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单品搭配 > 正文

元朝服饰搭配(元朝服设)

1. 元朝服设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2. 元朝服饰

状元冠服

朝冠:二梁。

朝服:绯罗为之,圆领,白绢中单,锦绶蔽膝全。槐笏一把。纱帽一顶。光素银带一条。药玉佩一副。朝靴毡袜各一双。

(注:其中朝服绯罗圆领并乌纱帽等记载语焉不详,又不见画像等佐证,故以推想绘之,其详待考。)

历代唯有明朝以后的状元服才有补子纹样,一般惯按品级使用胸背绣样。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刺兽,以显威猛。(见《明会典》)

关于状元服分有朝服及常服两种。黄榜张贴之日,会于长安门外鼓乐奏闻举子生员,并以顺天府官用伞盖仪从送状元归第,次日于礼部赐宴并结束后前往鸿胪寺学习礼仪,至第三日才会赐状元朝服冠带与进士宝钞,及上表谢恩一事。到此为止,常服不在此列。(见《明状元图考》)

3. 元朝常服

在清朝,区分官员品级的方式是在官服上绣上补子,一般绣于官员胸、背部的禽兽图案。文禽武兽,以金丝彩线绣之。

装饰有补子的官服,清代称为补服。补服是一种饰有品级徽识的官服,或称补袍,与其他官服有所不同。观看补子上的纹样,便可知其人的官阶品位,这有点类似于现今军官的军衔。

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蒙元时代。内蒙古正蓝旗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元代织物。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

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

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各品级略有区别,通常是:一品鹤,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㶉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而武官还是用单兽,通常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清代补服为外褂,形制为对襟,为便于解系纽扣,只能将前片对半分开,而官服上标志品级的徽饰,以金线及彩丝绣成。文官绣鸟,武官绣兽,缀于前胸及后背。

在清代,受过诰封的命妇(一般为官吏的母亲及妻子)也备有补服,通常穿着于庆典朝会上。她们所用的补子纹样以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为准。女补的尺寸比男补要小。凡武职官员的妻、母,则不用兽纹补,也和文官家属一样,用禽纹补,意思是女子以闲雅为美,不必尚武。

4. 元朝的服装长什么样

元代官服蒙古族入关之前,披发椎髻,冬戴帽,夏戴笠。他们的皮帽、皮袄、皮靴,多用貂鼠、羊皮制成。皮袄通常是右衽、方领。灭南宋之后,种族等级森严,全国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许多部门及地方官,大多由蒙古贵族充任,各种副职由色目人担当。由于种族有高低、贵贱之分,自然会在服饰上有所反映,蒙古贵族衣着华丽,色目人次之,汉人、南人大多衣着襕褛。蒙古族入关以后,除保持固有的衣冠之外,还引进了汉族朝祭服饰,如冕服、朝服、公服等。男子公服以长袍为主,以罗制成,大袖盘领,右衽。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男子发式蒙古族的发式,上自皇帝下至百姓都「婆焦」,它像汉族儿童留的三搭头,即在头顶正中交叉剃出两条直线,然后把脑后四分之一头发剃去,正面四分之一剃去或剪成不同的样式,有尖角形、寿桃形,覆盖在前额,把左右两侧的头发编成辫子,披在肩上。

男服服饰:

冕服:

天子衮冕服。

皇太子衮冕服。

公服:行礼时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层主要服装。

元朝留辫束发

元朝并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同时又受汉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

5. 元朝服饰的来历和特点

元朝官服有级别。据《元史·百官志》及《元史·舆服志》记载,元代的品服规制是:一至五品官着紫袍,六至七品官着绯袍,八至九品官着绿袍。元朝政府规定承袭前代的,如冕服、公服、仪卫服色、器皿、帐幕车舆、鞍辔等等,都有严格的等第,下不僭上。同时规定:“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见当怯薛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等。

在宫廷之内,由于各个侍者、卫士以及一般小吏的工种不同,所以其衣冠服饰也有所不同。

6. 元朝服装主要的款式

早期的蒙古服饰特点是蒙古族的人民主要是部落的形式,在大草原上生存,寒冷大风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注定了蒙古族的服饰,以保暖为主。

元朝兴盛时期蒙古族服饰特点是随着元朝的建立,社会经济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繁盛的阶段,贸易的繁荣这时期的蒙古服饰的颜色比较鲜艳,样式比较华丽。蒙古服饰的材质主要是一些优质的皮毛及一些相对精致的棉纺织品与丝纺织品。

明清时期,蒙古族服饰的款式也越来越丰富,明朝宗教对蒙古服饰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很大的程度受喇嘛服饰的影响。

7. 元朝服饰纹样

二者的区别如下:

第一、 元代的蕉叶纹装饰的位置与明代有所不同:其中元代青花瓷器上的蕉叶纹主要用于玉壶春瓶、执壶等器物的颈部;而明代自永宣时期,蕉叶纹的装饰部位除了颈部外,还常用于器物的肩部和下腹。

第二、元代的蕉叶纹装饰的形态排列与明代有所不同:其中元代的蕉叶纹排列形式与元代莲瓣纹相同,每片叶自成一个单元,两片蕉叶之间留有较宽的间隙。但也有少数为两片叶子之间夹一片叶子的双层蕉叶,第二层蕉叶往往只画出主叶脉而省略侧叶脉。元代蕉叶的主叶脉是一条较粗的实线,两边的侧叶脉用细密的平行斜线表示。叶缘的变化较多,有的为全缘,叶缘用平滑的弧线画出,没有波折和起伏;有的为波状缘,叶缘用曲折较小的波线画出;有的为皱缩状缘,叶缘用曲折较大的波线画出。第一类的轮廓线一般较细,第二、第三类较粗;而明洪武时期蕉叶纹蕉叶的排列形式出现了变化。元代那种每片叶子互不相连的单层蕉叶已不再用,代之为双层蕉叶。前排蕉叶之间的间隙较宽,后排蕉叶的主叶脉由元代的一条直线变为两条平行的直线,从底部直贯叶尖,侧叶脉与元代相同,用细密的平行斜线表示。在明中期之后,装饰在不同器型、不同部位的蕉叶纹,形态各异、 变化较大。用于颈部等细长部位的蕉叶往往画得窄而长。

服装如何搭配才时尚

时尚服饰有什么名牌

色彩的搭配?怎么时尚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