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病学研究的病种
传染病科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8种。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有人按病原体分类,有人按传播途径分类。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主要传播环节为主导的综合措施。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者(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
2. 流行病学主要研究的是什么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是从群体水平研究人类的健康,而临床医学则是从个体的角度研究. 流行病学已不仅是一门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实用学科,而且作为一门方法学,其原理和方法已渗透到医学各科,甚至非医学研究领域. 对临床医师而言,流行病学不仅能协助临床医师诊断,治疗,估计预后及判断药物不良反应等,而且能为临床医师开展临床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
3. 流行病学研究的病种是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包括监测、观察、假设检验、分析研究以及实验等。“分布”涉及被研究人群的时间、地区、不同人群的分析。“决定因素”指影响健康的所有物理、生物、社会、文化以及行为因素。“健康状况”包括疾病、死因、行为如吸烟、对于预防措施的反应以及健康服务的提供和使用情况。“特定人群”指的是那些有某些特征的人群,即研究所关注的人群。“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指明了流行病学的研究目的——促进、保护、恢复健康。流行病学曾经有过许多定义。过去50年中,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从早期仅研究传染病扩展到研究与人群健有关的所有现象。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和实验法两大类:
观察法
描述性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疾病和健康状况在时间、空间和人群间的分布情况,为研究和控制疾病提供线索,为制定卫生政策提供参考。
分析性研究
通过观察和询问,对可能的疾病相关因素进行检验。分析性研究主要包括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和世代研究(cohort study)(也叫定群研究或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一组患某病的人(病例),再选取另一组没有患某病的另一组人(对照),收集两个组人中某一或某几个因素存在的情况,再以统计学方法来确定某一因素是否和该疾病有关及其关联的程度如何。
世代研究则是选取一组暴露于某种因素的人和另一组不暴露于该因素的人,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以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人患某病的情况(如肺癌),以确定某因素是否和某病有关。
一般来说,世代研究比病例-对照研究的结论较可靠,但世代研究耗时很长(如研究吸烟和肺癌的关系要数十年的时间),需要更多的资源。
实验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后,在实验组实施干预措施,在对照组中不采取措施或者应用安慰剂,通过一段时间的随访后,观察各组实验结果的差异,以此评估该干预措施的效果。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该方法分为临床实验(clinical trial)和社区实验(community trial)两种。
4. 流行病学研究的病种有哪些
流行病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群体性。研究方向是一群人,可以是一个地区、也可以是一个国家。
2、对比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是对比,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去发现疾病的起因和线索。
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通过定量描述和数字分析等方法,了解疾病和健康的本质,评价各项研究的效果。
4、社会医学的特征。人体健康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
5、预防为主。流行病学是面向整个人群的,以预防为主,保护人群健康
5. 流行病学研究有哪些
OR值为比值比,是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关联强度指标,反映的是暴露的比值比;RR值为相对危险度,是队列研究中的关联强度指标,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比。二者同为关联强度指标,仅在研究对象代表性好,且疾病发病频率低(小于5%)时OR可接近或替代RR。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6. 流行病学重点研究疾病的
医学统计学OR是指病例对照研究中表示暴露与疾病之间关联强度的指标。比值是指某事物发生的概率与不发生的概率之比。比值比OR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odds ratio.就是优势比的意思.具体可以到任何一本流行病学书中查“病例对照研究”
7. 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随着我国养殖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的进一步发 展,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也悄悄地发生了深刻变 化,在目前的养猪生产中,疾病的流行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疾病的发生呈现出一种非典型化的趋势,给兽医临 床诊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非典型猪瘟的出现,猪繁殖与呼 吸综合征(PRRS)的持续性感染以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持续 性感染等。
第二,某些猪病的病原出现一些变异,导致原有疫苗的保 护效力下降或根本没有作用。
第三,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的病例增多,如猪瘟与伪狂犬 病的混合感染,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混合感染,猪轮 状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混合感染,猪支原体病与猪 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的混合感染以及猪呼吸道疾病综合 征(PRDC)等。
第四,细菌性疾病明显增多,耐药菌株出现的频率也在不 断增加,且越发难以控制,如猪大肠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副 嗜血杆菌病等。第五,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逐渐加大,如猪繁殖与呼吸 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支原体肺炎等。
8. 流行病学研究的病种仅限于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监测系统始建于1950年。
我国法定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及反馈系统建于1950年,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传染病宏观监测系统。
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疾病监测的概念开始传入我国。自1978年开始,我国陆续建立了流感、乙型脑炎、流脑、副霍乱、流行性出血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等单病种的监测系统。1979年在北京、天津开展疾病监测试点。1980年,在我国建立了长期综合疾病监测系统,开展了以传染病为主并逐渐增加非传染病内容的监测工作。
1989年初,提出了第二阶段疾病监测总体设计方案的原则,即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不同类别的地区,按真实人口分布建立疾病监测点,对监测人群的出生、死亡、甲乙丙三类法定传染病的发病、儿童计划免疫的接种情况进行监测。
此后,大多数省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在省防疫站设立了疾病监测小组,有专人负责,并制订了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1990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传染病为主的四卡、四册登记报告制度,即出生报导卡、册,死亡报告卡、册,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册,以及计划免疫报告卡、册。部分点进行了“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工作。
9. 流行病学的研究与应用范围
流行病学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发病经过和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个人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
流行病学调查是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的调查研究。主要用于研究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通过这些研究将提出合理的预防保健对策和健康服务措施,并评价这些对策和措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