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流行服饰 > 正文

北魏时流行什么舞(魏晋南北朝时期乐舞美学风格)

1. 魏晋南北朝时期乐舞美学风格

1.政治发展特别是政局统一稳定

2.经济发展主要是手工业技术和城市商业发展

3.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

4.开放和兼容的对外政策

5.前代基础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化对唐朝时期文化的影响

通过对唐朝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发展情况的总结,分析出了唐朝时期文化产生繁荣的原因.

密切的民族文化交流(要点:1.政府开明、兼容的民族政策;2.各民族友好相处、平等往来,分别吸收民族文化的优秀特点。史实:吐蕃医书《四部医典》代表了少数民族医学对汉文化的丰富、唐朝乐舞吸收了少数民族乐舞的特点等等

量吸收外来文明(要点:1.政府开明、兼容的对外政策;2.唐王朝和亚洲、欧洲甚至非洲一些国家往来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史实:莫高窟艺术对中亚和南亚文化的吸收、乐舞对周边邻国风格的吸收等等

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要点:1.历史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2.对魏晋文化的吸收和改进。史实:火药发明、天文历法成就、建筑风格、诗歌特点等等

2. 魏晋南北朝乐舞的特征

因为魏晋南北朝此时点舞蹈艺术更是纯粹,也更以人为本,统治者知道今日占山为王,明日又是头挂城门,我们所要做的只有及时行乐不枉此生而百姓正常的民生早已不能保证,只有将女儿送入大户人家为倡为伎方能有一丝活路,于是魏晋南北朝不止是乐舞、包括文学、书法都是艺术史上的高峰,没有魏晋哪有唐宋,唐也是整理又补充了魏晋集萃才能雄豪完满。

3. 魏晋南北朝乐舞美学思想

政治上,唐朝主要沿用隋制,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彼此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该制度被以后各朝代所沿用,影响深远。选官制度上科举制趋于完善,科举制度相对而言公平且机会均等,平民得以晋身,所以成为士族末落、门第消融的起点。与科举制相辅相成的是唐代对教育的重视和普及,削弱了传统世族的特权,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则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经济上,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当时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政府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出现了一些先进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筒车等。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也大幅度提高,人口开始逐步恢复,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高达8000万左右。手工业方面唐朝的丝织业、制瓷业和矿冶业极其发达,领先于世界。特别是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制瓷体系,大量瓷器输往国外。唐后期的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也迅速发展。唐王朝建立后,行开元通宝钱,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钱帛兼行”,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商业上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柜房和飞钱相继问世。赋税制度方面唐朝在均田制基础上推行租庸调制,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保障了政府收入。

文化上,唐朝文学成就以诗歌最为发达。《全唐诗》共收录两千多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这还不是全部。著名诗人层出不穷,其中集大成者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唐朝在艺术上吸收了西域特征和宗教色彩。诞生了一批杰出的艺术人才,如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等;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莫高窟是唐朝壁画的精品作品。音乐、舞蹈在唐朝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道教和佛教都有较大发展,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科技方面,唐朝有多项成就名列世界前茅。唐政府还多次派人到西域和天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对进入中国的外国使节和商人以礼相待。唐朝政府还设专门机构掌管对外文化交流事务。唐政府的这种开明政策是唐代文化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朝的伟大并不在与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有效的行政能力上,而在于开放和进取的姿态上,这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兼容并包,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国

4. 魏晋南北朝乐舞美学风格集中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作为中国历史上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第二个时期,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长期的战乱分裂,促使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

北方、西北的各少数民族内迁后,普遍开始主动向汉族文化学习,被先进的汉族文化同化,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这也使得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得以在碰撞中融合,而这之中由以音乐文化的融合最为夺目。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交流频繁的物质基础在于汉朝时俗乐兴起而导致的西域乐器大量东传,这些东传的乐器不久引发了中原俗乐的创作风潮,也极大地推动了各地各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传入了大量的西域各国的乐曲舞蹈艺术,来源于天竺和龟兹等地的乐曲舞蹈,不论是在共同还是在民间都受到了巨大的追捧。传统的中国乐舞,吸收了域外乐舞的不同艺术风格,焕发出灿烂的艺术光彩,为隋唐音乐舞蹈的繁盛创造了条件。

大量域外流行音乐的传入和外族音乐大家的内迁是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音乐文化大融合的直接原因,这些流行音乐和音乐大家进入中原,不久带动了外族音乐的流行,也对本土音乐进行了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域外乐舞的传入,大量的外来乐曲在中原盛行。这些乐曲悦耳动听,许多旋律和节奏富于特色,颇受广大汉族人民的喜爱,因而得到较多的应用。

有明确名称的乐曲在如前所述的《隋书·音乐志》史料中有记载西凉乐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闻佛曲》;龟兹乐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

在大量的歌舞、乐器相继涌入的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多杰出的外族音乐家也一并来到中原,加之西域各国战乱频繁,一度形成了西域音乐家“东移”的热潮。

大音乐家郑译对各族音乐文化的融合贡献巨大,由于早年曾随着音乐大家苏抵婆学习,郑译深刻地理解音乐文化融合的意义,魏晋南北朝后期的音乐改革正是因为郑译的努力而得以顺利进行。

5. 魏晋南北朝乐舞美学风格集中表现

中国舞蹈   中国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艺术积累,在五千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舞蹈。   舞蹈是我国古代所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乐则是一种综合艺术形态。古人认为:“所谓诗表述思想感情,歌唱出它的声音,舞蹈表现它的外在形象。三者都根源于人的内心,然后乐器随之演奏。”乐就包含着诗歌舞乐这些基素。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它诞生之初,原是浑然一体,混沌不可分的。今人所称之诗歌、音乐、舞蹈,只是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发展过程之后,才逐步演化形成的。   这种原始的艺术形态产生之后,就成为人类在漫长发展道路上的忠实旅伴,陪同人类从幼年到成人,从蒙昧进入文明。其间,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时间流程,无不或深或浅地在乐舞艺术中留下了痕迹。因此,不仅是对艺术史的研究,作为对人类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情民风、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乃至政治文化的考察和探索,古老的舞蹈文化无疑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和视野。   乐舞中蕴含着民族精神的深层意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平衡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我国乐舞文化渲染出一幅色彩斑斓、内容繁富的壮丽画卷。中国舞蹈是中华民族全体智慧和心灵的结晶。   我国古代舞蹈在原始社会中渡过了萌芽、形成期,大致在青铜时代已臻于成熟,然后在封建社会中进一步发展,历汉至唐,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期,自宋以后,随艺术领域的整体变动而进入转型期。   中国舞蹈的历史   在原始时代,舞蹈是文化的基本形态。举凡狩猎、战争,或者性爱、生殖,以及祭祀或祈祷等活动,都是通过舞蹈来进行的。   周代舞蹈是中华乐舞文化中的第一个高峰,其乐教思想在先秦儒家著述中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形成身心一元论的明确的乐舞美学思想。   两汉舞蹈百技纷呈,是俗乐舞文化的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舞蹈文明在这个时期显示了其艺术的自觉,为隋唐乐舞文化的新高峰奠定了基础。   唐代舞蹈文化灿烂辉煌,达到了艺术巅峰。唐代继承隋代的设置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宫廷各种乐舞机构,使唐代舞蹈成为吸收异域优秀文化和传播东方文明精华的博大载体。   宋元以来,民族民间舞蹈兴盛,许多前朝有名的古典舞蹈逐渐被新兴的戏曲中的舞蹈所代替。   明清时代,戏曲舞蹈渐趋成熟,其丰富的特技表现手段,大大增强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作为独立的剧场艺术的舞蹈日益完善和成熟起来。现在,中国舞蹈空前繁盛,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舞蹈的主要内容   中国舞蹈品类繁多,异彩纷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种都具有各各不同的性格和色调。但也不难发现,中国舞蹈是一个整体,有着共通的神韵和风貌,且不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频繁交流,相互融汇,就是娱人和自娱、专业和业余、宗教和世俗、宫廷和民间……也无不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纠结的状态。其间,无论是祭祀舞蹈、表演舞蹈,还是社交舞蹈、教育舞蹈、宗族舞蹈、行业舞蹈……在舞蹈百花园中均占有一席之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雅乐舞蹈、伎乐舞蹈、民俗舞蹈、宗教舞蹈则是中华舞蹈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方面。   中国舞蹈表现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三种:   第一种是反映各种劳动生产和生活类的舞蹈。   第二种是与民俗有关系的舞蹈。   第三种是祭祀的舞蹈。   中国舞蹈的艺术特征   第一,载歌载舞。中国的民间艺术自古以来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如汉族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花灯”,满族的“莽式”,维吾尔族的“麦西来普”,藏族的“弦子”,这些都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   第二,广泛利用道具。这些道具有:手绢、扇子、花绸、头上戴的帽子、面具、腰里绑的腰鼓、腰铃、脚踏的高跷,以及各种道具如:伞、灯、刀、剑、棍等。   第三,形象鲜明、情节生动。中国的民族舞蹈一般都以一个故事为依据,舞蹈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第四,自娱与表演的统一。

6. 魏晋南北朝时代最流行的乐舞

《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西方舞蹈文化史》、《 舞蹈概论》都是不错的关于舞蹈产生、发展、形成各种流派的历史书籍。

《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是由金秋编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这本书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中国古代舞蹈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共分六章:先秦时期的乐舞,论述了旧石器、新石器以及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舞蹈;秦汉时期的乐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舞;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宋辽金西夏元时期的乐舞;明清时期的乐舞。本书是舞蹈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试用教材,亦可作为舞蹈艺术工作者阅读参考用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文化价值。

《西方舞蹈文化史》是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瓦尔特.索雷。是迄今为止仍是西方舞蹈文献中资料性、理论性及权威性最强,部头最大的史书,并在舞蹈的比较研究上具有示范意义。

《舞蹈概论》是由约翰.马丁编写,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书从当代舞蹈等多视角出发,剖析了欧美舞蹈的历史脉络。作者自成-派的理论,一直得到西方舞蹈与哲学界的赞同和引用。

7. 魏晋南北朝舞蹈艺术特征

浙江绍兴有一座名为兰亭的古朴典雅的园林,其初建造于晋朝,之后在明清时代又经由后人改造修缮,如今呈现在游人面前的是一座充满着明清建筑特点的江南园林景观。

这座园林建筑的面积并不大,它的得名是由于书法史上一场空前未有的书法笔试。这场比试发生在公元前353年,它的主人邀请42位才人朋友汇集于此,围绕着园子内流殇亭边的一个之字形溪流盘腿而坐,再差人将酒杯放置于溪流之上,这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便要赋诗一首。数十人诗书之宴,其乐融融十分快哉。后来,王羲之将约四十首散诗收集起来,有感而发写成了如今必学文言文――《兰亭集序》。

其实关于这座园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那个时候,越王曾在此种植兰花,后来人们将这里设为驿亭,故得名于兰亭。园林建造于兰渚山麓,原本可以说是一个晋代式的园林,但直到明朝的时候这里先后被几代人更改,渐渐转化成了一种江南明清园林的风格。园林之中的景观,都十分富有历史趣味,其实我的名字也是非常的符合修习书法书文之人的气质,例如,鹅池、流觞亭等。

绍兴的酒非常出名,古代人写诗也是需要寻找灵感的,而酒就是他们最好的精神依托。一座兰亭,一条潺潺流水,共同形成了一幅曲水流觞的美景佳致,可以令人思绪如潮涌,灵感迸发,所以当时他们饮酒赋诗选择此处也的确是有原因的。

此外,兰亭也是整个园林景观的一个景致中心,以此为中心向周围四散布局,一切的景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称、相辅相成而又独居个性的精妙格局。在此处,游客们还可以欣赏到一些景区特有的文艺节目,像是还原了百年之前的那场才华博弈之现场,众多才人观赏舞蹈美乐,饮酒作诗,知己相伴,美景同在,可谓是良辰不虚度,美景不独享。

在景观内的博物馆中,东晋时期的历史韵味扑面而来,博物馆的面积很小,但其中却收藏了很多完整的画轴和瓷器,其中有一幅画轴描绘的便是当年40余位诗人齐聚于此,吟诗比奕的场面,让人观后不得不感叹,这的确是一场不可多得历史性场面。整座兰亭,建造景观非常朴素,其中除了高大的古树木之外,还种植了成片翠绿欲滴的竹林,绿竹配君子,当真是上佳之选。

在主景观的北方可以看到一个八角亭,这座亭便是御碑亭。其内部有一个高三丈,宽一丈的石碑,上面正反两面皆由两位清代皇帝亲手镌刻于此的诗文。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些游客之间的互动小游戏,既然是以书法文化闻名的历史景观,便是要以书法为互动内容,擅长书法的游客们可以用水代墨在石面上显露一番真实的武艺,若棋逢对手,也是旅行之中难得有趣的一次体验。

8. 魏晋南北朝乐舞美学风格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七部乐。十部乐是在 隋朝统一中国后,集中整理了魏晋及南朝盛行的《清商乐》,和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的兄弟民族及外国乐舞,制定了七部乐,后来又增为九部乐。唐代继承了隋的九部乐,并在此基础上增删成十部乐。

  隋、唐宫廷设置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的目的,一方面是供统治者娱乐,更重要的是显示国家强盛。这些乐部於太常寺而不属於教坊,就更说明它们的政治作用大於娱乐作用,礼仪性重於表演性。

 凡是宫廷举行大宴,都要奏十部伎。如群臣朝贺皇帝举行宴会,招待兄弟民族使者,为皇帝祝寿,庆丰收举行大宴(即赐酺),为皇后立寺,欢迎玄奘从西域返长安……等,都要整套地演出各部乐舞。而每部乐舞的演出制度,如舞者大数、服装、乐人服饰、人数、所用乐器,以及哪一部乐采用哪些舞曲、歌曲、解曲等,都有所规定。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所包括的节目,大都是各地的民族民间乐舞,弘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因而保存了相当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它们虽用於宫廷宴享、典礼,却都来自民间。其制定、增删和变迁的情况是这样的:

  隋代开皇(公元581至600年)初制定了七部乐,包括一、《国伎》;二、《清商伎》(即汉代传统乐舞);三、《高丽伎》;四、《天竺伎》;五、《安国伎》;六、《龟兹伎》;七、《文康伎》(《礼华》,汉族面具舞)。

  隋炀帝大业(公元605至618年)中,又增加了《康国伎》和《疏勒伎》,成为九部乐。并把《清乐》列为第一部,《国伎》改为《西凉伎》。

  唐高祖武德(公元618廷626年)初,继承了隋代的九部乐,乐制、舞制都依归。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废除了《礼华》;贞观十六年十一月,他宴百寮,加奏《高昌伎》,自此以后,才成为十部乐,包括一、《燕乐》;二、《清乐》;三、《西凉乐》;四、《天竺乐》;五、《高丽乐》;六、《龟兹乐》;七、《安国乐》;八、《疏勒乐》;九、《康国乐》;十、《高昌乐》

男生流行衣着推荐

女装应该如何搭配才时尚?

男生现在穿什么最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