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声在以前是什么地位
说“评价相声演员马季”,不如说“评价相声人马季”。“相声演员”只是马季的一个职责,对于马老来说,他更值得的头衔是:中国喜剧史上最优秀的原创演员,没有之一。
从五十年代出道,创作《打电话》《装小嘴》始,直至21世纪的几部绝作《找名牌》《送红包》,生涯横跨近五十年,历经文革前期、文革、文革后期、春晚初期、春晚全盛期直到相声没落期,至始至终未辍笔,且始终有佳作产生,论产量、生涯跨度、创作水平,皆堪称前无古人而后无来者。
老一辈艺人能原创,但几乎无人能写到文革后;春晚时代扶起的新艺人,背后离不开梁左(姜昆)、崔砚君(冯巩)、何庆魁(赵本山)等创作人的提携;少数有才华的原创人,如陈佩斯朱时茂或奇志大兵,高峰期未及十年便开始为创意所困。而唯有马季,一生不曾放下笔头,从50年代写到21世纪,经历了文革的磨难,也经历过八九十年代交接时的彷徨,但对比50年代和21世纪跨了半世纪的作品,品质依旧如一。中国喜剧创作者里论“高产”,除马老确实无人出其右,何况马老还一生不离舞台,写了一生,也演了一生。
诚然,因为马季太高产,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时代之作”,但因为作品太多,导致许多人仅听过一二,便给他派上“歌颂型相声”的标签,却是大大的不幸。作为创作型演员,懂观众,这是马季纵横一生的法门。一者,他懂当时的观众想听什么;二者,他也懂后世的观众想听什么。就像《友谊颂》,今天我们听着觉得有些乏味,但别忘了这段写于文革还未结束的70年代,在当时观众反响是绝对可谓惊爆。而另一些“歌颂”型作品,大量超出相声之外的喜剧技巧的加入,放到今天品味起来也是绝响。比如70年代末讲中日建交的《彬彬有礼》,通篇由肢体动作产生的包袱,穿插足以打消政治色彩的风趣,这浑然就是部喜剧。马季的确写过“歌颂型相声”,但没有人规定不能拿相声来“歌颂”,只要能把观众逗笑,又能笑出味道,这便是精品。记得看马季在八十年代后期南方巡演的视频,在根本没有相声土壤的广东,现场的欢呼声轰动得简直如歌星演唱会(还直接促成了九十年代黄俊英的广府相声的奠基)。马老的鼎盛期,那真就是红遍大江南北(甚至海外华人圈)的当家明星,地位犹如西方脱口秀大咖。
更重要者,马老的时代眼光,更是为他的创作才华增色之处。比如《找舅舅》,听其幽默的时代感,不是不久前查了一遍,我根本想不出这居然是1958年写的作品!当然不得不说的还是《宇宙牌香烟》,我也提过(怎么评价马季的《宇宙牌香烟》? - 宋宁世的回答),这部作品是中国近代舞台史的里程牌之作,更是相声从传统时代和政治时代走出的标志。而看这之后马老的大量讽刺作品,其笔触之毒辣,深得八十年代百花齐放期之精髓,在这摘录一段(来自马季、赵炎《招聘》):
赵:那这位酒量如何?
马:酒量啊,这么说吧,真有点“十三大精神”*。
赵:您等会吧,十三大精神跟喝酒有什么关系?
马:有关系啊,喝十三大碗他还挺精神的。
赵:你就说他能喝不就完了……那他能喝什么酒啊?
马:“三中全会”。
赵:三中……这也挨不上。
马:一盅白酒一盅啤酒一盅红酒,三盅他全会。
*注:十三大召开于1987年
这样的调侃,和那个写“歌颂型相声”的,可真是同一人!
另外马季作为创作人,更难得可贵的是他的“文段”,他对汉语言的理解,以及对汉语言的语料与相声表演和喜剧幽默的结合,怎么看都是真正的文人之作,但他确是和旧时相声人一般,年纪轻轻即辍学拜师学艺,未尝受过多少教育。比如“文段”的代表《成语新编》,语料信手拈来,知识感幽默感皆无人望其项背。而后的《吹牛》《四字歌》《新地理图》,包括末期的作品《老少乐》《找名牌》《数字与生活》,对语言、对幽默的理解,都远超出了相声的高度。
能创作的演员,已经足够伟大;而能写上几十年,又演上几十年,写上中国现代史的几个时代,又演完这全部的时代,还能用自己的笔头和口头开创出新的时代,这便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2. 相声以前叫什么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张三禄―― 朱绍文―― 春长隆、冯昆治、范长利、桂祯、徐长福、沈竹善
张三禄―― 阿彦涛―― 恩绪、高闻奎
张三禄―― 沈春和―― 魏昆治、王有道、李长春、高闻元、裕二福
第三代―― 第四代
恩 绪―― 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华子元、来德如、王葆山、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骆采舞、戴致斋
桂 祯―― 裕德隆、玉来子
徐长福―― 焦德海、徐茂昌、刘德智
冯昆治―― 高德明、吉坪三、高德光、高德亮、常葆臣、郭伯山
春长隆―― 马德禄
高闻元―― 唐玉福、李万兴、张杰尧、韩子康、刘月樵
范长利―― 周德山、郭瑞林、李瑞丰、张德俊、杜茂林、徐瑞海、朱凤山、马良臣
魏昆治―― 张伯俊、丁伯品、阎伯山
李长春―― 恒瑞丰
沈竹善―― 冯振声、孙伯珍、卢德俊、张星武、范瑞亭
第四代―― 第五代
裕德隆―― 王兆麟、陶湘如、李少卿、张云武、张绍堂、吴景春
李德钖―― 马桂元、玉小亭、焦葆奎、郑仲衡
焦德海―― 张寿臣、李寿增、富寿严、李寿清、叶寿亭、于俊波、常连安、朱阔泉、汤金澄、于堃江、尹凤岐、彦授辰、路彩祥、白葆亭
卢德俊―― 赵霭如、陈雨亭、赵寿舫、何寿亭、崇寿峰、冯乐福、金钰堂、何玉清、庞子泉、李得子
周德山―― 马三立、刘桂田、李桐文、连秀全、宝寿华、魏常玉
马德禄―― 高寿亭、高桂清、杨闻华、尹寿山、郭荣起
范瑞亭―― 焦寿海、陈桂林、陈桂鑫、聂闻治、冯子玉
郭瑞林―― 侯一尘、谭伯如、陶湘九、李寿芳、马四立、胡兰亭
李瑞丰―― 寇寿亭、董湘臣、陈紫荃
李德祥―― 马寿岩
吉坪三―― 秦醒民、熙醒生
刘德智―― 郭启儒、张春奎
冯振声―― 常福荃、杨海荃、韩小痴、叶太珍、祝景荃、张闻斌
张杰尧―― 单松亭、关松明、袁松麒、班松麟、田松山、刘松江、辛松斌、郑松涛、陈松波、杨松临、王松声、王松葵
马良臣―― 李永春
高德明―― 于佑福、冯大荃、张松青
朱凤山―― 阚天忠、谢天荣、赵天寿、李天林、杨天茂
高德亮―― 高凤山、赵玉贵
扩展资料
相声辈分历史:
马三立先生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上公开的"京津相声演员谱系"只记录到了第七代,《中国相声史》上刊登的"相声师承关系表"比较详尽,记录到了第八代,然而,十年过去了,相声演员的队伍仍在壮大,已经出现了第九代、第十代相声演员,苏文茂先生的弟子刘俊杰是第七代演员,他也有了徒弟叫丁东,而据说丁东也有了徒弟,只不过还没有正式拜师进入谱系,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在马三立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和《中国相声史》上,都把张三禄作为相声的始祖,而据了解,这一说法在天津相声界存在着很大争议,苏文茂和田立禾都否认这种说法,他们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相声前辈提过张三禄的名字,张三禄也没有留下一段相声,不能把一些滑稽艺人就当成相声的创始人,如果这样说东方朔也是相声的创始人,他们赞同朱绍文是相声的创始人,是第一代。
在《中国相声史》上刊登的"相声师承关系表"中,还有几位小品演员的名字,原来他们也早就拜师入门了,其中有巩汉林拜唐杰忠为师,黄宏、兰成拜马季为师,李嘉存拜高英培为师等。
3. 相声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相声是曲种,应该是北方曲艺相声,中国北方曲种。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种喜剧性曲艺艺术。含有相声艺术因素的文学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俳优,后来经过复杂曲折的发展历程,吸收了众多的艺术营养,如魏晋时的笑语、唐代参军戏以及宋金杂剧里滑稽含讽的表演等,明代称为“象声”的隔壁戏和笑话艺术的普及,都孕育了相声的诞生。至于兼备说、学、逗、唱艺术形式的相声形成于何时 ,已难以确考 ,但至迟不晚于18世纪中叶(清乾隆时期)。最初流行于北京和天津地区,以后逐渐遍布大江南北,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
4. 相声至今已有几年的历史
相声王文步1936年生人。
刘文步1936年出生于天津,12岁拜杨少奎为师,出师后,在天津声远茶社演出。1950年开始相声表演,兼演双簧,有“双簧第一人”和“太平歌词第一人”之称。9月21号下午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武警医院去世,享年82岁。
刘先生生前的师兄弟、好友和晚辈们惊闻噩耗,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寄托哀思和悼念。他的相声,大多带点粗言粗语,很多人会说刘文步先生的相声难登大雅之堂,但是作为民间闲散艺人,刘文步的相声,真正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未必都有。
5. 相声是哪
答:说学逗唱为相声的基本功。具体指
1、说: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说,指吟 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佚事等。曲目主要有《熬柿子》、《五星楼》、《天王庙》等。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等。
念,指”贯口”,曲目主要有《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扦儿》等;
2、学: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曲目主要有《学四省》、《学四相》、《规矩套子》等。摹拟方言,又叫“倒口”,过去也叫“怯口”,是为表现人物的愚昧憨厚。
最初大多摹拟河北省深(泽)、武(强)、饶(阳)、安(国)一带的方言。当时,某些北京人讥讽从这些地方来京作工的人“怯”,诬为“一嘴蚂蚱籽,两腿黄土泥”的“怯勺”,带有明显的鄙视成分。后来发展到摹拟山西话、胶东话、天津话、宝坻话、唐山话。
三十年代初,又扩及上海话、苏州话、广东话。四十年代中期以来,又增加了学英语。解放以后,又出现了摹拟外国味的中国话、华侨说普通话等。学做小买卖的吆喝,又叫货声,主要摹拟卖大小鱼儿、卖茶鸡蛋、卖熏鱼炸面筋、卖硬面悖悖、卖馄饨、卖布头、卖估衣、卖包子的吆喝声;
3、逗:就是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贬评论,讽刺嘲谑。曲目主要有《论捧逗》、《找堂会》、《老老年》等。
清末,英敛之《也是集续篇》中就曾提到相声演员是”滑稽传中特别人才”,形象地描绘了”逗”的艺术魅力,说:”该相声者,每一张口,人则捧腹,甚有闻其趣语数年后向人述之,闻者尚笑不可抑,其感动力亦云大矣!”可见,那时候的相声已经把”说”的形式、”逗”的内容、”学”的手段熔于一炉。
4、唱:唱主要是以太平歌词为主,视为“本门唱”,现在只有相声演员仍然在唱太平歌词,而流行歌曲,京剧,评戏,梆子等因为有专业的戏曲人表演,归入“学”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