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元代流行的文字包括
元朝采用的是蒙古新字和汉字相结合,在汉字的影响下,蒙文有很大的改进。
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颁行“蒙古新字”(不久改称“蒙古字”,今通称“八思巴文”)后,回鹘式蒙古文的使用一度受到限制。元代后期,回鹘式蒙古文又逐渐通行。
到17世纪时,回鹘式蒙古文发展成为两支,一支是通行于蒙古族大部分地区的现行蒙古文,一支是只在卫拉特方言区使用的托忒文。
自元世祖委托国师八思巴另制八思巴文,每以“畏兀字”呼之,以示区别。但虽然禁令屡下,当时的蒙古人仍然喜欢使用蒙古文字,八思巴文遂转以拼写他族语音。直到明朝建立,元顺帝北返,新字便很少有人使用。岭北等处诸蒙古人仍以畏兀儿字母为正宗。
2. 元代四种文体
⑴唐以来叙事性文体如传奇小说、变文俗讲已呈活跃趋势→宋出现勾栏瓦肆,提供演出场所→元演述故事的话本、说唱得到进一步繁荣;戏剧艺术以急管繁弦和曲折跌宕的情节再现社会各阶层人物,更受欢迎。
⑵宋说话分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⒈“说经”讲演佛禅道理。
⒉“合生”可能属即兴性的滑稽伎艺。
⒊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
⒋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战争。
⒌后两者均属有情节人物的叙事文学。
⒍话本作者已能运用虚构、提拣等技巧。
⑶元“说话”盛行,讲史居多,如《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等,注意情节安排及心理描写;元文言小说,如《娇红记》。
3. 元朝流行什么文体
散文体裁为多。
我国古代主要文体按照押韵与否可分为散文和韵文两大类,其中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可统称为散文;韵文指的则是有韵的文体。它讲究格律,且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子结尾,以求押韵。两个大类下又包括一些具体的文体。
我国古代不同时期都有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它们是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说。
4. 元朝时期文字
元代的官方语言和文字为蒙古语,元朝前后百年内,大内的工作语言,尤其是承担前朝常朝功能的“御前奏闻”场合的工作语言产生过变化。忽必烈本人通汉语,但早元时的蒙古色目汉语无能群体较大,故“御前奏闻”以蒙语为主。有不通蒙语者参与,再以译人辅助沟通。那为什么元朝的官方语言是蒙语而不是汉语?
因为元朝贵族以统治者一直以来都很抵制汉化,蒙古人入主中原一统天下以后,把受他统治的人民分为五个等级来划分各民族的等级,把蒙古人封为第一等级,其他如色目人、女真人、契丹人、回族人、藏族人、维吾尔族人、还有其他少数民族,把南宋最后受他统治汉人分为最后一等民族。
从蒙古人入主中原对这些民族人进行划分就可以看出的蒙古人很抵触汉化,蒙古人由于本身建立蒙古文文字不是很久,所以蒙古文在本民族人当中的传播不是很广,只有蒙古贵族才能接受系统性的蒙古文教育,所以蒙古人的行政指令很多普通老百姓都看不懂,造成蒙古人入土中原以后,要推广蒙古文在中原地区让所有的人都学习蒙古文,但是被他统治的人民接受蒙古文的教育几乎很少,所以蒙古文作为官方的指定文字,造成行政指令混乱,很多官员都不认识蒙古文,给蒙古人的统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由于汉人占绝大多数,蒙古人为少数统治者,不接受汉化的现实,还强行推行蒙古文教育,造冬中原地区很多汉民族地区很反感与抵制,再加上蒙古贵族抱着麻木的用武力来统治,以镇压老百姓学习儒家文化,造成中原地区传统儒家文化的礼义廉耻全部都被蒙古人给毁掉,也为后来蒙古人的带来的不稳定的统治埋下了隐患,这些都是蒙古人一手造成的,因为在蒙古人贵族的统治眼里,只有不平等的压迫民族政策,从来没有一视同仁地对待他的老百姓,为后来元朝的覆灭与短暂的统治埋下了引爆的祸根。
5. 元代的文字是什么样的
元散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但突破了诗词的格律约束,语言清新明快、自然朴实,有民间口语特点,表现风格讲究直率明快,毕露无遗,直述白描。从内容和思想方面看,元散曲多有反映现实之作。
元曲有剧曲、散曲之分,剧曲又叫杂剧,是有完整故事情节。有唱词、宾白(对白独白)和科泛(表情动作)的戏剧;散曲又叫清曲,是依据某种曲调创作的工人清唱的曲词,仅从文字上看是诗歌。散曲有套数、小令和带过曲之别。
小令是一韵到底的单曲,为了表现更多的内容,小令又可以带上一两首语之音韵相连的曲子,就是带过曲。套数是由同一宫调的多首曲子连缀而成的有头有尾的一套组曲。由于元散曲来自民间,所以历代文人都将散曲归于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技”,故收录成辑的并不多。
6. 在元代中国流行的文字包括什么
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文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它的创制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人社会的文明进程。
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八思巴被忽必烈召至左右,为忽必烈夫妇等二十五人授佛戒。忽必烈即位后,他于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被尊为“国师”,授以玉印,任中原教主,统天下教门。
至元年间,奉诏创制蒙古文字并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颁行全国,称“蒙古新字”或“蒙古字”,俗称“八思巴文”。次年又升号“帝师”,进封“大宝法王”,统领西藏十三万户。至元十三年八思巴返回西藏,由元世祖忽必烈作施主,集康藏七万僧众兴曲弥法会。自任萨迦寺第一代法王,执掌西藏政教全权,为西藏实行贵族僧侣统治之始。他还曾将藏族建筑技巧,雕塑等引进内地,又将内地印刷术等传入西藏。有著述三十余种,传世至今的有《萨迦五祖记》。图示为忽必烈的圣旨金牌,用八思巴文书写,据内蒙古大学教授包祥解读为:“凭长生天的气力,皇帝的称号是神圣的,若有不服,问罪致死。”出土于内蒙古兴安盟的索伦河谷。
八思巴文
八思巴所创制的“八思巴文”属拼音文字,共有41个字母(脱胎于古藏文字母)。至元六年八思巴文作为国字颁行全国后,其推广却受到很大阻力。除政治和文化传统因素外 ,主要是因为这种文字字形难以辨识,再加之在有的地方使用时还仿效汉字篆书的写法,这就更加剧了识别的难度。
因此虽然元廷屡次下令用八思巴文"拼写一切语言"(也确曾用八思巴文译写过一些书籍,还拼写过汉语,藏语等),但民间还是用汉字,所以,八思巴文最终还是主要应用于官方文件。
元代主要流通纸币,铸钱比其它朝代都少,且多以汉文钱为主,但也用八思巴文铸过有限的几种钱币。计有世祖至元年间“至元通宝”,成宗元贞和大德年间的“元贞通宝”和“大德通宝”,武宗至大年间的“大元通宝”等几种。这些铸币的钱文读法均为“顺读”,且除较厚大的"大元通宝"当十钱存世尚多外,其余均很稀见。
当时忽必烈委托八思巴创造八思巴文,可能是由于当时蒙古人所使用的文字源自回鹘人,而非蒙古人原创的,这样的字母不能很好地表达蒙古语语音。1352年,是该文字最后用来写作的可考年份,当然,这样的文字在后期仍然偶尔被使用,如刻在印章及寺庙碑文上作装饰之用。如今也偶尔可见一些蒙古企业用八思巴文作为名字。
此外,在元末顺帝至正年间所铸的面为汉字"至正通宝"的大小钱中,有的背穿上分别有“寅”,“卯”,“辰”,“巳”,“午”五种八思巴文地支纪年,有的则背穿上,下分别为八思巴文和汉文的对照纪值数字。
另有资料说还有一种面为汉字"贰拾伍文",背八思巴文"权"字的铅质权钞样钱,如确有此钱当实属罕见珍品.除以上铸币外,在元代"宝钞"(流通纸币)上也出现过八思巴文字,如"至元通行宝钞"上就印有"至元宝钞","诸路通行"八个八思巴文。
伴随着蒙元帝国的消亡,八思巴文亦被逐渐废弃,成为一种"死文字".但我们今天仍能在各种八思巴文钱币及其它元代文物上见到它.至于八思巴其人,也应得到历史公正的评价,因为他的一生毕竟为加强西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促进汉藏文化的交流,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7. 元代的文字样式
1.元代词
元词上承两宋余绪,虽难以继承,但也出现了许多词人。元代词创作可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代一统以前蒙古时期的词人的词作;第二时期包括出生于元一统后到元亡之前的词人的词作。
白朴像第一时期的词人,大体上包括由南宋入元的词人、由金入元的词人和在蒙古王朝统治下的北方词人三部分。这一时期的词人大多有亡国和战乱的经历,因此,他们的词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抒写怀念故国的黍离之悲的词作。
南宋入元的词人,如赵孟頫、曹伯启、姚云文以及刘壎、陆文圭等人,他们的词作都表现了对故国的怀思,以及家破人亡的隐痛。由金人元的词人,如元好问、段克己、白朴等人,其词作大致属于“沧桑之叹”。而这一时期词作成就最高的词人当数元好问、赵孟頫、陆文圭等人。
元代第二时期的主要作家有虞集、王旭、张雨、张翥等。他们作品的主要内容是议论行藏出处和羡慕半隐半俗生活,对现实表达不满。其中最负盛名的词人是张翥,如他的《瑞龙吟》、《水龙吟》、《解连环》等,都具有意境含蓄、描写细腻的特点。
2.元代杂剧、散曲及南戏
元代文学中新产生的一种题材是戏曲。戏曲一般分为杂剧和散曲。
元代散曲从北方金代俗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大多数为北曲。散曲作家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卢挚、贯云石等,作风朴实;后期有乔吉、张可久、雎景臣、张养浩等人,文字稍露才华而辞藻清丽。散曲中为宴会歌伎唱词的艳曲较多,也有不少写景、抒情和怀古、叹世的小令,以及少量讽世喻俗的套数,如马致远的《借马》和雎景臣的《高祖还乡》。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及诸宫调等前代戏剧、曲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杂剧艺术形式新颖,且内容具有时代特色,主要包括商人和妓女题材、清官公案戏、历史题材及水浒戏和隐逸题材等。其中商人和妓女形象最引人注目。元帝国横跨欧亚,商业十分发达,商人大都以此起家。妓女为城市社会畸形产物,在元剧中大多富于斗争精神,著名的杂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戏剧除杂剧外,在南方尚有南曲戏文,或称南戏。《荆钗记》、《拜月亭》、《白兔记》和《杀狗记》合称南戏四大名剧。元顺帝时高明写的《琵琶记》,标志着南戏发展到顶峰。
3.散文
元代散文和宋代相比,远为逊色,虽不乏可读的篇章,但总体而言,抒情写景的少,而经世致用、歌功颂德的多。
元朝散文呈三变:初期文坛呈现一片新气象.中期文章写得峭刻森严;晚期,作者摆落凡近,追习往哲。元朝著名的作家有郝经、戴表元、袁桷、姚燧、赵孟頫、虞集、黄潘、杨维桢等人。其中姚燧和虞集被称为元代古文二大家。赵孟頫既是作家,又是画家、书法家,有《吴兴山水清远图记》等作品传世。
4.元代诗
元代统一前活跃于诗坛的依旧是金代诗人,元好问最为突出,此外还有麻革、张宇、陈赓、李俊民等。契丹人耶律楚材也能写诗,多写塞外风光,意趣天成。入元后,北方的曹伯启、元明善、姚燧,南方的袁桷、贡奎、胡炳文相继兴起,开始形成南北统一的诗风。稍后的虞集、杨载、范椁和揭侯斯号称元代四大家。元代末年,农民起义四起,诗作成就最高的是杨维桢,隐士王冕的诗作也堪称上乘。
5.元代小说
元代小说是承袭六朝以来两种体制,即唐代传奇的文言小说和宋代话本的通俗小说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但主要成就在话本小说方面。
从说话艺术发展而来的话本小说,分为短篇小说话本和长篇讲史话本两类。元代小说大多经明人修改,现存很少。陆显之编有《好儿赵正》,金仁杰编有《东窗事犯》。这些小说很难确定朝代,一般称为“宋元话本”。
保存至今的元代至正年间新安虞氏刊印的《全相平话五种》十五卷,显示了元代在古典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这五种平话是:《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全汉书续集》和《三国志平话》。这五种平话所叙史事,多系真假参杂、虚实并行,但为后来的长篇小说的发展积累了艺术经验。
6.元代文论
元代诗文理论多沿袭宋人,而戏曲、小说理论开始形成。元代文学理论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元代诗文理论分为以下几派以郝经、刘将孙为代表,承继宋代理学家的观点,以道论文;以方回为代表,承继宋代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标榜“格律整峭”;以戴表元、袁桷为代表,承继严羽,提倡唐音;元末杨维桢,则把诗当作个人性情的表现。
元代曲论和小说理论均属开创阶段。曲论主要著作有:论述演唱的专著,有燕南芝庵的《唱论》;有关北曲的韵书,有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有关戏曲的评论,有钟嗣成的《录鬼簿》和夏庭芝的《青楼集》。小说理论的主要著作是罗烨的《醉翁谈录》、陶宗仪的《南村缀耕录》和杨维桢的《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等。
8. 元代语言文字
汉语。
在汉人的所有北方邻居和征服者当中,蒙古人受定居文明的影响最小,不管在中国还是在欧亚大陆的其他地方,他们与定居民族接触时都是如此。
在中国,他们几乎没有表现出契丹人那样的对精英文化的适应,更没有表现出女真人那样的全面汉化。这使得他们在某些方面是强大的,但也使他们更加依靠色目人的帮助来使自己与其汉人属民沟通,执行日常管理工作。在成吉思汗以后的将近一个世纪中,很少有蒙古官员学习说汉语,学习读写的就更少了,虽然在元朝末年学习的人数有所增加,但元末在中国做官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仍有人不识汉字。元仁宗(1311—1320年在位)以后的四个蒙古皇帝中有三个懂一些汉文,但并没有成为他们人民的榜。对蒙古文化的自信和对草原生活价值观的深深依恋,导致他们远离汉文明的诱惑,而并非他们缺乏学习的能力。
9. 元朝以哪几种字体为主
楷体
楷书,汉字的一种字体,也叫楷体、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书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汉字的一种字体,也叫楷体、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书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10. 元朝流行的文学方式是什么
元朝最大的文学样式是元曲。
元曲又称夹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