服装配色
据研究者考证,在中唐以前,服装形制是上身穿小袖短襦,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中用绸带系扎。在天宝年间,妇女还以着男装为时尚。中唐以后,妇女服装日趋肥大,普通妇女的衣领常见的是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富家女子中还流行一种祖领,里面不着内衣,使胸脯袒露于外。当时妇女的下裳主要是裙,其质料、色彩、式样与纹饰具有轻盈飘逸之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妇女对发型和面部装饰尤为重视。当时有半翻髻、高低髻、倭堕髻。河西走廊的女子还流行归顺髻、平番辔、抛家髻、回鹘髻。发髻之上还有金玉簪钗、犀角梳篦等饰物。脸面除了施用铅粉外,还绘饰不常见的翠眉、胭脂。
从敦煌壁画来看,唐代服饰远比这些情况丰富,仅民间服饰就有以下数种:
幞头靴袍
唐代壁画中出现了大量戴幞头、穿窄袖长袍、穿乌皮靴的人物,这是吸收了西域各族“窄袖长身袍”与幞头结合而成的一种新装,是唐代初期最流行的男式“胡服”,到了盛唐时期逐渐为“襕衫”所代替。
幞头是隋唐时期最普通的“首服”,它是从汉晋幅巾、燕巾演变而来。“后周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已形成定制,隋代幞头多为平顶,二角系额前,二角系脑后。唐初做了一番改进,“以罗代绢,又令重系前后以象二仪,两边各为三撮取法三才”(《新唐书•舆服志》),成为农民、圉人、奴婢、官吏、贵族通用之服。幞头两角形式不一,有垂角、长脚、牛耳、翘脚等形式,随形定名,无一定之规,形式不同,却有时代先后之别。
笠帼半臂
壁画中的舵师、纤夫大半戴笠帽,穿窄袖衫,外套半臂,白布裤,芒履。半臂就是短袖衣,“其式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宋•高承《事物记原》),是适合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服装,也是唐代男女通用的服装。
大袖裙襦
从隋代到唐初,壁画中的皇后、命妇、庶民均著交领大袖襦、白练裙、蔽膝、方头履。有的蔽膝两侧有旒,保持汉晋“袿衣”形式而又略有新意。
窄衫小袖
隋唐妇女又一新装。窄袖长垂,裙腰高束,这就是隋代所谓“半涂”(长袖),贵族庶民上下通用。唐初窄袖与隋代不同,有圆领、交领、袖至腕、长裙曳地,脚穿弓履或高头履,即唐诗中所谓“小头鞋履窄衣裳”(白居易《上阳人》),与西安和吐鲁番出土的墓画、绢画中的宫廷仕女装扮完全一样。
2. 敦煌服饰
建议穿薄外套或牛仔裤等服装。
今天 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农历闰二月初八,今日酒泉敦煌白天最高温度:20℃,夜间最低温度2℃,根据当前气温和天气条件建议酒泉敦煌天气穿衣指数:天气较舒适,建议穿薄外套或牛仔裤等服装。
3. 敦煌配色汉服
我国古代对风神的崇拜起源较早。风神有“飞廉”、“风伯”、“箕伯”、“风师”等多种称谓。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西晋时期的晋灼注释“飞廉”道:“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由此可见,当时的风神形象应是动物的混合体。
此外,不同的风神形象也出现在了敦煌壁画中,其中比较早的风神形象出现在开凿于西魏时期(535年-556年)的第249窟中。该风神为人身兽首,后背生有一对蓝绿色的羽翼,双臂擎起,挥舞着长长的风带飘扬在头上,两脚向左右大幅度张开,迈步奔跑。 在风神的头上绘有黑、白、蓝等颜色的云气,构成一个呈逆时针旋转的漩涡,整个画面呈现风起云涌的态势。
壁画中描绘的人身兽首形象与文字记载中的“飞廉”差距很大。由于早期敦煌壁画受外来因素影响颇大,从绘画风格看,该风神具有中亚犍陀罗一带的艺术风格,加之身体半裸,穿着也明显是异族服饰。因此,敦煌壁画中早期的风神很可能是个“外来户”。
开凿于初唐时期的莫高窟 329 窟龛顶也绘有兽首人身的风神。它身背一对深绿色的羽翼,双臂高举一边狂奔一边扇动狂风,在其身周有云气飞扬,显得威猛异常,极具视觉冲击力。 从它的身形上看,该风神与西魏时期249窟的风神基本一致,仍是兽首人身、背生双翼。但在服饰上,329窟的风神已经身着汉服,这说明到了隋唐之际,敦煌壁画中的风神形象开始汉化了。
开凿于晚唐时期的莫高窟 196 窟西壁的“外道风神”和“佛家风神”都已经脱离兽形,完全变成人类的形象了。 两个风神分属外道“劳度叉”和佛家“舍利弗”两个阵营。“外道风神”身体半裸,而“佛家风神”头上戴冠,身着彩衣,两者都怒目圆睁,各自怀抱一个大风囊,光脚奔跑之际放出狂风, 以至于身周飘带飞扬,动感十足。
风神在变成人形之后, 由于失去了双翼,无法鼓风,故而增加了能够鼓风的新装备——风囊。 风囊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曾写道:“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籥”就是鼓风用具,其内为空腔,鼓动即能送风。《墨子·备穴》简单记述了皮橐的制作材料及工作方式,“具炉橐,橐以牛皮,炉有两缻,以桥鼓之”。宋代梅尧臣有“次执电镜风囊吹”的诗句,将风囊视作行风的口袋。古代乐器“兴隆笙”也配有风囊,“前系风囊于风口,囊面如琵琶,朱漆杂花,有柄”。这与敦煌壁画196窟中风神们所使用的风囊外形已经很接近了。
因此,敦煌壁画中风神所使用的风囊并非绘画者的臆造,应该是从生活实际中获得的创作灵感。
唐宋之际,风神又称作“封姨”或“风姨”,即女性风神。根据唐人传奇集《博异志》中记载,唐天宝年间,崔玄微与封十八姨和花衣美人石醋醋等宴饮,封十八姨打翻酒水弄污石醋醋的衣裳,宴会不欢而散。 后来,石醋醋对崔玄微说诸女皆住苑中,多被恶风所挠,求崔玄微作朱幡立于苑东,即可免灾。 是日东风刮地,飞沙折树,而苑中空无一人,只有繁花不动。 崔玄微才知道诸女都是花精,而封十八姨就是风神。 从此以后,“封姨”或“风姨”成为风的代称。 例如,宋代范成大在《嘲风》诗中就写道:“纷红骇绿骤飘零,痴騃封姨没性灵。”
开凿于晚唐时期的莫高窟第9 窟南壁上就绘有女性的“风姨”形象,画中的风姨束高髻、戴头冠,身着花色彩衣,怀里抱着装饰花朵的风囊,光着脚一边奔跑一边鼓风,身周衣带随风飘舞。 这是敦煌壁画中十分少见的女性“风神”形象,她直接来源于唐人传奇故事, 即是绘画者浪漫情怀的展现,也是风神形象完全汉化的体现。
五代以后,风神又重新恢复男性威猛的形象。 开凿于五代时期的莫高窟146窟西壁的风神,怀抱大风囊,跣足奔跑,全部飘带上扬,有一种风驰电掣的动感。画面中风神圆睁的双眼,上翘的胡子,一是表明他对邪魔外道的愤怒,二则反映他正在用力鼓风。
到了宋代,敦煌壁画中的风神已经完全变为身披铠甲、威猛无俦的力士形象。开凿于宋代的莫高窟454 窟西壁的风神,是佛家舍利弗阵营的风神,他头戴光圈,身披盔甲,似力士形象,手持绘有花纹的风囊,将威猛无比的旋风放出,利用狂风制服外道劳度叉。开凿于宋代的莫高窟第55窟西壁也绘有力士形象的风神,他面相凶猛,发挽高髻,头束冠带,身着铠甲战衣,单膝跪地,瞪眼怒目,高声吼叫,抱持饰花风囊在全力鼓风。
至此,敦煌壁画中的风神形象基本定格。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他们从最初的人兽混合体演变成威猛的男性形象,身着服饰也从异族装束变成汉家衣冠,鼓风的器具也从风带、羽翼演变为饰花的大风囊,他们个个怒目圆睁,一边跣足狂奔,一边释放狂风,上述多种风神形象的演变正体现了敦煌壁画的汉化过程。
除了风神壁画,古代敦煌还有风伯神祠。根据敦煌文书《沙州都督府图经》中记载:“在州城西北五十步,立舍画神主,境内风不调,因即祈焉。”敦煌文书还记载了敦煌官方祭祀风伯的祭文: “敢昭告于风伯神:‘惟神,德含元气,体运阴阳,鼓吹万物,百谷仰其结实,三农兹以成功,苍生是依,莫不咸赖。’”这也间接反映出风神崇拜在古代敦煌的盛行程度。
由于古代科技并不发达,人们把神秘的自然现象以人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加以崇拜和信仰,风神崇拜就是其一。 敦煌人民对风神的崇拜主要源于风带来的害处。 敦煌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由于气候干旱、戈壁沙漠广布,冬季多冷空气夹带大风,春季多风沙天气,夏季多干热风,相对频繁的风灾给敦煌的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造成种种危害。 据《敦煌市志》中记载,发生在1972年8月的一次干热风天气,曾造成敦煌地区棉花减产22万千克,粮食减产36万千克,风灾的危害可见一斑。 这也说明了“风调”对敦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而风神崇拜真实反映出敦煌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趋利避害的心理诉求, 以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4. 敦煌服装配色分析
要么就选择跟敦煌风比较贴近的下装进行搭配,首选古装风的衣裙进行搭配。
要么就继续努力赚钱,想尽一起办法把套装集齐!
5. 敦煌服装配色表
出装推荐:
出装一:护甲鞋(或韧性鞋)+红莲斗篷+不死鸟+霸者重装+不祥征兆+魔女斗篷
东皇太一的能量体在自身周围,因此发挥能量体要近身,所以第一件出红莲斗篷,而不死鸟的被动每损失10%最大生命,治疗效果提高6%,进一步提高了东皇太一的生存能力,霸者重装进一步提高自身生命(是所有装备中提供最大生命最多的),而且被动回血,出完后自己几乎不用回城,不详与魔女增加生命的同时又提供可观的物抗与魔抗。
出装二:护甲鞋(或韧性鞋)+救赎之翼+不死鸟+极寒风暴+霸者重装+魔女斗篷(不祥征兆)这套装备是方便保护我方c位的出装,救赎之翼的存在,为自己4级越塔强杀后出防御塔,还是掩护c位撤退都很好,记得前期救赎之翼只做到二级,方便我方c位发育,极寒风暴则是提供20%冷却缩减和高额物抗,大招cd减少了,配合我方c位,面对刺客时,就有更大机会进行反打。
铭文推荐:铭文:长生*10+虚空*10+圣人*5+凶兆*5
效果为 法术加成47.5 最大生命1125 攻击速度+3% 冷却缩减+6%
铭文我侧重于最大生命,然后附带一定法强于冷却缩减
6. 敦煌服饰配色
努比亚z50ultra是228克
屏幕方面,努比亚 Z50 Ultra 搭载了一块 6.8 英寸 2480*1116 分辨率的 AMOLED 柔性直屏,支持 120Hz 刷新率、960Hz 十指触控采样率,UL低蓝光护眼认证,中兴第四代屏下技术,UDC Pro+独显芯片;设计方面,努比亚 Z50 Ultra 采用直角中框、方正机身、侧边物理滑动键,提供了夜海、敦煌 2 个配色,机身厚约 8.3mm,重约 228g;
7. 敦煌服装效果图
是《五台山图》。
敦煌壁画中最大的一幅是《五台山图》,这幅壁画中既有腾云驾雾的佛、菩萨,也有市井生活、人间百态,建筑多达200多个,人物有500多位,可谓一壁看尽众生相。
《五台山图》是敦煌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自古以来就是朝圣者梦寐以求的供奉圣品,再现了1500年前五代时期五台山佛国圣境的宗教氛围和世俗风情画卷。
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采用鸟瞰式的透视法,描绘了巍峨敦厚、磅礴晋冀的五台山及其周围八百里以内的山川景色、寺庵兰若、城池房宇等建筑199处、桥梁13座、佛菩萨画像20身、僧俗人物428位、乘骑驼马48匹、运驼13峰,是世界上罕见的古老的巨大的形象地图。
8. 敦煌服装颜色
敦煌服饰不完全是汉服敦煌服饰来源于唐代时期的丝绸之路文化,是汉族服饰与西域文化的融合,因此在服饰样式、面料、图案等方面与汉服有部分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不同,如敦煌服饰的颜色鲜艳多样,布料更加轻盈柔软,带有浓郁的西域风格。敦煌服饰不仅在唐代盛行于西域和中原地区,也曾在明清时期重新流行过。其中一些精美的敦煌服饰,如《金缕衣》中的服饰,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为当代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9. 敦煌服装图案
在敦煌旅游,应该穿轻便舒适的服装。原因是由于敦煌地处西北地区,夏季气温较高且干燥,穿轻便的衣服可以更好地透气和散热,避免出汗过多。同时,由于要参观敦煌莫高窟、鸣沙山等景点,需要进行大量的步行,穿着舒适的服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疲劳。此外,建议在行李中准备好太阳镜、防晒霜等防晒用品,以及一把遮阳伞,因为炎热和阳光强烈,这些防晒用品可以更好地保护皮肤和眼睛。另外,夜晚的温度会降低,建议备一件外套或薄毛衣,以应对夜晚的寒凉气候。
10. 敦煌服装配色特点
敦煌“飞天”历经千年,展示了不同时代的民族舞蹈风格和服饰特点,尤其是他们那飘逸的彩带衣裙和那千姿百态的飞翔舞姿,使人更加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飞天”多为上半身小衣,下半身着长裙。因而裙装就成为“飞天”服饰的主体,其形制及变化都比上身复杂。
可以说,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标志。
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中国独有的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