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流行服饰 > 正文

自然流行病(大流行病是人类破坏自然的结果)

1. 大流行病是人类破坏自然的结果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积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等气象灾害;火山喷发、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灾情统计 第1部分:基本指标》GB/T 24438.1-2009)。自然灾害的主要影响:1、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2、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3、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4、有些灾难的整体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因为它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5、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生活。自然灾害会引起压力、焦虑、压抑以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影响的时间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尽快适应仍然是未知数。在洪水、龙卷风、飓风以及其它自然灾害过后,受害者会表现出恶念、焦虑、压抑和其它情绪问题,这些问题会持续一年。一种极度的灾难的持续效果,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即经历了创伤以后,持续的、不必要的、无法控制的无关事件的念头,强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愿望,睡眠障碍,社会退缩以及强烈警觉的焦虑障碍。

2. 流行病对人类的影响

从生态学来看:

1、野生动物灭绝会造成生物链失衡。

2、野生动物灭绝,就没与人类食物来源的多样性。 从社会学来看: 1、野生动物的灭绝和人类的认知、良知、道德、法制缺损有关,和任意捕杀,使环境破坏等社会行为有关,就会造成人类的自私膨胀、矛盾深化、动乱不停、战争频发,客观上也加速人类的自我消亡、灭亡进程。 2、人类大肆食用野生动物使之灭绝,与此同时有害细菌、昆虫传染病也带给人类自身,植物、动物生态混乱,天敌消失,人的社会行为促使了生态破坏过程加剧,生态链断裂。 人类和生态系统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且时刻不间断地进行着,生物靠生物链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而共存共亡。

3. 为什么现今的人类遭受了这么多流行病的侵害?

从2003年“SARS病毒”横行肆虐,到2009年“甲型H1N1流感”汹汹来袭,再到今年“H7N9禽流感”余威尚存,短短十年间,我们已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病毒的攻击。虽然历史的记载告诉我们,病毒作为一类物种的存在时间远远超过人类,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它对人类带来的生存威胁也远超其他物种,但是,在十年时间内如此频频地遭受病毒的袭扰和威胁,也许不能不令我们反省和思考人类和病毒的关系,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

病毒是一个世界 对这个世界人类所知甚少

闻玉梅:我觉得我们要认识病原微生物是一个世界,我们人类也是一个世界。微生物世界种类繁多,而且无处不在。我们比较关心的是病原微生物,而病原微生物里面,病毒相对比较更受人类关注,这主要跟病毒的特点有关,首先是繁殖非常快,细菌是2倍数分裂繁殖的,一个变2个,2个变4个。病毒复制起来,就像复印机一样,一份东西可以复制出几千几万个拷贝;其次病毒跟人的关系比细菌跟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如细菌之类的大多数微生物可以通过培养基人工培养,但是病毒必须存活在细胞里,如人的细胞,动物、植物的细胞,只要是活的细胞,病毒都可以在其中复制。

熊思东:正如刚才闻教授提到的,病毒有自己的世界。病毒和人类这两个世界是相对独立的,但又有交叉。我们今天讨论的是这两个世界目前出现了频繁交往的情况,或者说为什么会有如此频繁的交往,而且这种频繁的交往对于我们的经济、社会以及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为我们尚不完全了解病毒世界,或者说不太懂得我们人类给病毒世界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之所以病毒世界对人类世界有如此大的冲击,一定是人类世界对它们那个世界造成了更大的影响,才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只是我们无法用病毒语言来描述我们对它们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病毒有别于其他微生物,它是不能独立生存的,一定要依赖于真核细胞或细菌来生存。病毒利用动物、植物作为宿主,特别是真核生物。人类恰恰就是这么一个真核的生物。所以病毒很容易利用人类作为它的宿主,这两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因此而连在了一起。

姜庆五:从人类有记载历史一直到现在,人类一直在和病原体作抗争。闻教授说得很精辟,病毒是一个世界,我们对病毒世界的理解非常有限,我们理解的只是一些病原体,只是对人类的、动物的和植物的病原体中能致病的病毒有些了解,但对不致病病毒我们了解还是有限。病毒的致病性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断有病原体从不致病性向致病性转化,从弱致病性向强致病性转化。

卢洪洲:从地球的历史来看,地球存在了46亿年,先有低等级的各种微生物逐渐进化,再进化到人类。人类的历史要比各种微生物历史短很多,微生物适应地球上各种复杂的环境远比人类早,它以不断的演变进化来适应生存的环境。

各种病原微生物非常庞大,我们对它们的了解非常少。各种传染病导致的人类疾病依然还是人类死亡的第一位。去年世界总的死亡人数是5830万,在这5830万里面,由病原微生物引发的死亡是1500万。在这1500万里面,430万是死于各种呼吸道的传染病,其中最主要就是流感。所以流感每年导致上百万人死亡,这个数量非常庞大。

袁正宏:目前我们对病毒的认识非常有限,我们看到的、认识的还只是冰山一角。比如对公众来说,都是感冒了,或者说感染以后生病了、住院了,再有可能去查是什么病毒感染了。病毒进入机体后,人们通常感觉不到,感染了以后也可能什么事都没有。今天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很正常,但是我相信假如检测一下的话,在我们身体不同的部位,消化道、呼吸道等有大量的病毒存在。当然这种病毒在体内没有致病,和人体处于共存的状态。有些病毒感染人体后会潜伏很长时间,随着人的身体状况变化再发作。只有少数病毒感染机体后引发症状,迫使我们去就诊。

病毒和人类的关系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闻玉梅:从宏观上来看病毒和人类的关系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微生物和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将是一个长期甚至永恒的过程。所以我想提一下,我们对此也不必大惊小怪,好像病毒怎么反复出来,很危险,其实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次H7N9禽流感主要是从禽传到人,尽管感染的人数和死亡的人数都很有限,但卫生防疫部门高度重视是因为这次禽流感病毒是一个新的病原,而且它会不断地变。

其实,人类和病毒也有亦敌亦友的一面,我常常讲病毒对人类有利有弊,比如利用病毒作为载体进入到人体细胞可进行基因治疗。

4. 流行病是自然灾害吗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具有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5. 大流行病是人类破坏自然的结果对吗

自然灾害的主要危害后果:

1、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

2、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

3、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

4、有些灾难的整体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因为它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5、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生活。 自然灾害会引起压力、焦虑、压抑以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影响的时间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尽快适应仍然是未知数。在洪水、龙卷风、飓风以及其它自然灾害过后,受害者会表现出恶念、焦虑、压抑和其它情绪问题,这些问题会持续一年。 一种极度的灾难的持续效果,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即经历了创伤以后,持续的、不必要的、无法控制的无关事件的念头,强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愿望,睡眠障碍,社会退缩以及强烈警觉的焦虑障碍。

6. 世界上爆发过的大规模流行病

1918年大流感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之时,造成大量人员感染和死亡,使交战各国陷入与敌人和疾病两面作战的困境。流感发生之初,英、法、德等交战国因战时新闻管制而均未报道,中立国西班牙的报刊成为人们得知流感的最早信息来源,由此被认为源于西班牙而被称为“西班牙流感”。

在当时战争环境下,美英一些人认为“流感病菌”是德国人制造的生物武器。1918年9月19日《纽约时报》刊登一位美国卫生官员的话说,德国人制造了病菌,派人通过潜水艇登陆美国,将病菌投放到剧院和其他人群聚集之地。10月10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称,传染病是德国人使用毒气引发的一种新型链球菌造成的。

1918年大流感究竟起源于何处?西方史学界曾有争论。有学者指出,大量史料表明流感是从欧洲扩散开来的,它可能最早出现于法国的英国军营,因为法国在1917年曾发生了呼吸道传染病。而一些病毒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则表明,1918年流感病毒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病毒,其源头在美国,这种观点逐渐得到学界公认。

历史学家们描绘出了这场大流感的传播路径。1918年3月,流感首先出现在美国堪萨斯州的哈斯克尔县,由该县入伍的新兵将其带入福斯顿军营。4月,流感随美国赴欧参战的远征军传到法国,美军登陆的港口城市布雷斯特成为流感的登陆点。由此,疾病传播到西线的英法军队进而传给英国海军。5月,美法英德在西线的军队都有士兵染病。随后,流感传播到欧洲交战国后方和中立国家。8月,欧洲出现了第二波具有较强致死率的流感,并在9—10月形成传染高峰,造成大量人口死亡。这波流感的重灾区是欧洲国家,同时随着欧洲人的足迹传播到了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的岛屿。流感一直持续到1919年夏天才结束。

各国疫情及应对措施

这场流感中,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胸部疼痛、脸色发青,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和说话,同时也可通过接触患者接触过的物体来传播,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当时英美医学界普遍认为,大流感由费佛杆菌引起。但到1933年,科学家发现这场流感的祸首不是杆菌而是一种病毒。到20世纪末,美国病理学家杰弗里·陶本伯杰等人的研究最终确定,这场流感病毒为H1N1亚型。

全球死于这场流感的人数,保守估计为3000万,也有人估计高达1亿。感染的人数更多,估计接近世界人口的一半。欧美主要国家的大致死亡人数为:英国22.5万,法国16.5万,德国25万,美国67.5万,加拿大5万,西班牙将近26万。在这场灾难中,死亡人口的年龄分布呈W曲线,即15-45岁之间的青壮年死亡率非常高,这直接影响到前线的战斗力,对于后方和其他国家来说,也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的丧失,结果出现了企业缺少工人,公共部门人员不足,商业活动大大减少的现象,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冲击。

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例如,在美国、澳大利亚的一些州,采取的措施包括隔离患者,禁止公共集会,关闭剧院、学校、图书馆、台球室和其他人群聚集场所,在教堂、酒吧、餐厅、咖啡馆、零售店等地要求人们保持一定距离,企业错开上下班时间以减少集中出行,公共服务人员必须戴口罩。在英国,政府隔离了患者,发放各种小册子、通知和传单,敦促民众避免接触患者,要求电影院等娱乐场所定时通风和消毒,建议人们保持室内通风和清洁,戴口罩和勤洗手等,但并没有关闭学校、剧院和其他公共娱乐场所,工商业活动也照常进行。法国医学界认为这种流感通过人际接触和感染场所两种途径传播,因此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是消除传染场所,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全国各地学校停课,在许多城市关闭剧院、教堂,并要求所有的公共场所,包括火车车厢、电车、餐馆和咖啡馆等每天消毒。但在德国,为了战争的进行,政府一开始就隐瞒这种疾病的危险程度,禁止发表或公开讨论任何治疗传染病的统计数据,在出现极为严重的疫情时也极力否认或淡化患病率和死亡率。在中立国西班牙,学校被关闭,但教堂、剧院和电影院仍然开放。公共卫生部门对街道进行清洁,对公共场所、国会大楼和邮件等进行消毒,呼吁民众避免在封闭环境中开会或聚会,避免与病人直接接触,保持饮食健康和室内通风。

全球史视角的思考

从全球史视角对1918年大流感进行审视,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20世纪初的经济全球化是理解这场流感大规模流行及产生多米诺效应的一个重要条件。此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已经建立起来,轮船、火车、汽车、电报等新发明所形成的现代交通和通信网络,也将地球大大缩小了,在此情况下,一种地方性流行病完全可能发展成为全球性传染病。这场流感从美国暴发,随美军传播到欧洲,然后通过英国迅速扩散到其遍布世界的自治领地和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西非和南非都出现了严重的疫情,进而影响到世界其他地方。流感传播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也导致了一些多米诺效应式的社会变化。例如,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尼日利亚,传统粮食作物是薯蓣,但1918年大流感导致大量青壮年人口死亡和劳动力短缺,于是该国放弃薯蓣而改种劳动消耗较少的木薯,由此成为木薯生产大国。因此,从整体、跨国、关联和互动的视角来审视传染病和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历史的新维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流感的大范围传播提供了温床,流感又对战争进程产生了影响。1918年大流感得以迅速传播,战争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参战各国军队的集中和大范围快速调动,导致流感广泛传播。而德国等参战国出于战争需要对疫情的隐瞒,以及缺乏相应的控制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流感的传播。面对跨国性的疾病传播,各国本来应该相互协调共同应对,但在战争条件下却对流感各自为战,缺乏信息共享,这就很难控制流感的跨国传播。

各国应对流感的措施,体现了不同文化应对疫情的差异。例如,中国在应对这场流感时与西方国家在隔离患者、保持清洁卫生等方面相似,但在具体措施方面却存在中西医之间的差异。在西方国家,用于杀菌的物质通常是薄荷醇、桉树、苯酚、过氧化氢等,通常用水和次氯酸钠的混合物来清洁街道,医生普遍使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水杨酸盐、奎宁、可待因、樟脑油等,疫苗基本上是一种肺炎球菌、链球菌和费佛杆菌的混合物。在中国,应对传染病的消毒普遍使用石灰,如1918年《热河警察厅致三区警察署训令》中提到的消毒药剂包括石炭酸水、升汞水、生石灰、格鲁儿石灰水、加里石碱或绿石碱等。《承德县公署布告稿》中要求民众“室中均宜多喷石灰水或遍撒干石灰,并用大黄、苍术烧薰,以消疫毒”。有学者认为,在当时中国民众就医主要依靠中医而非西医的情况下,中国在这场流感中相对较低的死亡率,表明了中医的独特作用。

请问这是什么品牌的服装??意大利的??

内衣内裤品牌排行榜大全(内衣都有什么品牌)

毛呢大衣搭配什么裤子好看 毛呢大衣怎么穿出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