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色彩搭配 > 正文

祁县搜时尚(祁县百花时尚)

1. 祁县百花时尚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游黄山时写下: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2、曹文值:字竹虚,号近薇。清朝安徽歙县雄村人。乾隆二十五年二甲一名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曹文值曾如此描写黄山:四月始知春,一岁竟无夏。

3、温庭筠:字飞卿,男,是唐代并州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他在黄山送李亿东时曾写诗:黄山远隔秦树,紫禁斜通渭城。别路青青柳弱,前溪漠漠苔生。和风澹荡归客,落月殷勤早莺。灞上金樽未饮,宴歌已有馀声。

4、王维:号摩诘居士,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他的书画特臻奇妙,他的画诗多咏山水田园,他曾为黄山写诗:长乐青门外,宜春小苑东。楼开万井上,辇过百花中。画鹢移仙妓,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风。渭水明秦甸,黄山入汉宫。君王来祓禊,灞浐亦朝宗。

2. 祁县百花时尚电话

答案是:都好。乔家大院和宁武冰洞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特性差异较大,没有可比性。

乔家大院和宁武冰洞都在山西省。前者位于晋中市全称是“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地处美丽富饶的晋中盆地,是一座汇集晋商历史风貌,反映明清时代特色的民居精品。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独特风格。

而宁武冰洞位于忻州市宁武县。即使三伏炎夏,洞外绿草如茵、百花盛开,洞内却寒气逼人、冰雕玉砌,且愈往地层深处冰层愈厚,与越往深处气温越高的常规地质情形形成强烈的反差。

据悉,宁武冰洞位列全国一万多个洞穴中仅有的九个冰洞之首。

3. 祁县百花时尚老板

1、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2、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3、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4、王昌龄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5、卢纶

卢纶(739-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

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4. 祁县百花时尚婚纱摄影

冯骥才,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1949年,师从严六符学习山水画基本功;同年,投身于京城画师惠孝同,研习南宋“小青绿”山水。20世纪60年代初,跟从吴玉如学习古文。

1961年,毕业于塘沽第一中学;同年,加入天津市男子篮球队蓝队,出任中锋。

1962年,因比赛受伤,退出体坛,转入天津书画社,专事绘画,以摹制宋代北宋山水及风俗画为生,并在报刊上发表画作和美术评论文章。

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家庭因素受到冲击,做过业务推销员、塑料印刷工,画过草帽和玻璃镜片,生计艰辛。

1974年,调入天津工艺美术工人大学,教授中国画和美术史,业余间研究义和团历史,并与李定兴合著长篇小说《义和拳》。

1979年,发表伤痕文学《铺花的歧路》《啊!》《雕花烟斗》等小说,开始进入文坛;同年,调进天津文艺创作评论室,任专业作家;9月,与梁斌等举办“三作家书画展”。

1980年,凭借《雕花烟斗》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1年,凭借中篇小说《啊!》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同年,发表散文《挑山工》;同年,出访英国。

1982年,出任天津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和天津作家协会副主席;同年,发表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该作品讲述了一对夫妻由于身高差距违反世人的夫妻在经历了种种不幸之后,被人们看出真正的的爱情。1983年,凭借中篇小说《雾中人》获得天津市优秀作品奖;同年,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4年,凭借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获首届上海文学奖;同年,出版三卷本《冯骥才选集》;同年,发表短篇小说《雪夜来客》、中篇小说《神鞭》。1985年,凭借短篇小说《雪夜来客》和中篇小说《神鞭》双获首届优秀中短篇小说百花奖;8月—12月,应邀赴美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做有关中国文学讲座;同年,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并出任《文学自由谈》主编。

1986年,中篇小说《神鞭》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同年,凭借中篇小说《感谢生活》获1985年度中篇小说选刊奖,并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同年,发表中篇小说《三寸金莲》,讲述了女子香莲小时候缠脚,后来因“三寸金莲”之美而嫁入富人家,又在两次“赛脚”中从失宠到得宠,从而成为缠足陋俗捍卫者的故事;年末,应邀赴西德访问并演讲。

1987年,凭借中篇小说《三寸金莲》获首届传奇文学奖;3月,赴比利时参加“布鲁塞尔国际书展”;6月,应邀赴新加坡参加“第三届国际华文文艺营”,并担任“《联合早报》金狮奖”评委;8月,应邀赴加拿大访问;同年,任第七届政协委员,并出任《艺术家》杂志主编;同年,出版散文集《珍珠鸟》。

1988年,率团赴奥地利匈牙利波兰等国考察民间艺术;同年,当选为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天津文联主席;同年,出版散文集《海外趣谈》。

1989年,凭借散文集《珍珠鸟》获全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年末,率中国文联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

1990年,凭借散文集《海外趣谈》获天津市优秀作品奖;9月,赴澳大利亚参加墨尔本国际作家节;11月,赴德国考察文化;同年,出版画集《冯骥才画集》。

1991年,凭借中篇小说《感谢生活》获法国青年读物奖和女巫奖;4月,在天津艺术博物馆举办“冯骥才画展”;9月,在济南山东省美术馆举办“冯骥才画展”;12月,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冯骥才画展”。

1992年4月,在宁波市美术馆举办“冯骥才敬乡画展”;10月,参加中日学者“展望21世纪亚洲国际讨论会”,并赴重庆市举办“冯骥才入川画展”;12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冯骥才画展”;同年,再次当选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

1993年3月,赴奥地利,在维也纳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温情的迷茫—冯骥才绘画小品展”;9月,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赴日考察;同年,小说《炮打双灯》获《小说月报》第五届百花奖;同年,小说《感谢生活》获瑞士蓝眼镜蛇奖。

1994年3月,小说《三寸金莲》英译本在美国出版;6月,在新加坡河畔画廊举行“冯骥才绘画展”;9月,在东京日中会馆举办“冯骥才现代中国画展”;同年,发表小说《市井人物》。

1995年4月,率中国文联代表团访问奥地利和意大利;同年,当选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NTERNATIONALE ORGANISATION FUR VOLKSKUNST IOV)东亚副主席;8月,在旧金山南海艺术中心举办“冯骥才绘画展”;10月,率中国文联代表团访问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同年,小说《市井人物》获得《小说月报》第六届百花奖,小说《苏七块》获得1993—1994年全国优秀小小说奖;同年,出版《冯骥才名篇文库》十卷本和主编的《天津老房子·旧城遗韵》;同年,出版小说《石头说话》。

1996年7月,率中国文联代表团访问埃及;9月—10月,赴甘肃考察敦煌石窟及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为后来的两本书《人类的敦煌》《敦煌痛史》打好基础;同年,在《文汇报》发表系列文化批评性随笔(后集结成《手下留情》)。

1997年3月,赴日本京都,参加中日韩三国“构筑21世纪亚洲研讨会”,发表演说;4月,完成中篇小说《夏娃日记》;10月,完成长篇电视文学剧本《人类的敦煌》;同年,凭借小说《石头说话》获《小说月报》第七届百花奖,小说《市井人物》获得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同年,组织大型文化行动“天津地域文化采风”“小洋楼文化采风”;12月,赴希腊参加国家民间艺术组织执委会会议;同月,再次当选民进中央副主席。

1998年,凭借小说《石头说话》获得第六届十月文学奖,凭借散文《逼来的春天》获得首届中华散文奖;同年,当选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1999年4月,完成散文《致大海》;10月,访问法国;11月,出版《画外话·冯骥才卷》。

2000年1—3月,组织抢救津门古街估衣街;3月,凭借《挑山工》获得“泰安市荣誉市民”称号;6月,当选中国小说学会会长;同年,创作并出版小说集《俗世奇人》、文化纪实《抢救老街》、文化批评《手下留情》、通俗文化史《敦煌痛史》。

2001年2月,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成立,任院长,兼任天津大学社会学及外国语学院名誉院长,被聘为教授;3月,当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8月,著作《文化发掘·老夫子出土》出版;10月,文集《中国小说50强·冯骥才卷》和《中国作家国外获奖集·冯骥才》出版,完成文化散文《巴黎·艺术至上》;10月16日,凭借小说《俗世奇人》获得第九届中国小说百花奖;12月,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

2002年1月,书录本《绘图金莲传》出版;10月,带领专家调查山西榆次古村落和祁县剪纸,编写《普查手册》;12月,当选民进第九届中央副主席;同月,著作《民间文化拨打120紧急呼救》《美人欧罗巴》出版;同年,在全国政协第九届第五次会议上提交提案“关于紧急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提案";同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被批准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正式实施。

2003年1月,参加中国木版年画工作会议;同月,出版散文随笔集《倾听俄罗斯》、绘画和散文作品《画中心情》、画集《名家·名品》;2月,完成电视文学剧本《探访榆林窟》,中篇小说《神鞭》插图本、主编著作《普查手册》出版;3月,当选全国政协第十届常委;同月,完成思想批评集《思想者独行》;7月,写作并完成著作《乐神的摇篮》《维也纳情感》;8月,参加在山东召开“山东地区年画普查推动会”,在济南举行“五人书法展”;10月,自传《冯骥才自述》出版;12月,完成并出版纪实文学《武强古画版发掘记》。

2004年1月1日,为《收获》写专栏文章《田野档案》;11月出版画集《民间,民间....》,并在天津举办“冯骥才公益画展”;12月,凭借文集《文化发掘·老夫子出土》获得中国漫画理论奖。

2005年3月,画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小说集《当代小小说·冯骥才自选集》出版;8月,文化批评文集《思想者独行》出版;12月,凭借文集《冯骥才分类文集》获得2005年中国最美的图书奖。

2006年1月,主编中国民间美术分类研讨会论文集《鉴别草根》。3月,在全国政协提交提案规划新农村建议要注意古村落保护》。3月25日上午,为期15天的“意大利绘画巨匠原作展”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北洋美术馆举办。4月,连任中国民协主席;4月下旬,在浙江西塘主持“中国古村落保护论坛”;5月,赴韩国江陵出席“中日韩无形文化遗产论坛”。7月,被文化部聘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8月论著《凝视达·芬奇》出版;9月,完成艺术理论专著《文人画辩》;11月,连任中国文联副主席;12月7日,在天津大学推出“陈和陈视觉设计艺术展”,12月16日,在天津大学北洋美术馆组织“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展览;同月,完成文集《豫北古画乡发现记》。

2007年3月,小说《抬头老婆低头汉》获得小说月报短篇奖首名;3月26日,“宋雨桂访友画展”在天津大学北洋美术馆举办;4月,散文集《灵魂不能下跪》出版;9月,散文集《爱犬的天堂》出版;11月,文集《文人画宣言》出版。

2008年1月31日,小说《楼顶上的歌手》在《收获》刊出;3月,当选十一届政协常委;6月,完成和向云驹合作的《羌族文化学生读本》。

2009年1月,在《收获》开专栏《田野手记》,每期一篇;4月,出版文集《绵山神佛造像上品》;5月,小说散文集《散花》出版;6月,学术著作《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滑县卷》由中华书局出版,主编学术著作《消逝的花样》由中华书局出版;11月,主编著作《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俄罗斯藏品卷》出版、文集《为思想立》出版;12月,散文诗集《灵性》由三联书店出版。

2010年3月,文集《绵山造像》《绵山包骨真身像》出版;8月19日,学术著作《大同雕塑全集》前两部出版;10月,散文集《哦,中学时代》出版。

2011年2月,《冯骥才画集》在中华书局出版,学术著作《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漳州卷》《小校场卷》出版;10月,学术著作《冯骥才十年木版年画抢救档案》、文集《一个古画乡的“临终抢救”》《年画行动》出版;11月,学术著作《年画研究》(第一册)出版。

2012年9月,出版图集《生命经纬:时光倒流七十年》《生命经纬:四驾马车》、文集《冯骥才课文》;10月,出版学术著作《李福清中国民间年画论集》、出版《年画研究》(第二册)、文集《年画的价值—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论文集》。

2014年1月,任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2015年10月,举办“十年磨一剑”建院十周年系列文化艺术活动。2016年1月,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作家贡献奖;6月,获选为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同年,出版小说集《俗世奇人》(足本),该作品收录36篇小说。2017年12月,小说集《俗世奇人》获第17届百花文学奖。

2018年1月,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称号;8月,凭借小说集《俗世奇人》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11月,出版非虚构作品《漩涡里》;12月,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小说书写了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2019年4月,凭借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获2019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奖。2020年5月,被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聘任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

2020年12月6日下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在温州揭晓,冯骥才与迟子建共同获得本届“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

5. 祁县百花时尚好吗

1974年,与李定兴合著长篇小说《义和拳》。

1979年,发表伤痕文学《铺花的歧路》《啊!》《雕花烟斗》等小说,开始进入文坛。

1980年,凭借《雕花烟斗》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1年,凭借中篇小说《啊!》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同年,发表散文《挑山工》。

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1983年,凭借中篇小说《雾中人》获得天津市优秀作品奖。

1984年,凭借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获首届上海文学奖;同年,出版三卷本《冯骥才选集》;同年,发表短篇小说《雪夜来客》、中篇小说《神鞭》。1985年,凭借短篇小说《雪夜来客》和中篇小说《神鞭》双获首届优秀中短篇小说百花奖。

1986年,中篇小说《神鞭》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同年,凭借中篇小说《感谢生活》获1985年度中篇小说选刊奖,并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同年,发表中篇小说《三寸金莲》。

1987年,凭借中篇小说《三寸金莲》获首届传奇文学奖;同年,出版散文集《珍珠鸟》。

1988年,出版散文集《海外趣谈》。

1989年,凭借散文集《珍珠鸟》获全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

1990年,凭借散文集《海外趣谈》获天津市优秀作品奖;11月,赴德国考察文化;同年,出版画集《冯骥才画集》。

1991年,凭借中篇小说《感谢生活》获法国青年读物奖和女巫奖。

1993年3月,小说《炮打双灯》获《小说月报》第五届百花奖;同年,小说《感谢生活》获瑞士蓝眼镜蛇奖。

1994年,发表小说《市井人物》。

1995年,出版《冯骥才名篇文库》十卷本和主编的《天津老房子·旧城遗韵》;同年,出版小说《石头说话》。

1996年,在《文汇报》发表系列文化批评性随笔(后集结成《手下留情》)。

1997年4月,完成中篇小说《夏娃日记》;10月,完成长篇电视文学剧本《人类的敦煌》;同年,凭借小说《石头说话》获《小说月报》第七届百花奖,小说《市井人物》获得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

1998年,凭借小说《石头说话》获得第六届十月文学奖,凭借散文《逼来的春天》获得首届中华散文奖,11月,出版《画外话·冯骥才卷》。

2000年,创作并出版小说集《俗世奇人》、文化纪实《抢救老街》、文化批评《手下留情》、通俗文化史《敦煌痛史》。

2001年8月,著作《文化发掘·老夫子出土》出版;10月,文集《中国小说50强·冯骥才卷》和《中国作家国外获奖集·冯骥才》出版,完成文化散文《巴黎·艺术至上》;10月16日,凭借小说《俗世奇人》获得第九届中国小说百花奖。

2002年1月,书录本《绘图金莲传》出版;10月,带领专家调查山西榆次古村落和祁县剪纸,编写《普查手册》;12月,著作《民间文化拨打120紧急呼救》《美人欧罗巴》出版。

2003年1月,出版散文随笔集《倾听俄罗斯》、绘画和散文作品《画中心情》、画集《名家·名品》;2月,完成电视文学剧本《探访榆林窟》,中篇小说《神鞭》插图本、主编著作《普查手册》出版;3月,完成思想批评集《思想者独行》;7月,写作并完成著作《乐神的摇篮》《维也纳情感》;10月,自传《冯骥才自述》出版;12月,完成并出版纪实文学《武强古画版发掘记》。

2004年1月1日,为《收获》写专栏文章《田野档案》;11月出版画集《民间,民间....》;12月,凭借文集《文化发掘·老夫子出土》获得中国漫画理论奖。

2005年3月,画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小说集《当代小小说·冯骥才自选集》出版;8月,文化批评文集《思想者独行》出版;12月,凭借文集《冯骥才分类文集》获得2005年中国最美的图书奖。

2006年1月,主编中国民间美术分类研讨会论文集《鉴别草根》。8月,论著《凝视达·芬奇》出版;9月,完成艺术理论专著《文人画辩》;12月,完成文集《豫北古画乡发现记》。

2007年3月,小说《抬头老婆低头汉》获得小说月报短篇奖首名;4月,散文集《灵魂不能下跪》出版;9月,散文集《爱犬的天堂》出版;11月,文集《文人画宣言》出版。

2008年1月31日,小说《楼顶上的歌手》在《收获》刊出;6月,完成和向云驹合作的《羌族文化学生读本》。

2009年1月,在《收获》开专栏《田野手记》,每期一篇;4月,出版文集《绵山神佛造像上品》;5月,小说散文集《散花》出版;6月,学术著作《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滑县卷》由中华书局出版,主编学术著作《消逝的花样》由中华书局出版;11月,主编著作《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俄罗斯藏品卷》出版、文集《为思想立》出版;12月,散文诗集《灵性》由三联书店出版。

2010年3月,文集《绵山造像》《绵山包骨真身像》出版;8月19日,学术著作《大同雕塑全集》前两部出版;10月,散文集《哦,中学时代》出版。

2011年2月,《冯骥才画集》在中华书局出版,学术著作《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漳州卷》《小校场卷》出版;10月,学术著作《冯骥才十年木版年画抢救档案》、文集《一个古画乡的“临终抢救”》《年画行动》出版;11月,学术著作《年画研究》(第一册)出版。

2012年9月,出版图集《生命经纬:时光倒流七十年》《生命经纬:四驾马车》、文集《冯骥才课文》;10月,出版学术著作《李福清中国民间年画论集》、出版《年画研究》(第二册)、文集《年画的价值—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论文集》。

2015年,出版小说集《俗世奇人》(足本),该作品收录36篇小说。2017年12月,小说集《俗世奇人》获第17届百花文学奖。

2017年12月,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冯骥才《俗世奇人新篇》获得短篇小说奖。

2018年8月,凭借小说集《俗世奇人》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11月,出版非虚构作品《漩涡里》;12月,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19年4月,凭借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获2019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奖。2020年5月,被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聘任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

6. 祁县百花时尚酒店电话

01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古诗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02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注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古诗赏析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03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04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作者简介

卢梅坡,南宋诗人,“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诗风平易。宋陈著《本堂集》录其诗一首,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录其诗一首,元蒋正子《山房随笔》录其诗两首,《宋诗纪事》从《后村千家诗》录其诗两首,《全宋诗》录其诗十二首。《全宋词》录其词《鹊桥仙》等四首。

注释

降(xiáng):服输。

骚人:诗人。

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古诗赏析

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它开在百花之前,最先给人们带了的春的气息,正如辛弃疾所说“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而雪花也不甘落后,或落在枯枝败柯上,使“千树万树梨花开”,或洋洋洒洒,“故穿庭树作飞花”,不知为人间增加多少春意。因此,它们争春,难分伯仲,让诗人(骚人)倍加为难。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两句,用对比手法,道出梅与雪各自的长处及不足:梅不如雪白,雪不如梅香。这样不但点明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其实,梅是幽香四溢的雪,雪是洁白无瑕的梅;二者相互衬托,相互补足才能各显其妙。如果没有了雪的映衬,就不能凸显梅花凌寒独开、傲霜斗雪的风骨。同时,没有梅的映衬,也难凸显雪花晶莹剔透、冰清玉洁的特质。正像卢梅坡在另一首诗中所说的那样“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不是春。二者只有相映才能成趣。

此外,这首美丽的诗还蕴含着生活哲理: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须要有自知之明;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完善提高自己。同时,作者也向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事物的好方法,那就是比较,通过比较才能看出各自的优点及不足。

05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注释

常娥:原作“姮娥”,今作“嫦娥”,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是夏代东夷首领后羿的妻子。

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云母,一种矿物,板状,晶体透明有光泽,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物。

深:暗淡。

长河:银河。

晓星:晨星。或谓指启明星,清晨时出现在东方。

灵药:指长生不死药。

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碧海:形容蓝天苍碧如同大海。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译文

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嫦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古诗赏析

这首诗题为“嫦娥”,实际上抒写的是处境孤寂的主人公对于环境的感受和心灵独白。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现在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06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

注释

但使:只要。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07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者简介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注释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古诗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字却让后人产生了很多猜测,众口不一,有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应该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顺着前两句的诗意来看应当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解的话,全诗无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傭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

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08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译文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古诗赏析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2011时尚女装搭配方法有哪些?2011女装如何搭配出

男士最佳时尚搭配,要看起来稍显成熟,不要老

女生秋季穿什么最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