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现藏于
“大秦”早在汉代便已出现,专指当时的罗马帝国,而唐朝人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则更常用“拂菻”一词,其本义为何,争论不一。
历史学家张星烺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主编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列举了“拂菻”读音来源的多种说法,并称自己支持俄国学者的讲法,同时列举了其他证据,称“拂菻”的读音乃是来自对西欧“法兰克”人的称呼,后不断东传,便以此名代指西方,而专指强大的东罗马帝国。明代用于代指西欧国家的“佛郎机”一名,也源于此。在唐代,因罗马帝国一脉相承,“拂菻”和“大秦”之名,有时也混同使用。
此同时,大秦的基督徒出使唐朝,也并非空穴来风。宋朝编纂的资料汇编《册府元龟》中有记载,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五月,拂菻国王派遣“大德僧”来唐朝觐。当时,各国宗教人士统称为“僧”,来自东罗马帝国的大德僧,其人当为基督徒无疑。其实,基督教在唐朝,也颇有影响。
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在西安出土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面清楚地记载了从唐太宗到唐德宗近一百五十年来大秦(东罗马帝国)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受唐王朝历代帝王尊崇而香火兴旺的故事。基督徒作为使臣出使唐朝,并受唐玄宗礼遇,也有它深刻的历史背景。
2.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介
1300年前是公元781年8世纪。唐建中二年,皇帝是唐德宗。
公元781年,,建中二年。建中二年(七八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立,明天启三年(一六二三)在陕西周至出土。碑文为景教士景净撰,吕秀岩书,共一千七百八十字。记唐太宗时大秦景教从波斯传入中国,并在长安建寺度僧的活动和宣传教义的情况。碑下和两侧有古叙利亚文题名。此碑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3.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片价值
也可如此 : 释义:也可以这样。
也里可温:释义:Arkaim的中文写法,是元朝人对基督徒和教士的通称,即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所见的“达娑”,是袭用波斯人对基督徒的称呼。
扩展资料(造句):1、他有资格做这样的事,你也可如此。2、元朝官员亲切地接待了那群到访的也里可温。
4.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谁写的
罗塞塔石碑,
摩押碑,
阿兹特克授时碑,
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5. 图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额拓片,景教是指
首次传入中国是在七世纪由西亚叙利亚, 确凿的证据是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在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6.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位于
亚美尼亚人给予中国“秦那斯坦”的称呼,便是中国这个别致名称的由来,在唐代时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可以找到这个名称。
因此,有专家指出,可能在秦朝时期,亚美尼亚就与我国有过来往的历史。中国在古代时期曾经前往印度求取佛经,那时古印度对中国最早的称呼为“震旦”,所以西方国家一直以震旦来称呼中国。
7. 尽管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唐代就已经刻写下来
罗塞塔石碑
1799年,由法国人在埃及城市罗塞塔发现而得名,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考古学家能够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解读出已经失传的埃及象形文的意义与结构,成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罗塞塔石碑除了本身的意义,也用来指要解决困难事物的钥匙。
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781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由景教(基督教一支)传教士出资,用楷书所刻,落成于长安大秦寺。石碑上有汉字和叙利亚文,是研究景教历史及其在中国唐代传播的情况的重要资料。明朝时期,从地下挖出。清末,差点被丹麦人偷盗出境。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世界上很多大学和博物馆拥有仿刻碑。
摩押碑
1868年,德国传教士克莱因在约旦发现。刻有希伯来文和摩押文,讲述摩押王米沙驱走以色列人的事迹。现收藏在巴黎卢浮宫。
阿兹特克授时碑
现藏于墨西哥城墨西哥国家博物馆。
阿兹特克文明是美洲古代三大文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