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流行服饰 > 正文

流行病学三早(流行病学三阶段包括)

1. 流行病学三阶段包括

流行病的考试题型其实不是很固定,基本比较稳定的题型有单选、填空、简答、计算、判断。难度不大但是如果对于专业词汇掌握不熟练的话可能会耗费较多时间。建议在备考过程中除了对课本内容进行横向的“输入”,也可以按照纵向的逻辑对流行病的方法学的知识点进行重组之后的“输出”。

2. 流行病学三个阶段

一般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和转归期4个阶段。

潜伏期:从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开始到疾病的第一个症状出现为止,这个阶段称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都不相同。

前驱期:为疾病的预兆阶段。其特点是表现有一般的临床症状,如体温升高,呼吸和脉搏次数增加,精神和食欲不振等,但该病的特征性临床症状未出现。

明显期:为疾病充分发展阶段。作为某种传染病特征的典型临床症状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诊断时比较容易识别。

转归期:为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如果病原微生物致病能力增强或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则动物转归死亡。

3. 流行病学三要素

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1、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

2、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压力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

3、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扩展资料:生产作业过程的危险源分类:1、化学品类:毒害性、易燃易爆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2、辐射类:放射源、射线装置及电磁辐射装置等;3、生物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传染病病原体类等)等危害个体或群体生存的生物因子;

4、特种设备类:电梯、起重机械、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

5、电气类:高电压或高电流、高速运动、高温作业、高空作业等非常态、静态、稳态装置或作业;

6、土木工程类: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矿山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等;

7、交通运输类: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4. 流行病学三层次

三次密接指的是某个人有三次密切接触了同一个人的情况。例如李某有三次直接面对面的接触过传染病患者王某。而次次密接是指多层次的密切接触群体,这种密接铺及的面更大。次密接是接触过密接的,次次密接是接触过次密接的。范围越来越大。

5. 传染病三早

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是心理卫生领域预防工作之一。对于已经出现精神疾病者进行的工作,其目标直接指向出现问题的个人,尽可能地减轻损害,促进康复,致力于将疾病的持久性与破坏性降至最低。

三级预防亦称临床预防。是对已知患某种疾病的患者,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对于慢性病,通过加强医学监护,防止并发症,防止伤残;对于已丧失劳动能力或伤残者,通过康复治疗,以提高其生活能力。由于三种预防措施是连续的梯次性预防措施,故称为三级预防。三级预防的实施,有赖于必要的物质条件、高超的医疗科技和十分关注患者的爱心。

在疾病的病前(易感期)、病中(发病前期)和病后(发病期和转归期)各个阶段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称为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核心策略。 [3]

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即在发病前期,针对致病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所采取的根本性预防措施,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 [3]

首先是宏观的根本性措施,称为根本性预防(primordial prevention)。这是为了避免疾病危险性的增加,而从全球性预防战略和各国政府策略角度考虑,建立和健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3]

其次是针对环境的措施,即根据保护环境方针,采取具体的保护大气、土壤、作物、水源、食品等的措施,以减少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危害。

再次是针对机体的措施。机体的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影响,必须做到: [3]

①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

②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3]

③做好婚前卫生工作,禁止近亲结婚,以预防遗传性疾病; [3]

④做好妊娠期和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特别重视致癌因素在预防肿瘤发病上的重要意义,例如妇女在妊娠早期接受X射线照射易产生畸胎和生下的子女可能易患白血病等; [3]

⑤慎重使用任何医疗措施和药品,预防医源性致病因素的危害。 [3]

第一级预防是投入少、效率高、最积极的社会预防措施。 [3]

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对传染病的第二级预防还应有早隔离、早报告措施。第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控制或延缓疾病发展,促使病变逆转,缩短病程或防止转为慢性及病原携带状态,降低现患率。第二级预防的措施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3]

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患者,采取的适时、有效的处置,以防止病情恶化、促使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者则通过康复医疗措施,尽量恢复或保留功能,使之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措施有专科治疗、由社区建立家庭病床、开展社区康复、加强心理咨询和指导等。 [3]

对不同类型的疾病,有着不同的三级预防策略。对大多数疾病而言,都应强调第一级预防;对于恶性肿瘤则更应强调第一级预防和第二级预防;有些疾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则要按其特点通过筛检、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等措施,进行综合预防,如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除针对其危险因素开展第一级预防外,同时还要兼顾第二级和第三级预防。

6. 流行病学三间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又称为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中最基本的类型,主要用来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目的是提出病因假设,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线索,是分析性研究的基础;还可以用来确定高危人群,评价公共卫生措施的效果等。

一、是描述教育现象,问题和事实"是什么”的一种研究。是运用观察、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教育现象问题和事实进行客观记录和真实描述的研究。

二、是指利用常规检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进行分组,描述人群中有关疾病或健康状态以及有关特征和暴露因素的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疾病三间(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特征,进而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是流行病研究工作的起点。

7. 流行病学三大原则

随机原则是临床试验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之一,其目的有两个:避免受试者的选择偏倚;控制已知或未知的混杂。

研究中随机化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抽样随机(random sampling):即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个体有相同的机会被抽到试验样本中来;

分组随机(random allocation):即每个试验对象被分配到每一组的机会相同;

试验顺序随机:每个受试者先后接受处理的机会相同。

在临床试验中,很难或不可能做到随机抽样。这里,我们重点关注随机化分组。

英国流行病学家和临床试验统计学家 Hill AB 提出基于受试者个体进行随机化分组的思想,以控制混杂因素,提高组间的可比性。利用这一思想,英国医学研究会领导开展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临床试验,这一研究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临床随机化分组的应用。该研究结果发表在 1948 年的《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上。这一研究对于临床试验起到了科学的引领作用,从根本上改进了临床研究的质量,由此开创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新纪元。

8. 流行病四早

预防传染病的五早是: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做到"五早",一方面是为了及时发现并救治患者,另一方面是可通过尽早隔离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达到控制传染源的目的,进而降低疫情更大范围传播和扩散的风险,保护更广大人群的健康。

9. 流行病四早 机制

常态化防控机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预防为主,做好个人防护的常态化。

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一米线、公筷制、少聚餐,这些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行为方式不仅能够防控新冠肺炎,也能够防控其他传染病,是很好的措施。

二、专群结合,以专为主,做好专业机构防控工作的常态化。

要将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基本方略贯穿到专业机构的日常工作,成为我们专业人员的自觉行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发现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

三、突出重点,做好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防控工作的常态化。

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全面开放商场、超市、宾馆、餐馆等生活场所,分类有序地开放其他公共娱乐场所。

医疗机构、学校、养老机构、监管场所等重点机构要根据机构特点认真进行排查,补齐短板,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对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加强个人防护指导,降低受疫情影响的风险。

四、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常态化防控工作的科技含量。

一方面要推进疫苗、药物的科技攻关,推进快速检测试剂和设备的研发,强化医疗机构、疾控机构、海关检疫机构和第三方社会检测机构的能力建设,加快推进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和其他人群愿检尽检;

另一方面要发挥大数据的作用,落实健康码互通互认,推进人员有序流动。

五、落实四方责任,使防控工作全面常态化。

全面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属地责任、系统部门的主管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的主体责任、家庭个人的自我防护责任,形成防控合力,促进防控工作的全面常态化。

太原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网站)

现代流行病病因概念是(现代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

流行病调查培训专题会(全省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