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东聊城流行剧种介绍
乱弹戏始于明末,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在清河、威县一带。明末清初,随着南北通商贸易的繁荣,此曲系统的西调、西秦腔,伴之“秦优”的戏曲活动,传到枞阳、安庆等地,南北艺人合班,相互融合,产生了“梆子乱弹腔”。乾隆年间,“梆子乱弹腔”在威县和山东临清一带广为传播,成为河北乱弹。早年,河北乱弹与昆曲、高腔、丝弦并称为河北的“昆、高、丝、乱”四大剧种。道光至同治年间,乱弹在民间发展并衍变分流,分为东、西两路。东路流行在山东西北部的临清、夏津、聊城一带;西路流行在河北南部的临西、威县、清河、馆陶等地。后来,西路乱弹艺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带传艺,又把乱弹传至藁城、元氏、赞皇。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乱弹的发展时期,班社众多,名伶辈出。1918年和1928年,威县乱弹曾两次赴天津演出。建国后,威县、藁城、隆尧、临清四县先后建主了专业性的乱弹剧团,农村业余剧团也相继出现。乱弹戏剧目计有300多个。威县乱弹戏著名艺人史桂枝,能戏很多,文武老生戏、花脸戏都很有名,如杨家将戏的杨继业,铜锤花脸包拯。
2. 山东流行的剧种
菏泽八大剧种分别是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柳子戏、大弦子戏、两夹弦、四平调、豫剧。
菏泽古称曹州,地处中原腹地,文化底蕴丰厚,戏剧活动历史悠久,享有“戏曲之乡”美誉。因其剧种多,剧团多,名演员多,在中国戏曲声腔剧种博览会和展览馆之称,戏曲之盛为中原之冠。这里曾走出了柳子戏著名演员张春雷、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崔兰田、全国梅花奖演员朱桂芹等一大批优秀的地方戏名家。
凡有影响之剧种,在此皆有流布、演变之迹。主要剧种有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柳子戏、大弦子戏、两夹弦、四平调、豫剧。此外,流行在该地的还有曲剧、平剧、河北梆子、京剧等。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末清初,菏泽戏剧活动已较普遍。早在1760年左右成立的“大姚班”,名伶荟萃;后来成立的“大兴班”、“长生班”、“东三义堂戏班”培养了大批名艺人。随着戏剧班社的不断发展,在较大的集镇和寺庙,都建有不同规模的戏楼(戏台),有“村村有戏楼,夜夜唱灯戏”之说。
建国后,戏剧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戏剧演出团体发展到400多个。广大戏剧工作者对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进行了记录、加工、整理,并创作了一批新剧目,许多剧目在各级汇演中获奖。两夹弦《三拉房》曾进京汇报演出。九十年代,山东梆子《选村官》、《龙门渡口》、枣梆《走出大山》、大平调《法魂》等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奖。近年来,菏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市的构想,把发展地方戏曲、振兴戏曲之乡作为重要工作来抓。2001年,组建菏泽地方戏剧院,整合市枣梆、市豫剧团资源,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成效显著,创新能力增强。创作、排演了山东梆子现代戏《山东汉子》,该剧继荣获多项省、国家级大奖之后,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获得了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剧作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表演奖,成功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填补了菏泽戏曲史上的空白。目前,菏泽的小戏曲剧场、戏曲茶座随处可见。近日,市委、市政府又作出决定,今年将开工建设菏泽大剧院,它将成为戏曲之乡的标志性建筑和对外宣传交流的文化窗口。
3. 山东的戏剧代表剧种
答案是:山东剧种比较多,大概有三十多种,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几种:柳子戏,历史上东柳西邦的东柳就是指山东的柳子戏;山东梆子戏,历史悠久,从明朝中期到现在,四百多年历史;吕剧,解放后兴起的年轻剧种,但在山东发展的最好;柳琴戏,兴起于清末,二百多年历史。
另有一些剧种,流行范围较小,像柳腔、茂腔流行于青岛、潍坊、日照,五音戏流行于淄博、章丘一带,大平调、两夹弦、四平调、花湖、枣梆流行于鲁西南一带。
4. 山东流行什么戏曲
山东流行的梆子腔剧种,有豫剧(即河南梆子)、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两夹弦、东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种. 由说唱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有:吕剧、坠剧、渔鼓戏、八仙戏、蓝关戏.
5. 淄博的剧种
吕剧,著名演员有:李岱江、郎咸芬、林建华等。吕剧的传统剧目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和单中出戏,如《小姑贤》、《小借年》、《王定保借当》等,这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解放后创作的《李二嫂改嫁》、《姐妹易嫁》等也有较好的口碑。
6. 山东聊城地方戏曲
山东境内比较流行梆子腔剧种,有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平调、东路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种。
其流行区域包括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泰安、济南、聊城、德州、莱芜、滨州等10余个市地。7. 山东聊城流行剧种介绍图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
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临沂、聊城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2008年6月7日,山东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 山东聊城戏曲
梆子演奏时,左手执长方形、右手执圆柱形木棒,以圆柱形的敲击长方形的木棒发音,音色清脆、坚实,无固定音高。
南梆子以左手执梆,右手执一竹签或木槌敲击。
坠梆演奏时常绑于桌腿上,用脚控制木槌击梆发音。演奏者常由操坠琴者兼任。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