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代民间
汉代创作了一些具有民间风格的雅乐舞蹈。汉初巫风很盛,汉高祖祭祀天地山川使用了北方的秦巫、晋巫和南方的荆巫、汉巫等。
巫教的流传在很大程度上是运用歌舞娱人的手段, 巫 、 舞 同音,巫者以舞降神。
汉高祖曾下今天下立灵星祠,祭祀灵星成为全国性祭祀活动。灵星是天田星,主谷,又称后稷神。祭祀时跳灵星舞。灵星舞大概起源于民间的农作舞,又用于祭祀,以后升格为雅乐舞蹈。舞者为童女16人,舞蹈动作是教民种田的劳动过程,模拟农业劳动,有除草、耕种、耘田、驱雀、舂簸等动作。
从西南地区传入中原的賨人舞蹈《巴渝舞》,本是一种民间舞蹈,传入中原后成为宫廷舞蹈,以后又演变为雅乐舞蹈。 巴渝舞 和 灵星带 同属群舞。汉代编排有序的群舞,注重队形的整齐,动作的规范,整体感强。
很少运用多层次的队势、参差不齐的舞姿、此起彼伏的舞动、丰富多变的场面来表现舞蹈的内容、美感和意境,大多是用 大齐舞 的编导手法来表现群舞场面,在整齐、统一、协调的律动中,使人感受到群体的力量和美感。
汉代群舞保存了古代舞蹈质朴无华的风貌,具有统一、协调的特征。
2. 汉代民间土陶罐
陶罐一般价值二十万左右,有字的贵些,图案也有关系
3. 汉代民间首创的诗歌形式是
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西汉设乐府令,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收集编纂各地汉族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4. 汉代民间音乐
汉代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是相和歌,它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清唱的“徒歌”,后来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终形成了以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相和歌,是汉代时期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秦声、赵声、齐声、郑声、楚声等传统声调而形成。
相和歌也是极具汉族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传统民俗活动等场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5. 汉代民间五言诗的代表作
《江南》、《白头吟》、《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句数不定,但每句皆为五字。五言诗属于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