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枣庄的地方剧种
一、柳琴戏
柳琴戏,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由流行在鲁南的民间小演唱“肘鼓子”和“拉魂腔”相结合而形成。在没有称为柳琴戏之前,又称作“肘鼓子”或“拉魂腔”,通常称作“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汉族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鲁南花鼓
鲁南花鼓是一种独具鲁南地方特色的鼓舞形式舞蹈。它以山东大汉特有的粗犷、威严,融合了山东妇女的泼辣、柔美,形成一种刚柔相济、细腻奔放的艺术风格。
鲁南花鼓早产生于台儿庄运河两岸,广泛流传于鲁南、苏北地区。其产生年代不详,据传说大约已有200年之久。在古老的运河两岸附近的村庄盛行此舞表演,如张山子镇张山子村、马兰屯镇南洛村、泥沟镇北洛村、邳庄镇黄庄村等。特别是黄庄的鲁南花鼓在当地最负盛名,曾于1958年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调演,引起了轰动。此舞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演出,是老百姓在节日、农闲期间最喜欢的一个节目,也是他们自娱自乐的最好形式。鲁南花鼓这种形式,不但地方特色鲜明,接近生活,能够渲染节日气氛,而且能够体现出鲁南人民的秉性以及浓郁的地方民俗、民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三、渔灯秧歌
渔灯秧歌又称“太平歌”,流传在鲁南台儿庄运河两岸,早在清代中期就在当地盛行。当时台儿庄运河两岸普遍流行着一种民间“乡会”的文艺活动组织,每逢春节期间,各村、镇组织起大小不同的“乡会”,互相串演,直到正月十五。有时遇到丰收年景,则串演到正月底才结束。“乡会”演出的节目多种多样,包括狮子、龙灯、柳琴、花鼓、渔灯秧歌等,渔灯秧歌是其中很受广大群众欢迎的节目。
2. 枣庄地方民间剧种
1.吕剧,又名化妆扬琴、琴戏、迷戏,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形成于山东广饶、博兴一带,分布在山东大部主要是山东北部,此外,苏北和东北地区也有吕剧的分布,鼎盛时期,全国有近百个专业吕剧院团,影响波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省市。
2.柳子戏,又名弦子戏、北(百)调子、吹腔,形成于鲁西南、豫东、冀南毗邻地区,分布于山东、河南及苏北、皖北、冀南一带,2006年5月20日,柳子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3
3.山东梆子,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4.莱芜梆子,流行于山东中部莱芜、泰安、肥城、章丘等一带,又名“莱芜讴”。莱芜梆子包括梆子与微调两类声腔。清中期以后,徽班流入泰安一带;随后梆子腔亦流至汶上一带,并逐渐与徽调合流,同台演唱,后梆子与当地语音结合,有相当发展,开始居于主导地位,剧种遂称“莱芜梆子”。2008年6月7日,莱芜梆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119
5.大平调(又名大油梆、大梆戏),河南省、山东省地方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中期,主要流行于豫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冀南等地,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大平调。它的音乐板式结构多与豫剧相同,艺术风格则比豫剧更加粗犷火爆。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大平调、西路大平调和河东大平调,2006年5月20日,大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26
6.枣梆,主要流行在菏泽、郓城、梁山、巨野、鄄城、定陶等地。 它是山西上党梆子流入菏泽后,在当地语言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枣梆的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曲调流畅,表现力强,有丰富的板式和曲牌,演唱起来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其表演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与流行地的区域特性和观众的欣赏习惯正相吻合。2008年6月7日,枣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120
7.东路梆子,又称章丘梆子,群众称它为山东沤。是一种山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章丘,过去是南北贸易、商贸往来的重镇。由于商业的繁荣发达,当地的戏曲艺术也蔚为大观。目前流行的东路梆子,为秦腔系统的分支,是经过山西、河北等省而流传到山东境内章丘、惠民等地的,至少有一百八十八年前,就已经在当地流行了。这种梆子声腔,与早已在本地流行的昆曲及其他曲调(如扬州乱弹、柳子、罗罗等)相结合,形成了“章丘梆子”——“东路梆子”。相对地,称河北梆子为“西路梆子”,称秦腔为“老西路梆子”。
8.柳琴戏,是山东省地方传统戏剧,柳琴戏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清末产生于山东省临沂、枣庄一带,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柳琴戏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是以鲁南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柳琴戏曲调流畅活泼,节奏明快,并有多种花腔,谓之“拉魂腔”。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63,保护单位为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枣庄市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
3. 流行枣庄的地方剧种叫什么
一、柳琴戏
柳琴戏,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由流行在鲁南的民间小演唱“肘鼓子”和“拉魂腔”相结合而形成。在没有称为柳琴戏之前,又称作“肘鼓子”或“拉魂腔”,通常称作“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汉族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鲁南花鼓
鲁南花鼓是一种独具鲁南地方特色的鼓舞形式舞蹈。它以山东大汉特有的粗犷、威严,融合了山东妇女的泼辣、柔美,形成一种刚柔相济、细腻奔放的艺术风格。
鲁南花鼓早产生于台儿庄运河两岸,广泛流传于鲁南、苏北地区。其产生年代不详,据传说大约已有200年之久。在古老的运河两岸附近的村庄盛行此舞表演,如张山子镇张山子村、马兰屯镇南洛村、泥沟镇北洛村、邳庄镇黄庄村等。特别是黄庄的鲁南花鼓在当地最负盛名,曾于1958年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调演,引起了轰动。此舞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演出,是老百姓在节日、农闲期间最喜欢的一个节目,也是他们自娱自乐的最好形式。鲁南花鼓这种形式,不但地方特色鲜明,接近生活,能够渲染节日气氛,而且能够体现出鲁南人民的秉性以及浓郁的地方民俗、民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三、渔灯秧歌
渔灯秧歌又称“太平歌”,流传在鲁南台儿庄运河两岸,早在清代中期就在当地盛行。当时台儿庄运河两岸普遍流行着一种民间“乡会”的文艺活动组织,每逢春节期间,各村、镇组织起大小不同的“乡会”,互相串演,直到正月十五。有时遇到丰收年景,则串演到正月底才结束。“乡会”演出的节目多种多样,包括狮子、龙灯、柳琴、花鼓、渔灯秧歌等,渔灯秧歌是其中很受广大群众欢迎的节目。
渔灯秧歌的演出场地,多采用广场或大街表演,晚间效果更佳。演员十四人,分别扮演渔翁、渔婆、货郎、憨丫头、小姐、先生、四鼓(男)、四锣(女)。根据人物的性格,主要演员舞步各有不同,演员基本穿的是古装戏衣。伴奏主要用击打乐。击打乐分里外场两部分。外场是专门负责伴奏的人员,里场是扮演人物的演员兼乐手,曲谱包括曲调和唱词两部分。曲调是喜庆欢快的传统民间小调,唱词不受局限。它的唱词一部分是多年流传下来的民谣,也有一部分是根据不同情况即兴创作,换词不换曲,歌词多为七言。
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时期,运河两岸,连年水灾,再加兵荒马乱,鱼灯秧歌一度消沉。抗战胜利后重新流行,解放后,渔灯秧歌发展较快,每逢春节后的民间游艺展演都组织渔灯秧歌队参加,各路秧歌队云集台儿庄城区,相互交流切磋,使秧歌艺术不断得到提高。
目前,原生态的渔灯秧歌,群众基础不断削弱,濒临消亡,急需有效保护和全力抢救
4. 流行枣庄的地方剧种是什么
来历传说
国人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据考证,大致有以下几个可能的来源:
1.源于战国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他说服齐、楚、燕、赵、魏、韩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 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这好办,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财色所迷惑的人。
2.源于民间传说
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个,小儿子写二百个。”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3.源于推牌九
牌九系一种赌具,其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后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4.其他说法
据某中学语文书记载,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从前有一个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卖传家至宝,宝物上写“卖金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和他讨价还价,硬是只给250,他想250就250,于是卖得金子250两,很多人笑话他少要了8两金子,笨蛋一个。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
到了现代,据说有人学唱歌星伍佰的歌,怎么也学不象。别人说他顶多算半个五(伍)百(佰)。
山东枣庄、微山、江苏徐州方言“半熟(读作‘半浮’)”就是“二百五”的意思,这里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称为“半熟(读作‘半浮’)”。话说“二百五”
“二百五”不是一个很古老的词,不用说《尔雅》、《说文》、《康熙字典》不载,即便《辞源》、《辞海》也不见踪迹,只有《现代汉语词典》收有词条,却也未标明出处,只提示了一句“[方]半瓶醋。”“半瓶醋”出自元杂剧《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清代《石头记》六十四回有:“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读书人。”何谓“半瓶醋”,即“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比喻一知半解却好人前卖弄,也叫“半吊子”。其实,《现汉》只说对了一半,且拐了一个“弯儿”。“二百五”说的是“钱数”,与“半吊子”的关系更密切些。
如同“马大哈”源于马三立的相声《买猴》,俗语“二百五”的“根儿”恐怕也要从文艺作品中去寻。在稍早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发表于1903年-1905年)第八十三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1913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制作了由张石川执导的电影短片《二百五白相城隍庙》。丁楚鹤出演主角“二百五”,这个第一次走进上海的农民,由于不懂规矩,傻气四溢,闹剧不断,被演得惟妙惟肖,给人印象极深,此后“二百五”不胫而走,流行各地。1924年,陈独秀在《收回教育权》一文中言及“二百五”。1949年,上海大同电影公司又摄制了电影《二百五小传》,描写一位正直憨厚、爱打抱不平的评戏艺人,其绰号“二百五”。此后,“二百五”的“名气”更大,几乎传遍全国。
另外,据著名戏剧人翁偶虹说,早年昆曲本有《蝴蝶梦》演绎庄子幻化故事。梆子改名为《大劈棺》,增添了“二百五”、“三百三”两个灵童角色,颇有噱头,反胜昆曲。京剧《蝴蝶梦》基本翻自梆子,筱翠花(于连泉)挑班演出不见出色。上海名丑刘斌昆重新塑了“二百五”这一角色,独创漆布长衫、坎肩、小帽,酷肖纸质,其功夫极深,被抱出场后,鹄立椅上,右手拿烟袋,左手弯胸前,历时一刻,身无少动,观众诧为奇技,直呼其“纸人”。京剧《蝴蝶梦》有一对白:杂扮童儿道:“什么人鸡毛喧叫?呀,这个人好像我二百五十大钱买来的童男,怎么活了?不要紧,待我叫他一叫。特(忒),二百五。”童男答道:“怎叫我二百五……你买的是纸的,我是个人,怎会一样?”
“二百五”就是二百五十文大钱,就是“半吊子”。(但是实际上一吊钱是一千文,半吊子就是五百文了。)从以上分析来看,猜测“二百五”一词很可能产生于晚清民初。至于“半吊子”,可能就更早一些了。
楚剧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声腔剧种,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由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1926年改称楚剧。楚剧有一出传统小戏就叫《半吊子卖鞋》,是搬演一个绰号“半吊子”的鞋匠腊月三十卖鞋过年的故事。说明那时就有“半吊子”一说。
二百五是“二杆子、半吊子、无所不至”几词各取词头“二、半、无”谐音而成,是一句骂人很重的话。
5. 流行枣庄的地方曲艺形式有哪些
闫学晶,汉族,1972年2月7日生于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毕业于吉林省戏曲学校,二人转表演艺术家、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
2001年出演《刘老根》中的“山杏”而被观众所熟知。2006年获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2007年被海政文工团特招入伍成为部队演员。2013年获安徽卫视国剧盛典“观众喜爱的女配角”奖。先后出演了《女人当官》《妯娌的三国时代》《豆腐西施杨七巧》《俺娘田小草》《兰桐花开》《安家》等作品。
6. 流行枣庄民间的地方剧
《铁血台儿庄》是枣庄微山湖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抗战剧,由刘飚执导,富大龙、姜宏波主演[1] 。
该剧讲述萧换牙为代表的一大批平民百姓,由求生、护家的小愿,发展到抗敌、卫国的大爱,最终拿起武器参战抗日的故事[1] 。该剧于2015年3月9日在天津影视频道首播[2] 。中文名 铁血台儿庄 其它译名 台儿庄往事 出品时间 2013年 出品公司 枣庄微山湖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拍摄地点 台儿庄古城 首播时间 2015年3月9日 导 演 刘飚 编 剧 高锋 主 演 富大龙,姜宏波,杨皓宇,孙磊,徐岑子,李金哲 集 数 33集 每集长度 45分钟左右 类 型 近代革命7. 枣庄民歌或地方戏曲
《飞虎队之歌》有《飞虎队之歌》是中国空军的一首著名队歌,于1941年创作,以表彰曾参加同盟国抗击日本军的飞虎队飞行员的英勇事迹。歌曲旋律激昂,歌词嘹亮,深受广大军迷和爱国人士的喜爱。歌曲的歌词主要讴歌了飞虎队飞行员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勇敢抵抗侵略者的英勇事迹,所展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英雄主义情操也是广大人民所崇敬的标志。歌曲曾被多次改编,并经历了多次被遗忘和重新搜寻的历程,而如今,在各种重要的纪念仪式和庆典场合,这首歌仍然常常被演唱或播放,激发人们心中的爱国情感。
8. 枣庄流行的三个剧种
枣庄是山东快书和柳琴戏的发源地,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由枣庄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拉魂腔”发展到闻名全国有独特风格的柳琴戏剧种,2005年12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枣庄,位于山东省南部,东邻临沂,南接江苏徐州,西抵微山湖东岸,北邻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