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色彩搭配 > 正文

黎族女人穿衣搭配图片(黎族女孩服饰)

1. 黎族女孩服饰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民间故事和歌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这些民间文学中,如《大力神》、《鹿回头》、《勇敢的打拖》、《甘工鸟》、《五指山大仙》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歌颂了人们理想中的英雄人物,记录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事迹,描绘了黎族的风土人情,表达了黎族人民的爱憎情感。

黎族人民几乎人人都会唱民歌,多能触景生情,出口成章,他们把民歌当作自己的抒情工具。民歌的句子,比较常见的有五言或七言两种,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很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传颂。黎族的音乐和民歌是分不开的。演唱的方式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等。曲调甚多,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激昂高亢的,它反映了黎族人民淳朴、乐观、耿直和刚毅的性格。

民间乐器有鼻箫、口弓、水箫、洞箫等。鼻箫用鼻孔吹奏,柔和低沉,宜于抒情。口弓用薄竹片或铜片制成,吹奏时用手指弹动弓片,节奏自由。水箫音色清脆,音量响亮。舞蹈有《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

如《打柴舞》在地上摆设二根平行长棍,相距数尺,再由数人手执若干根木棍或竹竿,横架其上,分合击拍,舞蹈者跳跃其间。随着节奏的快慢,表演各种动作,情调爽朗活泼,气氛热烈诙谐,为广大黎族群众所喜爱。

2. 黎族服饰男女

1、回族

回族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

2、布依族

布依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现象,其产生与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她们头上大多缠有青色花格头巾,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

3、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裙。

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头巾,冬天戴一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尖顶帽,上有绣花与金银珠宝装饰,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在脸前。

4、黎族

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织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上衣有直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者贯头衣。贯头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织的布料缝成,适于刺绣加工,故衣襟多是绣花。女裙,我们称之为筒裙,通常由裙头、裙身带、裙腰、裙身和裙尾缝合而成。

5、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青年女子穿红色连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顶系珠子、缨穗、羽毛的大红色水獭皮帽,多系红、绿头巾;老年妇女尚白色。辫梢系银链或银质小钱、钥匙等物再用珠链系在一起。装饰品多为银质,有镯、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地区还佩戴铸花圆银胸饰物。

3. 黎族女生服饰特点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县、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通什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定安等县。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使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也有不少群众兼通汉语。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据考古发现,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研究认为,这些新石器遗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是黎族先民开发了海南岛。秦汉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密切,汉武帝先后数次派兵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部分大陆汉人迁居海南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村人”、苗族和回族也先后迁徙入岛。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器)和生产技术(农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公元l世纪中叶,封建统治渐趋稳固。

南北朝和隋朝初期,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更加巩固,俚僚领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她率领俚僚1000余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岭南其它越人,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冼夫人深明大义,致力团结,密切了中原与海南岛的关系,促进了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唐宋时期,海南岛与中央王朝关系更加密切,海南岛作为唐朝与南海诸国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唐朝十分重视海南岛的统治和开发。黎族地区生产的金、银、珍珠、玳瑁、香料等既作为“贡品”又作为对外贸易产品。与此同时,黎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成熟。黎族劳动人民也受到日益沉重的奴役和剥削。

宋末元初,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年轻时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至崖州,曾在崖州居留40多年(一说30多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回故乡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后,在黎族传统纺织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元初,封建统治者采取羁縻政策,任用“峒首”为世袭“万户”、“千户”,加速了黎族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激起黎族人民不断起义。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槟榔、椰子和牛只等成为大宗输往大陆的货物。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共耕制生产方式。

4. 黎族服饰种类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5. 黎族女孩服饰有哪些

(一)热情好客。

直至现在,人们到黎族地区作客,都会感到主人非常热情好客。无论是本民族之间或者是汉、苗等其他民族的人友好往来中,他们都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和热情的招待。酒、糯米饭、鸡肉、猪肉等都是待客的礼品。

(二)互相帮助。黎族人民历来有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

哪家盖新房,村人都不约而同地自动上山砍伐木材、野藤、割茅草或做其他事情等,直到帮助把房子盖好为止。一人生小孩,各家都高兴,妇女们像办喜事一样送去鸡蛋、糯米甜酒等营养品,让产妇好好补养。一家有丧事,村人以及各峒、村寨的亲戚朋友都捐米献酒,精明能干的人还像主家一样帮助操持丧事的一切活动。娶媳妇、嫁闺女等喜事,亲友无不乐于慷慨相助。

甚至也不惜由此引起的需要自己节衣缩食。

在黎族社会中,讲人情,讲道义。对鳏寡孤独,人们也都尽力帮助照顾;对于遭受自然灾害而断粮的人,也都能给予帮助。

在黎族人的社会道德观念中,认为帮助旁人摆脱危难是大功大德的事,所以一般都比较乐于帮助别人克服困难。

(三)坦诚、进取。黎族人由于长期以来都与汉、苗、回等其他民族杂居、交往和通婚,因而突破了某些民族心理素质和文化的局限,逐渐形成了坦诚、进取的民族性格,绝少排外惧外的心理。

特别是黎族人民非常重视学习汉族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乐于学习和掌握汉语,以便于生产劳动、工作和生活。在沿海地区的黎族语言中有大量的汉语借词,在黎族的民间文学和故事传说中有很多是汉族的题材。

在生产上黎族人民采用了汉族许多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在生活习俗上,黎族人民也不少仿照汉族的饮食、衣着、礼规、节日等,这些都是黎族和汉族人民长期交往的结果,也是黎族人民向汉族先进文化学习的结果。

(四)恪守诺言。

恪守诺言、不食言负约,是黎族人民的美德。无论在贸易、借贷或其他往来关系中,只要有言在先,各方都严守信用。

只是在一些不动产如山林、园林等的租赁和拍卖中,才需要结绳记事、砍箭立据。黎族人民这种优良的传统美德,一直保持到今天。

(五)能歌善舞。

黎族人民几乎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也会唱歌,“肚里歌如火药弹,一唱地震山腰弯;肚里歌如山河水,一唱三年唱不完。”凡是节日、迎客、宴请等,都是他们载歌载舞的喜庆欢乐之时。

(六)勇敢顽强。

在历次反抗国内外反动阶级和侵略者的斗争中,黎族人民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表现得特别突出。例如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儋州七坊峒首符南蛇领导的起义,“撼动海外三千里地,海南几危”,三州十县闻风响应,歼灭官军三千余人,“分守重臣亦与难焉”,反抗斗争的烈火迅速燃遍了大半个海南岛,声势浩大。

黎族人民这种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黎族社会早在汉代就有反抗封建王朝的记载,“琼俗悍朴”,经常是“黎乱终岁从不绝”。打仗多,练武的机会也多,这就很容易使人锻炼出一往无前、勇敢顽强的精神。

6. 黎族女孩服饰特点

海南黎族分为哈方言、杞方言、闰方言、赛方言和美孚方言,五大方言区,各地方言区的黎族服饰各有特色,黎族服饰工艺细致精巧,严谨大方,花纹和色彩的运用与调配非常讲究,主要与黑、白、宗,为基本色调,加入红、蓝、黄、青、绿等调配。

7. 黎族的服装是什么样子放两张图片

黎族的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形屋两种。船形房是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半圆柱状,上面盖着稻。

黎族的服饰也非常有特色:妇女穿着对襟的长袖上衣,下着筒裙,有的穿套头式上衣,头发束在脑后,插着骨簪等装饰品,戴着绿花头巾;男子以红布或黑布缠头,穿无领的对襟上衣,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檐”。黎族婚俗: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寡妇有改嫁的自由。黎人去世,他们实行丧葬是土葬,丧葬仪式各地不同,对墓地的选择比较重视。礼节:客人来了,主人在门口迎接,拿出烟叶、烟筒和火种,请客人在门外抽烟、休息,然后请入屋内饮酒。

8. 黎族女性服装

四川没有黎族,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其风俗表现在服饰、礼仪和丧葬习俗上。

黎族传统服饰文化内涵丰富,是历史上用来区分部落的重要标志。一般女性会穿直领或无领、无扣双排扣上衣,以及短不一的筒裙;男性则穿无领、开襟上衣。

黎族非常讲究待客礼仪,比如用餐请酒时,主人要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敬酒,然后自己把酒喝光。

黎族部分地区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女子出嫁后不久就返娘家,一直到怀孕才回夫家定居。

黎族一般实行土葬,葬俗因地区、方言不同而存在差异。五指山腹地,人死后,男人用独木棺葬于本村氏族公共墓地,外村嫁来的女子,则需抬回其娘家料理丧事,并葬在娘家墓地。

女生学会穿衣搭配很重要,如何搭配才能把自身

女人的万种风情,只需一枚胸针

女人如何穿衣服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