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代流行的是赋
一、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这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是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者。 二、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的作品,标志着汉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其典型的代表作品: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现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六篇,另有《梨赋》、《鱼赋》、《梓山赋》三篇仅存篇名。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 扬雄:《河东赋》、《羽猎赋》、《甘泉赋》、《长杨赋》。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并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明人辑有《杨子云集》。《隋书·经籍志》有《扬雄集》5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班固:有《两都赋》闻名天下。著有《班兰台集》。完成了《汉书》,不仅为后世同类史书奠定了规模,而且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中的独特地位。班固除给后世留下巨著《汉书》以外,他还写了大量的典引、诗赋、铭、颂等文章,在范晔(刘宋)写《后汉书》时尚存41篇,除《后汉书》中保留的三篇外,其余大多散失。班固的地理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汉书》中,尤其是《汉书·地理志》中。 张衡: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还有《思玄赋》和《归田赋》。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三、汉赋四大家简介: 【司马相如】 简介: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文章西汉两司马,这是班固对司马相如文学成就的评价。 生平: 司马相如:少好读书击剑,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景帝不好辞赋,他称病免官,来到梁国,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等同游,著《子虚赋》。梁孝王死,相如归蜀,路过临邛,结识商人卓王孙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乐,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归成都。家贫,后与文君返临邛,以卖酒为生。二人故事遂成佳话,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所取材。武帝即位,读了他的《子虚赋》,深为赞赏,因得召见。又写《上林赋》以献,武帝大喜,拜为郎。后又拜中郎将,奉使西南,对沟通汉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起了积极作用,写有《喻巴蜀檄》、《难蜀父老》等文。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当时有"千金难买相如赋"之称。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二十九篇,其它古籍还引用了相如两篇赋的一些文句和篇名。其赋作多佚,今仅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和《哀二世赋》六篇,其中《长门赋》与《美人赋》的作者仍有争论。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扬雄】 简介: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一作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以文章名世。 生平及著作: 扬雄是西汉学者、辞赋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扬雄,早年所作《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 风格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后来薄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40岁后,始游京师。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推荐为待诏。后经蜀人杨庄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他的官职一直很低微,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受他人牵累,即将被捕,于是坠阁自杀,未死。后召为大夫。扬雄一生悉心著述,除辞赋外,又仿《论语》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对社会、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价值。另有语言学著作《方言》等。在辞赋方面,他最服膺司马相如,"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汉书·扬雄传》)。他的《甘泉》、《羽猎》诸赋,就是模拟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而写的。《广骚》、《畔牢愁》今仅存篇目。扬雄早期以辞赋闻名,晚年对辞赋的看法却有所转变。扬雄关于赋的评论,对赋的发展和后世对赋的评价有一定影响。扬雄在《法言》中还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经书为典范。对于后来刘勰、韩愈的文论,颇有影响。 【班固】 简介: 班固(32年-92年):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是东汉名儒和著名学者。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字孟坚。不死守章句,只求通晓大义。 生平及成就: 班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之言,无所不读。其父班彪在光武帝时官至望都长,才高学博,撰有《史记后传》百余篇。建武三十年(54)父逝,返里居丧,着手整理《史记后传》,叹其"所续前史未详",欲竟其业。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撰写西汉一代史书《汉书》。永平五年,被人告发私改国史,被捕下京兆狱。其弟班超上书辩白,书稿送至京师。因明帝阅后有赞赏之词,得释。召至京师校书部,派为兰台令史,与其他五位令史掌管图籍,校定文书。次年,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续撰《汉书》,自此,专注精力,以著述此书为业,历20余年,直到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修成。文辞渊雅,叙事详赡,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整齐了纪传体史书体裁。建初四年(79)参加章帝在白虎观召集的诸儒会议,辩论六经今古文同异,以史官兼任记录,编成《白虎通德论》(亦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和帝永元元年(89)、随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胜利后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作铭辞以记汉之威德。永元四年(92)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受牵连被免官。洛阳令种竟借机报私仇,班固被捕。同年死于狱中。善作赋。 班固所著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等四十一篇行于世。《隋书·经籍志》著有《班固集》17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班兰台集》,传于今。 班固的地理学成就有以下五个方面: 1.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是从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开始的。 2.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班固《汉书·地理志》的结构内容共分三部分。 3.开沿革地理之始。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 4.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班固的《汉书》是我国西汉的断代史,其中记载了当时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尤其集中在其中的《地理志》以及《沟洫志》和《西域列传》等篇目中。 5.保存了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班固的《汉书》在《地理志》、《西域列传》等篇中记载了大量的边疆地理资料。 【张衡】 简介: 张衡(78年-139年):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 著作及成就: 张衡勤敏好学,博识多能,在任太史令期间,悉心研究天文、历算,著《灵宪》、《□罔论》等科学著作,并先后发明和制作了举世闻名的浑天仪和地动仪。又曾上疏反对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写有《请禁绝图谶疏》。张衡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辞赋和诗。他的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这两篇赋合称为《二京赋》,是他早年入京后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而作。题材体制均模拟班固《两都赋》,但结构更为宏阔,思想艺术上也显示出某些特色。赋的主旨是规讽统治阶级,有些议论颇为深刻切直。如告诫统治者切莫"剿民以□乐,忘民怨之为仇",警告他们要知道"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危机的深刻忧虑和对人民力量的理解。《二京赋》中描述了以前的同类大赋从未记载的若干新事物,如它对都市商贾、侠士、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和角□百戏的演出情况等都有所反映。有些片断描写生动,如《东京赋》中"濯龙芳林"以下一段,仿照《子虚赋》,按东、西、南、北方位铺写景物,语句清新,颇富文采。《西京赋》中写平乐广场观"角□之妙戏"一段,记述各种技艺的表演,宛如目睹,且是中国古代极珍贵的杂技艺术史料。 除《二京赋》外,另著有《南都赋》、《温泉赋》、《归田赋》、《思玄赋》、《四愁诗》等名篇,今人张震泽注有《张衡诗文集校注》。
2. 汉初流行什么赋
是属于汉大赋。
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中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
3. 汉代赋的三种类型是什么
汉赋一般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三种。
骚体赋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直接受屈原《九章》和《天问》的影响, 保留着加“兮”的传统,其语言是四言和散句的结合,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 不平,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代表作 是《吊屈原赋》、《鹏鸟赋》。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 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鸿篇巨制。
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 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大赋的代表作。
小赋,又称抒情小赋,是
在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 缺乏情感的缺陷,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所创造出的篇幅较小、文采清 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赋作。
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等,都属于小赋作品。
4. 汉代以后,赋可以分为哪四种
答:汉赋一般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三种类型。
骚体赋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直接受屈原《九章》和《天问》的影响, 保留着加“兮”的传统,其语言是四言和散句的结合,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 不平,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 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鸿篇巨制。 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 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大赋的代表作。
小赋,又称抒情小赋,是 在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 缺乏情感的缺陷,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所创造出的篇幅较小、文采清 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赋作。 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等,都属于小赋作品。
5. 汉代的赋有几种形式
作者和表达方式划分_读赋通识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最早对辞赋进行分类的。在《诗赋略》中,作者把先秦至西汉的赋作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屈原赋之属”,有赋家20人,作品361篇,宋玉赋、唐勒赋、贾谊赋、枚乘赋、司马相如赋、王褒赋等等在此。第二类是“陆贾赋之属”,有赋家21人,作品274篇,枚皋赋、朱买臣赋、司马迁赋、扬雄赋等等在此。第三类“荀卿赋之属”,有赋家25人,作品136篇,包括秦时杂赋、贾充赋、张仁赋、眭弘赋等等。第四类是“杂赋”,共12家,作品233篇,比如“客主赋十八篇”、“杂四夷及兵赋二十篇”、“成相杂辞十一篇”、“隐书十八篇”等等。
6. 汉代最流行的是赋
司马迁是汉朝人尔辛弃疾是宋朝人,司马迁要早于辛弃疾1000多年,所以,司马迁不能为辛弃疾作赋。
7. 汉代的赋
新体赋 新体赋,即散体大赋,是汉初由骚体的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用韵散文。新体赋在内容上主要是对帝王的歌功颂德,劝百而讽一;形式上则改变了楚辞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体化,专事铺叙。其根本特征就是以铺张为能事,以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
骚体赋 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辞赋,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赋,是汉魏六朝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故此刘勰把《诠赋》列为文体论的第四篇,全书的第八篇。诠,意为解释,“诠赋”就是对赋这种文体有关创作情况的阐释论述。《文心雕龙·诠赋》曰:「观夫荀结隐语,事数自环,宋发夸谈,实始淫丽。
枚乘《菟园》,举要以会新;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贾谊《鵩鸟》,致辨于情理;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张衡《二京》,迅发以宏富;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凡此十家,并辞赋之英杰也。」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8. 汉代中后期流行什么赋
《杨柳赋》《洞箫赋》《自悼赋》《遂初赋》 孔臧的《杨柳赋》乃被称为千古咏柳第一篇。作者以铺陈的手法,真实地展现杨柳自然美的丰姿。 《洞箫赋》,是西汉时期通音律,善辞赋的文学家王褒创作的一篇以音乐为题材的作品。因现存的赋体中属首创,故后人称之为“诸音乐赋之祖”。该赋详细记述了箫的制作材料的产地情况,工匠的精工细作与调试,乐师高超的演奏,以及音乐的效果及其作用等。该赋结构合理,布局完整,对后世影响较大。 《自悼赋》,作者是西汉班婕妤,其的前一部分是叙事,描写了班婕妤初入宫时,得到皇帝的宠幸,以及许皇后的喜爱;后一部分抒情,抒发其退居长信后的凄苦心情。 《遂初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纪实性 “述行赋”。“赋作”勾勒出一幅纵贯晋地全境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图”。作者刘歆与其父刘向,同为西汉后期文坛的“双子星座”。因其校点皇室秘书时,发现了《左传》并力主列入“学官”,触怒了众老臣;因而被远贬“五原”,即今内蒙古包头西的五原县。刘歆从河内(即今河南沁阳)北上太行山,足迹遍布山西南北,同时留下此“赋作”。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9. 汉代流行赋吗
除了诗、词、曲之外,历史上还存在过一种具有诗歌特点的文体,这就是赋。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1汉代的赋 典型的汉赋是宫廷文学,其内容多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宫室苑囿的宏丽,水陆物产的丰饶,帝王生活的奢侈,等等。我们看看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的一段文字: 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华榱(cuī催)璧珰,辇道纚属;步櫩(yán阎)周流,长途中宿。夷嵕(zōng宗)筑堂,累台增成,岩窔(yào耀)洞房。俯杳眇而无见,仰攀橑(liáo辽)而扪天。奔星更于闺闼(tà榻),宛虹扡(tuō拖)于楯(shǔn吮)轩…… 这是描写帝王宫室之盛。大意说:为天子而建的离宫别馆,布满山谷之间,高高的回廊环绕四周,到处是双层楼房,曲折的殿阁,华美的屋椽,嵌玉的瓦当,行辇车的阁道绵延不断,长廊通往各处,一天走不完还须中途住宿。削平山头盖房屋,一层层垒起高台,岩下修筑洞房。俯身下看深幽而无所见;仰身攀着屋椽,可以摸到青天。流星穿过宫门,长虹跨过栏杆……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约略窥见汉赋文字特点之一斑。汉赋写得较长,气势开阔,辞藻华丽,描写不厌其细而又极度夸张。虽然富丽堂皇,但形式呆板,很少文学韵味,加上堆砌词藻,艰涩难懂,不易引起读者兴味。这种文学样式流行于两汉400年,其中著名作者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 2魏晋南北朝的骈赋 魏晋以后,汉赋逐渐演化成体制较小的骈赋(也叫俳赋),讲求对仗,词语华美,抒情成分增多,文学气息浓厚起来。如齐梁时代的江淹的《别赋》开头一段: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断肠,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这是写惜别的情形。大意说:最让人丧魂失魄的,就是“离别”这件事了。况且秦、吴两地隔绝不通,燕、宋两地相去千里(分别后难得再见)。离别,或在春草萌生的时节,或在秋风乍起的时刻(最易牵惹离愁别恨)。这样,远行的人愁肠欲断,百感交集悲伤不已。这时听到呼呼的风声也不同于平日,飘浮的云彩也改变了颜色。船滞留在水边不忍开走,车徘徊在山侧不忍离开。船桨不忍划动怎能前进?马匹也凄凉地鸣叫不止……这段文字把亲友间别离时伤心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魏晋南北朝时代写赋的人较多,著名的有曹植、王粲、陆机、左思、谢灵运、鲍照、庾信、江淹、徐陵等作家。 3唐宋时代的律赋 唐宋时代科举考试要求作赋,于是骈赋又演化出律赋。律赋有很严的格律:对仗要工整,声律要严密,指定用韵,限制篇幅,把作者的创造性严格束缚住,和明清时的“八股文”差不多。律赋失去了文学性,已不是文学作品,因此这里不再举例。 4唐宋时代的文赋 唐宋两代都出现过“古文”运动,即反对僵化的骈体文,提倡写作刚健质朴、新鲜活泼的散文的运动。其领袖人物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散文成就很高,影响很大。受这种优秀散文的影响,骈赋又发生变化,向散文化方向发展,形成文赋。我们看欧阳修的《秋声赋》的一段: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rù入)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大意是:说起秋的景象,它的色彩凄凉惨淡,烟霭云气都收敛起来;它的形貌清澈爽朗,天空高远阳光明亮;它的气氛寒冷逼人,刺入人的肌肤骨髓;它的意象萧索单调,高山大川寂静空阔。所以秋天的风声,凄凄切切,呼啸着卷过大地震动万物。夏日里,繁密的茂草生机蓬勃,茂盛的树木悦人心目;可是一经秋风吹拂,百草立即枯黄,树木纷纷落叶。它们所以凋零败落,都是肃杀的秋风作用的结果……。这段文字有颜色,有声音,有气氛,有感觉,有情绪,真把秋天的景况形容殆尽,不愧为名文。此外如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代表作。在所有的赋中,文赋可读性最强。文赋写作比较自由,叙事、抒情、议论皆可,已相当接近散文了。 赋这种文体从汉代到宋代存在一千多年,宋以后就衰歇了。在文学史上,赋有一定地位,特别在汉代,几乎是具有代表性的文体,它在丰富文学语言和提高表达技巧方面对以后的文学产生过好影响。
10. 汉代的赋可以分为几类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那么,何为赋呢?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
11. 赋为什么是汉代代表
西汉辞赋指西汉时期的赋体文学,起源于战国,也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体之一。西汉辞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西汉辞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
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西汉辞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