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版红楼梦服饰
首先选角失败,黛玉反倒比宝钗胖,贾母尖嘴猴腮没有福相等等。
第二讨厌的额妆,新版造型师参照昆曲演员的造型,给《红楼梦》里面的贵族女子每人贴了一脑门儿的片子。
还有旁白过多,背景音乐阴森森,最让观众接受不了的是把原著悲剧结尾改成了喜剧。
2. 红楼梦人物服饰
87版《红楼梦》的服饰算是汉服,事实上是结合了明清两朝的服饰特点糅合而成的,但更偏重于汉服,没有满人所谓的旗头、花盆底等等元素。
《红楼梦》原著成书于清朝,但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作者为了躲过清廷的追查,对故事的背景、年代、地点等都进行了虚实结合甚至错位的写法,所以服饰也是留有清时的一些特点,但又大量采用明朝时的元素。
拍摄成电视剧时,道具组正是考虑到原著的描写,设计了偏向于汉人特点的服饰。
3. 新版红楼梦服装设计
《新版红楼梦》由老版红楼梦改编,演员完全更新。上映之后更具人气。值得一下! 一气看了全集,感觉与老版相比,新版红楼梦的最大优势:一是故事的连贯性很好,老版的红楼梦是人为的将本来很连贯的故事截成一段一段的演绎出来,并且摘编出了每一集的名字,新版的则保持了较好的连贯性,即使是没看过原著的人看起来也不费劲,看起来非常的流畅,当然这样做的最大风险就是重点不够突出。 《新版红楼梦》 50全集 观看: 二是充满了梦幻色彩,本来《红楼梦》就是梦境与现实的结合,在老版中,凡是梦境梦幻中的东西,基本上都弃而不用,100%的写实,例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也许是限于当时的拍摄条件,或者当时的文化氛围,认为是封建糟粕,所以完全丢弃不用,而这一章节在全书中的重要地位是总所周知的。三是基本忠实于原著,新版描写了宝玉和秦钟之间的故事,这段故事在老版中是没有的,也许是两人之间的关系过于暧昧,有“断背”之嫌,后面还会写到秦钟和宝玉之间,秦钟和水月庵的尼姑智能儿之间的事情,不知道会怎么来表现。 毕竟距离87年已经有23年过去了,拍摄条件和理念已经完全不同,新版红楼梦在色彩,服饰和画面的处理上,非常的优秀,可谓美轮美奂,画面非常优美,像一幅幅的美丽的水墨画。起先媒体曝光后曾饱受网友质疑的定装照,包括叶锦添设计的所谓“铜钱串”的头发和与“橘子红了”类似的服饰,在新版的电视剧里看上去也还不错。在情节的处理上也还稍有缺陷,例如周瑞家的送走刘姥姥后送宫花,实际上可以串起来几个姑娘的日常生活,但新版的电视剧却刻意省略了探春和惜春一场。几个演员的选取和表演上,年龄上的反差过大,贾母只能打60分,扮相像个老妖婆子,扮演王夫人的归亚蕾年纪偏大,由他扮演贾母似乎更合适,王腹莉扮演邢夫人也有点牵强,尤氏的扮演者也年纪偏大,似乎是导演李少红的御用演员,其他演员,相比起老版的过于脸谱化,也有所进步,特别是迎春和李纨,老版中刻意的将她刻画成“木头”一样,全然没有大家闺秀的风范,这一点新版红楼梦处理的还算不错。在主要演员上,总体感觉丫鬟似乎比主子还出彩,比如袭人、晴雯、莺儿,王熙凤有点嫩,也许演员在年级的选取上有点小了,显不出荣国府里“杀伐决断”的女强人气概来。 当然新版红楼梦最受诟病的就是写实不够,过多的背景音乐和旁白,加上神神叨叨的“快进”,过多渲染了“梦幻色彩”,但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原著的写实风格,更像是一部《圆明园》之类的纪录片,这是通部作品最大的败笔。有些地方的处理不够干净利索,有些拖沓之嫌,例如刘仪伟扮演的门子,给贾雨村说“护官符”,神神叨叨的啰嗦了半天。而在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那场戏中,该详写的没有详写,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和图画居然一笔带过。刘金山扮演的濑头和尚似乎也太胖了些,不像个有修行有道行的高人,世俗气息浓了些。在音乐上,新版的显然不如老版的,毫无冲击力,有评论说背景音乐像聊斋。
4. 新版红楼梦服饰戏装
中国电影史一般被划分为摇篮时期的中国电影、抗战前后的中国电影、解放区的中国电影、新中国十七年电影、“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在这里,鉴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复杂性,且考虑到艺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考生的特殊性,我们从艺术高考大纲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出发,按上面提及到的中国电影史的分歧进行简要概括。
一、摇篮时期的中国电影(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初)
1.“西洋镜”和第一部国产片
就目前所知,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真正的电影,可能是在1896年8月2日上海许愿“又一村”的一次游艺活动上观赏舶来品“西洋影戏”。从此,电影的放映活动逐渐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等大中城市多了起来。北京丰泰照相馆是第一家由中国人任庆泰(1850~1932,字景丰)开设,并以拍摄戏装照闻名的照相馆。
1905年春夏之交,中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在中国的诞生。《定军山》是一部由谭鑫培主演的戏曲片,该故事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70回合第71回,作为默片的《定军山》只选取了整出戏中“舞刀”、“请缨”、“交锋”等几个“做”、“打”片断。
2.第一批短片
1913年,年轻的张石川和郑正秋在上海创办了“新民公司”,并拍摄了中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其后又拍摄了《黑籍冤魂》,《一夜不安》等。同年,黎民伟在香港也拍摄了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首次在电影中使用女演员严珊珊,也是中国的第一部出口片。
3.商务印书馆和第一部故事片
1917年,商务书馆收购美国人器材,成立了“活动影戏部”,拍摄《商务印书馆放工》、《庆祝欧战胜利游行》等影片,开摄制纪录片之先河。
4.“三大公司”和新旧两派
中国早期电影的“三大公司”指明星(张石川、郑正秋,旧派)、天一(邵醉翁,商业路线)、联华(洪深、孙瑜,新派)。
5.类型电影与武侠片初期
中国早期电影类型片主要有喜剧片、歌舞片、言情片、侦破片等。
武侠片以明星公司的《火烧红莲寺》一炮而红以后,紧接着便有“昌明”、“暨南”等公司的《火烧平阳城》、《火烧七星楼》等步其后尘,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数量可观的“火烧”系列。
6.第一代导演和早期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
中国电影的“第一代”导演主要有郑正秋、张石川、洪深、孙瑜等。
早期中电影的叙事模式主要有时序性叙述、单线条结构(始终无二事,贯穿只一人)、外视点角度(全知视点,即无所不知的角度)、大团圆结局。
二、抗战前后的中电影(1931~1949)
从无声片到有声片
我国第一部不完整的有声片是《桃李劫》(1934)。
2.“左翼电影”的兴起
“左翼电影”的兴起主要有以下背景:
(1)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抗日情绪全面高涨(1931年9月18日至1932年1月28日)。
(2) 鸳鸯蝴蝶派的影片票房惨败
(3) 公司老板改弦易辙。
(4) 中共加强对电影的关注。
3.“国防电影”的提出
“国防电影”与国防文学“的口号相互呼应。1936年1月,由蔡楚生等发起成立上海电影界救国会,主张以电影为武器、对准国防线内外的敌人、摄制鼓吹民族解放的影片。伺候8年,无论在上海还是在”大后方“、爱国的电影工作者拍摄了大量抗日电影,起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例如《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火的洗礼》、《东亚之光》、《风云儿女》等。
4.“软性电影“的干扰
“软性电影”奢谈“让眼睛吃冰激凌,让心灵做沙发椅”,对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5.“孤岛电影”的奇观
所谓“孤岛”是指上海沦陷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1937~1941)的上海英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与香港这两处相对平静的“特殊地方”。
6.“殖民电影”的怪胎
“殖民电影”指日本人在沦陷区拍摄的大量纪录片和故事片。如《圣战》、《新土》等。1937年海在东北成立了“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至战争结束时共拍摄了100余部故事片和200余部纪录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李香兰(日名山口淑子)主演的《支那之歌》、《战争之街》、《白兰之歌》等影片颇大。
7.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现实主义电影
1946~1949年是中国现代史上得一个转折时期。在中国电影史上,这几年也是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光复后的上海,主要有“昆仑“和”联华“两家电影公司拍摄一批风格各异的影片。
三、解放区的中国电影
1937年以后,袁牧之、陈波儿、司徒慧敏、吴印咸等电影工作者到了延安。不久,成立了“延安电影团“,并利用贺兰人伊文斯赠送的器材,相继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白求恩大夫》、《战斗与生产结合起来》等纪录片。
四、新中国十七年电影(1949~9166)
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解放区合国统区两支文艺(电影)队伍大会师,揭开了新中国电影的序幕。至1966年“文革”结束的十七年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可谓是“道路坎坷、成就辉煌、反反复复、问题不少”。
五、“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
1.中国电影遭遇浩劫
从1964年对《早春二月》的批判开始,到1965年对《舞台姐妹》的批判,一大批优秀影片被打为“毒草”,被扣上“资产阶级人性论”、“修正主义”、“美化阶级敌人”的帽子,成为旷日持久的“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2.“样式戏”电影和“三突出”原则
“样式戏”指的是六个京剧,即《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和两个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3.故事片生产的恢复和其中的政治较量
1973年,周恩来提出要大抓电影工作,恢复故事片拍摄,至1976年9月共拍摄故事片70部左右。其中,一部分是重拍片,一部分是政治宣传片,大多质量平平。重拍片如《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皆新不如旧也;政治宣传片除《闪闪的红星》等几部好片子以外,也都是乏善足陈。
六、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8~)
1.中国电影的复苏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突破了“文艺从属政治”、“文艺服从政治”的禁锢,“双百”为方针重新提出,中国电影电影从生产(100部/年)观众(279亿/人次)到导演都表现出繁荣复述的景象。
2.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五世同堂的局面
“第二代”以汤晓丹为代表(曾拍过《渡过侦察机》等影片,1979~1983年又相继执导了《傲蕾一兰》、《南昌起义》、《廖仲恺》等三部影片。
“第三代”:谢晋至今宝刀未老,作品有《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啊,摇篮》、《高山下的花环》、《最后的贵族》、《鸦片战争》等;谢铁骊也拍了《大河奔流》、《今夜星光灿烂》、《红楼梦》等。此外,像凌子风、李俊、水华、谢添、成荫等,也都有新作问世。
四、五代导演创作群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崭露头角的。
3.脱颖而出的“第四代”
在“第二代”只有个别导演硕果仅存,“第三代”导演也逐步淡出影坛的时候,一批年轻的导演(我们称之为“第四代”)已脱颖而出了。他们找到了巴赞的纪实美学为武器,喊出了“电影语言现在化”、“丢掉戏剧拐杖”,甚至“与戏剧离婚”的口号,虽然不免偏颇,但有创新精神。
“第四代”从1979年崭露头角,风靡五年。1984年“第五代”异军突起后,虽然他们仍在拍片,但其创作理念已逐渐被新一代的创作锋芒所掩盖。
4.中国电影“新浪潮”的“第五代”
“第五代”指的是“文革”后首批进入电影学院的78级导演班为主题的创作群体。他们既是“文革”的参与者,又是受害者,且大部分被贬到社会的最底层。对社会底层的真切感受,使正统教育下萌生的幻想破灭,决定了“第五代”
的“叛逆”和“反思”的精神品性。“叛逆”和“反思”成为他们探索的主要特征,被人们称之为“红卫兵情节”
“第五代”的主将是张艺谋和陈凯歌。此外,还有田壮壮、吴子牛、李少红、黄建新、彭小莲、张军钊、刘苗苗、夏钢和孙周等。
5.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总体特征
“主旋律”和“多样化”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总体特征。
90年代的主旋律影片,“多样化”是大众化转型的社会趋势。对现实和历史的批判、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一直是这一时期最基本的艺术主题。伺候的现代主义运动,无论是朦胧诗、前卫音乐、探索性话剧或者是“第五代”导演,都把中国文化纳入了20世纪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中。
5. 新版红楼梦装扮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写雪地红梅的景色好不漂亮。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从内容看,似是写薛宝琴身穿大红披凤立在雪地里的美景。而实际上,这白雪,这红梅,都是指妙玉。妙玉身在佛门,孤标傲世,身心一片洁白,可谓琉璃世界也。
但她是在世难容的境地中生存着的,她美丽如兰,如红梅,她的心更如雪地红梅,她虽然身处佛门,但她是一个青春少女,有自己爱的渴望和追求,这种渴望和追求恰似雪地红梅,在寒冷寂寞中开放着。
贾宝玉
荣国府衔玉而诞的公子,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现世贾政与王夫人之次子。他作为荣国府的嫡派子孙,出身不凡,聪明灵秀,阖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
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悲剧。
林黛玉
金陵十二钗之冠。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荣国府。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她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她美得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身上还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并列),来自四大家族之薛家,薛姨妈之女,宝玉的姨表姐。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既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平和的性格,又有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规谏宝玉读书做官。
6. 新版红楼梦服饰问题
完全不值得看。新红楼丧失了对原著最基本的尊重,是毫无还原度的垃圾。
每个人都知道,《红楼梦》称得上是一部“深奥”的巨著。看红楼看的是什么?是大户人家的日常生活吗?当然不是吧?要是那样,不如去看情景剧了。
《红楼梦》的精髓之处,在于作者很少在文笔中直接灌入自己的主观观点,而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以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来诠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换句话说,原著里的每个故事每个情节,包括对其描述的深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以上的原则服务,这些联系是环环相扣的,通过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错综的联系,来呈现出红楼景象。
这就像一个复杂的齿轮组,要令它好好运转,必须做到每一个齿轮的每一个齿,都要紧密咬合,不能有任何参差。所以,越是忠于原著,才越能体现《红楼梦》的实质。
实际上,老红楼在这方面做得也不怎么样,它并不够完美,很多地方甚至包括主角选角都有不足之处。但不管怎么说,老红楼还值得用“靠谱”两个字来形容。
新红楼的话,只得四个字的评语:荒腔走板。
不知道制片人、编剧、导演是否太瞧得起自己了,以为自己叙述故事的能力强于曹雪芹,又或者说他们只是借了《红楼梦》的外衣,蹭红楼的热度,来展示自己的白痴、低级、无能、不着调,总之,新红楼对于原著的抛离,就像太阳面临毁灭,想尽办法逃脱太阳系的流浪地球。
——他们可能是怕《红楼梦》原著有着尖嘴利齿会咬他们一口吧。我打赌,新红楼在拍摄期间,主创人员的手里都没有《红楼梦》原著,不然他们怎么会花了大价钱制造出这样的垃圾来?
他们只是没有改动整体故事。整体故事就像一条大路,但是他们在路上……不是走,而是连滚带爬,一路乌烟瘴气、鸡飞狗跳。
新红楼电视剧对于原著的妄加改动,而且还改动那么多,使得它完全丧失了观看价值。
并非幻觉,但是个人觉得,找一个智力障碍的人来拍这部电视剧,他傻,他不知变通,他完全依照原著不做半点改动,拍出来的成品,却一定比新红楼强得多。
至于新红楼剧组做的事情,在我们东北,叫“出夭蛾子”。
7. 新红楼梦服装
是清代的,"从贾政最后接到的奏折上看,提到洋枪、火药的走私,又应该是清朝。另外作品中多次提到贾母戴眼镜,眼镜应该是清朝才从西洋传过来的。总之,曹雪芹因为避免当时的文字狱,尽量在模糊朝代!《红楼梦》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无朝代可考”,没有历史背景、打破时间上的约束,..."部分摘自中国文学的回答!
8. 新版红楼梦服饰鉴赏
黛玉的服装多为青色系,偶有鹅黄色、粉紫色系,仅有两件大红色,但也是白底红花;服装绣花以梅花、兰花、竹为主;她的脸型比较瘦长,所以发型多为高髻、倾髻,能够凸显其娇弱俏丽。
宝钗气色红润,服饰多为粉色、黄色圆润明媚的色系;服装绣花以牡丹为主;她的脸型饱满,比较宽,发型多为低髻,为了突出宝钗“不爱戴个花啊粉的”,发饰色彩比较浅淡。
这个场景中,黛玉身穿米色纱裙,外罩白底橙黄小花浅青灰枝叶长衣,长衣镶鹅黄色绸缎宽边,宽边再镶橙黄色窄滚边,清丽婉转而不清寒,为了减缓服饰的素淡,头饰用了红色细绳和红色垂珠簪,更显风拂弱柳的姿态;手帕用粉色,显出一种小女儿的娇媚。
宝钗身穿肉粉色纱裙,外罩粉紫色绸缎长衣,长衣上的花纹是圆形,与宝钗的圆润匹配;拿粉色手帕;整体是层次分明的粉色系,为了减缓衣着的粉色太过甜腻,头饰只用了白色细珠,增加了清秀简洁的气质。
二人一冷一暖,中间的浅蓝色垫子很好的弥补了色彩缺失——红黄蓝三原色匹配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