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时期的鞋什么样子
清朝女鞋叫花盆底鞋。清朝满族妇女喜欢穿长袍,行走不便,便在鞋底上加上高底。鞋底上宽下圆,形似花盆,因此叫花盆底鞋。
这种花盆底鞋为木头底,上面裹一层布,鞋底制成马蹄状,所以又叫马蹄底鞋,走路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传说满族穿上这种鞋可以驱蛇虫,蛇虫听到走路的声音,就会远远的避开。
另说妇女穿长裙,花盆底鞋可使身体增高,便身体更加修长,另外由于鞋的特殊造型,女子走路双手臂前后摆动幅度较大,身材更加婀娜多姿。
2. 清朝穿什么鞋
乾隆时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缺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
乾隆时代,女装着镶粉色边饰的浅黄色衫,外着黑色大云头背心。裙边或裤腿镶有黑色绣花栏干,足着红色弓鞋。也有着朱衣,袖边镶白缎阔栏干,足着红色绣花鞋。也有的着镶有黑边饰的无领宝蓝色衣者,襟前挂香牌一串,纽扣上挂时辰表、牙签、香串等小物件。
3. 清朝鞋子种类
鞋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楼兰出土的一双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双鞋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分组成,堪称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编写的《周易》上已出现了代表鞋的“履”字。战国时的孙膑因为被宠涓敲碎了膝盖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发明了高皮绚,即后来的靴子,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就珍藏着一双2000多年前的皮绚。
后来,由于鞋的制作材料、式样、用途越来越多,鞋的种类也开始丰富起来。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将鞋分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布缝合成的鞋。汉代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又称双尖翘头方履;魏晋时期,则流行在鞋的前端绣上双兽纹饰。
背弃时,屐成为一种时尚,它是有木齿的鞋,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皮革、棉毡等制成的皮鞋、皮靴又称“马靴”或“高统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之分。相传孙膑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广泛流行,并传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元朝末年开始出现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这种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到了明清,鞋的制作方法与式样逐渐融合,越发考究起来。明代的鞋多以厚实为主,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
清代满足统治时期,男鞋以尖头鞋为主,夏秋用缎制,冬用建绒,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又称“花盆底”。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有的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穿起来显得身材尤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妇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制平底鞋。
4. 清朝的鞋子图片
清朝宫女穿的是木制平底鞋和高底平头鞋,俗称旗鞋。
1、木制平底鞋,方口,前头翘起。
2、高底平头鞋,鞋底中部足心的地方垫一个高约10厘米的高底,外裱数层布。鞋跟分为马蹄形、花盆形、元宝形三种,鞋口镶边,鞋面刺绣、堆绣各种花纹。
5. 清朝服饰鞋子
最近宫廷剧热播,大家在看清朝宫廷剧的时候,难免会被里面华丽的服饰所吸引,相信大家也注意到了嫔妃们脚下高高的鞋子,这种鞋子叫花盆底鞋,但是花盆底鞋穿着那么高那么难受,为什么清朝妃嫔还要穿呢?
这种鞋子的鞋底是用木头做的,木头上裹一块精美的白布,放在鞋子正中央的位置,为了保持平衡。鞋面的做工也很是精美,绣着精美的花式,有的鞋子鞋尖上还垂着穗子,一般鞋帮和鞋面都绣着彩边。
清朝之前有裹脚的习俗,后来满族入关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推行满族的服饰,禁止裹脚,但当时汉族女子都是小脚,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满族女子不得不想办法把自己的大脚藏起来,穿花盆底鞋,可以遮盖住她们的大脚,只露出鞋底部分。
另外,这么高的鞋跟,当然有增高作用了,最初,花盆底鞋只有一寸或者半寸高,但是后来慢慢演变,就足足有五六寸那么高了,清宫里的贵族妇女一般都穿四寸以上,年轻一点的可以穿六七寸高的鞋底,也就是20多厘米,这样的增高作用简直不容小觑。
清宫里的女子穿上这种鞋子,走路姿势就更加优美了,因为跟高,难免会重心不稳,所以走起路来要小步慢走,自然也就更有女人味,看起来就更加婀娜多姿,长长的旗袍垂到脚踝,遮挡住了鞋子的跟,简直就是增高神器。
满族女子入关之前,生活在寒冷地区,主要以狩猎为生,当时为了御寒,防止上山打猎被虫蛇叮咬,就将鞋底加厚了,后来慢慢延续下来,就成了流行的鞋子样式,这样的鞋子不仅外观精美,而且实用性还好,受到不少女子的喜爱,但是只有贵族女子才可以穿花盆底鞋,普通女子是不允许穿的。
见识到了清朝的“高跟鞋”,是不是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一双鞋就有这么多用途,不仅仅是为了美观,难怪穿着那么高那么难受,清朝嫔妃还要穿呢。
6. 清朝时期的鞋子叫什么
内联升靴鞋店创立于清代咸丰三年,起初专为皇族和各级官员制作千层底朝靴。“内联升”这三个字的含义深受官场人士喜爱。“内”,指大内宫廷;“联升”,意为穿上店里制作的靴鞋,可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清王朝覆灭后,内联升将制作官靴的技艺用于千层底布鞋的制作,其成品质量优异,一时名闻京城。
7. 清朝 鞋子
最早的高跟鞋源于中国明朝,为明朝时新的女鞋,于鞋底后部装有4厘米至5厘米高的长圆底跟,以丝绸裱裹。
北京定陵出土的尖足凤头高跟鞋,制作十分讲究。鞋长12厘米,高底长7厘米,宽5厘米,高4.5厘米。8. 清朝的鞋子为什么这么高
每当看清朝宫廷剧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一些嫔妃们一个个穿着一双特别的“高跟鞋”,这可能就是她们独有的鞋子款式——“花盆底”,这种鞋又叫“旗鞋”,据说这是专门为清朝满洲贵族的女子们发明创造的鞋子。
原来,满族的女子都是在马背上长大的,从小就没有“裹脚”,但是进入北京城后,当她们看到汉族女了都那“三寸金莲”般的小脚,走起路路袅袅婷婷的样子时,非常羡慕,也想拥有这样的小脚,可是当时的法律规定满族的女子不准裹小脚,于是一些聪明之人,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发明了“花盆底”这样的鞋子,穿上之后,走起路来跟“三寸金莲”相似,摇摇曳曳,风姿尽显。
“花盆底”鞋子的底部是一根很粗的木跟,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细下宽、前平后圆,落地印痕似马蹄的样子;一种是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但不管哪一种,一般是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的高度一般是在5到10厘米左右,也有更高些的。
但是,不管是哪种形状的,这种叫“花盆底”的鞋子,穿上走路的时候,远远没有普能的鞋子舒服,如果路面不平,或稍不留神,就有摔跟头的可能。那么,清朝的满族女子们为什么还都喜欢穿这种高高的“花盆底”鞋子呢?原因可能有这几点:
一、遮住大脚
穿旗袍的时候,“花盆底”鞋子正好可以遮住一双大脚。要知道,清朝满族的女子都喜欢穿旗袍,以显示修长玲珑的身材,唯一不足的是把大脚暴露在外,这时候穿上一双花盆底鞋,不但能弥补不足,还更显风情。
二、彰显身份
其实,平常人家的女孩子平时也是穿普通的平底鞋,以方便行动,而“花盆底”鞋子也是一种身份的像征,通常只有宦贵族与宫廷里的女子可穿,尤其是每当遇到正式场合要盛装出行时,有些身份的满族的女子往往一律都会穿上“花盆底”鞋。
三、爱美之心
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满族女子也不例外,尤其是后宫的妃嫔们,为了增高,使自己的身材更加修长,为了博得皇上的青睐,便会穿上高高的花盆底鞋,让自己表现得婀娜多姿,富有女人味。
四、抵御寒气
为了御寒,这种厚厚的花盆底鞋底子,就成为满族女子的首选。要知道,满族的发源于东北寒冷之地,因此满族女子的都会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的双脚不受守寒冻,而高高的花盆底鞋的厚鞋底,正好可以抵御寒气又保暖。
9. 清朝的女鞋叫什么
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约为10厘米左右。
一、缠足简介
缠足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指女性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小,以为美观。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
二、三寸的说法
据现代学者考证,缠足开始于北宋后期,兴起于南宋。 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宋元1寸为3.12厘米,明代一寸约为3.4厘米,清代一寸为为3.55厘米。
福建福州南宋墓出土的六双女鞋,长13.3-14厘米,款4.5-5厘米。
因此,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约为10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