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朝的士
西周第七代杜伯字平浓,周宣王的大臣,尧之子丹朱九弟的后裔。周宣王听说有女子危害周朝江山,把很多妇女、女婴都杀死了。杜伯劝谏,周宣王不听,杀死了杜伯,其子隰叔逃到晋国,作为晋国的士师,为晋卿士氏(即范氏)的始祖。
2. 周朝的士是什么
士起初是武士,到了西周时期,士主要由分封而来,属于贵族最下层。这一时期的士有一定职务,地位比较稳固,流动性比较弱,他们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文武兼备,为后世士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宗法制动摇,加之私学的兴起,士人的成分、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士人逐渐分裂,新兴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扩展资料
士阶层崛起的原因
西周和春秋前期,社会上的个人基本都被束缚在宗法血缘链条上,随着宗法制度的动摇和社会变动,人们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人格独立,促成了上层贵族和下层庶民的位移以及士的流动。
一方面,随着世卿世禄制度的解体,潜在于民间的优秀人才有了充分施展的空间。另一方面,统治集团中的贵族败落下移成为士人,为了求得温饱和发展,于是以技能和知识依附于人。贵族下降和庶民上升致使士的数量骤增,促成了这一阶层的勃兴,当时士人四处流动的社会现象。
3. 周朝的士有土地吗
士起初是武士,到了西周时期,士主要由分封而来,属于贵族最下层。这一时期的士有一定职务,地位比较稳固,流动性比较弱,他们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文武兼备,为后世士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宗法制动摇,加之私学的兴起,士人的成分、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士人逐渐分裂,新兴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4. 周朝的士是什么意思
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贤者为贤明有才德的人。 2者有递进关系。但指代都是一个类型的人就是 有才 有德。对历史进步有贡献的人。
士农工商,四民分业聚居,相传源自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
当时除了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和各诸侯国国君、卿大夫,再往下数恐怕就是士了。在贵族里,士排不上号,在民里,士占了首位。
东周时期的士,大致有这么几种,比如有文士、武士、隐士、方士等等。
那么,这些士,是怎么来的呢?通常就是一些没落贵族。
因为西周的时候,周天子分封天下,嫡系子孙就被分封为诸侯了,一些战功卓著的同僚也被封了爵位,还有一些归附的首领也封了,一代代封下去,人口繁衍代谢,一些远亲就开始渐渐没落,但也接受过贵族教育,他们当中失了爵位,但又有个人的抱负和本事,于是就成了士。
这些各种各样的士,在和平年代自然就无用武之地,但到了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关系开始紧张,天下群雄逐鹿,这些士也开始拿出各自的看家本事,游走于各国之间,兜售治国平天下的良策。
这时出现的道家老子,就是隐士;儒家孔子,就是文士;墨家墨子,就是侠士;兵家孙子,就是武士;阴阳家就是方士了。这些人在今天社会上就都可以算得上是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代表了。
最后秦统一六国,这些士们也就失去了市场需求。秦不久就被汉取代,汉初仍然有不少的士在民间活动。
5. 周朝的士兵都是贵族吗
周朝的军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周王掌控的“王师”,一部分是诸侯国的地方武装。西周的王师主要由两支,一支是驻扎在宗周地区的西六师,这只军队早在文王时期就已经建立,后来武王曾率领西六师灭纣。后来西六师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宗周安全,抵御西北的戎狄。在洛阳有“成周八师”,因为主要是商朝贵族组成,因而又称为“殷八师”。殷八师是周公东征后建立,驻扎于成周,主要任务是控制东方各诸侯国。
师是西周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在师之下尚有旅、卒、两、伍等编制单位,《周礼·地官·司徒》云:“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相应的军事将领有师氏、亚、旅、千夫长、百夫长等。
监察机构:西周的监察机构称为“监”,但是其机构还不太完善。西周初期,周武王曾在商朝故都的邶、鄘、卫封给管叔、蔡叔、霍叔,以此监视武庚和商朝参与势力,被称为“三监”。在“三监之乱”后,周公取消了“三监”的设置,改由成周八师来控制。
6. 周朝的士大夫
先秦中的士是由周朝来制定。
7. 周朝的士是干什么的
士是周以来的一个贵族等级,是贵族的最下层
周代分封制规定贵族有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和士
以上三个等级都有一定的田产,全国土地归天子所有,天子封诸侯国给诸侯,诸侯再封邑给大夫,而士不能占有土地,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无恒产”
但是士阶层也有自己的贵族尊严,佩剑是贵族的标志,因此无论士有多穷也要佩剑,因为这代表他贵族的尊严,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有恒心”
在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地位有所提高,春秋时期一些居于士阶层的大夫家臣就掌有重权,例如孔子时代的阳虎,到了战国时代,士主要分为几个类型:文士、武士、辨士和谋士,根据他们的名字就能够猜出他们的专长
这些士依附在大夫和诸侯身边,为他们出谋划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客,主公为他们提供食宿,他们就要对主公尽忠,但他们绝对不是奴隶,因为他们享有人身自由,如果主公失势或对他不好,他就可以选择离开
战国四公子都有蓄养门客的习惯,经常门下食客三千,信陵郡窃符救赵中的鸡鸣狗盗之徒就是士,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是士
士后来发展成为农民和小地主
在孔子的学说中,士被赋予了管理国家的重任,孔子认为当时的士是周朝的希望
东汉之后出现的士族已经和周代的士很不一样了士这个阶层一直维持到西汉,韩信的谋士蒯通就是士
8. 周朝的士兵
戈,在西周时仍是主要格斗兵器。戈的形状从夏到商,不断改进,到西周时基本定型,戈的内改为弯曲的勾状,成为戈胡,并在胡身加刃,以加强勾、割的作用。接着又在胡边凿孔(称为穿),用绳子绑在柲(bì)上,成了短胡一穿的戈,这是戈的一大发展。随着经验积累,为使绑附牢固,穿由一个发展到二至三个,胡也随之增长,援的锋利程度也较商代提高许多。
矛,西周矛的形制较商代有所改进。过去銎比刃长,这时刃比銎长;过去刃部多是双隅(刃部隆起的脊角),这时有了三隅、四隅的。銎部侧面的环也取消。而矛柄的长度可能已如《考工记》所记载的一样有两种:一种长二丈,为步卒使用,称为酋矛;一种是长二丈四尺,是兵车上甲士使用的,称为夷矛。改进了的矛,尖锐锋利,刺透力强。
箭(矢),在西周仍是主要兵器之一。箭头的形制基本上是沿袭商代,只是镞的两翼夹角增大了一些,翼尾通过改为平铲状或将其磨制锐利,以扩大创面,增强杀伤力。青铜镞虽大量使用,但也还保留有骨镞、角镞。弓的形制大体也仍沿袭商代,到西周后期可能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制弓的标准规范,成为后来春秋时代制弓工艺发展的基础。
戟,是西周时代的一种新兵器,它是戈与矛两种兵器连结在一起制作成的,是戈与矛的合体。在河北藁(gǎo)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中,曾发现一件把戈和矛联装在一个木柄上的铜兵器,可以说是后来戟的雏形。与藁城发现的戈矛联装不同,在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和北京等地发掘的西周墓中,发现过不少青铜铸造的整体戟,说明戟在当时已普遍使用。但其制作还不很成熟,是在戈的基础上将胡部向上延伸成为刺锋,有的还将锋端铸成反卷的钩状,这样的戟兼有勾、啄、桩(chōng,撞击)、刺四种功能,因而很快被用于装备军队,而后经不断改进,成为中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主要兵器。据《考工记》载,西周时戟的规格是:戟广一寸半,内长四寸半,胡长六寸,援长七寸半,刺长六寸,重一斤四两,柄长一丈六尺,柄下端有鐏(zūn,圆锥形的金属套)。由于戟制造工艺复杂,一物多能,技术要求高,因此其发展较缓慢;整体戟在西周及春秋早期有较多使用,到春秋中后期及战国时,又普遍改为长柄戈矛联装戟。
剑,是一种双刃的既可刺杀也可砍杀的短兵器。它是由刺击兵器演变而来,石兵器时代没有剑,大约在铜兵器全盛时期,由矛头及匕首演进而出现。从出土的实物来看,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剑,是西周早期的铜剑,这种铜剑其形制还不完备,剑身比较短,一般长约20-30厘米,末端尖锐,两边有刃,但剑身中间无脊,也没有格和剑首,剑茎很短,携带时插在腰部,有的茎端有孔,用以穿绳携带。后来经不断改进,至西周后期和春秋战国时,形制逐渐完备,并成为奴隶主贵族喜欢佩带的一种兵器,因此其装潢(huáng)极为讲究,有的剑柄嵌金镶银,雕刻纹饰,极为精美。据《周礼》记载,周代根据人的身长规定了佩剑的规格,分上、中、下三制,上制长三尺,重三斤十二两;中制长二尺五寸,重二斤十四两又三分之二两;下制长二尺,重二斤一两又三分之一两。总的来说,剑身都不长,这主要是因当时青铜含铅量少、韧性不够、质脆易折,不能制成长剑,由于这一原因,剑除贵族平时佩带外,在实战中主要用于防身和搏斗。
防护兵器。西周的防护兵器仍主要是甲、胄(zhòu)和盾牌。
甲仍以皮甲为主,但在山东胶县西庵发掘的西周车马坑中出土过一件胸甲,前胸由三片组成,全形呈兽面状,宽37厘米,高28厘米,后背是两个直径11厘米的圆形甲,这些尺寸与成年人的体形正好相合。西周铜胄的形制沿袭商代,变化不大。
盾牌,在西周初已成为军队重要装备之一,其形制与商代无大差别,有步盾与子盾(小盾)之分,多为皮质,上面钉缀有青铜部件。这些部件有的是大小不等的圆铜泡,以加强防护能力,有的还组成一定的图案,如琉璃河53号墓出土的一盾,由七个部件构成形象狰狞的兽面,既是一种装饰,又可以达到威吓敌人的效果。
兵车,在形制上基本沿袭商代,仍然是独辕(辀)、方舆、两轮,二马或四马驾驶。但车的结构有所改进:一是辕的曲度加大,辕端抬高、减少了对马的压力,使马能更好发挥其速度;二是车厢加宽,一般在130-160厘米,甲士完全可以在车上自由挥动武器,提高了战车行进中甲士作战的灵活性。此时的战车在关键部位上多用金属部件,用铜辖把车■固定在毂(gǔ)外侧轴上,内侧的铜轴饰保护毂,减轻了车辆运行时的左右摆。辕,轭等部位也都用青铜铸件加固或装饰,大大提高了战车的牢固性,金文里称这种车为"金车",文献中叫"戎车"或"攻车"。"戎车"多为军事指挥乘用。除"戎车"外,还有供进攻用的"轻车",供防御用的"广车",还有有环和皮革以遮蔽矢石的"革车"和用以攻城用的临车与冲车等等。其中以用于进攻的"苹车"数量最多。从出土的遗迹和实物可知,西周战车上配备的武器除原有的弓矢,长矛、铠甲、头盔、盾牌等之外,又增加了格斗长兵器戟和卫体的短兵器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