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色彩搭配 > 正文

潮汕锣鼓加流行声乐(潮汕大锣鼓介绍)

1. 潮汕大锣鼓介绍

有一曲。潮州大锣鼓是一种由锣鼓乐与管弦乐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乐器组合以打击乐为主,配以管弦乐,由大鼓指挥。潮汕地区最具群众性的乐种之一。

2. 潮汕大锣鼓简介

有”岭南彭王 ”美誉的余少萤

3. 潮汕大锣鼓曲目

潮州大锣鼓的原唱是陈佐辉。1977年考入汕头戏曲学校,师承丁增钦学习锣鼓,后拜林炳和,陈镇锡为师,深入全面掌握潮州大锣鼓演奏方法,曾在广东民族乐团任团长(已退休),长期担任潮州大锣鼓司鼓,演奏刚柔并济,享誉海内外!其创作的《社庆》更是脍炙人口!他不单全面掌握潮州大锣鼓技法,对于海内外其他打击演奏也很擅长!具有岭南鼓王的美称。

4. 潮阳大锣鼓

在潮汕地区,有这么一种流传了三千年之久的广场舞蹈,这种广场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这种广场舞蹈阳刚而恢宏;现在成了人们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这种广场舞蹈,就是英歌舞。  最近,汕头大学的六位学生,写出了一篇名为《英歌舞--似锦繁华何日返》的潮汕文化报告。苏萍就是这六人中的一人。  苏萍首先介绍了“英歌舞”名字由来的三种说法: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傩舞是一种反映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的形式。  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学者陈景熙也认为,潮汕英歌舞与古代的驱傩仪式有着很深的渊源。陈景熙先生说:  英歌舞是在潮汕区域文化体系里面具有阳刚之气的两种文化事象之一,另外一个就是潮汕大锣鼓。潮汕英歌舞这样一种形式,其实是跟我国古代所进行的春季驱傩仪式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它有它的历史渊源。  英歌舞的舞蹈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梁山伯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还有一个是梁山伯英雄化妆劫法场救宋江。苏萍说,英歌舞主要是借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故事来表演歌舞的,一般最多不超过108个人:  英歌舞主要是借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故事来表演歌舞的,所以一般最多不超过108个人,现在人数方面就因地而异,表演者主要是当地的居民,所以变数就比较多,很多是因居民的人口或者是当地的经济环境来决定具体参演人数的多少。而且是以20到40岁左右的青壮年为主。因为英歌舞表演的时间长,体力消耗大。现在也出现了许多未婚女子她们组成的英歌舞队,还有少年儿童啊,老年英歌队也相继成立。  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一根不是很长的圆木棒,称为“英歌槌”。“英歌槌”的长度一般为1.2尺到1.8尺。女子用的一般比男子用的要短,一般是1.2尺。苏萍介绍说,“英歌槌”的打法,按槌花运动的差异就有直槌和横槌两种。  英歌舞的队形一般是两列,人数一致,这样一来就有利于游行的时候保持队伍的整齐。同时,这两列队伍还能随时变化成各种对称或者不对称的阵形。  英歌舞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一般的是以英歌舞蹈节奏的板式来划分的,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快板英歌:  按舞蹈节奏来划分的话,英歌舞主要有三大家族,有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快板英歌。慢板英歌节奏比较慢,带有古典宫廷式的特色,典型的就有海门镇的湖边英歌队,还有棉城的平东、凤东、凤西、凤南、凤北、大南英歌队。中板的话它的锣鼓敲击法就简单一点,体现“力”和“势”的艺术美,比较潇洒,典型的就是金浦的排字英歌队。快板的话就是比其他两种的节奏更加疾速,更加勇猛,鼓点紧凑,阵势的开合啊,动作的起伏啊,气氛比较热烈。  在这三大类中,快板英歌有着独特的槌法运用,一般分为南山文派和南山武派两种。  表演英歌的队员的装扮,是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别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领头的舞槌人一般来说,左队头槌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二槌是林冲,三槌是鲁智深、武松。  以前,在潮汕地区,尤其是在潮阳的农村,到了农事活动的时候,为了祭祀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就会有英歌舞的表演;春节期间的游神啊,秋收后的庆功或者祭祀民俗活动,英歌舞也是保留的节目。而现在,英歌舞从以前祈求神灵保佑的仪式变成了庆祝喜事的活动。苏萍说:  到了现在,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英歌舞出现的场合也越来越多了。春节啊,劳动节啊,国庆节啊,元旦啊这些节日,迎接外宾啊,或者是学校的剪彩啊,大家都可以欣赏到英歌舞的表演。由之前祈求神灵保佑的那种仪式变成了现在庆祝喜事的活动。

5. 潮汕大锣鼓有什么曲目

潮州大锣鼓,二至四副大钦、四至八面大锣、深波、钦仔、苏锣、小钹、亢锣各一件。

舞狮是民间艺术,自古有之。舞狮象征吉祥、雄风、有生气。中国各地大多有舞狮,一般的杂技团、马戏团也常以舞狮开场。虽南北小有差异,但大致相同,动作上都是模仿狮子的行进、跳跃、翻滚、腾立、瞌睡,挠痒、戏耍等等,比较高级别的表演有踩大球、过跷跷板、爬竿摘彩、狮子背站人、走梅花桩等等。武狮必有锣鼓才能烘托气氛,北方的多用京锣鼓,潮汕地区则用潮州大锣鼓做指挥,一般情况下配上二至四副大钦、四至八面大锣、深波、钦仔、苏锣、小钹、亢锣各一件。民间的舞狮一般不用管弦乐,但杂技表演的舞狮有时候会用。

6. 潮汕大锣鼓乐器

潮州大锣鼓十八大套曲目是:《六国封相》、《关公过五关》、《秦琼倒铜旗》、《红迈追舟》、《十仙皤桃会》、《岳飞大战牛头山》、《复中兴》、《抛网捕鱼》、《陈春生告官》《三休樊梨花》、《薛刚祭坟》、《十八寡妇征西》、《黄飞虎反朝歌》、《绿袍相掷钗》、《八仙庆寿》《天官赐福》、《双咬鹅》和《闹鸡》。

7. 潮汕八音大锣鼓

梅州八音锣鼓使用的乐器有打击、吹奏、拉弹三大类。打击类有沙鼓(或沙的)、卜鱼、战鼓(或两面扁鼓)、大钹、高边锣等;吹奏类有大唢呐、小唢呐、横箫等;拉弹类有二弦、竹提琴、月琴等硬弓乐器,后来也引进现代粤剧的常用乐器椰胡、秦琴、边祖、萨克管等。

演奏时乐器使用还讲究特技性表演,如唢呐吹奏七个调,同时兼吹两支、四支,或用鼻孔吹;两支横箫按孔一左一右;拨弹乐器置诸脑后反弹;拉弦乐器无依托左手提起或高举头顶演奏等,具有很强的技艺性和观赏性。

8. 潮汕大锣鼓的由来

  舞狮   在潮汕地区,无论是开业剪彩、工程落成或是喜庆节日,总可以看到一个热烈的场面——在潮州大锣鼓快、慢、轻、重的打击乐声中,一只或数只威武的醒狮在舞狮者的导引下,或昂首阔步,或俯颈低头,或摇头摆尾,或搔头洗耳,或舔毛擦脚,或噬炮吞烟,或登高抢球。

围观者兴高采烈、击掌叫好。这就是潮汕舞狮,它是一种富有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也是一个倍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游艺节目。  舞狮,大约始于汉代以后。中国原不产狮子,《后汉书》记载汉章帝时月氏国(西域一个小国)进贡狮子,当时叫“狻猊”,从那时人们便把雄健、威武的狮子视为吉祥、勇敢的象征,又模拟狮子的形象和动作,逐渐形成狮舞。开始时盛行于宫廷之中,后来才逐渐发展到民间,成为节日和社戏中的主要娱乐节日。据史料记载,在唐玄宗时,有一种规模很大的表现勇士戏狮的“五方狮子舞”,被列入部伎八部之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了这样的诗句:“西凉位,西凉位,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把当时盛行的狮子舞的形象和舞姿刻划得细腻诙谐、栩栩如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的变革,舞狮逐渐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以北派和南派为主。北派舞狮形式(也称北狮)表演者一人或二人全身被狮被遮盖,下身着与狮同样颜色裤子,双脚穿花靴,引狮者扮武士,手拿绣球,在京鼓、京锣的打击乐中表演。而南派的舞狮形式(也称南狮,也就是潮汕常见的舞狮)却没有全身遮,舞狮时,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头尾互相配合。  常见的南狮,分为狮人、狮被、狮尾、狮头造型,外壳是竹蔑编织后糊上纱纸,画上五颜六色的图案,额头吊镜子再挂上四只绣花球,眼睛安上玻璃珠,更显威武凶厉。狮被是一匹染上图案的布,布边缀满珠线。狮足以竹架糊成面,画上与头类似的图案。

9. 潮汕大锣鼓介绍视频

潮州大锣鼓的音乐格调绮丽清朗、刚柔相济。乐队中使用的唢呐以麦杆为哨,发音柔美,是领奏乐器。打击乐器选用一些有固定音高的锣,合奏音响谐和。

司鼓艺术别具一格,司鼓者以轻重缓急的底鼓和刚柔徐疾的手势指挥乐队,并以演奏复杂多变的鼓套充分发挥它的表现作用,创造了许多鼓套,以及与我国拳术、剑术相结合的击鼓动作,是一种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的汉族击鼓艺术。

有什么童装加盟店吗?

howmany后面跟果汁加s吗?

最有具投资潜力的女鞋品牌加盟有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