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服饰搭配 > 正文

评剧的流行地区是哪里(评剧流行于哪一带)

1. 评剧流行于哪一带

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梆子,又名梆板,中国打击乐器。约在中国明末清初,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长25厘米的一根为圆柱形,直径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方形,长20、宽5到6、厚4厘米。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2. 评剧流行于哪里

评剧,最早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

1、简介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艺术特点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3. 评剧的经典曲目代表演员流派流行地区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花玉兰(陈佩华)

100多年前,在河北及天津宝坻一带的农村,流行一种对唱和说唱的小曲小调,叫做“莲花落”。当时,莲花落属于“鄙俚技艺”,禁止在剧场演出,只能在贫苦人集中的街头表演,天津的南市、河北大街一带便是当时演出莲花落的地方。

后来,一个叫成兆才的人对莲花落进行了改编,吸收秦腔、乐亭大鼓等唱腔艺术,成为评剧。成兆才就是评剧的创始人,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评剧剧本,家喻户晓的《杨三姐告状》就是其一。

多年后,年迈的成兆才偶然遇到年轻的天津评剧演员花玉兰,花玉兰向他虚心请教,成兆才也欣赏她的才华,悉心向花玉兰传授了《杨三姐告状》《盗金砖》等戏,花玉兰此后在表演上日臻成熟,声名鹊起,成为一代评剧名家。

这是中国评剧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印刻在小花玉兰心中永远的故事。当年,母亲花玉兰得评剧始祖真传,又将自己的艺术基因与造诣传给了小花玉兰。如今,已是83岁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花玉兰,作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的获得者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用心地为评剧传承做着工作。在小花玉兰的生命中,评剧不只是父母传承给她的天赋与事业,也是陪伴她一生的追求和信仰。

1912年,以评戏始祖成兆才为首的“平腔梆子戏”进津演出后,促使评剧在天津渐渐发展起来。评剧虽不是在天津诞生,但评剧发展的每一步几乎都与天津密不可分,许多评剧演员都是在天津唱红后,才分赴全国各地的。那些风格各异的评剧流派唱腔,也几乎都是在天津形成的

从1915年到上世纪30年代,天津的评剧班社发展到几十个,逐渐进入鼎盛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女艺人,如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她们开创了天津评剧四大流派,叫座率一时超过京剧大班。当时天津的大小戏院几乎全被评剧班社占用,天津评剧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1933年,小花玉兰在评剧繁盛的天津出生。

小花玉兰如今依然记得自己童年时的家,那是位于南市闸口街的一个四合院,跨过高高的门槛,一面高高的影壁墙隔开了外面的世界。在父亲陈艳楼的屋里,雪白的墙上有两张地图,一张是中国地图,一张是世界地图。评剧艺人出身的陈艳楼通晓地理,他用两张地图,在年幼的小花玉兰心中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母亲花玉兰那时正是大红大紫之时,她晚上演出,白天排戏,评剧的血脉和气息,不用特地去找寻,就弥漫在这个评剧世家的日常生活里。

其实,那时的小花玉兰并不想唱评剧,她的志向是当一名医生,但她从小显露的聪明和灵性,让父亲看准了她是块学戏的料。于是,每日放学回家,她便有两项父亲安排好的“家庭作业”:一是用小楷抄写剧本,二是随母亲学戏。

那时的小花玉兰会在周末的晚上,在剧场为母亲捧瓷壶。那是一个精致的景泰蓝瓷壶,壶里沏着热热的浓茶,壶底很烫,需要垫上一块毛巾才能用手捧着。花玉兰从场上一下来,小花玉兰就要把壶递过去给母亲喝一口。多年后,当她成为评剧名角在台上演出时,她的母亲便在台下亲自为女儿捧瓷壶。一个评剧舞台,演绎了母女两代人的人生

小花玉兰第一次登台是在8岁那年,当时,母亲的一出《黄氏女游阴》非常叫座,戏中黄氏的两个孩子就是由小花玉兰和她的二妹小幼兰饰演的,“找我俩唱,一是因为别的小孩不会,二是因为我母亲的调门儿高,别人唱够不着。”然而,那时的小花玉兰并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评剧连在一起。可是她一次次的演出使才华不断显露,识才的陈艳楼认定女儿是个好苗子,“或许我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父母看中了我,让我接班,作为长女,我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早早挣钱养家。”

为了培养小花玉兰接班,母亲40多岁便退居二线。

1950年,小花玉兰开始挑班当角,记忆力极强的她一上来就为母亲“打里子(演主要配角)”。出色的表现让她逐渐小有名气,开始有私人剧团专程来津聘她为角,签约演出,“就这样,我来到北京华北戏院开始了4年的演出生涯,工资1500元,在当时可真是天价了。”

因为是私人剧团,能叫座才能续约,小花玉兰每月都要主推一部新戏,上午排戏,下午演出,4年间,剧场演出天天爆满,对于小花玉兰的名字,北京城的戏迷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华北戏院前排总有那么几位老先生,天天来闭目静听,问其为何不看,老先生答:“不用看,听的就是那腔儿和味儿,一张嘴就知道是她。”

演出叫座,演员也带劲,因为观众热情,小花玉兰的剧目被排得满当当,连轴转的巨大工作量使得年纪轻轻的她患上了“肋膜炎存水”,稍有动弹便剧痛难忍。尽管如此,她还是咬着牙在后台吞下止疼片,一次次登上舞台。手术时,医生从她的患处抽出了足有一大暖瓶积液,她却说:“年轻就要多锻炼、多积累,而且我还得养活家里十几口人,歇不得。”

如今回想起这段往事,83岁的小花玉兰眼中,满是自己23岁时的影子。当时唱红京城的小花玉兰,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经纪人”——父亲陈艳楼。他安排小花玉兰的演出行程、剧目,尽全力保护女儿的艺术生命,母亲花玉兰则成为她的“跟包”,专门打点她的演出服装等。得益于父亲的从小培养,小花玉兰写得一手好字,在上演《人面桃花》《苏小妹》时,她当场题诗,不仅反串小生的部分精彩,现场挥毫泼墨的气势也惊诧了不少观众,“在那个年代,没有艺人能当场写毛笔字,因此我这两出戏逢演必火。”

在北京市评剧团的4年时间里,小花玉兰排演了《拜月记》等代表她风格的大量新戏,还曾为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国家领导人演出。1958年,天津评剧院建院,小花玉兰回到天津,除了参与筹建评剧院,也将她的拿手戏《拜月记》带回了天津

1954年,当时已经是华北戏院台柱子的小花玉兰,向往到国营剧团发展,决定离开私营剧团加入北京市评剧团,但遭到了家里的强烈反对,“这首先意味着我的工资要从1500元降到360元。为了说服父亲,我偷偷离家出走,假装要跟他断绝父女关系,最后他无奈之下只得同意我的决定。”在北京市评剧团的4年时间里,小花玉兰排演了《拜月记》等代表她风格的大量新戏,还曾为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国家领导人演出。1958年,天津评剧院建院,小花玉兰回到天津,除了参与筹建评剧院,也将她的拿手戏《拜月记》带回了天津。

小花玉兰在北京唱红,彼时天津的观众对她并不是很熟悉,对于天津观众是否接受自己的演唱风格,小花玉兰当时心里并没有底,然而待到《拜月记》上演时,小花玉兰柔润纤细的嗓音让观众倍感新鲜,她的名字也在戏迷中传开了,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有时甚至一天要演两场。

评剧作为一门通俗艺术,除了在城市演出,农村也是主要的阵地,所以送戏下乡就成了小花玉兰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任务。来到天津评剧院后,小花玉兰经常随团到农村演出。那时,乡下的吃住条件都很艰苦,每次小花玉兰都要带着鸡蛋,用两个饼干盒子装着,演出前煮4个鸡蛋,强迫自己吃下去,好有体力演出。鸡蛋带得再多,也有吃完的时候,小花玉兰还要去农民家买,有时要1块钱一个,但也没有办法,多贵都得买,不然怎么有力气唱呢?后来她的这个习惯被不少青年演员学了去,直到现在,评剧院的一些主演还保留着演出前吃鸡蛋的习惯。

上世纪90年代,小花玉兰离开舞台,默默地转到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投身于培养学生和评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中,她说:“天津评剧艺术的演变、形成和发展源于民间,并受到天津地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影响,其内涵有着天津地域性发展——运河文化和码头文化的底蕴。这一剧种的发展具有其突出的历史、民俗、文化价值。”对于评剧,她一天都没有放下过。如今,耄耋之年的小花玉兰,在台上一开口依旧是高亢的A调弦,声腔通顺不吃力,这唱腔发自她生命深处。

本报记者 苏莉鹏

照片由小花玉兰提供

4. 评剧流行于哪一带的歌

《秦香莲》、《花为媒》、《刘巧儿》、《小女婿》、《向阳商店》、《金沙江畔》、《杜十娘》、《杨三姐告壮》、《黛诺》、《马寡妇开店》、《茶瓶计》、《小二黑结婚》、《祥林嫂》、《卖油郎独占花魁》、《杨八姐游春》、《棒打无情郎》、《夺印》、《劝爱宝》、《乾坤带》、《对花枪》、《谢谣环》、《刘伶醉洒》、《高山下的花环》、《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二小赶脚》、等等。

5. 评剧流传于哪些地区

四大戏剧剧种是京剧、黄梅戏、越剧、豫剧。

京剧,有“国剧”之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国剧”之称。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

黄梅戏,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喜爱。

越剧,公认为中国第二大地方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 评剧的流派

奠基人

成兆才(1874-1929),字捷三(又作浩三),评剧鼻祖,清直隶滦州绳各庄(今属河北省滦南县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二十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一生所整理、改编、创作的剧本多达一百零二个,为创建评剧事业奠定了基础,被称为评剧剧本作者第一人。

除了成兆才,任氏兄弟(任善庆、任善丰(即月明珠)、任善年、任善诚)、孙家班(孙洪魁、孙凤鸣、孙凤岗)、男旦金开芳、小生刘子熙等都为评剧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旦行鼻祖:

月明珠(1898—1922),著名评剧男旦,原名叫任善丰,字久恒,艺名月明珠,乳名围柱,出生河北滦县胡家坡(今属河北唐山滦南县)的一个莲花落世家。父任连会,为莲花落艺人,是对口、折出时期的著名编剧和演员,被誉为评剧的发轫者。月明珠弟兄四人,长兄任善庆(艺名金不换,为评剧第一任鼓师),三弟任善年(小生),四弟善诚(艺名赛月珠)为评剧小生、老旦。

生行鼻祖:

倪俊生(1895-1970),字秀岩,河北省迁安县人,1910年形成“倪派”小生唱腔。

1902年拜吴占魁为师,学唱河北梆子。同年10月,随吴占魁参加了唐山的吉庆班,改学莲花落。艺名"银娃娃"、"九岁红"。 1910年起,先后在唐山、天津、北平、营口、奉天、哈尔滨、安达等地演出。 相继演出了《因果变报》、《夜审周子琴》、《秦雪梅吊孝》、《回杯记》、《刘伶醉酒》、《卖油郎独占花魁》、《打狗劝夫》、《败子回头》、《杜十娘》等。经过自己较长时间的刻苦钻研,终于形成了曲调优美、字正腔圆、准确大方而独具特色的倪派小生唱腔。1951年曾任齐齐哈尔评剧团副团长。1956年到黑龙江省戏曲学校任教,精心培育后一代。他的学生遍布省内外。著名小生演员桂宝芬(“桂派”女小生创始人)、杨振邦、刘小楼都是他的高徒。1956年获哈尔滨市劳动模范称号。1961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黑龙江省分会副主席。还是政协黑龙江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注:倪俊生是影视剧演员张国强的曾外祖父。

早期旦角流派

李金顺(1902-1953),评剧女演员,工旦行,“李派”创始人。她是第一代评剧演员,是评剧进入“奉天落子”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幼年曾习京韵大鼓、京剧、小调,16岁拜孙凤鸣为师学唱落子。1920年到哈尔滨演出,因唱腔大鼓味过浓,观众把椅垫仍到台上。李金顺没有后退,投到倪俊声处学艺,并转艺多师,终于形成了吐字清晰,纯朴又充满感情的大口落子演唱风格。她是评剧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家,她创立的李派对后辈影响甚大,刘翠霞、白玉霜、芙蓉花、花云舫、筱麻红、喜彩春、鲜灵霞、喜彩莲等均受其教益和影响。她留下的唱片有《杜十娘》、《移花接木》、《三节烈》、《珍珠衫》、《书囊记》等十余种唱段。

7. 评剧是流传最广的剧种吗

中国的8大地方剧包括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秦腔、昆曲和粤剧。

在上述戏剧品种中,京剧是流传范围最广的剧种,其余的分布在我国不同地区,

8. 评剧流传于哪里

是河北省的,后来东北也很流行。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2006年5月,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尚休闲女装搭配今秋流行休闲女装?

男生流行穿搭

2017男生染发流行什么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