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典浪漫派音乐
浪漫主义时期,声乐与器乐都进入到了繁荣期。
这一时期的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更加强调情感的抒发,在和声结构上也用色彩性和弦取代功能性和弦,弱化音乐逻辑,突破均衡方整的乐句结构,采用了更加舒展自由的结构,增强了抒情性。
因此出现了有明确语义词汇和主题的标题音乐,与文学紧密结合,出现了大量的交响诗作品。
更加注重民族性表达。
因此也涌现出大量个性不同的作曲家。
2. 古典浪漫流行音乐有哪些
歌曲之王——舒伯特
1827年3月底,当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去世时,维也纳有两万多人为他送葬,其中有个年轻人手持火把、泪流满面地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列,他就是奥地利伟大作曲家弗兰兹·舒伯特。
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小镇上(现属维也纳市区的一部分),有兄弟姐妹8人,仅靠父亲的收入过活,家境十分贫寒。舒伯特的父亲是个小学教师,精通小提琴,并且教会了几个孩子。舒伯特在8个孩子中悟性最高,其演技很快就超过了父亲。在舒伯特11岁时,父亲听说维也纳宫庭歌手学校(当今世界著名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前身)招生,且食宿免费,就送他去碰碰运气。舒伯特优美的嗓音和丰富的乐感一下子就征服了考官,被优先录取。学习期间,舒伯特还参加了学生乐队,担任第二小提琴手,有时还担任指挥。在学校里,舒伯特有机会熟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许多音乐大师的作品,大大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13岁开始作曲,15岁就创作了一首三重奏、两首弦乐五重奏和100多首歌曲,还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交响曲。
舒伯特16岁那年,由于变声,不得不离开他心爱的学校回到父亲所在的学校担任教师。他一边承担繁重的教学,一边抓紧时间进行音乐创作这期间,他创作了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交响曲,还创作了《纺车旁的葛莱卿》、《魔王》、《野玫瑰》、《死神与少女》等许多脍灸人口的歌曲。1818年,21岁的舒伯特为了能专心进行音乐创作,毅然辞去了教师工作。但这一举动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他不仅拒绝向舒伯特提供任何资助,而且断绝了父子关系。没有生活来源的舒伯特只好当家庭音乐教师勉强糊口,因收入微薄,有时连房租都付不起。
舒伯特生活的年代正是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封建势力复辟的最黑暗的年代,但生活的穷困,政治的黑暗均没有动摇舒伯特的意志,他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创作,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音乐事业。无论何时何地,音符总在他的脑海中跳动。据说舒伯特的名曲《鳟鱼》就是他半夜醒来时突然构思而成的,当时他立即起身将构思好的曲子记下来,因天黑不小心将墨水碰洒在谱纸上,所以这首歌曲的原稿至今还有一大块墨水泼洒的痕迹。
舒伯特总是不停顿地忘我工作,短暂的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有1500部,触及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是世界上少有的高产作曲家。但他的音乐才能在其生前一直未得到承认。他一生写了10部交响曲,在世时却没有一部公演;他创作了18部歌剧,在世时也没有一部排练演出;他一共写了600多首歌曲,其中许多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每首歌曲的售价极低。勤奋的创作始终没能改变舒伯特穷愁潦倒的命运,最后连他钟爱的女友也抛弃了他,嫁给了有钱的商人。他一生怀才不遇,孤独凄楚。怀着这样的心绪,舒伯特在1827年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重要作品之一——组歌《冬之旅》。该作品以冬天为背景,描写了一个饱经世态炎凉的孤独的流浪者形象。这部作品是舒伯特对当时奥地利黑暗现实的有力控诉,也是自己的苦闷及绝望心态的真实反映。
由于长期受到贫困和心情忧郁的折磨,舒伯特的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他所崇拜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之死,更使他的健康状况雪上加霜。贝多芬比舒伯特长27岁,当舒伯特在学校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贝多芬已闻名欧洲。舒伯特对贝多芬十分景仰,但由于腼腆的性格始终没有勇气去造访。他曾经鼓起勇气去过一次,又恰逢贝多芬不在家,舒伯特留下自己的作品就回去了。贝多芬回来后读了舒伯特的作品,十分激动地对他人说:“这里闪烁着神圣的光辉!”当舒伯特再次赶来看望贝多芬时,贝多芬已经处于弥留之际。贝多芬用力睁开眼睛,对舒伯特说:“我的灵魂是属于你的。”之后不久,贝多芬就离开了世。看到自己最崇拜的大师离去,舒伯特悲痛欲绝,悔恨交加,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贝多芬之死使舒伯特的身心受到重大打击,1828年11月19日,也就是在贝多芬去世的第二年,舒伯特也离开了人世,年仅31岁。他临死前对朋友说:“我只有一个要求,请把我葬在贝多芬的墓旁。”遵照舒伯特的遗言,朋友们把他安葬在贝多芬的墓旁,并在墓碑上写道:“死亡在这里埋葬了一分巨大的财产,还埋葬了更为巨大的希望。”
舒伯特是19世纪欧洲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短暂,过早地被贫困和疾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但他众多的音乐作品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他创作的大量歌曲,不仅开创了德国艺术歌曲的先声,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此类题材的珍品,舒伯特也因其在这一领域的突出成就而被后人誉为“歌曲之王”。
3. 古典音乐浪漫曲
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是西方的音乐流派,它的顺序是:
1、巴洛克音乐时期,约在十六世纪未至十八世纪,代表作曲家有蒙特威尔、巴赫、亨德尔等。
2、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约为1750年至1827年,代表作曲家有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3、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约在1820年至1910年,代表作曲家有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瓦格纳等。
4. 古典浪漫时期的音乐家
肖邦。
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作曲家、钢琴家,出生于波兰华沙,毕业于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也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5. 古典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
交响曲(Symphony) 广义的来说,交响曲是为管弦乐所写的奏鸣曲。这个曲式源自於巴洛克时期,当时对此名称的解释相当於现在的歌剧「序曲」,也就是由快板-慢板-快板形式所组成的三个乐章的器乐曲。古典时期以后一般公认的模式是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快板,轮旋曲式。 古典时期的海顿将交响曲带向一个新高峰,莫扎特遵循其榜样又突破,1788年最后三百的交响曲尤其出色。贝多芬史将交响曲在表现情感的能力上提升至一新局面,九首交响曲不仅扩大了乐团的编制及乐曲的长度,第九号「合唱」交响曲更把人声引进由席勒(Schiller)作词的「快乐颂」大合唱终乐章中。 十九世纪浪漫乐派之后,交响曲更被广泛的创作,但形式上开始有了些微改变,或是改变乐章的数目,或是加入了声乐,此外,受了标题音乐作曲手法的影响,更发展出「标题交响曲」之类型。如贝多芬《第六号田园交响曲》作品68。 交响诗(Symphonic poem) 是一种以标题音乐手法完成的单乐章管弦乐作品,与多乐章的标题交响曲有别,交响诗是李斯特首先在作品中引用,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大有与其影响。交响诗是在音乐中发展诗的理念,用音乐来营造情绪抒发感情,表现诗的意境,气氛和内容。交响诗的题材自由,手法不受限制,作曲家得以自由表达乐念,是在标题音乐中最发达的乐种。浪漫派后期德国音乐家理查.施特劳斯(R. Strauss,1864~1949)在交响诗方面堪称一代宗师,他将交响诗改称为「音诗」。 组曲(Suite) 十八世纪中期之后舞曲组曲不再受到作曲家的重视,主要是因为音乐逐渐平民化,宫廷内的舞曲不再那麼的流行。浪漫乐派以后流行具有描写性质的舞曲,通常是管弦乐曲及器乐曲的作品。大多由很多小曲组合而成,没有一定规则可循,作曲家可自由创作,如圣桑「动物狂欢节」、舒曼「儿时情景」、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另外有芭蕾舞剧中精彩的管弦管配乐,单独用於演奏会上时的芭蕾组曲,如柴科夫斯基「睡芙人」、「天鹅湖」、「胡桃钳」组曲。 协奏曲(Concerto) 协奏曲起源於16世纪,最初是指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以别於当时盛行的无伴奏合唱(A capplla),到巴洛克时代才指附有伴奏的器乐独奏之意。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大都是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这是由小协奏群(Concertino)对著全体乐团(Tutti)同时演奏或是交替出现,音乐间成了一种竞奏的模式。独奏乐器协奏曲到了巴洛克后期才出现,而现在最常听到的协奏曲式在古典时期才臻於完美。巴洛克时期著名的大协奏曲,如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古典时期的协奏曲通常有三个乐章-快板、慢板、快板。 序曲(Overture) 一般都在大型音乐如歌剧、神剧、芭蕾舞剧之前演奏,具有开场及将观众导人戏剧气氛的功能。古典时期,歌剧的序曲采用了奏鸣曲式,与歌剧内容紧密连结,其中莫札特的序曲最常被演奏,十九世纪时出现了独立为演奏会用的序曲,如门德尔松「芬格尔岩洞」、柴科夫斯基「一八一二」等序曲。 小夜曲(Serenade) 小夜曲原本的解释是夜晚时站在爱慕的女性窗下示爱所唱的情歌,古典时期盛行器乐作品的小夜曲,是一种夜间在户外的演奏曲,供贵族王侯休闲遣兴之用。小夜曲以小型合奏型态演出,一般由小型弦乐队或管乐组乐器演奏。如:莫扎特 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十九世纪后小夜曲继续发展、勃拉姆斯、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理查施特劳斯、埃尔加等皆有优良作品。 进行曲(March) 原本是要使一队士兵能够有秩序的前进时伴奏用的一种曲式。通常使用简单、鲜明有力的节奏与整齐规律的乐句。如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中的结婚进行曲。 室内乐(Chamber Music) 现代室内乐概念的形成始自古典时期,以海顿为首、莫扎特、贝多芬开拓了许多室内乐的新天地。 最常见的演奏型式有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此外六重奏、七重奏、八重奏、九重奏等也有,只是数量较少。如舒伯特等。 奏鸣曲(Sonata) 专为一或二件独奏乐器而编写的乐曲,是古典乐派最重要和有价值的贡献,奏鸣曲产生於十六世纪,十七世纪早期发展出巴洛克式的奏鸣曲。十七世纪后期出现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维也纳古典奏鸣曲。奏鸣曲曲式与交响乐相近,分为三或四乐章。 1. 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 慢板或行板 第三乐章 快板或急板,轮旋曲式 2. 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 慢板或行板 第三乐章 小步舞曲或诚谐曲 第四乐章 快板或急板,轮旋曲式 奏鸣曲式由海顿完成,莫扎特、贝多芬将此形式推展至极限,并增加其流利优美的表现。十九世纪作曲家们虽然以同样方式写奏鸣曲、交响曲、室内乐等,但对原来模式并不十分依循。或只有单一乐章的乐曲,甚至有五个乐章的组合。古典时期的奏鸣曲以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奏鸣曲的作品居多,如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克鲁采」,钢琴奏鸣曲「月光」、「热情」、「悲怆」等。 变奏曲(Variation) 变奏曲是将一结构完整的音乐主题加以变化,使其节奏、旋律、和声、调性、配器等有所改变。亦称「主题与变奏」,长曲子的变奏,甚至可达三十个以上。变奏曲的主题不一定是原创,时常采自他人作品。如贝多芬「狄亚贝里变奏曲」(采自Diabelli所写的一首圆舞曲旋律)。 幻想曲(Fantasie) 依作曲家自由的乐想而作的钢琴曲。其具有即兴及浪漫派性格的小品,或形式自由的奏鸣曲,如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舒曼「幻想曲」作品 17等。 练习曲(Etude) 以练习器乐演奏技巧为目的而写的乐曲,如彻尔尼写的钢琴练习曲、帕加尼尼写的小提琴练习曲;也有演奏会用的练习曲,如李斯特的十二首音乐会练习曲、萧邦C小调第十二号练习曲「革命」。 即兴曲(Impromptu) 把作曲家心中的乐想,以即兴创作的方式将快速连续性的音符及抒情性对比所描绘的作品表现出来。如:舒伯特降G大调即兴曲、肖邦幻想即兴曲。 前奏曲(Prelude) 顾名思义是一种当做序曲使用,具有前奏功能的乐曲。位於主体音乐之前。浪漫时期小品曲兴盛,前奏曲是指一首独立的钢琴小曲,形式自由。肖邦、拉赫玛尼诺夫、德彪西等都有此类作品。 夜曲(Nocturne) 夜曲 (Nocturne)一词源自於拉丁文的 NOX,原意为罗马神话的「夜神」。这种形式自由,旋律高雅而浪漫的器乐小曲适合在夜间气氛下弹奏。十九世纪初由费尔德(J. Field,1782~1837)首创将「夜曲」当作钢琴作品,其后的肖邦二十一首夜曲足可作为此类作品的典范,钢琴演奏用的夜曲其特徵是低音部的左手以波动的伴奏音型,衬托出右手甜美的主旋律。 狂想曲(Rhapsody) 常见於十九世纪中一种具有叙事、英雄、民族色彩的乐曲。如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勃拉姆斯「女低音狂想曲」、德沃夏克「斯拉夫狂想曲」、格什温「蓝色狂想曲」、拉赫玛尼诺夫「帕加尼尼主题狂想曲」等。 奇想曲(Capriccio) 是指十九世纪轻松愉快、幽默有趣的钢琴小品。如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奇想曲。 叙事曲(Ballade) 源自义大利语 "ballare"为跳舞之意,中世初期原指边舞边唱的歌曲,十三世纪时逐渐与舞蹈分离,走向由吟游诗人主导的纯文学与音乐形式。十六世纪开始此语已应用於任何有叙事性的通俗歌曲。十九世纪萧邦首先创作纯器乐叙事曲,将此名词借用到篇幅较长且富有戏剧性的钢琴小品上。此外勃拉姆斯、李斯持、格里格、弗雷等皆有叙事曲的作品。 诙谐曲(Scherzo) 原义为「戏谑」「玩笑」,十七世纪时首先应用於声乐曲上,贝多芬则於奏鸣曲与交响曲等乐曲中代替小步舞曲在第三章使用。诙谐曲的特色是快速、活泼的节奏,通常是全曲中最轻快的乐章。萧邦使用这个名词於钢琴作品上,曲中无任何戏谑性质,特徵是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其中多少带有阴郁的味道,抒情与活泼的曲风轮流交替。 波兰舞曲(Polonaise) 「波兰舞曲」也称“波罗乃兹”是源自波兰的一种游行典礼舞曲,节奏是中速度的三拍子,较圆舞曲稍慢,风格威严堂皇。很多作曲家包括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等都写过此类作品。肖邦将波兰舞曲推上更高艺术层次,他的作品具有波兰英雄主义及民族精神特色,表达了其浓厚的爱国情操。 赋格曲(Fugue) 巴洛克音乐的一种乐曲的组织,属於复音音乐,「赋格」指的是声部间彼此模仿之意,主要结构包括: 主题(Subject):乐曲一开始出现短而精的部分。 答句(Answer):比主题晚数小节出现,且移高五度或移低四度的模仿乐句。 主题乐句(Counter Subject):与主题互相对立。 插句(Episode):中段用来联络主题及答句。 如:巴赫平均律古钢琴曲集第一、二册中的赋格曲。 托卡塔(Toccata) 一种即兴式的节奏紧促、快速的键盘乐曲。如巴赫:托卡塔。 无词歌(Songs without words) 一种抒情的小型乐曲,有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这种音乐体裁由门德尔松首创。如门德尔松的八卷无词歌。 其实古典音乐的体裁还有很多如:安魂曲、弥撒曲、受难曲、康塔塔、波尔卡、加洛普、圆舞曲(华尔兹)等等,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可以让一些新乐迷们了解这些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