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歌改成粤语了吗
因为这两个语言都比较受众喜爱,普通话本身是国语,而粤语是因为中国香港的歌手大部分都是唱粤语的,广东地带也是,传唱度也极高,不过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也在用自己家乡的语言去唱歌,如四川话、长沙话、东北话,这些都是能够慢慢进入听众的视野里的,不仅展现了对家乡的骄傲还能文化输出,这是很好的
2. 普通话改粤语的歌
国语和粤语混合在一起的歌曲有很多首,前几年粤语歌也是非常火的,下面推荐几首较为经典的歌曲:
《好心分手》、《负担不起》、《明天以后》、《根本你不懂得爱我》、《我们很好》
1、《好心分手》
《好心分手》收录于香港女歌手卢巧音的第八张个人专辑《赏味人间》,发行于2002年7月1日。由黄伟文(Wyman Wong)作词,雷颂德(Mark Lui)作曲。与王力宏的国粤语合唱版等其他版本收录在《赏味人间(第二版)》中。
2、《负担不起》
《负担不起》是一首由梁芷珊作词,Shim Sang Won和Chae Jung Eam作曲,并由关心妍演唱的一首歌曲。
3、《明天以后》
《明天以后》是林峯、泳儿合作演唱的一首歌曲,由林若宁填词、伍仲衡作曲。该歌曲收录于林峯第二张专辑《Your Love》中,由英皇娱乐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9月10日出版并发行。
4、《根本你不懂得爱我》
《根本你不懂得爱我》是由韦雄作词,韦雄演唱的一首歌。这也是一首KTV火爆歌曲。
5、《我们很好》
《我们很好》是林峯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张美贤作词,邓智伟作曲,严励行编曲。该歌曲粤语版收录于林峯第四张专辑《Come 2 Me》中,而国语版收录于林峯首张国语专辑《第一次FIRST》中。
3. 方言为什么只有粤语流行歌曲
我相信同一段旋律,每种语言、方言都能够配上,本质上并没有哪种比较适合、哪种不适合。
为什么我们有一种粤语特别适合的感觉?我自己的见解如下: 首先,除了粤语流行曲,我们还可以拿台语/闽南语的流行曲来比较,很明显,在流行曲的创作上它不及粤语,但比其他方言盛行。
其实一言蔽之,基于历史因素,粤语是最被重视的方言,台语次之,自然会形成现在的情况。
粤语流行曲主要是来自香港,香港人大部分以粤语为第一语言,除了不是人人都要精通的英语,并没有其他官方标准语言与粤语进行「竞争」,而香港以往是亚洲经济和文化上最进步的地方之一,影响力大。
台湾以国语(普通话)为官方标准,但对本土方言的发展早已采取积极态度。
内地注重统一性,虽然有其好处及必要,但有碍各地方言的发展,在地理和文化上靠近香港、台湾的广东、福建情况较好。
例如:「自己的方言不适合出现于大雅之堂」,持有这种想法的内地人较多,台湾人较少,操标准口音的香港人完全没有。
因此,造成以下两方面的差别: 一、方言的活力。
语言是随时代不断演进、融合的,不够被重视的方言,演进的活力不足,语音的变化、新的俗语的形成追不上时代,出现土气的感觉。
二、愿意以方言填词的人才。
一些方言不是没人尝试填词,但做的人少,出现优秀作品的机会自然少,作品不够好自然出现这种方言不适合填流行音乐的错觉,而且部分重视方言的人才可能倾向民族音乐多于流行音乐。
4. 流行歌改成粤语了吗英文
粤语歌
粤语流行歌曲,一般指香港的用粤语(广东话)唱的流行曲,由于香港的原创作曲家是广东人,又叫广东歌。一般所指是近代的“粤语流行音乐”,香港自1970年代起,由莲花乐队主音歌手许冠杰所带动的一股潮流,其后蓬勃发展的粤语流行歌曲;这一定义亦正符合了大部分1970年代或以后出生的香港人对“粤语流行歌曲”的认知范围。一如其他流行音乐,粤语流行曲是一种商品;一种反映某段时期社会面貌和价值观的商品。
中文名
粤语流行歌曲
外文名
Cantopop
又称
广东歌
定义1
用粤语(广东话)唱的流行曲
带动潮流
莲花乐队主音歌手许冠杰
定义2
反映某时社会面貌和价值观的商品
代表歌手
许冠杰,陈百强,张国荣,谭咏麟,Beyond
开山鼻祖
许冠杰
起源
一般说法流行曲源于1950年代初期,但确切的源头仍然莫衷一是,有着不同的说法。惟初期的粤语流行曲脱胎自粤曲中的小曲,乃不争的事实。小曲是传统粤剧的过场谱子,除原有的广东谱子外,大量套用易于上口及流行的国语时代曲、欧西流行曲以至外省民歌,填上粤语曲词,以粤曲的唱腔及配乐出现。
发展史
1950年代
1950年代前的香港社会结构大致可分三为阶层:上层是英国殖民政府高官、外资商行高层与一小撮华人商办与富商;中产阶层只占少数;下层是佣工、文员、和占大多数的劳动人口。各阶层的交往与流动不多,泾渭分明,绝少互相沟通。但1949年大量移民涌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250万人,是战前的四倍多。新移民之中,除了少数的资本商家和专业人士外,绝大部份都是操粤语的广东农村居民,在1950年初期,真正流行的音乐是粤曲。
从粤剧滋生出纯演唱的粤曲歌坛,将全出粤剧化整为零,在民间流传,一般歌坛附设在茶楼之内,供人品茶听曲,消费尚算普及,平民可以负担,在五十年代初期,十分兴旺。
1960年代
及至1960年代时,也是香港粤语电影流行的年代,不少香港电影更卖埠东南亚等地而大受欢迎,谭炳文、邓寄尘和郑君绵等当时的电影演员均曾推出唱片。当时粤语流行音乐只是粤语电影的附属品,未能独当一面成为艺人发展的事业。而且一般香港粤语片中粤剧风格的唱腔亦不易受年轻人的喜欢,被认为是陈旧和市井的,好像“庙街王子”-尹光就是其中的代表。当时的大部份年轻人还是依旧偏好于英文歌曲和国语歌曲。1960年代后期,来自新加坡的郑锦昌和丽莎打开香港市场,当时的郑锦昌有“粤曲王子”之称、而丽莎被称为“粤曲王后”。他们的经典名曲包括《新禅院钟声》、《唐山大兄》、《相思泪》等,可是仍未令粤语流行音乐走出低下阶层音乐的形象。其他当时的主要电影演员如陈宝珠、胡枫、吕奇、萧芳芳等也有不少歌曲作品,主要是电影插曲。
早期香港的娱乐场所如酒廊、夜总会被英文歌曲及国语歌曲所主导,当时本地著名歌手较为现时香港人所熟悉的包括祖·尊尼亚(Joe Junior)与黎爱莲(Irene Ryder)和泰迪罗宾(Teddy Robin)等。英文歌曲主要流行的原因是演唱这类高级娱乐场所以上流社会的洋人为主,只有少数华人较有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来负担这类高级消费。
5. 流行歌改成粤语了吗怎么说
华语歌曲主要是国语较多,而流行乐不管是国语,还有粤语!华语和流行歌曲,都是现在流行的曲目,各有所好吧,华语和流行歌曲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唯一有区别的,还是在语言上,华语主要富含国风旋律,而流行音乐包含了英文,偶尔还有嘻哈风格出现
6. 粤语歌改成中文歌有哪些
粤语歌不能翻成中文来唱原因有
1.粤语歌在歌词方面会注重于对地区粤语说话的习惯而作成,偏向于口语,也能够使得节奏感更强,能够体现出它的韵律感 ; 国语歌偏向于注重语言方面的叙述,就像在写作一样,有优美语言的支持,更像是讲故事,也就是叙述,也有其特色。
2.将粤语翻译成国语,由于发音方面的差异,所翻译的歌词往往只是谐音,或者说有的地区语言无法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但是基本上还是能够体现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我想这才是对于一首歌来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