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北唱腔的歌曲
全国各地的老年人,尤其是60岁以上的都比较喜欢本地方剧种,例如河南的爷爷奶奶们都是比较喜欢河南豫剧曲剧越调道情等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著名戏曲演员留下来的经典优美唱腔,让老年人是在难忘,比如豫剧中的《朝阳沟》《花木兰》《卷席筒》经典的唱段“亲家母对唱”“双上山”“下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刘大哥在么要这样盘算”“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在马上我喜洋洋"等等等等。
以及豫剧旦角六大流派,陈素贞,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各大流派的优美唱腔,其中马金凤大师独创一门的“帅旦”可谓戏曲中独特的创新,中国戏剧界。都沿着常香玉大师的“戏比天大”的精神来弘扬戏曲,
且河南戏曲行当齐全,早在上个世纪。中国豫剧。牛得草独创的牛派艺术,高兴旺的高派,
在河南戏曲中挑起了丑行的大梁,丑儿不丑丑中见美,大师的真情换来的今日的经典,豫剧《三愿意》《卷席筒》《拾女婿》《十八扯》《喝面叶》《做文章》《老少换》《打铜锣》
经典的传唱让各大门派都有了掌门弟子独挑大梁,牛派传人金不换,高派传人葛圭璋,都是河南省顶级的戏曲艺术家。
70年代出现了一位名誉中原的黑头大家,那就是李斯忠,高昂的唱腔使她在中原大地名声鹊起,被观众戏迷朋友们亲切地誉为“八里嗡”经典代表戏曲《包龙图坐监》《下陈州》《打銮驾》
2. 东北唱什么剧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山东最主要的剧种,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东三省部分地区,主奏乐器有扬琴、坠琴、琵琶等,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十九世纪末搬上舞台,迄今有100年多年的历史。
吕剧剧照
名称由来
1952年,省文联副主席陶钝建议将扬琴戏定名为鲁剧。
1953年,山东戏曲研究室将原定为鲁剧的扬琴戏定名为吕剧。吕剧之名有很多说法
3. 东北腔调的歌
1、大体上东北地区越往南,口音腔调越重,东北味越浓。
2、黑龙江和吉林以及蒙东的东北官话接近普通话,口音轻;而靠近河北的辽宁则大部分地区口音腔调比较重,是不少外地人印象中的东北话。
3、辽北地区至黑龙江的东北话接近普通话,例如哈尔滨话。
扩展资料:
艺术特点:
1、生动形象性,由静态的语言,转化为动态的语言,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语言。
它的生动性来自于劳动,将许多非动性的词语都取动性表达。以“扒瞎”“掰扯”“拔犟眼子”为例,三者都是辩解人的精神状态非常抽象的词汇。
将人们编排没有根据的谎言,方言称作“扒瞎”,“扒瞎”来自于农村秋收劳动扒苞米,扒出来没长粒儿的空棒子,称“瞎苞米”。用“扒瞎”来指责并替代扯谎,不仅生动准确,而且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
2、东北方言有着巨大丰富性。如喝酒,不说喝,说“_”“整”“扪”“倒”“抿”等。“感情深,一口扪;感情浅,舔一舔”。
3、幽默感,东北人的语言中饱藏着“苦中作乐”的调侃、幽默、滑稽的歇后语、俏皮嗑、疙瘩话,经过游戏化、诗化处理。
所以,二人转文学里,宁用古语,不用官话,宁用土语,不用僵硬的概念话。感情最浓的是乡土乡音,一经二人转艺人嘴里说出来,就感到幽默、滑稽。
4. 有首歌里面有东北唱腔
白毛女主题歌《北风吹》歌词
北风那个吹 雪花那个飘 雪花那个飘飘
年来到 爹出门去躲帐 整七那个天
三十那个晚上还没回还
风卷那个雪花
在门那个外
风打着门来门自开
我盼爹爹快回家
欢欢喜喜过个年
欢欢喜喜过个年
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
集上称回来二斤面
怕叫东家看见了
揣在怀里头四五天
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
爹爹称回来二斤面
带回家来包饺子
欢欢喜喜过个年
唉 过呀过个年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
你爹钱少不能买
扯上了二尺红头绳
我给我喜儿扎起来
哎 扎起来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
我爹钱少不能买
扯上了二尺红头绳
给我扎起来
哎 扎呀扎起来
门神门神骑红马
贴在了门上守住家
门神门神扛大刀
大鬼小鬼进不来
哎 进呀进不来
5. 东北民歌的唱腔
辽宁民歌中有些曲调是受地方戏二人转唱腔的影响,所以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反映了劳动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丰富的生活情趣。辽宁民歌的特点一般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东北风》、《正对花》、《反对花》及《小拜年》已成为具有东北代表性的民歌,久唱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辽宁民歌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魅力
6. 东北唱腔的歌曲排行榜
东北民歌广义上泛指东北各民族的歌曲艺术形式,包括东北汉族小调、蒙古族、满族等民族的长调、呼麦等,一般都格调生动活泼,极具地方特色,东北民歌十大代表作品:
01
摇篮曲>>
02
乌苏里船歌>>
03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04
月牙五更>>
05
大姑娘美大姑娘浪>>
06
丢戒指>>
07
我爱你塞北的雪>>
08
松花江上>>
09
绣荷包>>
10
小看戏
7. 东北唱腔的歌曲有哪些
东北秧歌特征体态三大动律:上身动律、双膝屈伸、压脚跟。
动律的发力点是腰。
1、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
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2、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艮、俏特点。如快屈快直: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快屈慢直:快屈,有韧性的慢直,重拍在下;慢屈快直: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性,音乐重拍重心向下,双膝快直。
3、 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所以,在进行压脚跟的训练中,脚跟要抬得低,压得快,压在正拍上,要有艮劲,即“踩在拍上,扭在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