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男装搭配 > 正文

传染病流行强度指的是(根据流行强度,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分为)

1. 根据流行强度,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分为

您的问题答复如下:答案选A。

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用来描述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死亡率反映一个人群总的死亡水平,用来衡量人群病伤死亡危险性的大小。患病率受到发病率和病程的影响,分子中既有新发病例又有旧病例。对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应用较多。罹患率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如食物中毒、传染病或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情况,范围局限,时间短。病死率表示确诊疾病的死亡概率,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同时反应诊治能力等医疗水平。祝您顺利通过考试!

2.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及其特性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 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病人(没有具体的数字)。而流行是指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具体来讲,每种传染病暴发的定义不一相同。一周几例或者一个月几例,都称为暴发。

3.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一般用什么表示

国家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预防为主是指传染病防治要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从预防传染病发生人手,通过采取各种防治措施,使传染病不发生,不流行。

预防为主是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并不是不要重视医疗,而是要求无病防病,有病治病,立足于防,防治结合是指在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前提下,实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相结合。

这既符合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传染病防治要求,又适应由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分类管理是指根据传染病不同病种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流行强度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社会危害程度的不同所确定的一种科学管理原则,以便有计划地采取不同的措施,更好地降低防控成本,提高防控水平和效果,依靠科学是指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要发扬科学精神,坚持科学决策;普及科学知识,加强科学引导;做好科学预防,实行科学治疗;依靠科学技术,组织科学攻关。

4. 根据流行强度可将传染病的流行分为哪五种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第四条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需要解除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

第六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

军队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第八条 国家发展现代医学和中医药等传统医学,支持和鼓励开展传染病防治的科学研究,提高传染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

国家支持和鼓励开展传染病防治的国际合作。

第九条 国家支持和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有关制度,方便单位和个人参与防治传染病的宣传教育、疫情报告、志愿服务和捐赠活动。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居民、村民参与社区、农村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活动。

第十条 国家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公益宣传。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

医学院校应当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对在校学生以及其他与传染病防治相关人员进行预防医学教育和培训,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

第十一条 对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因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

第十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因违法实施行政管理或者预防、控制措施,侵犯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第二章 传染病预防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各级人民政府农业、水利、林业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组织消除农田、湖区、河流、牧场、林区的鼠害与血吸虫危害,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的动物和病媒生物的危害。

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消除交通工具以及相关场所的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第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置。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制定传染病预防接种规划并组织实施。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十六条 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第十七条 国家建立传染病监测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国家传染病监测规划和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传染病监测规划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进行监测;对国外发生、国内尚未发生的传染病或者国内新发生的传染病,进行监测。

第十八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

(二)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

(三)开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

(四)开展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诊断、病原学鉴定;

(五)实施免疫规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的使用管理;

(六)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七)指导、培训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

(八)开展传染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提供技术咨询。

国家、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传染病发生、流行以及分布进行监测,对重大传染病流行趋势进行预测,提出预防控制对策,参与并指导对暴发的疫情进行调查处理,开展传染病病原学鉴定,建立检测质量控制体系,开展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

设区的市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的落实,组织实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负责本地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

第十九条 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传染病预防控制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二)传染病的监测、信息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在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的任务与职责;

(四)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的分级以及相应的应急工作方案;

(五)传染病预防、疫点疫区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用。

地方人民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出的传染病预警后,应当按照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对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指导、考核,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十二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第二十三条 采供血机构、生物制品生产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证血液、血液制品的质量。禁止非法采集血液或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因输入血液、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5. 根据流行强度,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分为哪两种

疾病三角分布

是指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

(1)地方性:由于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影响,某种疾病常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在一定范围地区中发生。

(2)短期波动:一般是指持续几天、几周或几个月的疾病流行或疫情暴发。

(3)长期趋势:也称长期变异或长期变动,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临床特征、流行强度、分布状态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4)严格的季节性:在某些地区以虫媒传播的传染病的发生有严格的季节性。

(5)季节性升高:一年四季均发病,但仅在一定月份发病率升高。

(6)周期性:指疾病频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呈现有规律的起伏波动,每隔若干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的现象。周期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6. 根据流行强度,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分为哪几种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病原体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不断更迭其宿主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保持着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又受到复杂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因而流行过程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流行形式多样   根据动物传染病于流行过程中,在一定时间发病率的高低及流行强度(即传播范围的大小),可区分为散发性(如绵羊痒病)、地方流行性(如炭疽)、流行性(如羊痘、鸡新城疫)和大流行性(如口蹄疫、牛瘟)四种表现形式。   

2.季节性   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在一定的季节发生,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

7. 根据流行强度,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分为几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一部由国务院于2003年5月9日公布实施,2011年12月修正的行政法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围绕这一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确立了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职责,规定了预防与应急准备,应对措施,报告与信息发布、法律责任等内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共同为及时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起“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应急法律制度,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应对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政府及相关机构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负责对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成立地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领导、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根据危害程度、流行强度,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宣布为法定传染病;宣布为甲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决定。本次疫情如前所述国家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技术调查、确证、处置、控制和评价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保证及时运送。

做好物资保障工作,采取相应防控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有权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可以依法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宣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及时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在当前疫情严重的情况下将起到什么重要作用?

本次疫情是全国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一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启动到目前各项防控措施的有效开展,可以看出,正因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在防控疫情过程中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协调统一,职责明确,依法有序开展防控工作,对本次疫情防控工作将起到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五条的规定,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围绕这一原则,条例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体系。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各级政府、各级卫生行政机关及相关部门成立应急指挥机构,分级负责,采取各项措施保证及时有效控制消灭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8. 描述传染病流行强度最常用的指标是

一、归因危险度计算公式:AR% =(Ie-I0)/Ie×100% 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意义该指标反映某因素的暴露者中,单纯由于该因素引起发病的危险占整个病因的比例。 二、相对危险度计算公式 RR=暴露组累积发病率(或死亡率)/对照组累积发病率(或死亡率)

1、归因危险度(AR)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

2、RR与AR都是表示关联强度的指标,但其流行病学意义不同。

3、RR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相应疾病的危险增加的倍数;

4、AR则是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

9. 根据流行强度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分为

2000年以来,一共发生4次全球性的疫情。

全球性疫情大流行是指传染病流行范围广超过国界或洲界,达到的传染病人群传播的最高级别。疫情爆发是指疾病在某人群中短时间内大量发生,有一定的聚集性。例如出现在局部地区的疫情。

2000至2020年,20年间来共发生过4次全球疫情,平均每5年发生1次。疫情均由冠状病毒的不同亚型引起的。

疫情概况:

1、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截至2020年3月12号已经波及至少114个国家。

2、2009年美国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大流行,共造成约1.5万人死亡,疫情波及国家和地区214个。

疫情流行趋势图。

3、2012年中东呼吸综合症爆发,疫情波及中东地区国家、韩国等25国。病毒学家推测这种病毒可能源自于蝙蝠,也有研究认为病毒来源于骆驼。

4、2002-2003年中国SARS爆发,疫情波及亚太地区、国家、韩国等36国。疾病的病原体被认为是从果子狸传播到人类,鼬獾、貉和家猫也被发现是SARS病毒的宿主。SARS冠状病毒很可能起源于蝙蝠,并直接传播给人类,或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

除此之外,我国还发生过以下重大灾难:

近年来我国重大地震灾害:

新疆和田7.3级地震 时间:2008-03-21 06:33

西藏阿里6.9级地震 时间:2008-01-09 16:26

汶川地震8.0级地震 时间:2008-05-12 14:28:04

玉树地震7.1级地震 时间:2010-04-14 05:39:57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山洪灾害事件:

2002年6月8日,陕西省佛坪、宁陕等县突发山洪、泥石流

2004年9月初,四川、重庆发生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

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沙兰河上游突降罕见特大暴雨,山洪暴发

2006年6月12日夜至13日凌晨,贵州省望谟县突发山洪

2006年7月14日至17日,湖南东南部、广东东北部、福建南部受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影响引发超强度暴雨

2007年7月29日,河南卢氏县普降大到暴雨

2007年8月7日,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和岚皋县突降特大暴雨

2010年7月26日,云南贡山泥石流灾难

2010年8月7日,甘肃南部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

中国重大火灾:

河南洛阳东都商厦“12.25”特大火灾事故 (2000年12月25日 特大火灾)

焦作“3.29”特大火灾事故 (2000年3月28日夜至29日凌晨3时 火灾)

中国重大冰冻灾害:

2008年1月中旬,我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遭受了多年罕见的低温雨雪天气。

中国重大洪涝灾害:

2007年6月以来,湖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区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淮河流域更遭遇53年来第二大洪水

厨柜流行什么颜色好看

2015最流行什么服装?

2015年冬季流行什么衣服什么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