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纷争,思想上是百家争鸣的格局,不同的诸侯王推崇不同的思想,没有最受推崇的思想,比较突出的几家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由于值得一提的法家最适合诸侯争霸需要,而秦正是采用的法家思想最终统一六国,所以法家在统一前后秦国是最受推崇
2. 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氵台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富有民主性华的者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車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具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爰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j首,人民有权唯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具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浯》、《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唯到了高悭。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3. 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家是谁
纵观中国历史,被称为谋圣的仅有以下四人:
第一位:姜子牙
姜子牙在南阳五圣中被称为谋圣,是西周王朝开国第一功臣,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始祖。
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周武王分封诸侯姜子牙以第一功臣的身份被封在营丘,建立了齐国,开创了齐国八百年的历史。
其实,纵观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为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第二位:鬼谷子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祖师之一、纵横家的创始人,兵法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
他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基于此,他与墨子并称为春秋战国时期最神秘的思想家。
鬼谷子是纵横家的鼻祖(也是道家、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史记》)。另有孙膑与庞涓等人亦为其弟子《东周列国志》《孙庞演义》)。他通天彻地,精通百家学问,人不能及。最为精通的是以下四个领域:
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
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
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
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术业通达,学究精深。
正因如此,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第三位:张良
字子房,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一直以来,张良堪称谋士的楷模,被后人尊为'谋圣'。
在建立西汉的征程中,张良屡献奇谋。他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基于张良杰出的贡献,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事实上,张良还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故终得善终!
第四位:范蠡
(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后定居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4. 战国时期有哪些思想学派
八大思想如下
1、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
2、道家,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
3、墨家,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
4、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为法家。
5、名家,因从事论辩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6、阴阳家,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7、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8、杂家,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而得名。
综上所述
5. 战国时代的思想
一、儒家。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之一。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孔子,他以六艺为法,借助对传统伦理制度的发掘,大力宏扬人文精神,以大同社会为理想目标。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与“礼”。主张中庸与“义”、“恕”,反对偏执与极端。儒家重视教育,主张“有教无类”,通过教育使全体社会成员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反对霸道,倡行仁政。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在政治观点方面突出“仁政”、“王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之三宝。他还提出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象桀、纣那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儒家的代表作主要作有:《论语》、《孟子》。
二、道家。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李耳(老子)、庄周(庄子)。老子关于“道”的学说是道家学派的理论基础。道家学派以“道”说明宇宙和社会万象的本质、根源、构成及其变化。道家学派主张:在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不尚贤,使民不争”;在思想上遵循“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清静无为”;在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在行为上主张顺乎自然、“守雌守柔,以柔克刚”。道家在以后的发展中又分成了若干学派,其中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最为著名。道家学派的主要著作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庄子》。
三、阴阳家。阴阳家是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个哲学流派。其创始人是齐国的邹衍、邹奭。阴阳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介阴阳家的学问时说“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阴阳家的学说源于道家,属于道家支派。《吕氏春秋》、《准南子》、《春秋繁露》等书,都直接受到邹衍阴阳学说的影响。阴阳家的学说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五行学说相结合,构建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试图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
四、法家。法家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法家前期的代表人物有:商鞅、李悝、申不害、慎到等人。法家后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韩非、李斯。商鞅思想的核心是“法”,申不害思想的核心是“术”,慎到思想的核心是“势”。韩非主张把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主张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认为应当“不务德而务法”。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法家重耕战,轻商业,倡言武力。法家思想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著作有:《韩非子》,又称《韩子》,共收文章55篇。
五、名家。战国时期的著名学派。名家也称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惠施主张合同异派,认为事物不论性质上的异同,都可在大同的基础上,混合为一;公孙龙提出了离坚白的观点,认为事物的概念可以脱离事物本身而独立,如著名的“白马非马”辩和“坚、白、石”辩。还有“指、物论”、“通辩论”、“名、实论”等。名家学派的学术活动,促进了我国逻辑学的发展。名家学派的主要著作有《公孙龙子》,全书共14篇,今存6篇。
六、墨家。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子)。墨家学派在思想上提倡“兼爱”,力主“非攻”。墨家学派反对孔子提倡的礼乐制度,认为礼乐制度纯属劳民伤财,不利于生产和生活,主张“非乐”和“节葬”。墨家学派认为,要治理好国家,一是要尚贤;二是要尚同。一个国家必须要有天子,有了天子,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防止天下混乱。和其它学派相比,墨家学派的思想是典型的下层遮民思想。墨家学派的代表作是《墨孑》。《墨子》是墨翟及其弟子的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期。《汉书·艺文志》录存71篇。其中《小取》6篇,是后期墨家学派的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称为《墨经》,又称《墨辩》。
七、纵横家。纵横学派产生于战国后期。其代表物有:合纵派苏秦;连横派张仪。“张仪,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鬼谷,即鬼谷子,姓王,名禅,又名诩。是一位神秘人物,人们对其出生年月及生平事迹知之甚少。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被称为“纵横家”。纵横家的特点是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他们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多机变,全知勇,长谋略,能决断,无所不入,无所不出,游说诸侯开合有度,纵横自如。“纵横”一词出于《鬼谷子》一书。《鬼谷子·捭阖第一》说:“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鬼谷子·飞箝笫五》说:“可箝而纵,可箝而横”。《鬼谷子·忤合第六》说:“乃可纵,乃可横”。纵横学派的代表作是:《鬼谷子》十四篇。
八、杂家。杂家是战国至西汉初的哲学学派。杂家学派以博采各家学说见长,其特点是“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杂家学派以道家思想为主,兼收贯通百家而为统治者服务,因此又称为新道家学派。杂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虽然号称“兼儒墨,合名法”,“百家之道无不贯综”,但实际流传下来的思想不多。杂家学派的主要著作有:《尸子》、《吕氏春秋》和西汉时期的《准南子》。这三部著作,除《尸子》为战国时期商鞅门客尸佼所著外,其它两部为秦相吕不韦和西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
九、农家。农家是战国至西汉时期注重农业生产的一个学派。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许行。针对当时不少学派鄙视农业生产,许行提出了贤者应该与民同耕而食,饔飨而治的主张,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社会政治理想。关于农家学派,《汉书·艺文志》说:“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日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农家学派的主要著作有:《神农》二十篇,《氾胜之》十八篇。《管子》一书中的《地员》,《吕氏春秋》一书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都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农家学派思想的重要资料。
十、小说家。《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因此有九流十家之说。小说家的著作有:《伊尹说》二十七篇,《鬻子说》十九篇,《周考》七十六篇,《青史子》五十七篇。均已失传,只存目录。
6. 战国时最受欢迎的思想
好玩的国学曾经用一篇风趣幽默简单通俗的长文,专门介绍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现在拿出来,请读者朋友指正!
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学派
有人的地方就有哲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假如我们把中国五千年的哲学史,看做一个刀光剑影的江湖的话,这个江湖上曾经存在过形形色色大小不一的武林门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门派。数千年来,三大门派统治了中国哲学的江湖。
儒家是势力最为雄厚、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第一大派。就像“天下功夫出少林”一样,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源头。少林功夫练的是外家拳,而儒家学派修炼的也是外家功夫,即“入世派”,儒家学者们都是积极进取的现实主义者。
儒家学派的掌门人是孔子。孔子一生凄凄惶惶于江湖之上,为自己的“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的理想而奔走呼号。他的独门内功是“仁”,他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爱自己、爱父母,爱兄弟姐妹,还要把这种对自己和亲人的爱,推广扩大到全社会,让世界充满爱。在江湖流浪多年后,孔子无功而返,退隐江湖,潜心修炼武功,最终创立以“仁”为主以“礼”为辅的儒家学派,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成为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的心灵导师。
孔子的儒家学说,部分来源于他最崇拜的偶像——周公。周公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孔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周公的“铁杆粉丝”,孔子做梦都想成为周公那样的人,在晚年,孔子曾经还为自己梦不到周公而大发感慨。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暗夜播火者,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门下弟子众多,传说有三千多人,其中武功卓绝的有七十二人。孔子座下有孟子和荀子两大护法,他们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同时又对他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和创新,从而使儒家学派茂盛生长,终成中国哲学江湖的第一大派。儒家学派在秦朝时命运悲惨,秦始皇烧了他们的武功秘籍,活埋了很多儒家弟子。儒家学派差一点就全部玩完。但从西汉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开始一统江湖,走上了统治地位。
孟子的弟子众多,从到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再到明代的大思想家王阳明,英才辈出,而孟子也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成为仅次于孔子的第二位圣人。而荀子的弟子成分就更加复杂了。他不仅带出了汉初的大思想家董仲舒等后世众多的哲学界的“大拿”,更是将自己的武功传给了江湖上另外一大门派——法家。
虽然师出同门,但他们的学说却不尽相同。孟子是个充满热情雄心勃勃的理想主义者,他认为人性是善良的。他强调个人的修炼,以人的高度道德自觉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荀子是个现实主义者,他认为人性是邪恶的,而除恶向善需要外在的“礼”的约束,甚至主张使用严刑峻法引导每个人努力向善。至此,孟子和荀子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内圣外王之道”。后世的儒家弟子和儒家思想,无非是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推陈出新而已。
二、知其不可而逃之的道家学派
中国哲学江湖的第二大门派是道家。相对于儒家渴望建功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派”,道家学派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绝对自由,是虚静无为与世无争的“出世派”,类似于武林中修炼内功心法的武当派。道家学派的开山祖师是老子,他的主要思想是“无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正是出于这个思想,老子最后连道家的掌门人的位子都不要了,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不知所踪。道家学派掌门人的位子就落在了他的弟子庄子身上。庄子比老子还消极绝望,老子强调“无为”,他强调“齐物”,意思是这世界的事物没有任何的不同,贫贱一个样,生死一个样,既然如此,不如顺应自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管他天崩地裂,我自悠然而乐。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不像儒家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管他前路艰险,我自勇敢前行,是勇于任事的行动派。而在道家的眼中,世界尔虞我诈腥风血雨,人生压抑、痛苦无助。他们认为,即使练就绝世武功,哪怕获得高官厚禄,到头来也是尘归尘土归土,死亡是逃不掉的结局。他们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知其不可而逃之,“世界那么大”,根本就看不过来,不如“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优哉游哉自得其乐。
道家学派的弟子,大多由与世无争的隐士和遭受挫折的文人官僚组成。其实,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开始时是儒家学派的弟子,他们修习儒家功法,渴望建功立业,但命运总是泼他们一头冷水,理想成为泡影,希望成绝望。有的人看透了一切,有的人失去了一切,在心灰意冷之际,干脆转投道家学派,在修身养性中寻找心灵的宁静。
道家最著名的武功是“无为”心法。依据这个心法,庄子创立了“逍遥”功法。他的名作《逍遥游》就是逍遥功夫的武功秘籍。道家在中国哲学的江湖上一直处于被儒家压制的地位,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了“肤白貌美”的何晏和“天纵之才”王弼两位弟子,还出现了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一时间道家思想变得炙手可热。魏晋时期的哲学家们,喜欢以道家学说来解释儒家学说,推动了道家和儒家的融合发展。但后来,道家开始败落,门下英才弟子不多,最终沦为装神弄鬼、打卦算命、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教。
三、“精于算计”、“心狠手辣”的法家
法家是中国哲学江湖上的第四大门派。虽然势力没有儒道佛三家的势力大,但其思想却备受历代统治者青睐。统治者们不敢明火执仗地运用法家的思想,但历史上的每一位统治者都在暗暗地偷练法家的功夫。他们表面上练习儒家武功,有时候练练道家功夫,但背地里练习法家功夫的努力从来也没有中断过,这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
因为,相对于讲“仁义”的儒家,讲“无为”的道家,讲“慈悲”的佛家,法家强调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这样使统治者们治国理政变得直接和干脆——对老百姓来说,你可以不听话,但是你不能不要头——法家就是运用法治思想治国的学派。
法家有三位始祖,分别是商鞅、慎到和申不害。商鞅强调“法”的重要性,慎到重“势”,而申不害主张“术”。这是法家思想的主要来源。但他们三个人分别练功,并没有像小龙女和杨过那样“求合体”炼成“玉女心经”,所以威力不大。
而韩非子将三位始祖的武功集于一身,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法家学派的创始人。韩非子强调治国理政要实现“法”“势”“术”的统一。他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尔虞我诈的阴谋和算计,无论是父子、夫妻,还是臣子和君主。因此,法家主要研究如何破解这种算计,也就是说,要以更高明的算计,来对付那些不高明的算计。
这就意味着,魔高一尺,道必须高一丈,如此循环,生命不息算计不止。就像放狗咬人反被狗咬一样,韩非子最终被同学李斯算计,悲愤自杀,而李斯更惨,高智商的他竟然被太监赵高算计,尸首异处。而赵高也没有算计过命运的安排,被秦朝末代皇帝子婴设计杀掉,诛灭三族,而子婴又被项羽算计,项羽被刘邦算计……总之,一直长于算计的法家的首领,一直被人算计来算计去,正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四、撒向人间全是爱的墨家学派
严格来说,墨家算是一个准军事组织,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像日本组织严密的“山口组”。但与打家劫舍胡作非为的黑社会不同,这是一个充满了爱的教派。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是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春秋时期“诺贝尔和平奖终身奖”得主。他反对战争,热爱和平,主张“兼爱”和“非攻”。“兼爱”就是没有差别地爱一切人,像爱你的父母妻儿一样爱别人,“撒向人间都是爱”。“非攻”就是反对一切战争,为了制止战争,墨子甚至不惜带着勇于牺牲的弟子们,血战疆场,只为制止一场战争。
墨家在战国时期曾经风靡一时,风头远远超过了儒家学派,但他们的缺点是过于理想主义。像战国的名字一样,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战争,数百年打来打去,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战争是保存自己、吃掉别人最好的武器,而墨子的思想与现实严重脱节,所以墨家学派盛极而衰,但他们留给历史一个温情脉脉的人文主义的背影。
五、争奇斗艳的其他学派
名家由一群巧舌如簧能言善辩的知识分子组成,代表人物是公孙龙。公孙龙是个具有无与伦比诡辩技巧的哲学家。他的主要思想是“白马非马论”和“离坚白”。简单的说,他认为“白马”不是“马”,更不是女孩子眼中的“白马王子”。“马”是指“马”这种动物的概念,“白”是指“马”的颜色,而“白马”是“马”的概念和“马”的颜色的混合体,和“马”是不同的概念。所以,“白马”不是“马”。“离坚白”的意思是说,一块坚硬的白石,用眼看不出它是否坚硬,用手摸不能感觉其白色,所以世界上只有白石和坚石,没有坚白石。从这个逻辑出发,我们同样可以推出,老爸不是爸,老妈不是妈的荒谬结论。
阴阳家由一些科学家和算命先生组成。他们认为,世界是由阴阳对立运动产生的,金木水火土是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尽管这种看法还相当原始,但这毕竟是人类探索自然科学的开始。阴阳家学派的掌门人是邹衍,他的要思想是“五德始终说”和“大九州说”。他学问渊博,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人送外号“谈天衍”。
农家由一些热爱农业生产的农业技术专家组成。他们希望统治者不要高高在上,而要深入民间,和老百姓一起种地劳动自食其力。这个学说让统治者们很不满意,因为按照这个学说,做国君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最终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所以,他们的学说很不受待见,在中国哲学的江湖上昙花一现。
小说家,是走街串巷,收集民间舆论的“新闻记者”或历史工作者,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不大。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民族哲学迎来了生机勃勃的百花盛开的时代。在后世大行其道的儒道两家,只是众多流派中的两派,他们与其他流派被并称为“诸子百家”,这是中国哲学史的黄金时代。
7. 战国时期哪家思想得到重用
答:这样的局面叫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