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色彩搭配 > 正文

女流行病学家(中国流行病学家)

1. 中国流行病学家

它是公共卫生的基石,通过识别疾病的风险因素和预防性医疗保健的目标来塑造政策决策和循证实践。流行病学家协助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修改解释和结果传播(包括同行评审和偶尔的系统评审)。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或公共健康专业下的一个分支,而且属于比较冷门的专业,开设的学校不多而且多开设在医学院下,申请难度也比较大。

2. 中国流行病学家的名言

1、提高公众对结核病防治意识参与和支持

  2、我们面临结核感染的"危险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结核病

  3、防治结核病,国家有政策,咳嗽过三周,检查可免费

  4、防治结核,坚持不懈

  5、连续三周咳,怀疑得结核

  6、控制结核,远离贫困

  7、咳嗽咳血莫小视,合理排查要及时

  8、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9、咳嗽咳血莫小视,合理排查要及时连续三周咳,怀疑是结核

  10、结核不可怕,治疗要规律

  11、结核流行广泛,控制从我做起

  12、防治结核,造福人民控制结核,远离贫困

  13、怀疑结核早检查,可防可治不可怕

  14、得了结核病,家人要体检

  15、积极防治结核病,依法管理结核病

  16、结核病威胁每个人的健康

  17、依法控制结核病,防止结核病蔓延

  18、防治结核,造福人民

  19、遏制结核,消除贫困

  20、结核病——严重危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实行归口管理,有效控制结核病

  21、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结核病

  22、经常开窗通风,不随地吐痰

  23、防治结核,消除贫困

  24、积极发现,治愈肺结核病人

  25、结核病是传染病中的第一杀手

  26、连续三周咳,怀疑是结核

  27、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在当地疾控中心可获免费检查和治疗

  28、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结核病

  29、珍惜每次健康呼吸,从控制结核病开始

  30、坚持归口管理,依法防治结核病

  31、加强结核病归口管理,促进结核病防治工作

  32、控制结核病,让每一次呼吸更健康

  33、发现并治愈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是控制结核病疫情的主要措施

  34、政府组织,群策群力,防治结核

  35、依法控制结核病,防治结核病蔓延

  36、我们面临结核感染的危险

  37、结核能防能治好,规范治疗最重要

  38、得了结核不可怕,政府免费治疗他

  39、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40、防治结核病,人人保健康

  41、积极发现,治愈结核病

  42、防治结核病人人保健康自由呼吸每分钟

  43、自由呼吸每分钟

  44、防治结核早诊早治强化基层

3. 流行病学专家及贡献

第一位,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作为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李四光在地质领域的贡献,对于新中国可谓是意义非凡。

从研制“两弹一星”所需的铀矿,到发现石油,使我国一举摘掉“贫油国”的帽子,再到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等等,李四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任命为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

2009年,李四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第二位,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是浙江杭州,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等多个称号。

特别是在“两弹一星”工程中,钱学森的贡献无人能比,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让中国“两弹”从无到有,从试验到实战阶段,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而他在航天领域内的突出贡献,则为日后的中国航天快速发展,迈进世界先进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钱学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又获得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第三位,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1924年出生于广东汕尾,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长期隐身埋名,默默工作多年,为新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他的艰苦奋斗下,中国陆续实现了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2019年,黄旭华被授予新中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2020年,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四位,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被誉为“两弹之父”,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不论是原子弹的模拟分析、研究设计,还是氢弹的设计原理、技术途径,邓稼先都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汗水,可以说,他是“两弹”走向成型阶段的关键一环,贡献极其巨大。

1999年,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第五位,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1926年出生于河北宁河县(今天津宁河区),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不仅填补了中国在原子核理论领域内的空白,而且在氢弹研制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于敏负责研发的氢弹项目,创造性地使用了“于敏结构”,为氢弹后续的小型化、实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我国在氢弹领域迈进了世界先进行列,而著名的“于敏结构”,不论是先行国家还是后来者,都无法在技术领域对其形成压制或者突破,可谓独步天下。

2019年,于敏被授予新中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

第六位,是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

孙家栋1929年出生于辽宁瓦房店,被誉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中国卫星之父”。

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负责人,后来又担任中国第一颗遥感测控卫星、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和总设计师,同时,他又是中国通信、气象、地球资源探测、导航等为主的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还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可谓实至名归的“中国卫星之父”。

1999年,孙家栋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9年又荣获“共和国勋章”。

第七位,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九江德安县,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发明出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著名的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不仅使中国人民填饱了肚子,也将粮食安全牢牢抓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

2004年,袁隆平荣获“世界粮食奖”,2019年又荣获“共和国勋章”。

第八位,是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12月出生于浙江宁波,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屠呦呦从中医药典籍和中草药入手,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研发出了“青蒿素”,一种有效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世界多国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2019年又荣获“共和国勋章”。

第九位,是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

钟南山1936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在呼吸道传染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领域,拥有着极高的造诣,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不论是在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中,还是爆发于2019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钟南山都冲在第一线,为抗击并有效控制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20年,钟南山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并在《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中名列第一。

第十位,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南仁东1945年出生于吉林辽源,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

在担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期间,南仁东负责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科学技术工作,带领团队接连攻克多个技术难关,确保FAST项目落成投入使用,使得我国在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领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19年,南仁东被授予“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并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4. 中国流行病学家有哪些

中医学是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前已具雏形,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并产生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立了一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以及医疗中的新问题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经历和内在规律。从汉代到清代,中医学的七大流派,清晰的展示出中医发展、演变、日臻完善的轨迹。

一、伤寒学派

从晋唐至宋元明清,伤寒学派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形成了时间最长,医家众多,影响最大,学术昌盛。其中代表人物为东汉时期的医学名家张仲景,南阳郡涅阳人。年轻时是从同郡张伯祖。经过多年钻研和临床实践,留下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收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二、寒凉学派

又称河间派,主攻火热病机,提出“六七皆从火化”之说,创“火热论”,疗疾多用寒凉药物。不仅对中医病机理论的提高做了很大贡献,并对后世创立温病学说大有启迪。

三、攻邪学派

攻邪学派是金元时期另一学派,代表人物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是金元四大名医之首。

张从正在《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认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一旦太过,都可以变成邪气,导致人体上、中、下三部发生病变,称为“天、地、人三邪”,主张采用并丰富了汗、吐、下三法,扩大了三法的治疗范,偏重攻法。故得名“攻邪学派”

四、补土学派

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桓老人,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认为“人以胃气为本”独重后天脾胃,创作巨作“脾胃论”,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之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为“补土派”。

《脾胃论》全书由医论38篇,方论63篇组成,分为上、中、下三卷。 上卷分别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中卷就气《脾胃论》运衰旺、饮食劳倦热中证等专题作进一步阐发,并译述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加减配伍。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九窍的关系,以治疗饮食伤脾等证诸方、有关治验。

五、滋阴学派

到了明代。薛已等诸医家重视命门水火的研究,探讨脏腑病机逐渐侧重于虚损病症,形成了善用温补的特点。

薛已字新甫,号立斋,出生于医生家庭。初为殇医(外科医生),后以内科驰名。主要学术思想是以人体脾胃命门为主,强调真阴真阳的不足,谓“真精合而人生,是人亦借脾土而生”并以温补取效,从此开创温补学派。主张治病必求于本,临证治疗常用古方,其变化加减也只在一两味之间,但疗效显著。强调整体观念,以气血为纲,补气益血活血,创伤科内治法而成为整体派。

七、温病学派

吴有性,字又可。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

明代末年,瘟疫流行,当时流行的一些疾病,用伤寒论学说加以论证,其收效很不理想。以吴有性为开创,叶天士,吴瑭为中坚的医家,对外感热病的治疗规律进行了大胆探索,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推究病院,对疠气说有了崭新的想法,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温病热病的论治理论,起到了很好的疗效,并结合自身经验整理成《瘟疫论》一书,对传染病治疗进行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这七大医学流派,成为祖国医学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链条与脉络,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医发展、演变、日臻完善的轨迹。至于历史上的众多医家,其中包括那些名垂青史的历代名医,技艺高超,著述颇丰,但未有明显的学派倾向,亦不失为医界星空的一颗颗璀璨明星。中医流派是历史的产物,是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医界后人万分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院教育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模式,基本上取代了沿袭数千年的师徒授受,而成为培养当代中医人才的主要途径,数以万计的学院派,成了中医界的主力军,这是中医事业和教育的一大飞跃。

但是中医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临床实践与经验的积累,要靠医生的医疗水平与能力。因此,在培养共性的同时,要更注重培养和发展医者的个性。对不同流派的继承和实践,是造就特色中医的重要方式,也是繁荣中医学术,倡导百家争鸣,丰富中医内涵,呈现中医生机的有力保障。

5. 中国流行病学之父

口罩是伍连德发明的。口罩是伍连德发明的。在1910年发生的鼠疫,伍连德为了防止疫情的传播,他巧妙的设计了一种用双层纱布制作的口罩用来阻止细菌的传播,而他这一个举动也成功的阻止了瘟疫的蔓延。 1910年的东北鼠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例以科学防疫专家实践与政府行为相结合、有效控制的大型瘟疫。

伍连德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并成为世界上提出肺鼠疫概念第一人,设计伍氏口罩,让中国人第一次用口罩预防传染病,提倡分餐制。

6. 美国知名流行病学家

1. Eric Lander

麻省理工学院(遗传学)

Eric Lander ,数学家和遗传学家,1978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81年以罗德学者的身份获得牛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40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90年创办了怀海德研究所的基因组中心,是基因组测序的先驱,在人类基因组测序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美国科学界最有影响的人之一。

2. Karl Friston

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

Karl Friston,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维康基金会神经造影中心教授、维康基金会首席研究员,他通过统计参数映象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对脑成像数据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得2017年度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

3. Raymond Dolan

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

Raymond Dolan同样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维康基金会神经造影中心,他对阐明情绪的神经机制,以及情绪对认知和决策的影响做出了重要的研究贡献。

4. Shizuo Akira(审良静男)

大阪大学(免疫学)

审良静男,日本医学家、医学博士、大阪大学教授,免疫学权威,他在Toll受体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发现TLR能识别一群不相关的源于微生物的分子,并曾获得2004年的Robert Koch Prize,2006年的William B. Coley Award,2010年的Keio Medical Science Prize。

5.David Botstein

Calico公司 (生物学)

David Botstein,普林斯顿大学Lewis-Sigler Institute of Integrative Genomics主任,1978年,David Botstein开创核酸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用于标志不同个体间的基因差别,为后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奠定了基础。在斯坦福大学,通过与另一位科学家的合作,他使得大规模的生物芯片研究在技术领域几乎家喻户晓。目前,他自己的实验室以酵母为研究对象,在绘制目前最完备的物种生物信息数据库中发挥了核心作用,David Botstein曾获得美国最高生物医学奖第十届阿尔巴尼医学中心奖。

6.Dennis Smith

辉瑞公司 (药代动力学)

Dennis Smith,辉瑞全球研发中心药代动力学研究室前负责人,药物代谢方面的专家,致力于研发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他参与研发了 8 种美国 FDA 批准的全新化学实体药物(NCEs),并发表了超过 100 篇的论文。

7. Eugene Koonin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生物信息学)

Eugene Koonin,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国立医学图书馆 (NLM) 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NCBI) 的资深研究员,美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以及全基因组范围的基因功能解析,他还对生命进化过程中的数学建模分析有巨大贡献,是基因组进化研究领域的领头羊,国际生物信息学界的大牛。

8. Walter Willett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

Walter Willett,医学博士、国际著名营养学家,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主任,美国科学院医学院院士,Walter Willett对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成果引人瞩目,已发表科研论文1000余篇,主要集中在生活方式对心脏疾病、癌症的风险因素,此外还撰写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营养流行病教科书,面向普通大众。他撰写的哈佛大学健康饮食指南曾经是最为畅销的书籍之一,被世界公认为临床医学界最为知名的五名专家之一。

9.Rudolf Jaenisch

麻省理工学院(遗传学)

Jaenisch,分子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干细胞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也是怀特黑德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曾经担任过国际干细胞学会的主席,其在一系列的领域做出了有影响的工作,包括基因敲除小鼠、表观遗传学研究、核移植、ips等,解决了这些领域几乎所有的重要问题。

10.Bert Vogelstein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肿瘤学)

Bert Vogelstein,癌症基因组学领域的先驱,基于对大肠癌的研究,他于1988年提出一个人类癌症模型,假设连续积累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癌症,p53是首个印证这一假说的基因,1991年他与人合作发现了另一抑癌基因APC,为癌症领域的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女装3线品牌大全排行榜(韩国服装品牌十大排名?

2011秋季女装搭配_秋季女装搭配图片

2010年潮流服饰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