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汉时期的乐器
七弦琴,名琴有焦尾“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2. 汉朝时期的乐器
张骞字子文,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在张骞出使西域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胡麻等许多中国没有的物种。其中,还有一样乐器。更有意思的是,这种乐器在引进我国后,还被我们的邻国学去,并且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一种重要的音乐文化载体。
张骞是汉朝皇宫中的郎官,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消灭匈奴,派张骞带队,出使西域的大月氏国。张骞从长安出发,历时13年,两度出使西域。张骞的出使,不仅打通了闻名后世的“丝绸之路”,更促进了华夏同中亚许多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交流。在文化交流方面,张骞就带回过一样乐器,这种乐器就是细腰鼓。
细腰鼓最早发源于古代印度,印度语叫达马鲁。细腰鼓先是传到西域,后来,经张骞之手又传到中国。那细腰鼓长什么样呢?今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一件唐代的陶瓷细腰鼓。这件细腰鼓的整体为一个鼓腔,呈长圆筒形,鼓的两头粗,中间腰部细。因此,得名细腰鼓。这件陶瓷细腰鼓鼓长60厘米,鼓面直径22.2厘米。它通体施有黑釉,上面还有不规则的蓝斑,十分漂亮。
细腰鼓传入中原之后,很快发展成为乐队的指挥角色。尤其在汉代以后,细腰鼓很快被发扬光大。因此,在此后许多朝代的壁画中,都有细腰鼓的图像,在一些陵墓陪葬的明器中,演奏细腰鼓的乐伎,也成了必不可少的角色。如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的壁画《乐舞百戏图》,敦煌莫高窟的第71窟里的壁画中,我们都能看到细腰鼓。而在1960年发掘于吐鲁番阿斯塔那第336号墓中,就有两只泥制的细腰鼓明器。
细腰鼓不仅在国内很受欢迎,在唐朝时,还吸引了其他国家的目光,甚至被带到了外国。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高丽和东瀛。细腰鼓传到高丽,发展成为当地演奏雅乐时不可缺少的乐器——杖鼓,其中鼓的蒙皮为皮革,而且一面大一面小,其中大面要求为白色的生马皮。不同的鼓面,其演奏方式也不同。通常,大面用左手拍,小面则用鼓槌来敲击。
细腰鼓同样在唐朝时传到东瀛,同样一直到今天仍然使用。只是,传到东瀛的细腰鼓叫吴鼓。在当地,细腰鼓按照大小共分成一鼓,二鼓,三鼓和四鼓。其中一鼓最小,四鼓最大。演奏方法上,起初是左手拍打鼓面,右手用鼓槌敲击另一个鼓面。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只用右手持鼓槌敲击,左手则专门握住鼓的绷条。有意思的是,发展到今天,东瀛的二鼓和四鼓都已经失传,只剩下一鼓和三鼓。
鼓是精神的象征,是力量的表现。今天,它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而完善的鼓文化。而且,中国的鼓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状态。从形制上,北方多用大鼓,南方多用小型花鼓。而比较有名的,如威风锣鼓,太平鼓舞,安塞腰鼓等等。相比较而言,细腰鼓因为没有进一步的发展,故此,表现为一般。可是不管怎样,细腰鼓作为一种传承有序,并且极具表现力的乐器,永远是人类音乐史的重要一环,值得我们却不断探索,不断推广,并让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发扬光大。
3. 东汉时期的乐器有哪些
据东汉经学家、文学家马融《长笛赋》中记载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六大乐器琴、瑟、簧、埙、钟、磬的最先发明者。“昔疱羲作琴,神农造瑟,女娲制簧,暴辛为埙,倕之和钟,叔之离磬。
4. 汉代之后的主流乐器
汉代乐器共分为打击乐器、管乐器和弦乐器。打击乐器多以编钟、编磬、建鼓等乐器组成,虽然在宫廷雅乐中还不可或缺,但至汉代已走向衰弱。
管乐器中包括竽、笙、箛等,至汉代在构造上继续有所改进,弦乐器包括瑟、琴、筝等,东汉时琵琶由西域传入我国。
5. 秦汉时期的乐器
古琴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
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
古琴的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
6. 东汉时期的音乐
《曹操》是林俊杰演唱的歌曲,由林秋离作词,林俊杰作曲,收录在林俊杰2006年2月17日发行的专辑《曹操》中。
《曹操》这首歌曲获得了第6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二十大最受欢迎金曲、第14届中歌榜北京流行音乐典礼年度金曲等奖项。
不是英雄 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 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坂坡 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嗦 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阳谋 明说暗夺的谋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 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 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oh
不是英雄 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 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坂坡 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嗦 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阳谋 明说暗夺的谋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 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 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oh
独自走下长坂坡 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嗦 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阳谋 明说暗夺的谋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 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 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oh oh oh
7. 西汉时期的乐器
二胡不是汉代传到我国的乐器。二胡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拉弦乐器。二胡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到了明清时期,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刘天华是二胡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对二胡的发展起了还大的作用。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良宵》、《听松》、《赛马》、《葡萄熟了》等。
8. 东汉时期的乐器是什么
据文献记载,伏羲发明琴瑟。琴与瑟均由梧桐木制成,带有空腔,丝绳为弦。 琴初为五弦,后改为七弦;瑟二十五弦。古人发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顺畅阴阳之气和纯洁人心。
1、.乐器,琴和瑟。亦偏指琴瑟的一种。
《书·益稷》:“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晋 陆机 《拟西北有高楼》诗:“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闲。”琴,一本作“ 瑶 ”。
唐 杜甫 《锦树行》:“飞书 白帝 营斗粟,琴瑟几杖柴门幽。”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见王》:“桐作琴瑟,音调和也。”
郭沫若 《历史人物·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琴瑟的输入,大约在春秋初年。”
2、指琴瑟之声,古人以之为雅乐正声。
《荀子·非相》:“听人以言,乐於钟鼓琴瑟。”
唐鲍溶《相和歌辞·怨诗》:肃肃羊雁礼,泠泠琴瑟篇。恭承采蘩祀,敢效同居贤。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统序科第》:“琴瑟不改,而清浊殊涂;丹漆不施,而丰俭异致。”
元 方回 《仇仁近百诗序》:“琴瑟具而滛哇退舍;衣冠正而强暴拱手。”
3、弹奏琴瑟。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后比喻夫妇间感情和谐。亦借指夫妇、匹配。
宋 苏轼 《答求亲启》:“许敦兄弟之好,永结琴瑟之欢。”
明 王錂 《春芜记·感叹》:“我年已逼桑榆,尔尚未谐琴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竹青》:“且卿与仆,名为琴瑟,而不认一家,奈何!”
4、比喻朋友的融洽情谊。
三国 魏 曹植《王仲宣诔》:“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好和琴瑟。”
南朝 梁 刘峻 《广绝交论》:“心同琴瑟,言郁郁於兰茝;道叶胶漆,志婉娈於埙箎。”
唐 陈子昂 《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9. 东汉时期的乐器叫什么
箜篌与竖琴二者是同源乐器,均是由中亚起源。竖琴起源于古波斯,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称呼、形制、弹奏方式。东汉时期,竖琴由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为避免与汉族的箜篌混同,称竖箜篌,或“胡箜篌”。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明代以后逐渐失传,后消失,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获得重生。现代箜篌为共计72弦的左右同音双排弦,琵琶形共鸣箱,箜篌琴柱为方柱,偶而会在顶端装饰凤凰首;现代竖琴为单排弦,长匣形共鸣箱,圆柱琴柱。古波斯竖琴西传至中古欧陆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现代交响乐团中的竖琴形制为47弦,7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