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代是一个极讲究茶道的时代
茶,是中国人的创举。茶叶,仿佛具有魔法一般。一片片干皱的叶片在沸水冲撞的瞬间施展在水中。如今我们都是这样喝茶的,茶叶就是消耗品。如今,在我们喝完茶之后,茶汁被饮尽,剩下的茶叶则被称为“茶渣”,然后便被“丢弃”。这样的饮茶方式使用“散茶”,一壶,一盏,一瓢,一水,一人,一饮子。然而,“散茶”这样的饮法是从元,明时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的,并一直流传下来。那么,千年前的宋人是怎么饮茶的?
宋时,人们的饮茶方式与现在有极大的不同。宋朝是一个物质极度繁荣的时代,宋时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也可谓极尽完美。相对于冲饮方式简单,便捷的“散茶”,宋代人更喜欢更具有仪式感,更繁复,更追求极至的饮茶方式——点茶。
宋朝的市场上虽说也有“散茶”,但“团茶”和“末茶”才是主流。何为“团茶”?在茶叶采摘下来之后,不是烘干待用,而是经过洗涤,蒸芽,压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制成茶饼,“团茶”就制作完成了。“团茶”制成后,则要放入专门的茶焙笼存放起来,煮茶之时,从茶焙笼中取出茶饼,拿茶槌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之后再用罗筛过滤,得到均匀的细腻的茶粉。再冲茶时,先用茶釜烧开净水,随后马上开始调制茶膏——每只茶盏放入一勺茶粉,倒入少量开水,用工具调成膏状。随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拿茶筅击打,使茶粉与水相交融,形成一层厚厚的细腻的泡沫,一杯宋朝热茶就新鲜出炉。这一烹茶的过程就是点茶。
有茶有饮必要有茶具。南宋人董真卿将点茶常备的茶具绘成《茶具图赞》,共有十二件,称为“十二先生”,并将他们分别起了人性化的名字:储放茶团的茶焙笼叫“韦鸿胪”,捣茶的茶槌叫“木待制”,磨茶的小石磨叫“石运转”,研茶的茶碾叫“金法曹”,量水的瓢杓叫“胡员外”,筛茶的罗合叫“罗枢密”,清扫茶末的茶帚叫“宗从事”,安放茶盏的木盏托叫“漆雕秘阁”,茶盏叫“陶宝文”,装开水的汤瓶叫“汤提点”,调沸茶汤的茶筅叫“竺副帅”,清洁茶具的方巾叫作“司职方”。随后,宋人的点茶技艺传入日本,随后便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式抹茶。
宋人点茶,对茶末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极为讲究。宋人认为烹茶水以“山泉之清洁者”为上佳,“井水之长汲者”为“可用”;茶叶以白茶为最佳,茶末则要求越细越好;火候以水过二沸为恰到好处;盛茶以建盏为最佳,“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新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然而,宋人的点茶与当今日本的抹茶不同。因白茶极为珍贵,故宋时民间的点茶还是绿色为风尚,宋人也说“上品亦多碧色,又不可以概论。”
乳白色的茶汤
宋朝的文人雅士更是离不开茶。宋朝人居家必不可少的就是:挂画,插画,焚香,品茶。宋朝文人雅士更是喜爱点茶。由于宵禁的解除,人们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多姿多彩的“夜”生活,就成了放松身心的绝佳选择。瓦肆勾栏,酒家正店,坊巷桥头,街头巷尾,彻夜不绝。文人是不屑与那些市井草莽,地痞流氓混为一谈的。他们的夜生活更富有文人气。吟诗作对,把酒当歌,焚香插画,品茶论道。最有特色的应该算是斗茶。《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旧曹门街的“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来夜游,吃茶于彼”。文人雅士,才子仕女,经夜斗茶,以茶一绝高下。
《斗茶图》
宋人的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茶色以白如奶汤为最上品,青白次之,灰白又在青白色之下,黄白则为最下品;浮,指茶沫,点茶要求茶沫要咬盏,要“乳白如瑞雪”,要“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以咬盏最久者胜出。
建盏
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这样写到: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冷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期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如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2. 宋代点茶道风靡天下
据史书记载,中国茶艺的起源大致可分为萌芽阶段、发展阶段、以及改革阶段、再延续至今。
中国茶艺的萌芽阶段是唐朝时期。茶圣陆羽就是早唐时期之人,他走遍全国去探讨茶文化,并且将所学所见编纂成一本书,这就是著名的《茶经》,该著作一出,茶文化风靡大唐,奠定了中国茶艺的发展基础。
到了盛唐时期,大部门的外国人来大唐经商,由此带来的经济交流使得茶文化开始普及全球,近达日本,远销欧洲。
到了宋朝时期,中国茶艺普及程度逐渐增大,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喝茶,茶文化成为了当时与学术并列的学术之一。
而后几百年,再到如今,经过数千年的改革和创新,中国茶艺逐渐与时代相结合,逐渐深入人心,成为男女老少饭后、解渴必备之一。中国茶艺也逐渐开始分化出多种茶文化,像比如说铁观音,单从,擂茶,鸭屎香,大红袍等各式各类的茶。
3. 宋代茶道(点茶道)
宋徽宗赵佶写有一部茶书,名为《大观茶论》,被称为点茶第一书,大观茶论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此书的问世也极大地促进了茶业的发展,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
4. 宋朝茶道的茶具
唐代,来中国的日本僧人数量大增,他们在回国时,不仅带回了中国的茶叶、具和饮茶方式,还将茶籽带回国,发展了日本的茶业。
随着茶在日本不断普及,日本茶道也应运而生。日本茶道是在我国宋朝寺院茶道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抹茶道的沏茶方法采用的是我国宋代的点茶法。
在日本,茶道被看作十分独特的品茶艺术和饮茶方式,是日本人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
5. 在宋代是茶道活动的主要群体
王安石的《议茶法》:“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王安石作为当朝宰相,还专门写作《议茶法》,并强调茶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的地位跟米和盐是同等重要的,那是一天也离不开的。
宋朝皇室对茶的喜爱“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说的就是宋太宗赵匡义于建安北苑设置专门监制龙凤贡茶的贡院的盛况了,在他的两首茶诗里,“争知道味却无言,时得茶香全胜酒。”“旋烹茶灶心先喜,摇撼松风睡思迟。”等句就可以看出宋太宗对茶的喜爱了。宋徽宗更是不遗余力地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对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6. 明代茶道简洁但仍然强调
茶席的设计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文人墨客中爱茶之人甚多,对茶的 悟道促成了以茶理、茶道、茶艺为特色的文化,宋代人们已经把插花、焚香、挂画与 茶并称为"四艺”,发展到明代,茶艺行家冯可宾在《茶笺•茶宜》中对品茶提出了 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文童,其中所说的“清供”、“精舍”,即是指茶席的设置。
7. 宋代茶道讲究三点
宋代点茶道分为:寺院、文人和宫廷,不同圈子其点茶操作方法也不同,其中寺院的点茶道传入了日本。宋代点茶主要用汤瓶点注,其比较注重技法,注重品茶和点茶的自身感觉和审美。其并不太注重栽之以道,顶多是修禅养性、格物致知的凭借。
日本抹茶道在宋代寺院的基础上经过简化,在珠光、绍鸥、利休的完善下最终形成了目前的草庵茶道,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讲禅引入了茶道,在茶道过程中修禅养性,这也正是日本茶道礼节严谨,规矩众多的原因,所以日本的抹茶道更像是一个宗教,所不同的是寺院里修禅的僧人变成了茶室里的茶人,这也正是日本茶道至今存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