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代最具时代特色的艺术样式是什么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的产生和发展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旧传楚国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辞藻华美,且有讽谏用意,较之荀赋,似与汉赋更为接近,但或疑为后人伪托,尚无定论。从现存荀赋来看,这时赋体还属萌芽状态。赋体的进一步发展,当受到战国后期纵横家的散文和新兴文体楚辞的巨大影响。赋体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接近于散文,但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西汉初年的所谓“骚体赋”,确实与楚辞相当接近,颇难加以明显的区分。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汉赋的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与汉代社会状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时期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当时所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当时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仍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 贾谊的《吊屈原赋》是借悼念屈原抒发愤慨,虽吊逝者,实为自喻。此篇的形式与风格,是骚体的继承,但由于作品倾诉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因而和后来那种纯然出于模拟《楚辞》而为文造情的作品明显不同。贾谊的《□鸟赋》是一篇寓志遣怀之作,假设与□鸟对话而敷衍出一篇文字。这篇赋一方面使用了主客问答体,同时也比较多地倾向于使用铺陈的手法,散文的气味浓厚预示了新的赋体正在孕育形成。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写作者以急切的心情召唤隐居山林的隐士早日归来。赋中描写山中景物,使用铺叙和夸张的手法,充满丰富的想象,是汉初骚体赋的优异之作。 贾谊和淮南小山的赋作都还距骚体不远,仅在某些方面开始有所转变,而标志着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个作家和作品,是枚乘和他的《七发》。 枚乘主要生活于汉文帝、景帝时期,死于武帝初年。他的《七发》写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问候,通过主客的问答,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说明贵族子弟的这种痼疾,根源于统治阶级的腐朽思想,一切药石针灸都无能为力,唯有用“要言妙道”从思想上治疗。赋中用了七大段文字,铺陈了音乐的美妙,饮食的甘美,车马的名贵,漫游的欢乐,田猎的盛况和江涛的壮观。《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已形成了汉大赋的体制。它通篇是散文,偶然杂有楚辞式的诗句,且用设问的形式构成章句,结构宏阔,辞藻富丽,刘勰称:“枚乘□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从汉初的所谓骚体赋到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汉大赋,《七发》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2. 汉代什么艺术最突出
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
你看那弯弓射鸟的画像砖,你看那长袖善舞的陶俑,你看那奔驰的马,你看那说书的人,看那刺秦王的图景,你看那车马战斗的情节,那看那卜千秋墓壁画中的人神动物的行进行列,……这里统统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这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就在这不事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而所谓速度感,不正是以动荡而流逝的瞬间状态集中表现着运动加力量吗?你看那著名的“马踏飞燕”,不就是速度吗?那看那“荆轲刺秦王”匕首插入柱中的一瞬间,那不也是速度吗?……当然,汉代艺术也有许许多多静止状态的形象,但特点在于,即使在静态里,也仍然使人可以感受那内在的运动、力量的速度感。在这里,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亦即其对世界的直接的外在关系(不管是历史情节或现实活动),来表现他的存在价值的。这不也是一种运动吗?正因为如此,行为、事迹、动态和戏剧性的情节才成为这里的主要题材和形象图景。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以后的安详凝练的静态姿式和内在精神,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也正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但这一切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过份长的袖,过份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包括直线直角也是如此,它们一点也不柔和,却恰恰增添了力量。“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是浑然一体的。
3. 汉代的艺术作品
中国西汉和东汉的雕塑作品,主要包括石刻、玉雕、 陶塑、木雕和铸铜等品种。当时,雕塑艺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表现技巧迅速提高,举凡大型纪念性石刻、园林装饰雕塑、各种明器雕塑及实用装饰雕塑等方面,均有显著发展,留存的汉代雕塑遗物极为丰富。 汉代雕塑艺术的新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大型石刻作品上。雕像一般都是全身体,通过肢体的姿态和动作来突出被雕刻者的心理活动。
4. 汉代艺术风格
汉代丝织技术最高水平标志:锦。
汉式织锦是西汉至魏晋时期丝织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之得以传播至非常遥远的地区。考古学家在中国新疆的罗布泊楼兰古城遗址、民丰尼雅遗址以及蒙古、俄罗斯、叙利亚等地公元1~5世纪的遗址中,都发现了这种色彩鲜艳的汉式织锦。
汉式织锦在图案上带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当时汉代统治者热衷于道家荆楚巫术的神仙学说,这一时期的织锦纹样风格也与此相似:在连绵起伏、流动飞扬的云气间布满了各种奔腾活跃的祥禽瑞兽,并在纹样的空隙横向穿插着“延年益寿长葆子孙”、“登高明望四海”、“长乐明光”等秦汉时期寓意吉祥的隶书铭文,显示了汉代艺术的飞动之美。
5. 汉代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我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源远流长,从先秦初期的孕育到大秦朝的萌芽,而汉代舞蹈艺术作为古代舞蹈史上第二个集大成的时代及关键环节。它上承夏商周的宫廷雅乐舞和民间百姓的散舞,下启唐宋古典舞和元明清的戏曲,杂技等,作为带有儒学思想的汉代舞蹈艺术总体呈广收兼蓄,技艺并重的特质,为后朝及现代舞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融入汉代舞蹈艺术,形成汉代儒家思想舞蹈艺术
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尊卑等级,道德伦理的思想体系,它由孔夫子创立一直伴随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延续而发展壮大,它曾一度作为古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为统治者稳固封建统治,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汉朝时期,汉王朝封建统治者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抛出,使得汉代舞蹈从形成一种扎根于儒学思想中。汉朝建立初期宫廷雅乐是沿袭前朝的六大舞,六小舞,但以孔夫子为主的儒家学派认为;所有一切的音乐舞蹈都来源于人的内心,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产生情绪心里上的波动,从而以发出声音或作出动作来表现,而所表现出的声音与动作都有迹可循并且被记录留存再加以整合编排,就产生了乐舞。
总的来说儒家学派认为,乐舞是由人心受到外界事物影响而产生的,所以要用礼制限制人心波动从而规范汉代乐舞。汉高祖为此就命乐官创作编排了“登歌、五行舞”等带有仁义礼制色彩的舞蹈,用作祭祀等大小宫廷活动。
汉代用于祭祀宴会庆典的乐舞在儒学思想的作用下,不仅数量上比前朝多了许多而且具强烈的政治性和教化性。汉朝的宴乐上所表现给王室贵族,王公大臣们的舞蹈其一是歌颂王室前辈的功德,表达敬意,其二是具强烈的政治意味,因儒家学派充分肯定了舞代、音乐的政治作用,让其和礼制、刑制并列,以维护社会秩序而使朝廷有序更好的发展。
皇宫王庭尚且如此,对于汉时民间因思想体制下产生的类似“巴渝舞”的舞蹈就是典型的以歌颂皇帝文武双全为主题的乐舞,它们在汉时民间广泛传播表演,教化平民百姓要感恩戴德,拥护朝廷和皇帝。这样主题的舞蹈还被引人军营,用来表演观看,达到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的效果。汉朝的舞蹈艺术是以沿袭前朝的宫廷乐舞,加之融入儒学思想再创作而成的,其形成了典型的崇尚仁义善,乐而不俗,舞而不淫的中庸平和美标准的汉代儒家舞蹈。因儒家思想的融入,汉朝舞蹈在形成初期就独具特色,再在民族大融合和兼收并蓄的发展条件下使其在舞蹈种类和艺术特质上别有一番风味。
二 美丑兼容,技艺并重的汉代雅乐,俗乐舞
汉朝舞蹈因汉朝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纳入了不同民族不同舞种的舞蹈因子,又因儒学乐舞以仁义善的中庸和美的评价标准,延伸出不只是舞姬才能跳动的宫廷乐舞,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汉朝特有的舞蹈艺术特质。汉朝舞蹈艺术按其功能和用途的不同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在沿袭前朝雅乐舞的基础上再创造的汉代雅乐舞;类似于“风、雅、颂”的种类区分,汉代雅乐舞是在前朝六大舞,六小舞的基础上再衍生发展,根据礼制和儒学的规定下,像雅舞种内又有几个或十几个的不同文舞和武舞。这些雅乐舞一般用于朝廷国子教育,皇宫贵族的庆典仪式,大型王室祭祀,年岁展示皇家威严等官方用乐舞。
第二类是取材于民间百姓,服务于皇宫贵族的享乐型汉代俗乐舞;俗乐舞的舞技更高,舞姬的专业度更好,在汉朝社会广泛传播,政治性和教化目的要稍弱一些,是用于宴飨上的纯娱乐性舞蹈,并且在汉朝更受欢迎,其发展趋势要比雅乐舞要稍高一些。无论是汉朝雅乐舞还是汉朝俗乐舞,在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封建思想下都发展形成了特有的艺术特质。
一是技艺并重,以舞为主。相较于汉代前的古时舞蹈都是以叙述故事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等仪式感为重点。而汉时的舞蹈是以舞为主,围绕舞蹈而展开其它方面的表演,再来汉朝前的艺术形式大多都为以乐为主,再进行舞动的编排改动,而汉时是以舞为主,音乐随舞蹈变动。汉朝也是杂技和舞具兴起发展的时代,舞蹈表演形式不再单单只追求舞姬的面容和身段等硬性条件上的完美,更多要求的是舞蹈技艺和表演新意上的推陈出新。例如盘鼓舞,便是以舞为主延伸的杂技表演形式,汉朝时期舞蹈青睐柔美,飘逸与猛烈,坚韧相结合的刚柔并济,技艺并重。
二是美丑兼具,千姿百态。放眼古时的舞姬都是千篇一律的小脸细腰与翘臀,她们舞动促生的舞蹈都是美丽柔美的,汉朝时期舞蹈从千篇一律到千姿百态实现了质的转变发展。每一个舞种演绎时都会配上主角与丑角,主角以漂亮的脸蛋示人,丑角就以丑陋的面具示人,主角卖弄身子,丑角就与之相反,这样呈现的舞蹈更有冲击力和趣味感。
三是以悲为美,神秘的宗教色彩。汉时期的舞蹈是国民宣泄情绪的的一种途径之一,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局的动荡,汉朝上至皇帝下至孩童都喜欢悲壮的舞蹈或是高歌。宗教传入汉朝时已普及,国民对于外来文化心生好奇与敬意,而带有宗教色彩的舞蹈都不是简单明了,自然汉时带有宗教素材的舞蹈都是奇奇怪怪神秘莫测,让人费解的。汉朝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时期,文人墨客对于认知以外的领域是充满好奇的,比如宇宙,自然,神仙等等,更对于生死也是疑惑的,像这些情感就可以以悲观的舞蹈表现出来,致使汉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于悲散发的美丽更着迷。
四是形神统一,意境深远。据史料及出土文物来领会汉时舞蹈的发展,便是舞蹈者有时站着,有时躺着,有时身体弯曲,有时身体晃动,有时站在盘子上,有时手拿刀剑等等,儒学思想影响下的汉朝舞蹈是由人心而萌发的,人们心中所想所感都可用舞蹈表现出来,身形与心神是统一的,心里所想到的场景与所跳舞蹈的意境是意味深远的。汉朝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舞种和艺术特质,这些在汉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大环境下滋生了乐舞百戏与汉代女乐舞的繁荣趋势。
三 汉时期经济,文化,军事,贸易的空前发展促使民间百戏和汉朝女乐舞的高速发展
汉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使国民生活富足,没有战乱,向西域等周边地区发展贸易,贸易交流往往促进文化交流,加之汉朝皇室对于乐舞的喜爱和重视使得大量异域风情的女子与汉中原女子共同组成了技艺高超,数量庞大的汉朝女乐舞乐团,将女乐舞蹈推向顶峰。
说起舞蹈,自然少不了女乐舞蹈,换言之女乐舞蹈等同于舞蹈,封建社会是以男性群体为主导,女乐舞蹈的存在直接意义上就是服务取悦男性社会的。女乐舞蹈是古时舞蹈史诗中的主线,可以说是由女乐舞蹈撑起了整个舞蹈发展史,汉时期的女乐舞蹈者不同于其他朝代,她们虽身份地位依旧不高,但她们在汉朝舞蹈艺术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汉时期舞蹈巅峰当属长袖舞与盘鼓舞的创立与演绎,而这两种舞种发展与女乐舞蹈者息息相关,互相成就。
长袖舞旨在女乐舞者灵活运用长袖,将肢体的优点大大延长,再加上对于腰部灵活扭动的掌控,将复杂多变的情感以长袖的甩动和腰部的扭动表现出来,不仅将舞蹈的精髓传递给观者,更能体现女乐舞蹈者的身姿之美,长袖舞作为汉朝舞蹈最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它是动与静的结合,柔与刚的并存,完美展现了汉朝女乐舞的音律美和韵味美。汉朝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舞蹈动作是“舞袖”和“舞腰”,而这两个动作就是长袖舞的精髓所在,汉朝最著名的宠妾戚夫人就是将长袖舞演绎的最完美的“女乐舞者”,通过戚夫人的演绎长袖舞成了“翘袖折腰”舞,便是对汉朝舞蹈艺术的最大贡献。
女乐舞中另一个翘楚便是盘鼓舞,它比长袖舞在舞蹈技术和演绎上更有难度。盘鼓舞是指在长袖舞的基础上融入舞蹈道具和刚性舞种从而演绎出舞蹈的意境美,换句话来说盘鼓舞是在长袖舞基础上加入杂技和武术让女乐舞者利用特殊技巧来展现情感。盘鼓舞顾名思义就是在盘子与鼓上起舞,汉时的女乐舞者利用长袖舞的舞蹈技术基础在摆放规则的盘,鼓之间跳跃,翻腾甚者折腰甩袖,用高超的舞蹈技艺和刺激的舞蹈场面给观者以惊心动魄,屏住呼吸的快感。
盘鼓舞在汉朝的大街小巷流传看来,在汉朝社会发展中,慢慢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汉朝女乐舞。盘鼓舞除了对汉朝的舞蹈技艺和演绎方式做出贡献外,还促进了民间百戏的兴起发展。民间百戏是汉时平民百姓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它是集汉朝俗乐舞,杂技,幻术,武术,音乐演奏及耍猴斗鸡为一体的,但它没有独立性,只是依据朝廷官府的引导而表演。百戏中对汉朝舞蹈有影响的当属长袖舞的进阶版“巾袖舞”,巾袖舞是女乐舞者利用舞袖或执巾起舞来演绎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舞蹈内容,女乐舞蹈者通过控制手臂、手腕的力量来幻化出长巾从而呈现别具一格的舞蹈风格。
汉朝的女乐舞者通过跳长袖舞、盘鼓舞以及巾袖舞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用身份地位推动汉朝舞蹈艺术的发展,反之,这些汉朝最具代表的舞种正是因为女乐舞蹈者的演绎成就了舞种技艺和美妙的境界,促使囊括它们的汉朝舞蹈艺术达到顶峰,成为舞蹈史上第二个集大成的时代。
四 汉朝舞蹈艺术的方方面面对大唐古典舞蹈和当今现代舞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优秀的汉朝舞蹈文化艺术如同灯塔般照亮后世的舞蹈发展,汉朝舞蹈艺术就是对先秦楚文化的侧映与发展,舞动艺术的演绎不仅有先秦楚文化的前辈身影,更有汉时期文明的时代烙印,自然会对大唐盛世的舞蹈艺术和当今的现代舞艺术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是大唐古典舞蹈的繁荣发展如同站在巨人肩膀上瞰望。汉朝舞蹈艺术就是巨人的肩膀,大唐古典舞在其夯实坚硬的基础上可以蓬勃发展,展现属于自己的艺术特征,所以大唐古典舞所呈现的柔美,浪漫,飘逸以及威猛刚硬的多种舞蹈风格都是得益于汉朝舞蹈艺术的基础。
二是大唐朝的古典舞学融入了汉朝舞蹈艺术的儒学乐舞。大唐相较于汉朝对于儒学思想的侵蚀要浅许多,但大唐时的古典舞不乏我国古时古典舞特质,汉朝舞蹈是以儒学乐舞为雏形发展的,而唐时古典舞是以汉朝舞蹈为基础发展壮大的,自然不会缺失古典舞最初的韵味与神韵,反而在汉朝舞蹈的基础上再发展更能呈现古时舞蹈艺术的多种风格和不同意境,更具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特有的中国风。
三是当今现代舞蹈艺术是继汉朝舞蹈艺术的精华上发展而成的。当今舞蹈艺术虽舞种风格众多,但国民更倾向于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汉族与多民族的融合,杂技与舞蹈的相互映照。当今现代舞蹈艺术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继而状大,就是归功于汉朝舞蹈艺术刚柔并济,广收并蓄,美丑兼具,技艺并重的坚实基础。现代舞蹈艺术中不难看出汉朝舞蹈艺术中柔美,飘逸,坚韧,刚毅的共同艺术特质。
四是汉朝舞蹈艺术中民族大融合的舞蹈风格是当今现代舞蹈艺术的发展趋势。汉朝舞蹈艺术中长袖舞,盘鼓舞,巾袖舞,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等舞种其中都是民族大融合情况下的盛况,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舞蹈文化作为其重要分支,无论是汉朝舞蹈艺术还是大唐舞蹈艺术以及当今舞蹈艺术,都应是一个多元融合的的文化载体,就如同汉朝舞蹈艺术般,广收兼蓄,美丑兼具,才能集大成时代。
6. 汉代时期的艺术类型
百戏。
汉高祖刘邦灭了秦、楚,定鼎兴邦之后,国势并不太强盛,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强敌。经过了文帝、景帝之治,到了汉武帝刘彻时,国势才强盛起来。
他两次派兵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入侵的顽固势力,巩固了边防,使社会生活日益安定。汉 初在经济上兴修水利,推行了新田器和新耕作法等进步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民间舞蹈、杂技艺术也相应得到发展。为了适应政府在政治、外交上的需要和追求娱乐的需要,汉室十分重视杂技与舞蹈的演出活动,使先秦时期的角抵戏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吸收了外国的歌舞、杂技、幻术的成果,使之推陈出新,成为丰富多彩杂有众技的表演方法,称之为百戏。
7. 汉代艺术的特色和意义是什么
画像石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秦汉美术史资料。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石阙等。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数以千。据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有所发展,到东汉时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
画像砖,顾名思义就是刻画或模印着画像纹饰的砖,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是一种建筑装饰构件源于战国末期出现的“雕墙”壁画艺术。秦汉至西汉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则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风格特征
西汉晚期画像石以山东沂水鲍宅山凤凰刻石、山东汶上“路公食堂画像”为代表;新莽时期则以河南唐河冯君孺人画像石墓为代表,墓内刻30余幅画像,描绘现实生活及神怪异兽等。东汉前期画像石的代表作品有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和南武阳石阙画像石。东汉后期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武氏祠最为著名。汉代盛行的画像石是特殊的浮雕形式:以刀代笔,或阳刻,或阴刻,或两者结合,还有浮雕的形式,或者浮雕与刻划相结合,可谓雕中有画,画中有雕。画像石通常是作为建筑装饰,镶嵌在祠堂、陵阙、更多是墓室内的门侧的砖室上。画像石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有反映庄园、车行、聚会、宴饮、战争、乐舞、杂戏、作坊、狩猎、手工劳作等现实生活场面,还有描绘禽、兽、鱼、虫、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种建筑的图形与装饰图案。风格质朴厚重,劲健秀美。汉代画像石对于研究汉代的建筑、雕刻、绘画具有很大价值,作为雕刻艺术形式,上承先秦青铜艺术,下开两晋南北朝雕刻艺术的先河。
画像石发展了我国传统的雕刻技法,成为一种类型的雕刻作品,这样的刻和划制作出的浮雕比墨色绘制的壁画保持得更长久,给人以立体感。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建筑、生活、习俗、观念等有很高价值的艺术品。
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形状分大型空心砖和实心的扁方砖两类。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的彩绘,但出土时多已剥落。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车马出行的。雕刻者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制作者准确地抓住对象在各种活动中最具特徵、最生动、最优美的瞬间,删繁就简,遗貌取神,在一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中采用阴线刻、阳线刻、减地平面阳刻、浅浮雕等多种造型手法对动荡流逝的瞬间状态进行精彩的集中表现,飞扬流动的画面充满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和雄浑冲涌的力量和速度,罕有呆滞或雷同现象,充分体现了雕塑者对现实生活的全面爱恋和对永恒幸福的祈求。个别小型条砖在制作的精美程度上虽不及大型正面方砖,但却给人一种深沉雄大的气魄,让人回味无穷,遐想联翩,后人往往在赞叹欣赏之余,也难以真正超越。
画像石、画像砖尽管粗重笨拙,却反映出的秦汉代艺术心胸开阔、气派雄沉,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难以企及的。
全国现已出土数千计的画像石和画像砖,这都是在秦汉厚葬的风气下产生的。发现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山东南部西部、河南南阳和四川岷江流域,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北部,这些地方都是当时的富庶之乡。东汉时期的画像砖出土最多,盛行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尤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最多。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史料性质不仅在美术史上有巨大意义,而且对研究汉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典章制度、风俗习惯、艺术思想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图像资料。因此发掘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史料价值就成为对其研究的重要内容。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研究汉画的学者,时至今日,已形成专门的汉画学。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汉画学也成为一个学界瞩目的研究焦点。
8. 汉代最具时代特色的艺术样式是什么意思
汉赋(特别是大赋)主要艺术特点是:①内容内容上多是歌功颂德,极写帝王贵族的声色犬马、游宴田猎之乐,山林宫殿京都之丽。表现出汉帝国统治的雄伟气魄,同时也给读者外在美丽世界的观赏。②形式在赋的形式与规模上,建立了一种主客问答的形式。规模壮阔。③表现手法在表现手法上,采用描写铺叙形式,铺陈排比,文辞瑰丽,散韵相间,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④缺点汉赋确实有其致命弱点,如堆积文字,辞句艰深。但是,汉赋善于铺陈夸张,想象丰富,对客观事物做具体形象的描绘,有些篇章相当感人。汉赋用词贴切,讲究语言的音调、节奏,一些篇章颇具音乐美。这些都是汉赋的艺术贡献。
9. 汉代最具时代特色的艺术样式是什么样的
汉代时期最为突出的艺术的是赋和乐府诗。
汉赋在西汉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它兼收并蓄《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等诸种文体。
形成了一种容量宏大且颇具表现力的综合型文学样式。贾谊的《吊屈原赋》是骚体赋,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司马相如的大赋是汉赋的顶峰。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
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诗经》亦是现实主义),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10. 汉代艺术品特点
西汉时期马踏飞燕的青铜工艺品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