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流行病毒
古代中国的传染病,在文言文中叫做“疫”,烈度最大的传染病,又叫做瘟疫。瘟疫,几乎是与中国的文明相始终的。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殷商,便出现了关于传染病的甲骨文版本:殷人向天询问,商王所染之疾病,是否传染病?如果是的话,这种传染病是否会大规模蔓延开来?
这也就是说,面对瘟疫,殷商基本没啥办法,只能靠天(当然那时候也是瘟疫的初级阶段,危害不大)。
2. 古代病毒传染
有 感染 (1).传染。
指病原体从有病的生物体侵入别的生物体。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桥东录》:“或因天行感染,则其病与瘟疫相表里,则正宗攻下之法为宜。”《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自出》:“必因种后适逢天行时气,小儿感染而成。” (2).通过语言或行动引起他人相同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也指受到别人思想、行为的影响。李大钊《战后之世界潮流》:“ 意大利非常危险,因为他的国民性很容易感染这种思想。” 巴金《英雄的故事·军长的心》:“我感染到他这种愉快的心情,我也微笑了。”3. 古代病毒是什么病
历史上四大瘟疫:西班牙流感,鼠疫,天花,艾滋病。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第二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2千5百万到4千万人死亡(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约为2.5%-5%,和一般流感的0.1%比较起来较为致命,感染率也达到了5%。其名字的由来并不是因为此流感从西班牙爆发;而是因为当时西班牙有约8百万人感染了此病,甚至连西班牙国王也感染了此病,所以被称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至於在西班牙则称此为法国型流行性感冒。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 天花(small pox)是由天花病毒感染人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痊愈后可获终生免疫。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病情重,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均能被感染,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病毒血症,染病后死亡率高。最基本有效而又最简便的预防方法是接种牛痘。天花临床表现有重型和轻型,重型天花病死率约为25.5%,45%的病例出现融合性皮疹,79%有出血现象;轻型天花病死率为0.1%~1.0%。天花病毒是痘病毒的一种,人被感染后无特效药可治,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天花病毒外观呈砖形,约200纳米×300纳米,抵抗力较强,能对抗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尘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数月至一年半之久。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4. 古代流感病毒
瘟疫古代称呼为瘟疫,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物质,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巨大的有:非典、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疟疾等。
5. 古代对流行病的称呼
疾病的婉称“死”和“病”都是人们所忌讳的,所以,我们在称述时,往往不能直截了当,而应当选用委婉的词语来表达。同时,还要注意称述别人用敬称,称
述自己用谦称。称别人不豫:旧指天子有病的讳称。泛称尊长有疾。(不能写作“不预”、“不虞”)违豫:帝王有病。负兹:诸侯患病之称。泛指
官员生病。欠安:也作欠佳、不佳,指人身体不适,或生病。清恙:也作贵恙、大恙,称人疾病的敬语。犬马:古代大夫生病。违和:身体失去调和
而不舒适,多用作称人生病。称自己采薪之疾:也作采薪之忧、负薪之忧,简称采薪、负薪,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谦辞。负子:诸侯有病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