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西威风锣鼓是流行于( )地区
晋南威风锣鼓是诞生和流行于山西临汾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故称“威风锣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便会出现在民间。
2. 山西威风锣鼓是流行于哪个地区的一种敲击表演
山西威风锣鼓不存在背景音乐。
山西威风锣鼓是一种汉族锣鼓艺术,最早被称为"锣鼓",老百姓俗称 "家伙",流传于山西晋南地区,以洪洞霍州汾西三县交界的下团柏村为中心,尤以临汾地区及周边县市为普遍。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是集锣、鼓、铙、钗四种乐器合奏表演的一种汉族传统打击鼓乐,并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是山西汉族民间鼓乐的代表。
3. 山西威风锣鼓是流行于哪个地方
1、威风锣鼓:
晋南威风锣鼓是临汾一带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地方传统打击乐艺术形式。威风锣鼓主要分布在山西晋南地区,尤其是在临汾市的汾西县、洪洞县、霍州市等地流传最广。由于其鼓声如雷,钹音清脆,锣鸣镗镗,威风凛凛,所以叫做威风锣鼓。其中,汾西县的下团柏村更是威风锣鼓之村,下团柏村威风锣鼓有着“华夏第一鼓”的美誉
2、晋南花鼓:
晋南花鼓起源于万荣县,后来流行于整个晋南地区。据说晋南花鼓是在明朝时期由安徽凤阳逃荒的人们将它带到了万荣县。万荣花鼓表演有三种形式:高鼓(鼓置于胸前),低鼓(鼓置于腰间)和多鼓(身体携带多面鼓)。表演者边敲边舞,通常还伴有大锣和铙钹。象木偶戏一样,皮影戏也常常演出一段民间故事。戏中人物和道具由皮革制成,它们的轮廓被投影到屏幕上。表演者在幕后为戏中的人物配音和演唱。
3、炕画
山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 炕画内容丰富,从风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4、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 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日常用品中,一种典型的刺绣作品是枕头,有的设计成两只虎头、一只人脸虎头、一只鱼尾虎头或一只青蛙。现在,刺绣更广泛地作在垫子、鞋垫、钱包和旅游纪念品。用于典礼的刺绣作品主要有挂在庙宇上的垂帘和殉葬衣服。
5、平阳木板年画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
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6、霍州面塑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4. 山西威风锣鼓是流行于哪个地区
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 山西,历来被誉为“民歌的海洋”、“中国戏曲的摇篮”。山西的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歌词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有很多广为流传的精典民歌如《走西口》、《绣荷包》、《想亲亲》、《桃花红杏花白》等。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出现于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山西的四大剧种:晋剧、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 戏曲风尚、戏曲摇篮、地方戏曲 晋剧、丁果仙 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蒲 剧剪纸 晨龙木雕 剪纸 民歌 等
5. 山西威风锣鼓是流行于什么地方
1.剪纸
山西剪纸是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就是为民众给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人们代代相传,年深月久,逐渐形成一套在审美意味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和成熟风俗。
2.民间社火
山西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山西民间的一种民俗娱乐活动,2006年5月20日,山西社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社火是传统大年—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其由来已久、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3威风锣鼓
山西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威风锣鼓流行于山西临汾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故称“威风锣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便会出现在民间。兴盛于隋唐。相传公元六一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一举大获全胜,继而便流传于民间,用于喜庆典礼、集会、社火、迎神祛邪。
4民歌
山西民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以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为主。相传于尧天舜日之时。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省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所邻近省区的影响等均不相同,所以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着各自的风格色彩。代表山西的名歌有:《走西口》、《看秧歌》、《桃花红杏花白》、《绣荷包》、《想亲亲》等民歌广为流传。
5戏曲
山西省的地方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是山西地方戏曲的四大支柱,称为四大梆子。四大梆子系同根异枝,一脉相承,为梆子腔的正宗。积淀并代表着地方戏曲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反映着地方民风民俗。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元曲四大家之中三人都是山西人,还有《窦娥冤》作者关汉卿、《倩女离魂》的作者郑光祖、《墙头马上》的作者白朴。山西至今还保存有赛社也要唱戏,宗祠祭祖要唱戏,天旱祈雨也要唱戏,消灾免病、晚年得子等等。还要唱“还愿”戏等......
6炕画
炕画,亦称墙围画、墙围,在我国北方较流行,作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强的造型艺术形式,是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的复合体。吕梁地区、晋东南地区、晋中地区、忻州地区、雁北地区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原平、代县的炕围画最为著名。炕画历史悠久,绚丽多彩,影响深远。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山西民间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从风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7.刺绣
山西民间刺绣历史悠久,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山西风土人情的特色晋南刺绣、忻州刺绣、代县雁绣、繁峙刺绣、高平绣活、上党堆锦、和顺牵绣、侯马刺绣······山西多的是有你不知道的魅力。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8.平阳木板年画
平阳木版年画是山西省的传统民俗工艺品。起源于古代山西河东路的平阳府(今临汾市)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就得到了广泛发展。平阳木版年画是一种集民间绘画、雕刻、印刷于一体的民间工艺精品。200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9.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是一种山西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因其产生于祁县 、太谷而得名。又因其在榆次、平遥、介休、交城、文水、汾阳、太原等晋中地区广为流传,故又称“晋中秧歌,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软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展现给大家,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它反映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在山西民歌中绝对别具一格。
10.面塑
山西面塑艺术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面塑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但其始终与人生礼仪习俗紧密联系,它广泛用于节日、婚嫁、寿诞、丧葬、上梁、乔迁等诸多民俗风情、祭祀或庆贺活动,因种类齐全、制作精美、构思巧妙获得美名。面塑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寿年丰。面塑也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